正在加载图片...
核磁共振(NMR)实验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受电 磁波(通常为射频电磁振荡波F)激发,而产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1945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珀塞尔(E.M.Purcell)等人,首先观察到石腊样品中质 子(即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年1月,美国史丹福大学布珞赫(F.Bloch) 研究小组住在水样品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信号.两人由于这项成就,获得1952年诺 贝尔物理奖 核磁共振被证实之后,许多科学家加入研究的行列,使得此项技术迅速成为在物理、 化学、生物、地质、计量、医学等领域研究的强大工具,尤其是应用在医学诊断上的核磁 共振成像技术(MRI),是自X光发现以来医学诊断技术的重大进展, 核磁共振的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实验通过用最 基本的核磁共振仪器操作,希望使同学能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信号及尾波信号: 3.学习用核磁共振法校准恒定磁场B: 4.测量g因子. 【实验原理】 1.核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P,根据量子力学原理,P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离散值 P=√70+h (1) 式中1为自旋量子数,只能取0,1,2,3,…整数或1/2,3/2,5/2,…半整数:方=h2π, h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的样品氢和氟的I都是12.同样的,自旋角动量在空间某一方向 上如Z的分量的取值也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值 P2 =mh (2) 其中m只能取,1-1,…,-1+1,-1共(21+1)个值, 自旋角动量P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核自旋磁矩!,简称核磁矩,核磁矩大小为 μ=82M (3) 式中e为质子的电荷,M为质子的质量,g是一个无量纲的量,称“核g因子”,又称朗德 因子.数值取决于原子核的结构,不同的原子核,g的数值是不同的,符号可能为正,也1 核磁共振(NMR)实验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受电 磁波(通常为射频电磁振荡波 RF)激发,而产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1945 年 12 月,美国哈佛大学珀塞尔(E. M. Purcell)等人,首先观察到石腊样品中质 子(即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吸收信号.1946 年 1 月,美国史丹福大学布珞赫(F. Bloch) 研究小组住在水样品中也观察到质子的核磁共振信号.两人由于这项成就,获得 1952 年诺 贝尔物理奖. 核磁共振被证实之后,许多科学家加入研究的行列,使得此项技术迅速成为在物理、 化学、生物、地质、计量、医学等领域研究的强大工具,尤其是应用在医学诊断上的核磁 共振成像技术(MRI),是自 X 光发现以来医学诊断技术的重大进展. 核磁共振的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实验通过用最 基本的核磁共振仪器操作,希望使同学能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观察核磁共振稳态吸收信号及尾波信号; 3.学习用核磁共振法校准恒定磁场 B0; 4.测量 g 因子. 【实验原理】 1.核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 P,根据量子力学原理,P 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离散值 P = I(I + 1) (1) 式中 I 为自旋量子数,只能取 0,1,2,3,…整数或 1/2, 3/2,5/2,…半整数;ћ=h/2π, h 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的样品氢和氟的 I 都是 1/2.同样的,自旋角动量在空间某一方向 上如 Z 的分量的取值也不能连续变化,只能取分立值 P m Z = (2) 其中 m 只能取 I,I -1,…,-I +1,-I 共(2I +1)个值. 自旋角动量 P 不为零的原子核具有相应的核自旋磁矩m ,简称核磁矩,核磁矩大小为 P M e g 2 m = (3) 式中 e 为质子的电荷,M 为质子的质量,g 是一个无量纲的量,称“核 g 因子”,又称朗德 因子.数值取决于原子核的结构,不同的原子核,g 的数值是不同的,符号可能为正,也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