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阅读资料):转型时期审美文化如何转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49.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 On How to change the Aesthetic Cul ture Studies in the trans ition Per iod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对于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问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近百余年审美 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当前转型时期的学术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概括出当前我 国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对美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从而提出转型时 期应该转向中国审美视角的学术主张,对当前审美价值的重建与审美文化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文中认为政府要力争在平稳与和谐过程中成功转型, 就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一系列与审美相关的问题。美学作为一 门崭新的学科,旦行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审美文化研究在当前不但要主动地转型,而且要围绕政府正确的方针、 政策开展硏究和宣传工作,要针对转型时期岀现的各种价值观念问题展开硏究并 积极提供应对的策略促使社会整体在平稳与和谐的步调中实现成功转型。因此, 在转型时期我们仍然应该呼唤更多的美学理论家横空出世为当下面临的审美价 值重建与审美观念革新等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 成果;我们也应该呼唤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审美文化建设,力争在与和谐社会建 设主题相关的各种审美文化问题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转型时期;审美文化;学术转型

1 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 O n H ow t o C hange t he A esthetic C ulture S tudies i n t he T ransition P eriod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对于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问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近百余年审美 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当前转型时期的学术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概括出当前我 国美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社会发展对美学学科的重要任务,从而提出转型时 期应该转向中国审美视角的学术主张,对当前审美价值的重建与审美文化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文中认为,政府要力争在平稳与和谐过程中成功转型, 就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一系列与审美相关的问题。美学作为一 门崭新的学科,一旦行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审美文化研究在当前不但要主动地转型,而且要围绕政府正确的方针、 政策开展研究和宣传工作,要针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念问题展开研究并 积极提供应对的策略,促使社会整体在平稳与和谐的步调中实现成功转型。因此, 在转型时期我们仍然应该呼唤更多的美学理论家横空出世,为当下面临的审美价 值重建与审美观念革新等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 成果;我们也应该呼唤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审美文化建设,力争在与和谐社会建 设主题相关的各种审美文化问题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转型时期;审美文化;学术转型

回顾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改革不断推动社会转型。从十六大到现在,从经 济、政治到社会整体都面临着重大转型,日益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学术 研究也有转型的必要。政府转型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学术转型 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这个失衡从根本上说是各种 审美观念不同引起的。现在,学术界和政府都在努力思考如何解决失衡问题。笔 者以为,加强审美文化建设,促使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尽可能趋于一致,从审美 的角度解决广大民众思想观念上的失衡,有助于政府在解决各种分配失衡的同时 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转型的速度,在相对平稳的过程中逐步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社 会。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矛盾就是转型与失衡。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政府要力争在平稳与和谐过程中成功转型,就要在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审 美观念与价值中求平衡、求转型,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一系列与 审美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美学得以再次转型的良好契机。 、中国近百余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 自从美学作为一门崭新学科传进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清末时期西 学东渐的背景下,留洋学者纷纷把国外的先进学科介绍到中国,更多是为了拯救 日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清王朝,争取改变本民族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的情 况下,本国学者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美学研究成果的译介和传述, 尤其是对刚刚萌芽的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体系的梳理和整合。在20世纪初的审美 文化建设方面,对美育的重视尤为强调,而对美学学科的建立和美学知识的教育 与普及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国以前,尽管美学理论已经走进大学课堂 相关的学术著作也陆续出版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本土的审美文化研究队 伍仍然薄弱,美学专家也是寥落晨星。换句话说,当时的大多数国人还搞不清美 学为何物,对西方的美学思想还只是一知半解,更难以理解古代中国也有审美观 念。所以,解放前的国人在开始面对美学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还无法自觉地关注 审美文化的建设问题 对于现代中国美学发展史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无疑是其理论实现重 大转型的标志。随着分裂走向统一,在统一政府的领导下,各式各样的学者凝聚 力日益增强,在学科的引进与确立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新中国对美学学科的重视, 不仅培养了一批美学人才,也使美学理论知识更快地得到传播。随着马克思主义 理论指导核心的根本确立,加上对前苏联模式的热衷借鉴,本国的审美文化研究 重心迅速从西方转向苏联,理论意识形态方面也从多元的西方美学思想体系转向 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体系。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学者开始固步 自封,仅从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来诠释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并因为 研究视野的狭隘和研究思维的定势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至今仍让我 们记忆犹新的是,这场大讨论所出现的几种不同的美学理论主张(或是不同的美 学派别),竟然与同时期的苏联美学界存在的几种主要美学理论主张不谋而合 无疑是同一种哲学范式乃至同样的政治思维所导致的结果。随着与苏联的决裂,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方兴未艾的一场新型审美文化建设无果而终,审 美文化研究也因此陷入泥潭,几乎处于绝缘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文革”的后遗症对各方面的影响都是重大的。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全面改革的号

2 回顾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改革不断推动社会转型。从十六大到现在,从经 济、政治到社会整体都面临着重大转型,日益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的学术 研究也有转型的必要。政府转型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学术转型 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失衡问题。这个失衡从根本上说是各种 审美观念不同引起的。现在,学术界和政府都在努力思考如何解决失衡问题。笔 者以为,加强审美文化建设,促使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尽可能趋于一致,从审美 的角度解决广大民众思想观念上的失衡,有助于政府在解决各种分配失衡的同时 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转型的速度,在相对平稳的过程中逐步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社 会。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矛盾就是转型与失衡。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政府要力争在平稳与和谐过程中成功转型,就要在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审 美观念与价值中求平衡、求转型,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过程中解决一系列与 审美相关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美学得以再次转型的良好契机。 一、中国近百余年审美文化研究回顾 自从美学作为一门崭新学科传进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清末时期西 学东渐的背景下,留洋学者纷纷把国外的先进学科介绍到中国,更多是为了拯救 日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清王朝,争取改变本民族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当时的情 况下,本国学者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美学研究成果的译介和传述, 尤其是对刚刚萌芽的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体系的梳理和整合。在 20 世纪初的审美 文化建设方面,对美育的重视尤为强调,而对美学学科的建立和美学知识的教育 与普及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国以前,尽管美学理论已经走进大学课堂, 相关的学术著作也陆续出版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本土的审美文化研究队 伍仍然薄弱,美学专家也是寥落晨星。换句话说,当时的大多数国人还搞不清美 学为何物,对西方的美学思想还只是一知半解,更难以理解古代中国也有审美观 念。所以,解放前的国人在开始面对美学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还无法自觉地关注 审美文化的建设问题。 对于现代中国美学发展史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无疑是其理论实现重 大转型的标志。随着分裂走向统一,在统一政府的领导下,各式各样的学者凝聚 力日益增强,在学科的引进与确立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新中国对美学学科的重视, 不仅培养了一批美学人才,也使美学理论知识更快地得到传播。随着马克思主义 理论指导核心的根本确立,加上对前苏联模式的热衷借鉴,本国的审美文化研究 重心迅速从西方转向苏联,理论意识形态方面也从多元的西方美学思想体系转向 一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体系。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国内学者开始固步 自封,仅从唯物与唯心、主观与客观的角度来诠释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并因为 研究视野的狭隘和研究思维的定势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至今仍让我 们记忆犹新的是,这场大讨论所出现的几种不同的美学理论主张(或是不同的美 学派别),竟然与同时期的苏联美学界存在的几种主要美学理论主张不谋而合, 无疑是同一种哲学范式乃至同样的政治思维所导致的结果。随着与苏联的决裂,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方兴未艾的一场新型审美文化建设无果而终,审 美文化研究也因此陷入泥潭,几乎处于绝缘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可能。 “文革”的后遗症对各方面的影响都是重大的。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全面改革的号

角催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迅速改革,使“文革”的后遗症得到及时的疗治,负 面影响也降到最小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一次地实现带有根本性意义的 转型,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加速了国人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次社会转 型过程中,审美文化建设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效果。至少有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是重新译介西方的美学思想著作,而且数量是与日俱增。这使开放的国人大开 眼界,逐渐摆脱单一审美观念的束缚,在努力学习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作 出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二是重新展开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而且结论是有所共识 这使原本依赖于国外美学思想体系的本国学者,在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前提下,更善于联系实际,与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雏形,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三是开始针对 具体的美学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对教育的日益 重视,一批批新型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美学研究方面更是形势喜人,以往的美学 大家不仅健在而且仍热衷于此,刚出的美学新锐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兴致高涨,使 得1980年代的中国美学热潮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美学的确是一门显学。 在这门显学的光环下,许多相关的研究开始起步,既有步西方美学研究流派之后 尘,也有开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研究之先河。 1990年代以来的美学尽管已失去显学的光环,但在审美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 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一批功利主义明显的学者从这个研究领域消失, 批真正热衷于美学研究的学者得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更值得欣慰的是,美学研究 开始突破以往狭隘的美学理论框架,而是转向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批判 理论深入到人的生存活动中,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当代的转换和国际的接轨, 使美学研究找到更适合学科性质的合理位置。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一旦行 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力推动社会的深刻 变革和重大转型。 、对转型时期及其学术背景的认识 转型时期”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在理解上还是未臻一致的。为了 避免误解,此处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以为,有必要从变化的角度,而不是 机械地理解和使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可以理解为事物在发展进程中所 属类型特征发生转折性和根本性变化的历史阶段。对“转”的理解不难,可以“变 化”、“转变”为解;对“型”的理解,很多人往往思考得过于简单,其实是相当 复杂的。对一事物而言,既有其总体之“型”,又有不同视觉角度体现之“型”, 可见“型”是多变的,也是多元的。一番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被人惯用 的词语仍然会引起歧义。所以,有必要就本文所论作一些界定 与本文关系密切的有几大难题:一是20世纪中国美学有几次转型?二是当 前社会提出的转型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美学?每次转型期的起止时间应该如何界 定?有论者以为20世纪中国美学主要有两次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现代转 型,第二次是20、21世纪之交的转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可以给予肯定,也 是值得怀疑的。关键在于,我们究竟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中国美 学的“型”及其根本性的“转”。客观地说,20世纪中国美学的转型都不是主动 和自觉的,而是被动和促进的,跟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时代潮流有 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学的发展既是可悲的,也是幸运的。可悲 的是自始自终缺少一个学科主体及其自主发展的规划,缺乏主动性和对象性;幸

3 角催响,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迅速改革,使“文革”的后遗症得到及时的疗治,负 面影响也降到最小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一次地实现带有根本性意义的 转型,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加速了国人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次社会转 型过程中,审美文化建设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效果。至少有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重新译介西方的美学思想著作,而且数量是与日俱增。这使开放的国人大开 眼界,逐渐摆脱单一审美观念的束缚,在努力学习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作 出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二是重新展开美学问题的大讨论,而且结论是有所共识。 这使原本依赖于国外美学思想体系的本国学者,在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的 前提下,更善于联系实际,与正在发生变革的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具有 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雏形,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三是开始针对 具体的美学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国家对教育的日益 重视,一批批新型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美学研究方面更是形势喜人,以往的美学 大家不仅健在而且仍热衷于此,刚出的美学新锐不仅为数不少而且兴致高涨,使 得 1980 年代的中国美学热潮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当时的美学的确是一门显学。 在这门显学的光环下,许多相关的研究开始起步,既有步西方美学研究流派之后 尘,也有开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研究之先河。 1990 年代以来的美学尽管已失去显学的光环,但在审美文化研究和建设方面 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一批功利主义明显的学者从这个研究领域消失,一 批真正热衷于美学研究的学者得以更好地开展研究。更值得欣慰的是,美学研究 开始突破以往狭隘的美学理论框架,而是转向审美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化批判 理论深入到人的生存活动中,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当代的转换和国际的接轨, 使美学研究找到更适合学科性质的合理位置。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一旦行 进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正确轨道,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力推动社会的深刻 变革和重大转型。 二、对转型时期及其学术背景的认识 “转型时期”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在理解上还是未臻一致的。为了 避免误解,此处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以为,有必要从变化的角度,而不是 机械地理解和使用“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可以理解为事物在发展进程中所 属类型特征发生转折性和根本性变化的历史阶段。对“转”的理解不难,可以“变 化”、“转变”为解;对“型”的理解,很多人往往思考得过于简单,其实是相当 复杂的。对一事物而言,既有其总体之“型”,又有不同视觉角度体现之“型”, 可见“型”是多变的,也是多元的。一番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被人惯用 的词语仍然会引起歧义。所以,有必要就本文所论作一些界定。 与本文关系密切的有几大难题:一是 20 世纪中国美学有几次转型?二是当 前社会提出的转型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美学?每次转型期的起止时间应该如何界 定?有论者以为 20 世纪中国美学主要有两次转型,第一次是 20 世纪初的现代转 型,第二次是 20、21 世纪之交的转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可以给予肯定,也 是值得怀疑的。关键在于,我们究竟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中国美 学的“型”及其根本性的“转”。客观地说,20 世纪中国美学的转型都不是主动 和自觉的,而是被动和促进的,跟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时代潮流有 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美学的发展既是可悲的,也是幸运的。可悲 的是自始自终缺少一个学科主体及其自主发展的规划,缺乏主动性和对象性;幸

运的是伴随时代的发展,虽也几经风雨,仍有几次飞跃发展,至今仍未被淘汰出 局。从前文的回顾中,我们约略可以清楚地发现20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至少发 生了五次明显的变化,如果这种明显变化可以视为一种转型的话,那么20世纪 的中国美学就应该有五次转型,而不止是两次。实际上,从客观现实情况来看 在行进中的事物发生转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有如行进中的交通工具经常要转弯 变速一般,弯道可以有大小难易之分,但无论大弯小弯、急弯慢弯,在安全问题 上都是一样重要的。中国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尽管有一些特殊的时期表 现出特别突出的类型特征,但是从发展的目标来看,转型之事并不是仅仅属于某 几个时间阶段,而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转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简单 的回答是哪几次转型,更不能因此仅做几次转型的探讨,而应该事先根据不同类 型的情况寻找其产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如果几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的历史时期 在时间轴上是基本重合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时期应该就是属于重大的转型,是具 有学术意义的时代更替。即使是这种重大的转型,在起止时间的界定上仍然是很 不准确的。我们往往会根据某一相关的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视为转型的开始或结 局,而实际上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段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所对应的转型时期。这样 看来,由此界定困难引发的争论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转型是否也意味着中国美学也要跟着 转型?如果以那种把20世纪中国美学只有两次转型的标准来看,眼下的中国美 学实现转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在理论形态或实践层面上的诸多类型特 征要实现重大的转向是可能性不大的。如果以社会风向标的转变必然影响学术研 究转型的观点看,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应该或是都可 能会伴随社会转型而转型,相对迅速地出现一些与往不同却又是与时俱进的新变 化。这种转型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就可能性而言,我们可以从当前的学 术背景得到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美学研究更注重实践层面的价值,并 逐渐从唯美论或纯学理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过渡到更加切合实际的审美文化 研究和建设。通俗地说,西方美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尤其是与中国本土传 统文化的结合,使得原本高髙在上、脱离实际的美学逐渐与历史传统、现实生活 紧密结合,并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焕发时代的精神与 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以审美文化研究为主的中国美学,尽管在理论上归于平淡, 但却更切近生活,更能赢得一支化整为零、潜力无限的队伍,多元化生存和发展, 遍地开花,也使更多的平民百姓容易享受到人文科学的成果。这些看似无形,无 疑正悄悄地改变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与价值,有助于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 弘扬。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下的中国美学学术背景还是积极和宽松的,是实现转 型的良好契机,值得广大美学研究者把握和珍惜。就必要性而言,我们可以从当 前的社会变革中得到启示。自20世纪结束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加快,目 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控制机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各种事物都会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学术领 域的审美文化研究也会因社会的转型,在理论形式上和实践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变 更。政府在转型中,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有一个次序的问题,有一个轻 重缓急排序的问题,目的是把先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主次逐步解决好。而实际 上,怎么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最终还是要靠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转型是目 前的大课题,在转型与失衡的历史进程中,政府怎么转型,怎么解决失衡都将要 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为我们的中国美学研究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平台。我们在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文化、审美理想

4 运的是伴随时代的发展,虽也几经风雨,仍有几次飞跃发展,至今仍未被淘汰出 局。从前文的回顾中,我们约略可以清楚地发现 20 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至少发 生了五次明显的变化,如果这种明显变化可以视为一种转型的话,那么 20 世纪 的中国美学就应该有五次转型,而不止是两次。实际上,从客观现实情况来看, 在行进中的事物发生转型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有如行进中的交通工具经常要转弯 变速一般,弯道可以有大小难易之分,但无论大弯小弯、急弯慢弯,在安全问题 上都是一样重要的。中国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尽管有一些特殊的时期表 现出特别突出的类型特征,但是从发展的目标来看,转型之事并不是仅仅属于某 几个时间阶段,而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转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简单 的回答是哪几次转型,更不能因此仅做几次转型的探讨,而应该事先根据不同类 型的情况寻找其产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如果几种不同类型的转变的历史时期 在时间轴上是基本重合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时期应该就是属于重大的转型,是具 有学术意义的时代更替。即使是这种重大的转型,在起止时间的界定上仍然是很 不准确的。我们往往会根据某一相关的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视为转型的开始或结 局,而实际上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段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所对应的转型时期。这样 看来,由此界定困难引发的争论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转型是否也意味着中国美学也要跟着 转型?如果以那种把 20 世纪中国美学只有两次转型的标准来看,眼下的中国美 学实现转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在理论形态或实践层面上的诸多类型特 征要实现重大的转向是可能性不大的。如果以社会风向标的转变必然影响学术研 究转型的观点看,当前的中国美学研究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应该或是都可 能会伴随社会转型而转型,相对迅速地出现一些与往不同却又是与时俱进的新变 化。这种转型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就可能性而言,我们可以从当前的学 术背景得到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美学研究更注重实践层面的价值,并 逐渐从唯美论或纯学理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过渡到更加切合实际的审美文化 研究和建设。通俗地说,西方美学理论与文化研究的结合,尤其是与中国本土传 统文化的结合,使得原本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美学逐渐与历史传统、现实生活 紧密结合,并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焕发时代的精神与 活力。在这种情况下,以审美文化研究为主的中国美学,尽管在理论上归于平淡, 但却更切近生活,更能赢得一支化整为零、潜力无限的队伍,多元化生存和发展, 遍地开花,也使更多的平民百姓容易享受到人文科学的成果。这些看似无形,无 疑正悄悄地改变当前中国的审美观念与价值,有助于审美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 弘扬。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下的中国美学学术背景还是积极和宽松的,是实现转 型的良好契机,值得广大美学研究者把握和珍惜。就必要性而言,我们可以从当 前的社会变革中得到启示。自 20 世纪结束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加快,目 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控制机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变,各种事物都会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学术领 域的审美文化研究也会因社会的转型,在理论形式上和实践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变 更。政府在转型中,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有一个次序的问题,有一个轻 重缓急排序的问题,目的是把先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主次逐步解决好。而实际 上,怎么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最终还是要靠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转型是目 前的大课题,在转型与失衡的历史进程中,政府怎么转型,怎么解决失衡都将要 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为我们的中国美学研究创造了一个 良好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平台。我们在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文化、审美理想

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政府和国家解决转型中的观念失衡问题。所以,在当前 的转型时期中审美文化研究不但要主动地转型,而且要围绕政府正确的方针、政 策开展研究和宣传工作,要针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念问题展开研究并积 极提供应对的策略,促使社会整体在平稳与和谐的步调中实现成功转型。 、转型时期应重视中国审美的视角 我们既然认同当前的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应该积极 应对转型时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清除各种危机的根源, 平衡社会各界的心态,使学术转型与社会转型得以有机结合,并在和谐社会建设 过程中真正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让现在的审美文化研究在转型以后仍然占有 定的学术优势,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审时度势,适时改变一些有碍学科 发展或社会发展的锢蔽,真正从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对 于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问题,在转型时期如何才能适时地改变呢?要在哪些方面 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呢?在此,笔者拟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参考。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美学的研究队伍问题。如果我们的研究队伍在转型时 期不能得到比较全面、一致、快速的转型,就会不同程度地遗留一些负面问题影 响学科的建设进程。当前中国的学术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者中真正能够学贯 中西的很少,要么是专研西学,要么是专研中学。尽管两种不同倾向的学者似乎 都能意识到中西贯通的重要性,但现实中真正通才的缺乏无疑严重阻碍了中西学 术的会通与交流,也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在中国美学研究界,目前研究西方美 学的远远多于研究中国美学,而且更加缺乏中西贯通的人才。让我们尷尬和困惑 的是,人们明明知道中西学术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在治学的路向上偏向 方。也许这确实是学贯中西之艰难所致,或是中与西贯通之艰难所致,让我们不 得不面对不尽人意的现实:一大批学者、教授、研究生、美学爱好者始终沉浸在 不断被嫁接的西方美学理论著作中,既无缘接触和体验西方的审美生活情景,又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理解不够,使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都难以起到应有的 正面效用,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也使美学学科日益被孤立和悬搁而走 向边缘化的境地;相反,为数较少的一批美学研究者,试图借用西方美学的理论 与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问题,又因西学和中学功底都不够扎实,无 法真正深入历史实际与文本精义中研究问题,也因此使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问 题遭到质疑。这种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失误造成的,但是如果在过十几年后 我们仍然摆脱不了此种现状,就应该认定是今天美学工作者在转型过程中转向失 误造成的。 我以为,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中,如果还可以简单地分为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 的话,两者的研究都是不可偏废的,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是我们的美学 研究队伍并不强大,而且在许多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不可能平均用力地同 时开展研究。有鉴于以往美学研究完全倾向于西方美学方面,使起步相当滞后的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进展迟缓。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转型时期中作出合理的调整 一在课程设置的前提下让更多文艺美学和哲学美学研究生深入了解和研读与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相关的论著:在规划项目的导向下让更多接受过西方美学理论 训练的高学历青年人才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在文化融合的趋向下让美学研 究领域中能够中西融通的学者在比较美学、跨文化美学研究与教育中发挥积极作

5 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政府和国家解决转型中的观念失衡问题。所以,在当前 的转型时期中审美文化研究不但要主动地转型,而且要围绕政府正确的方针、政 策开展研究和宣传工作,要针对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念问题展开研究并积 极提供应对的策略,促使社会整体在平稳与和谐的步调中实现成功转型。 三、转型时期应重视中国审美的视角 我们既然认同当前的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应该积极 应对转型时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清除各种危机的根源, 平衡社会各界的心态,使学术转型与社会转型得以有机结合,并在和谐社会建设 过程中真正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让现在的审美文化研究在转型以后仍然占有一 定的学术优势,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审时度势,适时改变一些有碍学科 发展或社会发展的锢蔽,真正从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对 于审美文化研究与建设问题,在转型时期如何才能适时地改变呢?要在哪些方面 作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呢?在此,笔者拟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参考。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美学的研究队伍问题。如果我们的研究队伍在转型时 期不能得到比较全面、一致、快速的转型,就会不同程度地遗留一些负面问题影 响学科的建设进程。当前中国的学术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者中真正能够学贯 中西的很少,要么是专研西学,要么是专研中学。尽管两种不同倾向的学者似乎 都能意识到中西贯通的重要性,但现实中真正通才的缺乏无疑严重阻碍了中西学 术的会通与交流,也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在中国美学研究界,目前研究西方美 学的远远多于研究中国美学,而且更加缺乏中西贯通的人才。让我们尴尬和困惑 的是,人们明明知道中西学术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在治学的路向上偏向一 方。也许这确实是学贯中西之艰难所致,或是中与西贯通之艰难所致,让我们不 得不面对不尽人意的现实:一大批学者、教授、研究生、美学爱好者始终沉浸在 不断被嫁接的西方美学理论著作中,既无缘接触和体验西方的审美生活情景,又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理解不够,使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都难以起到应有的 正面效用,无形中消耗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也使美学学科日益被孤立和悬搁而走 向边缘化的境地;相反,为数较少的一批美学研究者,试图借用西方美学的理论 与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问题,又因西学和中学功底都不够扎实,无 法真正深入历史实际与文本精义中研究问题,也因此使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问 题遭到质疑。这种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历史失误造成的,但是如果在过十几年后 我们仍然摆脱不了此种现状,就应该认定是今天美学工作者在转型过程中转向失 误造成的。 我以为,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中,如果还可以简单地分为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 的话,两者的研究都是不可偏废的,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是我们的美学 研究队伍并不强大,而且在许多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不可能平均用力地同 时开展研究。有鉴于以往美学研究完全倾向于西方美学方面,使起步相当滞后的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进展迟缓。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转型时期中作出合理的调整 ——在课程设置的前提下让更多文艺美学和哲学美学研究生深入了解和研读与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相关的论著;在规划项目的导向下让更多接受过西方美学理论 训练的高学历青年人才从事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在文化融合的趋向下让美学研 究领域中能够中西融通的学者在比较美学、跨文化美学研究与教育中发挥积极作

用,影响并带动更多的后学者努力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各族文化融通作出贡献。为 什么要如此重视中西学术相结合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一一作为一名中国学者 不仅要放眼世界和未来,更要懂得立足中国和现在。如果不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 及其成果,就不可能取其所长,见其所短;如果取西学所长不能与中国的实际相 结合,所长也会变所短。进而论之,如果学西学者不能深喑国学,虽能见其所短 也难以补其不足,难以达到学术用以补偏救弊的效用,反而使自己陷入偏见和盲 目之中。这都不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希望得到的结果。 其次是在审美文化理论建设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性 的,美学理论也不例外,甚至更新的速度比其它学科的理论更快。这也凸显了美 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前沿地位和先锋作用,更加体现了其理论建设与推进的重要 性。我以为,理论的局限性源于事物发展的时间性,因此要克服因时代变化而导 致的理论过时,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 变化作出调整甚至是彻底的解构和全新的建构。这也要求我们美学理论工作者必 须克服一种错误的想法一一过于坚持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理论体系,而不顾该理 论本身的缺陷和时代发展对固有理论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相信辛苦研究出来的 理论体系是有价值的,更应该实事求是地伴随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适时发展自己的 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否定自己原有的理论成果,让更多有价值又有缺陷的 理论成果在文化批判的视野中得到进一步的改正和融通。因此,在转型时期我们 仍然应该呼唤更多的美学理论家横空出世,为当下面临的审美价值重建与审美观 念革新等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我们也应 该呼唤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审美文化建设,力争在与和谐社会建设主题相关的各 种审美文化问题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我们期待着转型时期的审美文化研究能逐步重视中国审美的视角,更加期待 真正中西乃至中外审美思想观念有机结合的创新理论能够早日得到重视和完善, 并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6 用,影响并带动更多的后学者努力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各族文化融通作出贡献。为 什么要如此重视中西学术相结合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作为一名中国学者, 不仅要放眼世界和未来,更要懂得立足中国和现在。如果不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 及其成果,就不可能取其所长,见其所短;如果取西学所长不能与中国的实际相 结合,所长也会变所短。进而论之,如果学西学者不能深喑国学,虽能见其所短 也难以补其不足,难以达到学术用以补偏救弊的效用,反而使自己陷入偏见和盲 目之中。这都不是我们的学术研究希望得到的结果。 其次是在审美文化理论建设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性 的,美学理论也不例外,甚至更新的速度比其它学科的理论更快。这也凸显了美 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前沿地位和先锋作用,更加体现了其理论建设与推进的重要 性。我以为,理论的局限性源于事物发展的时间性,因此要克服因时代变化而导 致的理论过时,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让理论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 变化作出调整甚至是彻底的解构和全新的建构。这也要求我们美学理论工作者必 须克服一种错误的想法——过于坚持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理论体系,而不顾该理 论本身的缺陷和时代发展对固有理论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相信辛苦研究出来的 理论体系是有价值的,更应该实事求是地伴随社会的变革与转型适时发展自己的 理论,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否定自己原有的理论成果,让更多有价值又有缺陷的 理论成果在文化批判的视野中得到进一步的改正和融通。因此,在转型时期我们 仍然应该呼唤更多的美学理论家横空出世,为当下面临的审美价值重建与审美观 念革新等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提供一系列有见地、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我们也应 该呼唤社会各界共同来关心审美文化建设,力争在与和谐社会建设主题相关的各 种审美文化问题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我们期待着转型时期的审美文化研究能逐步重视中国审美的视角,更加期待 真正中西乃至中外审美思想观念有机结合的创新理论能够早日得到重视和完善, 并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与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