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角催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迅速改革,使“文革”的后遗症得到及时的疗治,负 面影响也降到最小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一次地实现带有根本性意义的 转型,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加速了国人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次社会转 型过程中,审美文化建设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效果。至少有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是重新译介西方的美学思想著作,而且数量是与日俱增。这使开放的国人大开 眼界,逐渐摆脱单一审美观念的束缚,在努力学习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作 出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二是重新展开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而且结论是有所共识 这使原本依赖于国外美学思想体系的本国学者,在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前提下,更善于联系实际,与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雏形,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三是开始针对 具体的美学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对教育的日益 重视,一批批新型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美学研究方面更是形势喜人,以往的美学 大家不仅健在而且仍热衷于此,刚出的美学新锐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兴致高涨,使 得1980年代的中国美学热潮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美学的确是一门显学。 在这门显学的光环下,许多相关的研究开始起步,既有步西方美学研究流派之后 尘,也有开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研究之先河。 1990年代以来的美学尽管已失去显学的光环,但在审美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 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一批功利主义明显的学者从这个研究领域消失, 批真正热衷于美学研究的学者得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更值得欣慰的是,美学研究 开始突破以往狭隘的美学理论框架,而是转向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批判 理论深入到人的生存活动中,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当代的转换和国际的接轨, 使美学研究找到更适合学科性质的合理位置。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一旦行 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力推动社会的深刻 变革和重大转型。 、对转型时期及其学术背景的认识 转型时期”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在理解上还是未臻一致的。为了 避免误解,此处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以为,有必要从变化的角度,而不是 机械地理解和使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可以理解为事物在发展进程中所 属类型特征发生转折性和根本性变化的历史阶段。对“转”的理解不难,可以“变 化”、“转变”为解;对“型”的理解,很多人往往思考得过于简单,其实是相当 复杂的。对一事物而言,既有其总体之“型”,又有不同视觉角度体现之“型”, 可见“型”是多变的,也是多元的。一番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被人惯用 的词语仍然会引起歧义。所以,有必要就本文所论作一些界定 与本文关系密切的有几大难题:一是20世纪中国美学有几次转型?二是当 前社会提出的转型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美学?每次转型期的起止时间应该如何界 定?有论者以为20世纪中国美学主要有两次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现代转 型,第二次是20、21世纪之交的转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可以给予肯定,也 是值得怀疑的。关键在于,我们究竟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中国美 学的“型”及其根本性的“转”。客观地说,20世纪中国美学的转型都不是主动 和自觉的,而是被动和促进的,跟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时代潮流有 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学的发展既是可悲的,也是幸运的。可悲 的是自始自终缺少一个学科主体及其自主发展的规划,缺乏主动性和对象性;幸3 角催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迅速改革,使“文革”的后遗症得到及时的疗治,负 面影响也降到最小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一次地实现带有根本性意义的 转型,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加速了国人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次社会转 型过程中,审美文化建设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效果。至少有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重新译介西方的美学思想著作,而且数量是与日俱增。这使开放的国人大开 眼界,逐渐摆脱单一审美观念的束缚,在努力学习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作 出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二是重新展开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而且结论是有所共识。 这使原本依赖于国外美学思想体系的本国学者,在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前提下,更善于联系实际,与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雏形,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三是开始针对 具体的美学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对教育的日益 重视,一批批新型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美学研究方面更是形势喜人,以往的美学 大家不仅健在而且仍热衷于此,刚出的美学新锐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兴致高涨,使 得 1980 年代的中国美学热潮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美学的确是一门显学。 在这门显学的光环下,许多相关的研究开始起步,既有步西方美学研究流派之后 尘,也有开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研究之先河。 1990 年代以来的美学尽管已失去显学的光环,但在审美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 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一批功利主义明显的学者从这个研究领域消失,一 批真正热衷于美学研究的学者得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更值得欣慰的是,美学研究 开始突破以往狭隘的美学理论框架,而是转向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批判 理论深入到人的生存活动中,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当代的转换和国际的接轨, 使美学研究找到更适合学科性质的合理位置。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一旦行 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力推动社会的深刻 变革和重大转型。 二、对转型时期及其学术背景的认识 “转型时期”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在理解上还是未臻一致的。为了 避免误解,此处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以为,有必要从变化的角度,而不是 机械地理解和使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可以理解为事物在发展进程中所 属类型特征发生转折性和根本性变化的历史阶段。对“转”的理解不难,可以“变 化”、“转变”为解;对“型”的理解,很多人往往思考得过于简单,其实是相当 复杂的。对一事物而言,既有其总体之“型”,又有不同视觉角度体现之“型”, 可见“型”是多变的,也是多元的。一番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被人惯用 的词语仍然会引起歧义。所以,有必要就本文所论作一些界定。 与本文关系密切的有几大难题:一是 20 世纪中国美学有几次转型?二是当 前社会提出的转型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美学?每次转型期的起止时间应该如何界 定?有论者以为 20 世纪中国美学主要有两次转型,第一次是 20 世纪初的现代转 型,第二次是 20、21 世纪之交的转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可以给予肯定,也 是值得怀疑的。关键在于,我们究竟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中国美 学的“型”及其根本性的“转”。客观地说,20 世纪中国美学的转型都不是主动 和自觉的,而是被动和促进的,跟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时代潮流有 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学的发展既是可悲的,也是幸运的。可悲 的是自始自终缺少一个学科主体及其自主发展的规划,缺乏主动性和对象性;幸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