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传之和诸弘旨考述 (内容摘要) 张善文 中国古代经典,言及于“和谐”者,可谓层出不穷。本文针对《周易》经传 中有涉“和谐”弘旨的思想观点略加考述,并就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进行必要的 评析。通观《周易》经传,其中言“和”者凡十三处,其所呈示的义理,盖与“和 谐”学说之大旨颇可相通。兹依经传之序,略分八条述说: ①和谐思想与“太和”之道。《乾》卦《彖传》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之道,强调的是大自然在特定时期和恒乾元、谐合正气的重要性;而人 类事业的和谐发展,谅亦不能外乎是。 ②和谐思想与“义和”之旨。《乾》卦《文言传》云:“利者,义之和也。 又云:“利物足以和义。”义与利,是一对充满矛盾的概念。《文言传》认为真 正的利,当与事物之义相和谐。君子值义利交竞之时,处事能否达到“和谐”而 无损于义,似亦在于如何领悟斯旨 ⑧和谐思想与“和平”之义。《咸》卦《彖传》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咸者,感也,言事物交感之理。古代圣人的政治理想颇为崇高,所谓“天 下和平”,即描绘了“天下和谐”与“天下大治”合而为一的盛世景象,这是今 天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政治的“第一义谛” ④和谐思想与“决和”之理。《央》卦《彖传》强调:“决而和”。央者, 决也,犹言决除、清除。谓在特定关头,阳刚君子须清除阴柔小人,通过果决行 径导致众物和谐。无论古往今来,欲维护和谐文明的人类环境,“决而和”的哲 理是不可忘忽的。 ⑤和谐思想与“和兑”之趣。《兑》卦初九爻辞云:“和兑,吉”。《象 传》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兑者,悦也,象征万物“欣悦”的指趣。《礼 记·祭义》曰:“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试想,世人倘能皆以欣悦之情相处,则 世界必将充满和谐之祥氛,此之谓“和兑之吉”乎? ⑥和谐思想与“和诚”之喻。《中孚》九二爻辞云:“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孚者,信也,诚也;中孚,即中心诚信之意。《象 传》以“中心愿也”释“子和”之辞。《系辞上传》引用孔子之语进行阐发,认 为君子发言,能使远近皆应之,原因是出言美善而发自内心之诚。从《中孚》爻 辞,到《象传》、《系辞上传》的交互阐说,我们品味到,中心诚信,是“子和
《周易》经传之和谐弘旨考述 (内容摘要) 张善文 中国古代经典,言及于“和谐”者,可谓层出不穷。本文针对《周易》经传 中有涉“和谐”弘旨的思想观点略加考述,并就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进行必要的 评析。通观《周易》经传,其中言“和”者凡十三处,其所呈示的义理,盖与“和 谐”学说之大旨颇可相通。兹依经传之序,略分八条述说: ① 和谐思想与“太和”之道。《乾》卦《彖传》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之道,强调的是大自然在特定时期和恒乾元、谐合正气的重要性;而人 类事业的和谐发展,谅亦不能外乎是。 ② 和谐思想与“义和”之旨。《乾》卦《文言传》云:“利者,义之和也。” 又云:“利物足以和义。”义与利,是一对充满矛盾的概念。《文言传》认为真 正的利,当与事物之义相和谐。君子值义利交竞之时,处事能否达到“和谐”而 无损于义,似亦在于如何领悟斯旨。 ③ 和谐思想与“和平”之义。《咸》卦《彖传》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 平”。咸者,感也,言事物交感之理。古代圣人的政治理想颇为崇高,所谓“天 下和平”,即描绘了“天下和谐”与“天下大治”合而为一的盛世景象,这是今 天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政治的“第一义谛”。 ④ 和谐思想与“决和”之理。《夬》卦《彖传》强调:“决而和”。夬者, 决也,犹言决除、清除。谓在特定关头,阳刚君子须清除阴柔小人,通过果决行 径导致众物和谐。无论古往今来,欲维护和谐文明的人类环境,“决而和”的哲 理是不可忘忽的。 ⑤ 和谐思想与“和兑”之趣。《兑》卦初九爻辞云:“和兑,吉”。《象 传》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兑者,悦也,象征万物“欣悦”的指趣。《礼 记·祭义》曰:“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试想,世人倘能皆以欣悦之情相处,则 世界必将充满和谐之祥氛,此之谓“和兑之吉”乎? ⑥ 和谐思想与“和诚”之喻。《中孚》九二爻辞云:“鸣鹤在阴,其子和 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孚者,信也,诚也;中孚,即中心诚信之意。《象 传》以“中心愿也”释“子和”之辞。《系辞上传》引用孔子之语进行阐发,认 为君子发言,能使远近皆应之,原因是出言美善而发自内心之诚。从《中孚》爻 辞,到《象传》、《系辞上传》的交互阐说,我们品味到,中心诚信,是“子和
的基础;“子和”,又促进了人们的诚信之交。今天的人们倘循此而交往,世界 允将日益和谐! ⑦和谐思想与“履和”之说。《系辞下传》云:“履和而至。”又云:“履 以和行。”履者,践也,含循礼而行之义,喻示人生践德的本旨。中国古人以礼 为重,故强调人生言行当循礼,循礼当以“和”为贵。推古及今,若能心存“和 谐”之道,我们漫长的人生之途将永远是“履道坦坦” ⑧和谐思想与“和德”之美。《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 理尽性以至于命。”此言《易》用之广大,而归结为“和顺道德”、“穷理尽性 这一至高绝美的思想境界。这里,我们又回到关于“和谐”思想与“道德”观念 相契合的问题,唯其如此,和谐才能永葆,道德才能长存,世界才能普照文明之 本文所论八端,仅是从《周易》经传的文本角度进行初步考述,允未全面深入 故兹篇实乃抛砖引玉之作,愿与诸同道协和一致、共相求索也 正文: 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和谐”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思想精髓 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自古迄今而辉耀于人类文明的一个璀璨的闪光点 历数古代经典,言及于“和”者,可谓层出不穷,如:《诗经》有“和乐且 湛”1[1]之咏,《尚书》有“协和万邦”2[2]之语,《礼记》有“天地同和”3[3] 之说,《春秋左传》有“民和年丰”4[4]之祝;而《论语》之称“和为贵”5[5 《孟子》之盛赞“人和”6[6],则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这些关乎“和 谐”思想的论述,出自群经,影响于后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当今以至往 后,其论宜将继续为中国与世界的稳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基因。可以认定, 对中国古代“和谐”理论的研究与弘扬,是颇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的基础;“子和”,又促进了人们的诚信之交。今天的人们倘循此而交往,世界 允将日益和谐! ⑦ 和谐思想与“履和”之说。《系辞下传》云:“履和而至。”又云:“履 以和行。”履者,践也,含循礼而行之义,喻示人生践德的本旨。中国古人以礼 为重,故强调人生言行当循礼,循礼当以“和”为贵。推古及今,若能心存“和 谐”之道,我们漫长的人生之途将永远是“履道坦坦”! ⑧ 和谐思想与“和德”之美。《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 理尽性以至于命。”此言《易》用之广大,而归结为“和顺道德”、“穷理尽性” 这一至高绝美的思想境界。这里,我们又回到关于“和谐”思想与“道德”观念 相契合的问题,唯其如此,和谐才能永葆,道德才能长存,世界才能普照文明之 光。 本文所论八端,仅是从《周易》经传的文本角度进行初步考述,允未全面深入。 故兹篇实乃抛砖引玉之作,愿与诸同道协和一致、共相求索也。 正文: 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和谐”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思想精髓, 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自古迄今而辉耀于人类文明的一个璀璨的闪光点。 历数古代经典,言及于“和”者,可谓层出不穷,如:《诗经》有“和乐且 湛”1[1]之咏,《尚书》有“协和万邦”2[2]之语,《礼记》有“天地同和”3[3] 之说,《春秋左传》有“民和年丰”4[4]之祝;而《论语》之称“和为贵”5[5], 《孟子》之盛赞“人和”6[6],则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这些关乎“和 谐”思想的论述,出自群经,影响于后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当今以至往 后,其论宜将继续为中国与世界的稳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基因。可以认定, 对中国古代“和谐”理论的研究与弘扬,是颇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或问:中国古代经典,诚属传统文化之根本,而《易》为群经之首,其于“和 谐”学说,有何独到的理论建树?本文拟即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初步探讨,力图 考述《周易》经传中有涉“和谐”弘旨的思想观点,并就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进 行必要的评析,以期对《易》之“和谐”理念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综括。 通观《周易》经传,其中言“和”者凡十三处,或属某卦之爻辞,或属《十 翼》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等,其所 呈示的义理,盖与“和谐”学说之大旨颇可相通。兹依经传之序,略分八条,述 说如下: 其一,和谐思想与“太和”之道。 《乾》卦《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是《彖传》对《乾》卦的卦辞“贞”字之义的阐释。贞者,正也,谨守正 道也。《彖传》认为: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至冬天之时,万物须各自静定精神,保 全太和元气,以利守持正固而待来年生长。此言天道,亦言人事,故朱熹《周易 本义》将“太和”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尚秉和先生《周易尙氏学》以为: “于时配冬”。四时转化,冬季是至为关键的发展枢纽,此时能恒守“太和”元 气,便是最大的和谐,也是事物得以持续发展的极深沉的要素。因之,“太和” 之道,强调的是大自然在特定时期和恒乾元、谐合正气的重要性;而人类事业的 和谐发展,谅亦不能外乎是欤? 其二,和谐思想与“义和”之旨。 《乾》卦《文言传》云:“利者,义之和也。”又云:“利物足以和义 义与利,是一对充满矛盾的概念,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7] 者是也。《文言传》在阐发《乾》卦辞“利”之时,将“义”的内涵与之相协互 融,提出真正的利,当与事物之义相和谐;又谓施利于他物,便足以和协于义 义者,宜也,合宜而和谐之举也。朱熹《周易本义》对此释曰:“利者,生物之 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人们面 临利益之时,倘能深明大“义”,岂非即可达到“义之和”的境界吗?岂非“足 以和义”吗?近人马振彪先生说得甚好:“利与义似不相同,然利役于私则害义 而不利,利溥于公则与义和合而成大利。”8[8]君子当义利交竞的关头,处事能 否达到“和谐”而无损于义,似亦在于如何领悟斯旨矣
或问:中国古代经典,诚属传统文化之根本,而《易》为群经之首,其于“和 谐”学说,有何独到的理论建树?本文拟即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初步探讨,力图 考述《周易》经传中有涉“和谐”弘旨的思想观点,并就这些观点的理论意义进 行必要的评析,以期对《易》之“和谐”理念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综括。 通观《周易》经传,其中言“和”者凡十三处,或属某卦之爻辞,或属《十 翼》中的《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等,其所 呈示的义理,盖与“和谐”学说之大旨颇可相通。兹依经传之序,略分八条,述 说如下: 其一,和谐思想与“太和”之道。 《乾》卦《彖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是《彖传》对《乾》卦的卦辞“贞”字之义的阐释。贞者,正也,谨守正 道也。《彖传》认为: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至冬天之时,万物须各自静定精神,保 全太和元气,以利守持正固而待来年生长。此言天道,亦言人事,故朱熹《周易 本义》将“太和”释为“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尚秉和先生《周易尙氏学》以为: “于时配冬”。四时转化,冬季是至为关键的发展枢纽,此时能恒守“太和”元 气,便是最大的和谐,也是事物得以持续发展的极深沉的要素。因之,“太和” 之道,强调的是大自然在特定时期和恒乾元、谐合正气的重要性;而人类事业的 和谐发展,谅亦不能外乎是欤? 其二,和谐思想与“义和”之旨。 《乾》卦《文言传》云:“利者,义之和也。”又云:“利物足以和义。” 义与利,是一对充满矛盾的概念,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7] 者是也。《文言传》在阐发《乾》卦辞“利”之时,将“义”的内涵与之相协互 融,提出真正的利,当与事物之义相和谐;又谓施利于他物,便足以和协于义。 义者,宜也,合宜而和谐之举也。朱熹《周易本义》对此释曰:“利者,生物之 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人们面 临利益之时,倘能深明大“义”,岂非即可达到“义之和”的境界吗?岂非“足 以和义”吗?近人马振彪先生说得甚好:“利与义似不相同,然利役于私则害义 而不利,利溥于公则与义和合而成大利。”8[8]君子当义利交竞的关头,处事能 否达到“和谐”而无损于义,似亦在于如何领悟斯旨矣
其三,和谐思想与“和平”之义。 《咸》卦《彖传》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咸者,感也,此卦言事物交相感应的道理。《彖传》援举天地、圣人相感之 例,指出天地交感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带来天下和平昌顺。其言揭 明感化之道的广泛性,即孔颖达所谓“大则包天地,小则该万物”9[9]。就古代 圣人感化天下人心,以谋求和平这一点观之,正是以廓然无私之念而统一天下万 众之心,亦即通过人心之“和谐”,获取世间之“和平”。马振彪先生曾曰:“圣 人以正道感人,以善气感人,圣人之心与天下人心心相印。”又曰:“无心之感, 非无心也,乃廓然大公,无私心也。其心休休如有容。舜之明目,达听好问,迩 言必察,以虚受人也。孔子每事问亦然。”10[10]古代圣人的政治理想是颇为崇 高的,所谓“天下和平”,无疑是合“天下和谐”与“天下大治”而为一的盛世 景象,这是今天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政治的“第一义谛”。 其四,和谐思想与“决和”之理。 《央》卦《彖传》云:“央,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 央者,决也,犹言决除、清除。《彖传》认为:此卦所称决除的意义,表明 在特定关头,阳刚君子务必清除阴柔小人;这时所作所为既当刚强劲健而又须令 人心悦诚服,通过果决行径导致众物和谐一一此即“决而和”的义理所在。大自 然与人类社会,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无时不有,当事物的矛盾激化之时,如何清 除阴恶面,扶持光明面,即是能否确保事物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如朗日之驱散 阴霾,良田之芟除害苗,文明社会之制裁恶人,皆属此理。故汉儒郑玄称:“以 渐消去小人谓之央。”11[1]唐孔颖达以为“央”之本质在于“健则能决,说则 能和”12[12]。因此,无论古往今来,欲健全或维护和谐文明的人类环境,“决 而和”的哲理是不可忘忽的
其三,和谐思想与“和平”之义。 《咸》卦《彖传》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咸者,感也,此卦言事物交相感应的道理。《彖传》援举天地、圣人相感之 例,指出天地交感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带来天下和平昌顺。其言揭 明感化之道的广泛性,即孔颖达所谓“大则包天地,小则该万物”9[9]。就古代 圣人感化天下人心,以谋求和平这一点观之,正是以廓然无私之念而统一天下万 众之心,亦即通过人心之“和谐”,获取世间之“和平”。马振彪先生曾曰:“圣 人以正道感人,以善气感人,圣人之心与天下人心心相印。”又曰:“无心之感, 非无心也,乃廓然大公,无私心也。其心休休如有容。舜之明目,达听好问,迩 言必察,以虚受人也。孔子每事问亦然。”10[10]古代圣人的政治理想是颇为崇 高的,所谓“天下和平”,无疑是合“天下和谐”与“天下大治”而为一的盛世 景象,这是今天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政治的“第一义谛”。 其四,和谐思想与“决和”之理。 《夬》卦《彖传》云:“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 夬者,决也,犹言决除、清除。《彖传》认为:此卦所称决除的意义,表明 在特定关头,阳刚君子务必清除阴柔小人;这时所作所为既当刚强劲健而又须令 人心悦诚服,通过果决行径导致众物和谐――此即“决而和”的义理所在。大自 然与人类社会,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无时不有,当事物的矛盾激化之时,如何清 除阴恶面,扶持光明面,即是能否确保事物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如朗日之驱散 阴霾,良田之芟除害苗,文明社会之制裁恶人,皆属此理。故汉儒郑玄称:“以 渐消去小人谓之夬。”11[11]唐孔颖达以为“夬”之本质在于“健则能决,说则 能和”12[12]。因此,无论古往今来,欲健全或维护和谐文明的人类环境,“决 而和”的哲理是不可忘忽的
其五,和谐思想与“和兑”之趣。 《兑》卦爻辞云:“初九,和兑,吉。” 《象传》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这是《兑》卦的初九爻辞与《象传》之语。兑者,悦也,象征万物“欣悦” 的指趣。初九当“悦”之时,以阳处下,有广泛“和悦”待人之象,故获吉祥。 《象传》以“行未疑”释之,谓其言行既不疑忌他人,又不为人所疑,于是能和 悦而获吉。称之“和兑”,即指与人和谐共处而交相欣悦的情状。惟欣悦者,乃 人情所常有的事态:轻歌悦耳,美景悦目,无不如是。然《周易》所肯定的“欣 悦”,则立足于鲜明的道德准则之上,张耒《出山诗》曰:“青山如君子,悦我 非姿媚”,宜与此理有合;而《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 我口”,尤与本卦的“欣悦”之旨相映成趣。事实上,和谐与愉悦往往是相通互 联的,《礼记·祭义》曰:“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诚属至理。试想,世人倘能 皆以欣悦之情相处,则世界必将充满和谐之祥氛,此之谓“和兑之吉”乎? 其六,和谐思想与“和诚”之喻。 《中孚》卦爻辞云:“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传》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系辞上传》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 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这是《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象传》及《系辞上传》之语。孚者,信也 诚也;中孚,即中心诚信之意。九二当“中孚”之时,阳刚居中,其笃实诚信之 美声远闻于外,遂使高居尊位的九五亦以诚德遥相应和,故爻辞以诗意颇浓的譬 喻性语言赞颂道:鹤鸟在山的背阴鸣唱,它的同伴也谐声应和;我有甜美的酒浆 愿与你共饮同乐。《象传》以“中心愿也”释“子和”之辞,即谓其所以能谐声 应和,乃本于内心真诚信实的意愿。令人叹佩的是,《系辞上传》针对此则爻辞, 引用孔子之语,进行了十分精辟的阐发,认为君子发言,能使远近皆应之,原因 是其言美善而发自内心之诚,并指出君子慎言行的重要性。马振彪先生援据汉代 贾谊之说云:“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易》曰鸣鹤子和,此之谓也。”13[13] 于是,从《中孚》爻辞的“其子和之”,到《象传》、《系辞上传》的交互阐说 我们不难品味到,“和诚”之喻,实属《周易》爻象所发出的人类真诚交往的“和
其五,和谐思想与“和兑”之趣。 《兑》卦爻辞云:“初九,和兑,吉。” 《象传》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这是《兑》卦的初九爻辞与《象传》之语。兑者,悦也,象征万物“欣悦” 的指趣。初九当“悦”之时,以阳处下,有广泛“和悦”待人之象,故获吉祥。 《象传》以“行未疑”释之,谓其言行既不疑忌他人,又不为人所疑,于是能和 悦而获吉。称之“和兑”,即指与人和谐共处而交相欣悦的情状。惟欣悦者,乃 人情所常有的事态:轻歌悦耳,美景悦目,无不如是。然《周易》所肯定的“欣 悦”,则立足于鲜明的道德准则之上,张耒《出山诗》曰:“青山如君子,悦我 非姿媚”,宜与此理有合;而《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 我口”,尤与本卦的“欣悦”之旨相映成趣。事实上,和谐与愉悦往往是相通互 联的,《礼记·祭义》曰:“有和气者必有愉色”,诚属至理。试想,世人倘能 皆以欣悦之情相处,则世界必将充满和谐之祥氛,此之谓“和兑之吉”乎? 其六,和谐思想与“和诚”之喻。 《中孚》卦爻辞云:“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传》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系辞上传》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 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愼乎?” 这是《中孚》卦九二爻的爻辞、《象传》及《系辞上传》之语。孚者,信也, 诚也;中孚,即中心诚信之意。九二当“中孚”之时,阳刚居中,其笃实诚信之 美声远闻于外,遂使高居尊位的九五亦以诚德遥相应和,故爻辞以诗意颇浓的譬 喻性语言赞颂道:鹤鸟在山的背阴鸣唱,它的同伴也谐声应和;我有甜美的酒浆, 愿与你共饮同乐。《象传》以“中心愿也”释“子和”之辞,即谓其所以能谐声 应和,乃本于内心真诚信实的意愿。令人叹佩的是,《系辞上传》针对此则爻辞, 引用孔子之语,进行了十分精辟的阐发,认为君子发言,能使远近皆应之,原因 是其言美善而发自内心之诚,并指出君子慎言行的重要性。马振彪先生援据汉代 贾谊之说云:“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易》曰鸣鹤子和,此之谓也。”13[13] 于是,从《中孚》爻辞的“其子和之”,到《象传》、《系辞上传》的交互阐说, 我们不难品味到,“和诚”之喻,实属《周易》爻象所发出的人类真诚交往的“和
谐”之音一一中心诚信,是“子和”的基础;“子和”,又促进了人们的诚信之 交。今天的人们倘循此而交往,世界允将日益和谐 其七,和谐思想与“履和”之说 《系辞下传》云:“履和而至。”又云:“履以和行。 这是《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之语。九卦者,依次为《履》、《谦》 《复》、《恒》、《损》、《益》、《困》、《井》、《巽》诸卦。《传》之宗 旨,在论明《易》为忧患之作,故三度举此典型的九卦为说,揭示作《易》者防 忧虑患、重视道德修养的创作思想。其中《履》居九卦之首,为立德的初基,故 先陈:“履,德之基也。”按“履”,践也,含循礼而行之义,喻示人生践德的 本旨,遂以“德基”言之。其后二陈、三陈,乃谓“和而至”、“以和行”。为 何循礼践德,要“和谐”才能达至目的地?要以“和谐”为行动准则?三国时期 的易家虞翻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释之14[14],堪称一语中的。中国古 人以礼为重,因而人生行为当循礼,循礼当以“和”为贵。那么,推古及今,若 能心存“和谐”之道,我们漫长而丰富的人生之途应当永远是“履道坦坦”吧! 其八,和谐思想与“和德”之美 《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言《易》用之广大,而归结为“和顺道德”、“穷理尽性”这一至高绝美 的思想境界。析言之,“和顺”云云,谓凡事以“和谐”理念顺合于道德原则而 从宜治之;“穷理”云云,谓随时能穷极奧理而尽究万物的性质乃至于通晓自然 命运。显而易见,这是前哲应用《易》理之极致,而“和德”却是此种应用的首 要前提。故孔颖达疏曰:“《易》道周备,无理不尽。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 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割人伦之正义。又能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 之性;物理既穷,生性又尽,至于一期,所赋之命莫不穷其短长,定其吉凶。” 这里,我们又回到关于“和谐”思想与“道德”观念相契合的问题,唯其如此, 和谐才能永葆,道德才能长存,世界才能普照文明之光。是为《易》道,是为前 圣纯美的哲学精华 综观前述,本文将《周易》经传中言及“和”的十三处文字,归为八项,分 别从“太和”、“义和”、“和平”、“决和”、“和兑”、“和诚”、“履和
谐”之音――中心诚信,是“子和”的基础;“子和”,又促进了人们的诚信之 交。今天的人们倘循此而交往,世界允将日益和谐! 其七,和谐思想与“履和”之说。 《系辞下传》云:“履和而至。”又云:“履以和行。” 这是《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之语。九卦者,依次为《履》、《谦》、 《复》、《恒》、《损》、《益》、《困》、《井》、《巽》诸卦。《传》之宗 旨,在论明《易》为忧患之作,故三度举此典型的九卦为说,揭示作《易》者防 忧虑患、重视道德修养的创作思想。其中《履》居九卦之首,为立德的初基,故 先陈:“履,德之基也。”按“履”,践也,含循礼而行之义,喻示人生践德的 本旨,遂以“德基”言之。其后二陈、三陈,乃谓“和而至”、“以和行”。为 何循礼践德,要“和谐”才能达至目的地?要以“和谐”为行动准则?三国时期 的易家虞翻引《论语》“礼之用,和为贵”释之14[14],堪称一语中的。中国古 人以礼为重,因而人生行为当循礼,循礼当以“和”为贵。那么,推古及今,若 能心存“和谐”之道,我们漫长而丰富的人生之途应当永远是“履道坦坦”吧! 其八,和谐思想与“和德”之美。 《说卦传》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此言《易》用之广大,而归结为“和顺道德”、“穷理尽性”这一至高绝美 的思想境界。析言之,“和顺”云云,谓凡事以“和谐”理念顺合于道德原则而 从宜治之;“穷理”云云,谓随时能穷极奥理而尽究万物的性质乃至于通晓自然 命运。显而易见,这是前哲应用《易》理之极致,而“和德”却是此种应用的首 要前提。故孔颖达疏曰:“《易》道周备,无理不尽。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 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割人伦之正义。又能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 之性;物理旣穷,生性又尽,至于一期,所赋之命莫不穷其短长,定其吉凶。” 这里,我们又回到关于“和谐”思想与“道德”观念相契合的问题,唯其如此, 和谐才能永葆,道德才能长存,世界才能普照文明之光。是为《易》道,是为前 圣纯美的哲学精华! 综观前述,本文将《周易》经传中言及“和”的十三处文字,归为八项,分 别从“太和”、“义和”、“和平”、“决和”、“和兑”、“和诚”、“履和
“和德”诸方面,考论其所寓涵的“和谐”弘旨,并兼叙这一弘旨所展示的历史 与现实的学术意义。为文之意,乃在揭明《周易》哲学于“和谐”思想一端所应 予以注重的理论价值 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 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 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 原。”15[5此间极言“五常”思想,其学术背景诚颇繁富16[l],姑勿多论, 惟称《周易》为群经之原,盖属汉以后学人的通谊。进而察之,《周易》在早期 中国诸多经典中的地位既是十分突出的,那么,诸经中涉及的“和谐”理论固值 得我们重视,而《周易》中的此类理论自然更值得今天的学术界作出一定深度的 探讨 当然,上文所论八端,仅是从《周易》经传的文本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初步 考述,既未全面,亦歉深入。况且,《周易》哲学原非限于经传字句之中,往往 投映于文本之外,所谓象数、义理者是也。如阴阳对立而又平衡的理绪与“和谐” 思想的契洽17[17],六十四卦二五中正学说与“和谐”观念的融通18[18],皆是 有待我们进一步潜心研讨的要点。故兹篇之撰,谓之抛砖引玉可也,谓之浅尝辄 止亦可也。《书》曰:“其难其慎,惟和惟一”19[19],若然,则谓之愿与诸同 道协和一致、共相求索亦无不可也。 公元2008年10月19日写于福州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2]《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3]《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4]《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和德”诸方面,考论其所寓涵的“和谐”弘旨,并兼叙这一弘旨所展示的历史 与现实的学术意义。为文之意,乃在揭明《周易》哲学于“和谐”思想一端所应 予以注重的理论价值。 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出:“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 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 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 原。”15[15]此间极言“五常”思想,其学术背景诚颇繁富16[16],姑勿多论, 惟称《周易》为群经之原,盖属汉以后学人的通谊。进而察之,《周易》在早期 中国诸多经典中的地位既是十分突出的,那么,诸经中涉及的“和谐”理论固值 得我们重视,而《周易》中的此类理论自然更值得今天的学术界作出一定深度的 探讨。 当然,上文所论八端,仅是从《周易》经传的文本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初步 考述,既未全面,亦歉深入。况且,《周易》哲学原非限于经传字句之中,往往 投映于文本之外,所谓象数、义理者是也。如阴阳对立而又平衡的理绪与“和谐” 思想的契洽17[17],六十四卦二五中正学说与“和谐”观念的融通18[18],皆是 有待我们进一步潜心研讨的要点。故兹篇之撰,谓之抛砖引玉可也,谓之浅尝辄 止亦可也。《书》曰:“其难其慎,惟和惟一”19[19],若然,则谓之愿与诸同 道协和一致、共相求索亦无不可也。 公元 2008 年 10 月 19 日写于福州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毛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2] 《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3] 《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4]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S]《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8]《周易学说》卷一第15页,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周易正义》卷四,魏王、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0]并见《周易学说》卷四第311页。 ]l详《周易学说》卷五第415页。另参阅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九引郑玄说。 [2]《周易正义》卷五 3]详《周易学说》卷七第647页。 [4]详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六引虞翻说 [15]详《汉书》卷三十第1723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6月版 [16]五常之论,汉儒言之最多,盖自董仲舒力主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后,便渐成风气。故班氏以五常 配《五经》,亦时代学术之风所至,其思想内涵宜多方考察,才能得其实也 7]易学思想不离阴阳对立之说,唯此“对立”(或“对待”)则属于相对性十分突出的观念,事物真正 的“平衡”或“和谐”,往往寓涵于事物的对立之中。参阅笔者旧作《对立与和谐一—易学思维中平衡支 点之第一准则》一文,载《洁净精微之玄思》第70-79页,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4月 版 [8]六十四卦每卦的二爻与五爻,各居上下卦之中位,《易》例以为中必正、中必和,与儒家的“中庸” 思想颇能息息相通,而其间所涵“和谐”理念也至为深刻,宜加注重 [1]9]详《尚书正义》卷八《商书·咸有一德》,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 注疏》本
[5]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 《论语注疏》卷四《里仁》,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8] 《周易学说》卷一第 15 页,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版。 [9] 《周易正义》卷四,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 [10] 并见《周易学说》卷四第 311 页。 [11] 详《周易学说》卷五第 415 页。另参阅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九引郑玄说。 [12] 《周易正义》卷五。 [13] 详《周易学说》卷七第 647 页。 [14] 详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六引虞翻说。 [15] 详《汉书》卷三十第 1723 页,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 年 6 月版。 [16] 五常之论,汉儒言之最多,盖自董仲舒力主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之后,便渐成风气。故班氏以五常 配《五经》,亦时代学术之风所至,其思想内涵宜多方考察,才能得其实也。 [17] 易学思想不离阴阳对立之说,唯此“对立”(或“对待”)则属于相对性十分突出的观念,事物真正 的“平衡”或“和谐”,往往寓涵于事物的对立之中。参阅笔者旧作《对立与和谐――易学思维中平衡支 点之第一准则》一文,载《洁净精微之玄思》第 70-79 页,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 4 月 版。 [18] 六十四卦每卦的二爻与五爻,各居上下卦之中位,《易》例以为中必正、中必和,与儒家的“中庸” 思想颇能息息相通,而其间所涵“和谐”理念也至为深刻,宜加注重。 [19] 详《尚书正义》卷八《商书·咸有一德》,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 注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