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2期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6 no 2 1998年6月 Journal oflongyan Teachers Co llege June 1998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张善文 内容提要〕本文专述福建省学者的《易》学研究成果及其贡献。文中先总括福建 《易》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其次介绍有关《易》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最后罗列各家的主要 学术成果。全文重在陈述当代学者的治《易》贡献,以期展示福建《易》学研究在全国的学术 地位和影响。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数千年来被冠于“群经”之首,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影 据现存史料记载,公元十世纪五代的闽国期间,福建就出现了知名的《易》学家。宋代,由于闽学的发展,福建 学者的《周易》研究名重全国,以至元、明、清以降,历代都有重大研究成果问世。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当代福建 的《易》学又有进一步发展,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本文拟从研究的历史进程入手,着重叙述现当代福建 《易》学的主要成果及重要学术活动,揭示本省《周易》研究领域之概况,以乞教于海内外《易》学同 研究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公元907年前后,福州感德场人黄岳,“博通经典,尤邃《易》象历数之学”(《十国春秋》)。这是较早见诸史 传的福建杰出《易》家。 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天圣间,建阳阮逸以《易》闻名,著《易答》六卷,征引史迹印证《易》理,“每一爻各以 古事系之,颇多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同时又有建阳宋咸,著《易训》《易补注》《王刘易》等书, 所注《易》大为欧阳文忠(修)所称赏”(《闽书》)。此后,北宋末至南宋期间,福建《易》家辈出,范谔昌、杨时、游 酢、李纲、郑东卿、郑耕老、林栗、朱熹、王宗传、李过、蔡元定、蔡渊、赵以夫等人,有《易》著问世。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侨居建阳,是程颐的四传弟子,创立了考亭学(闽学)。他在学术思想史上,继承发展 了二程学说,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其《易》学专著以《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为主,是后人称为“宋《易》的 重要代表。他提出“《易》为卜筮而作”的观点,主张治《易》要明象占之本筮教人本旨,发义理之精微。时人评 曰:“迨乎朱子《本义》,辞益简严,深探古圣因卜筮教人之本意,而不坠于诸儒术数之末流。”(董楷《周易传义 附录序》)在元、明、清三朝的六百多年间,朱熹的《周易本义》成为朝廷开科取士的定本教科书,其学术影响长 久不衰。 公元十四至十七世纪间的明代,福建学者的《易》学研究又有多方面新的开拓,如蔡清著《易经蒙引》,发 挥了朱熹的《易》学思想,李贽著《九正易因》,借以寓托反传统的学术观点陈第著《伏羲图赞》,集中揭示 《易》图奥秘苏睿著《周易冥冥篇》,用禅宗佛理说《易》黄道周著《易象正》《三易洞玑》,阐述《周易》的象喻 及理数之旨,何楷著《古周易订诂》,兼取历代《易》家之言以明《易》义 至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清代,福建《易》家中出现了李光地和陈梦雷两位淹贯群籍的大儒。李光地,安溪 人,著《周易通论》《周易观彖》、《易义前选》等,并主编旧題康熙御纂的《周易折中》二十二卷。这部《周易折 中》是广辑两汉至明末众多《易》说而为之仲裁评定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提要》称“盖数百年分朋立异 之见至是而尽融,数千年画卦系词之旨乃至是而大彰矣。”陈梦雷,侯官人,著《周易浅述》八卷,大旨主于明象 收稿日期1998-02-18 24·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ned.http:/hnrws.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Ξ 张善文 〔内容提要〕 本文专述福建省学者的《易》学研究成果及其贡献。文中先总括福建 《易》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其次介绍有关《易》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活动, 最后罗列各家的主要 学术成果。全文重在陈述当代学者的治《易》贡献, 以期展示福建《易》学研究在全国的学术 地位和影响。 《周易》,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数千年来被冠于“群经”之首, 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影响。 据现存史料记载, 公元十世纪五代的闽国期间, 福建就出现了知名的《易》学家。宋代, 由于闽学的发展, 福建 学者的《周易》研究名重全国, 以至元、明、清以降, 历代都有重大研究成果问世。到了近现代, 尤其是当代福建 的《易》学又有进一步发展, 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本文拟从研究的历史进程入手, 着重叙述现当代福建 《易》学的主要成果及重要学术活动, 揭示本省《周易》研究领域之概况, 以乞教于海内外《易》学同道。 一、研究的历史进程及现状 公元 907 年前后, 福州感德场人黄岳,“博通经典, 尤邃《易》象历数之学”《( 十国春秋》)。这是较早见诸史 传的福建杰出《易》家。 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天圣间, 建阳阮逸以《易》闻名, 著《易答》六卷, 征引史迹印证《易》理,“每一爻各以 一古事系之, 颇多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同时又有建阳宋咸, 著《易训》、《易补注》、《王刘易 》等书, “所注《易》大为欧阳文忠(修) 所称赏”《( 闽书》)。此后, 北宋末至南宋期间, 福建《易》家辈出, 范谔昌、杨时、游 酢、李纲、郑东卿、郑耕老、林栗、朱熹、王宗传、李过、蔡元定、蔡渊、赵以夫等人, 有《易》著问世。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 侨居建阳, 是程颐的四传弟子, 创立了考亭学(闽学)。他在学术思想史上, 继承发展 了二程学说, 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其《易》学专著以《周易本义》、《易学启蒙》为主, 是后人称为“宋《易》”的 重要代表。他提出“《易》为卜筮而作”的观点, 主张治《易》要明象占之本筮教人本旨, 发义理之精微。时人评 曰:“迨乎朱子《本义》, 辞益简严, 深探古圣因卜筮教人之本意, 而不坠于诸儒术数之末流。”(董楷《周易传义 附录序》) 在元、明、清三朝的六百多年间, 朱熹的《周易本义》成为朝廷开科取士的定本教科书, 其学术影响长 久不衰。 公元十四至十七世纪间的明代, 福建学者的《易》学研究又有多方面新的开拓, 如蔡清著《易经蒙引》, 发 挥了朱熹的《易》学思想; 李贽著《九正易因》, 借以寓托反传统的学术观点; 陈第著《伏羲图赞》, 集中揭示 《易》图奥秘; 苏睿著《周易冥冥篇》, 用禅宗佛理说《易》; 黄道周著《易象正》、《三易洞玑》, 阐述《周易》的象喻 及理数之旨; 何楷著《古周易订诂》, 兼取历代《易》家之言以明《易》义。 至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清代, 福建《易》家中出现了李光地和陈梦雷两位淹贯群籍的大儒。李光地, 安溪 人, 著《周易通论》、《周易观彖》、《易义前选》等, 并主编旧题康熙御纂的《周易折中》二十二卷。这部《周易折 中》是广辑两汉至明末众多《易》说而为之仲裁评 定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提要》称:“盖数百年分朋立异 之见至是而尽融, 数千年画卦系词之旨乃至是而大彰矣。”陈梦雷, 侯官人, 著《周易浅述》八卷, 大旨主于明象 ·24· 第 16 卷 第 2 期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16 N o. 2 1998 年 6 月 Jou rnal of Longyan Teachers Co llege June, 1998 Ξ 收稿日期: 1998- 02- 18
第2期 张善文: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诠理,对朱熹《易》说颇有取舍,而持论多切近人事 从北宋到清代,凡九百年之间,福建学者见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易》家约有200多名,传世的主要《易》学 成果有418种,其中十八世纪前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45种 民国期间,丁超五著《科学的易》,是我国较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周易》的著作(此书后经修定更名 为《易理新诠》)。丁氏的治《易》观点,受德国十八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及中国清代学者陈法、现代学者杭辛 斋、沈仲涛等人的影响,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科学之物,遂与代数、几何、量子力学相比较研究,创立了新颖 的“科学《易》”学说。同时叶国庆撰写《八卦所含之数字性》一文(载《厦门大学学报》第六期,1936年2月),也 从数字角度对八卦的含义提出了见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寿祺的《周易》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治学广涉 群经、子史、历代文学各领域,尤精于《周易》在青年时代(1937年)即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发表,就 《周易》的卦象问题与他的老师尚秉和展开讨论。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刊行了大量的《易》学著述。黄寿祺关于 《周易》研究的主要观点是 1从源溯流。治《易》应当从研探经传本文及汉、魏古注入手,以此作为《易》学之“源”然后回溯六朝、隋、 唐诸家义疏,最后参考宋、元、明、清历代经说,唯此才能全面把握《周易》学说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而“不从 古注入手者,是为迷不知本源 2强干弱枝。《周易》学说本于“象数”,发为“义理”,故应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其余旁涉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教、佛教思想,乃至与现代科学相比较者,皆为枝附。治《易》者务必强其主干,弱 其枝附。而“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是为浑不辨主客” 3明辨家法。历史上的《易》学派别纷繁复杂,各种条例差异悬殊,治《易》者又当辨明各家的特色,以汉 《易》归之汉《易》,宋《易》归之宋《易》,汉宋《易》学中,各家分归之各家。所有流派支别,皆就其家法师承,为之 爬罗剔抉,以明其本来面目。这样,则“家法可明,而条理必清” 4兼取众长。治《易》之时,在知源流、明主客、辨家法的基础上,还应当对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通过深入 研讨,提出独到的创见。既不揉杂各家之言,也不株守一先生之说,做到“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挥斥百家, 包扫一切,冥思独运,卓然自树,而成一家之言,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学。”(《论易学之 门庭》,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 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福建没有成立《易》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及学术团体,1983年,在黄寿祺的倡导 下,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易学研究室”,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周易》研究机构。1989年6月扩大为福建 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同年,成立“福建省周易研究会”,隶属于“福建自然辨证法研究会”次年,又成立“福 建中华易学研究中心”,挂靠于“福建省人体学会”。近十几年来,福建《周易》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围绕于四方 首先,对《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群书的研讨。黄寿祺著《易学群书平议》,通过评述《四库全书》未收的 130多种《易》类书籍,揭示了诸书的是非得失,对读《易》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黄寿祺、张善文合著《周易 译注》,对《周易》经传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今译、注释、评论,全书既吸收了历史上《易》学象数派与义理派学说 的可取成果,又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对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次对辛亥革命以后至1980近八十年间《易》学论文进行了分类汇编。黄寿祺张善文合编的《周易 论文集》四辑,分为四类收录整理159篇论文,是国内第一套反映二十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 分类论文总集。 再次,对历代《易》学专著的汇编整理。本省旅居台湾省的学者严灵峰,潜心搜集有关《周易》研究的旧籍, 编《无求备斋易经集成》195册,收入历代《易》著362种,是国内第一套大型的《易》学旧籍丛书。 复次,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周易》学说的各方面思想价值。如沈持衡从哲学新思维角度对《易》理的研 探,刘蕙孙从太谷学派的角度对《易》义的论析,张善文从文学与美学角度对《周易》象征特色的阐述,林金水 对《周易》传入西方过程进行的考据,詹石窗从《易》学与道教关系展开的研究,黄高宪对《周易》与中国辞书学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cnki.ne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诠理, 对朱熹《易》说颇有取舍, 而持论多切近人事。 从北宋到清代, 凡九百年之间, 福建学者见于历史记载的重要《易》家约有 200 多名, 传世的主要《易》学 成果有 418 种, 其中十八世纪前的作品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 45 种。 民国期间, 丁超五著《科学的易》, 是我国较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周易》的著作(此书后经修定更名 为《易理新诠》)。丁氏的治《易》观点, 受德国十八世纪哲学家莱布尼兹及中国清代学者陈法、现代学者杭辛 斋、沈仲涛等人的影响, 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科学之物, 遂与代数、几何、量子力学相比较研究, 创立了新颖 的“科学《易》”学说。同时叶国庆撰写《八卦所含之数字性》一文(载《厦门大学学报》第六期, 1936 年 2 月) , 也 从数字角度对八卦的含义提出了见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寿祺的《周易》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治学广涉 群经、子史、历代文学各领域, 尤精于《周易》。在青年时代(1937 年) 即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发表, 就 《周易》的卦象问题与他的老师尚秉和展开讨论。此后半个多世纪中, 刊行了大量的《易》学著述。黄寿祺关于 《周易》研究的主要观点是: 1. 从源溯流。治《易》应当从研探经传本文及汉、魏古注入手, 以此作为《易》学之“源”; 然后回溯六朝、隋、 唐诸家义疏, 最后参考宋、元、明、清历代经说, 唯此才能全面把握《周易》学说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而“不从 古注入手者, 是为迷不知本源”。 2. 强干弱枝。《周易》学说本于“象数”, 发为“义理”, 故应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 其余旁涉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及道教、佛教思想, 乃至与现代科学相比较者, 皆为枝附。治《易》者务必强其主干, 弱 其枝附。而“不由主干而寻枝附者, 是为浑不辨主客”。 3. 明辨家法。历史上的《易》学派别纷繁复杂, 各种条例差异悬殊, 治《易》者又当辨明各家的特色, 以汉 《易》归之汉《易》, 宋《易》归之宋《易》; 汉宋《易》学中, 各家分归之各家。所有流派支别, 皆就其家法师承, 为之 爬罗剔抉, 以明其本来面目。这样, 则“家法可明, 而条理必清”。 4. 兼取众长。治《易》之时, 在知源流、明主客、辨家法的基础上, 还应当对众家之所长兼收并蓄, 通过深入 研讨, 提出独到的创见。既不揉杂各家之言, 也不株守一先生之说, 做到“穷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挥斥百家, 包扫一切, 冥思独运, 卓然自树, 而成一家之言, 上既无所依傍于前贤, 而下且足以梯航乎后学。”《( 论易学之 门庭》, 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 年第 3 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福建没有成立《易》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及学术团体, 1983 年, 在黄寿祺的倡导 下, 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易学研究室”, 这是当时中国大陆第一家《周易》研究机构。1989 年 6 月扩大为福建 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同年, 成立“福建省周易研究会”, 隶属于“福建自然辨证法研究会”; 次年, 又成立“福 建中华易学研究中心”, 挂靠于“福建省人体学会”。近十几年来, 福建《周易》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围绕于四方 面: 首先, 对《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群书的研讨。黄寿祺著《易学群书平议》, 通过评述《四库全书》未收的 130 多种《易》类书籍, 揭示了诸书的是非得失, 对读《易》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黄寿祺、张善文合著《周易 译注》, 对《周易》经传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今译、注释、评论, 全书既吸收了历史上《易》学象数派与义理派学说 的可取成果, 又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对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其次, 对辛亥革命以后至 1988 年近八十年间《易》学论文进行了分类汇编。黄寿祺、张善文合编的《周易 研究论文集》四辑, 分为四类收录整理 159 篇论文, 是国内第一套反映二十世纪《周易》研究成果的较大型的 分类论文总集。 再次, 对历代《易》学专著的汇编整理。本省旅居台湾省的学者严灵峰, 潜心搜集有关《周易》研究的旧籍, 编《无求备斋易经集成》195 册, 收入历代《易》著 362 种, 是国内第一套大型的《易》学旧籍丛书。 复次, 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周易》学说的各方面思想价值。如沈持衡从哲学新思维角度对《易》理的研 探, 刘蕙孙从太谷学派的角度对《易》义的论析, 张善文从文学与美学角度对《周易》象征特色的阐述, 林金水 对《周易》传入西方过程进行的考据, 詹石窗从《易》学与道教关系展开的研究, 黄高宪对《周易》与中国辞书学 ·25· 第 2 期 张善文: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起源问题的探测,郭天沅对《周易》与中国目录学的考索,江国粱对《周易》原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论说,叶锦 先对《周易》与中国医学关系的探讨,刘潇瑛对《周易》科普知识的评介。这些探讨,丰富并拓展了福建《易》学 研究的学术领域。 二、重要学术活动 l1984年5月30日-·6月5日,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刘蕙孙张善文、林金水,厦门大学沈持衡等 人,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六庵易话》(黄寿祺)、《周易是一部以 符号文字表示的先秦朴素科学体系的书》(刘蕙孙)、《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沈持衡)、《易传的骈偶排比谐 韵句式》(张善文)、《易经传入西方考略》(林金水) 21987年12月5日··9日,厦门大学沈持衡、刘清泉、郝翔,福建师范大学詹石窗,福建安溪培文师范 学校林明友,福州汽车公司江国粱等人,出席在济南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六篇:《周易要 义略论》(黄寿祺、张善文)、《易学源流与孔门宇宙观》(沈持衡)、《神无方而易无体分解》沈持衡)、《心法与易 学》(卿希泰、詹石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概述》(江国粱)、《太极图的宇宙观》(林明友) 31987年12月16日-·19日,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泉州召开的“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发表 题为《李贽易因与九正易考述》的学术论文 41988年4月,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发表题为《续道藏李氏 易因校语》的学术论文。 51989年12月,“福建省周易研究会”在福州召开成立大会暨“易学应用讨论会”,出席会议的代表50 余人,发表论文30余篇。会议围绕《周易》晢理问题以及《易》学在中国古代医学、现代生物遗传学、生命科学、 心理学、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61990年2月-·4月,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和罗萤,应美国国际大学邀请,赴美进 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考察美国学术界《周易》研究的现状,交换了创办美国国际大学“易学研究院”的设 想,为进一步加强《周易》研究的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71992年8月17日·-21日,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张善文、罗萤出席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 届国际易经大会”发表论文两篇:《周易与当代世界之忧患》(张善文)、《论周易对当代东方伦理思想的影响》 (罗萤)。 主要学术成果 L《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节》,黄寿祺著。分三篇发表于《北平晨报》1937年5月3日、6月4日、6日《艺 圃》专栏。黄寿祺(1912-1990),霞浦人,字之六,号六庵。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章太炎的高 足、《礼》学专家吴承仕及桐城派学者、《周易》专家尚秉和。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者在此文中,就 《易》象问题与其师尚秉和展开讨论,对尚著《焦氏易诂》所举虞翻逸象、《九家易》逸象的某些例子提出质疑, 具有深刻的见解。尚氏曾赞曰:“非执事,孰能此疑?孰能以我之矛刺我之盾哉?”(《答书二》) 2《科学的易》,丁超五著。1941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丁超五(1884·1967),邵武人。福州教会学校 格致书院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参议会议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副省长等职。此书主要内容是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主要线索,用数学加以推演,同近代科学联系 起来,表明《周易》中包含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并指出所推算的数据暗含于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某 些定律,也符合某些社会发展规律。1944年,作者又将此书修订出版,更名为《易理新诠》 3《汉易举要》,黄寿祺著。载《福建师院学报》1962年第1期。此书原五卷,考辨汉代象数《易》学五大家 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的说《易》条例。发表的仅为第一卷“孟氏易卷”,余四卷因“文化大革命”书稿 被査抄而亡佚。此卷反映作者对西汉《易》家孟喜学说的细密辨析,并对清代惠栋的《易汉学》颇有补正、发明 4《易学新论》,严灵峰著。1969年台北中正书局出版。作者生于1904年,连江人。福建大学肆业,又毕 业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期间曾任福州市市长。1949年10月以后,移居台湾。此书撰成于1945年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hmne.cnki.net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起源问题的探测, 郭天沅对《周易》与中国目录学的考索, 江国粱对《周易》原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论说, 叶锦 先对《周易》与中国医学关系的探讨, 刘潇瑛对《周易》科普知识的评介。这些探讨, 丰富并拓展了福建《易》学 研究的学术领域。 二、重要学术活动 1. 1984 年 5 月 30 日- - 6 月 5 日, 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刘蕙孙、张善文、林金水, 厦门大学沈持衡等 人, 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六庵易话》(黄寿祺)、《周易是一部以 符号文字表示的先秦朴素科学体系的书》(刘蕙孙)、《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沈持衡)、《易传的骈偶排比谐 韵句式》(张善文)、《易经传入西方考略》(林金水)。 2. 1987 年 12 月 5 日- - 9 日, 厦门大学沈持衡、刘清泉、郝翔, 福建师范大学詹石窗, 福建安溪培文师范 学校林明友, 福州汽车公司江国粱等人, 出席在济南召开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六篇:《周易要 义略论》(黄寿祺、张善文)、《易学源流与孔门宇宙观》(沈持衡)、《神无方而易无体分解》(沈持衡)、《心法与易 学》(卿希泰、詹石窗)、《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概述》(江国粱)、《太极图的宇宙观》(林明友)。 3. 1987 年 12 月 16 日- - 19 日, 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泉州召开的“李贽研究学术讨论会”, 发表 题为《李贽易因与九正易考述》的学术论文。 4. 1988 年 4 月, 福建师范大学张善文出席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 发表题为《续道藏李氏 易因校语》的学术论文。 5. 1989 年 12 月,“福建省周易研究会”在福州召开成立大会暨“易学应用讨论会”, 出席会议的代表 50 余人, 发表论文 30 余篇。会议围绕《周易》哲理问题以及《易》学在中国古代医学、现代生物遗传学、生命科学、 心理学、气功、特异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6. 1990 年 2 月- - 4 月, 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和罗萤, 应美国国际大学邀请, 赴美进 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 考察美国学术界《周易》研究的现状, 交换了创办美国国际大学“易学研究院”的设 想, 为进一步加强《周易》研究的国际交流打下了基础。 7. 1992 年 8 月 17 日- - 21 日, 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张善文、罗萤出席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 届国际易经大会”。发表论文两篇:《周易与当代世界之忧患》(张善文)、《论周易对当代东方伦理思想的影响》 (罗萤)。 三、主要学术成果 1.《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节》, 黄寿祺著。分三篇发表于《北平晨报》1937 年 5 月 3 日、6 月 4 日、6 日《艺 圃》专栏。黄寿祺(1912- 1990) , 霞浦人, 字之六, 号六庵。早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 师事章太炎的高 足、《礼》学专家吴承仕及桐城派学者、《周易》专家尚秉和。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作者在此文中, 就 《易》象问题与其师尚秉和展开讨论, 对尚著《焦氏易诂》所举虞翻逸象、《九家易》逸象的某些例子提出质疑, 具有深刻的见解。尚氏曾赞曰:“非执事, 孰能此疑? 孰能以我之矛刺我之盾哉?”《( 答书二》) 2.《科学的易》, 丁超五著。1941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丁超五(1884- - 1967) , 邵武人。福州教会学校 格致书院毕业。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参议会议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副省长等职。此书主要内容是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主要线索, 用数学加以推演, 同近代科学联系 起来, 表明《周易》中包含丰富的辨证法思想, 并指出所推算的数据暗含于天文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某 些定律, 也符合某些社会发展规律。1944 年, 作者又将此书修订出版, 更名为《易理新诠》。 3.《汉易举要》,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院学报》1962 年第 1 期。此书原五卷, 考辨汉代象数《易》学五大家 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的说《易》条例。发表的仅为第一卷“孟氏易卷”, 余四卷因“文化大革命”书稿 被查抄而亡佚。此卷反映作者对西汉《易》家孟喜学说的细密辨析, 并对清代惠栋的《易汉学》颇有补正、发明 之处。 4.《易学新论》, 严灵峰著。1969 年台北中正书局出版。作者生于 1904 年, 连江人。福建大学肆业, 又毕 业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民国期间曾任福州市市长。1949 年 10 月以后, 移居台湾。此书撰成于 1945 年, ·26·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6 卷
第2期 张善文: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出版后因排印文字讹误甚多,未曾发行。后又加整理,遂成是编。全书十四章,论及《周易》的哲学原理、卦爻辞 产生的年代经传文字的结构和错简、《易》学与孔子的关系、河图八卦、卜筮方法、用九用六、《小象》与《大 象》《说卦》的文体和篇效率问题,抒论颇有新颖可观者。 5《无求备斋易经集成》,严灵峰编。1976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精装32开本195册。此套丛书 的大旨,在于广泛搜集历代《易》学著述及现当代名家论说,汇合成集。共收入《易》著362种,1614卷,含319 家。其中影印各种《易》学旧籍,多采用宋元、明、清以来的原进本或善本,另有改排重印之书,内容文字间有 谬误者,均为校正。全书编例有秩,搜罗弘富。 6《周易名义考》,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979年第2期。此文针对《周易》一书的命名之义展开细 密考证,文中先考《连山》《归藏》《周易》的佚存问题,再考“周”字之义的两种说法,又考“易”字之义的十 种说法,最后得出“周”为“周代”之名“易”为“变易”之旨的结论。全文引证翔实,观点精审,曾被评为福建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 7《论易学之门庭》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此文论述治《易》者如何探明途径,树 立独到学说的问题。文中简括了中国《易》学史两千多年的发展梗概,提出“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的研《易》 要旨,为《周易》研究领域指明可取的方向。 8《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黄寿祺、张善文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转载于《福建 论坛》1981年第2期,又转载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张善文,出 生于1949年,长乐人。多年受业于黄寿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 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此文认为“观物取象”作为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古经创作的全过程,是《周易》美 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指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艺术思维”既有很大区别,又有难以分离的联系;它反映 了古人在试图认识世界的同时,迈出了“艺术思维”的第一步。 Ω《六庵易话》,黄寿祺著。分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1982年第1期。这两篇文章,以随笔形式 论述了作者数十年治《易》的心得与创见。文中旁征博引,涉及《周易》取象本旨、经传名物考证、历代《易》家学 说的是非得失、重要《易》学旧籍的版本与内容辨疑以及《易》学史上各种流派和人物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对 研治《周易》者具有重要启迪作 1Q《周易卦爻辞的文字象征意义》张善文著,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0月出版)。此文阐述了“《易》象”与“象征”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证卦爻辞中象征形象的艺术特点。文中指出 包括卦形、卦爻辞在内的《周易》是一部以象征为基本特征的作品,而卦爻辞创造的文学形象,对中国先秦文 学中常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1《周易卦爻辞诗歌辨析》,张善文著。载《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此文立足于考辨《周易》卦爻辞中 诗歌的基本情况,着重分析这些古老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主要特色。作者认为,卦爻辞诗歌的出现,是我国上 古诗歌产生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之珍贵,在于展示了《诗经》这样一部成熟的诗歌总 集得以问世的艺术渊源 2《周易曲成》,刘蕙孙著。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1984年1月油印本六册。作者生于1909年,原名刘厚 滋,字佩韦,笔名爱居、庄严华等。江苏镇江人,生于北京,晚清小说家刘鹗之孙。天津同文书馆肆业,曾入北京 大学读研究生。1952年起移居福州,执教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此书系作者据其先父刘大绅 旧作《姑妄言之》所释《周易》十五卦遗稿,续补成之。全书约50万字,大旨在于解说六十四卦经义,多持太谷 学派的思想观点以说《易》,主张儒、道、释三教归一。书前有《引言》《凡例》《姑妄言之发端》,书后有《姑妄言 之结言》,并附《易象汇录》《易象类表》《易同辞录》三篇。 13《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黄寿祺著。此文删节稿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6期,全文载《周易研究 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文章先论《易传》与孔子的关系,然后根据《易传》中 所引孔子的31则言论,分析了孔子关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育、学习与施教、交友教育、处世教育、治 民教育、语言文学修养、哲学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全文得出《易传》性质与《论语》相同的结论,认为研究孔 2 o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nTed. htlp. /ww cnkiner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出版后因排印文字讹误甚多, 未曾发行。后又加整理, 遂成是编。全书十四章, 论及《周易》的哲学原理、卦爻辞 产生的年代、经传文字的结构和错简、《易》学与孔子的关系、河图八卦、卜筮方法、用九用六、《小象》与《大 象》、《说卦》的文体和篇效率问题, 抒论颇有新颖可观者。 5.《无求备斋易经集成》, 严灵峰编。1976 年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 精装 32 开本 195 册。此套丛书 的大旨, 在于广泛搜集历代《易》学著述及现当代名家论说, 汇合成集。共收入《易》著 362 种 , 1614 卷, 含 319 家。其中影印各种《易》学旧籍, 多采用宋、元、明、清以来的原进本或善本; 另有改排重印之书, 内容文字间有 谬误者, 均为校正。全书编例有秩, 搜罗弘富。 6.《周易名义考》,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79 年第 2 期。此文针对《周易》一书的命名之义展开细 密考证, 文中先考《连山》、《归藏》、《周易》的佚存问题, 再考“周”字之义的两种说法, 又考“易”字之义的十二 种说法, 最后得出“周”为“周代”之名、“易”为“变易”之旨的结论。全文引证翔实, 观点精审, 曾被评为福建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 7.《论易学之门庭》, 黄寿祺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0 年第 3 期。此文论述治《易》者如何探明途径, 树 立独到学说的问题。文中简括了中国《易》学史两千多年的发展梗概, 提出“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的研《易》 要旨, 为《周易》研究领域指明可取的方向。 8.《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 , 黄寿祺、张善文著。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 年第 1 期, 转载于《福建 论坛》1981 年第 2 期, 又转载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10 月出版)。张善文, 出 生于 1949 年, 长乐人。多年受业于黄寿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 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 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此文认为“观物取象”作为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古经创作的全过程, 是《周易》美 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指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艺术思维”既有很大区别, 又有难以分离的联系; 它反映 了古人在试图认识世界的同时, 迈出了“艺术思维”的第一步。 9.《六庵易话》, 黄寿祺著。分载《福建师大学报》1981 年第 4 期, 1982 年第 1 期。这两篇文章, 以随笔形式 论述了作者数十年治《易》的心得与创见。文中旁征博引, 涉及《周易》取象本旨、经传名物考证、历代《易》家学 说的是非得失、重要《易》学旧籍的版本与内容辨疑以及《易》学史上各种流派和人物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对 研治《周易》者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10.《周易卦爻辞的文字象征意义》, 张善文著, 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10 月出版)。此文阐述了“《易》象”与“象征”的内在联系, 着重论证卦爻辞中象征形象的艺术特点。文中指出 包括卦形、卦爻辞在内的《周易》是一部以象征为基本特征的作品, 而卦爻辞创造的文学形象, 对中国先秦文 学中常用的一些象征手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1.《周易卦爻辞诗歌辨析》, 张善文著。载《文学遗产》1984 年第 1 期。此文立足于考辨《周易》卦爻辞中 诗歌的基本情况, 着重分析这些古老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主要特色。作者认为, 卦爻辞诗歌的出现, 是我国上 古诗歌产生并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的文学现象; 这一现象之珍贵, 在于展示了《诗经》这样一部成熟的诗歌总 集得以问世的艺术渊源。 12.《周易曲成》, 刘蕙孙著。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4 年 1 月油印本六册。作者生于 1909 年, 原名刘厚 滋, 字佩韦, 笔名爱居、庄严华等。江苏镇江人, 生于北京, 晚清小说家刘鹗之孙。天津同文书馆肆业, 曾入北京 大学读研究生。1952 年起移居福州, 执教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任副教授、教授。此书系作者据其先父刘大绅 旧作《姑妄言之》所释《周易》十五卦遗稿, 续补成之。全书约 50 万字, 大旨在于解说六十四卦经义, 多持太谷 学派的思想观点以说《易》, 主张儒、道、释三教归一。书前有《引言》、《凡例》、《姑妄言之发端》, 书后有《姑妄言 之结言》, 并附《易象汇录》、《易象类表》、《易同辞录》三篇。 13.《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黄寿祺著。此文删节稿载《齐鲁学刊》1984 年第 6 期, 全文载《周易研究 论文集》第四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5 月出版)。文章先论《易传》与孔子的关系, 然后根据《易传》中 所引孔子的 31 则言论, 分析了孔子关于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质教育、学习与施教、交友教育、处世教育、治 民教育、语言文学修养、哲学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全文得出《易传》性质与《论语》相同的结论, 认为研究孔 ·27· 第 2 期 张善文: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子教育思想的人,必须把《易传》与《论语》同样重视 4《周易是用符号文字表述的古代科学思想体系》,刘蕙孙著。载《周易纵橫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11月出版)。此文讨论了《周易》一书的性质、内容、成书年代等三个问题,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古人用以 悟会宇宙人生的符号逻辑体系,是通过符号象征的方法阐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提出六十四卦重卦至少应 始于先周,卦爻辞出商周间人之手,而《易传》当是春秋战国时的作品。 15《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沈持衡著。载《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作者生 于1918年。1983年自台湾返居福建厦门,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此文选述《易》学中“伏羲八卦”的方图及 圆图之由来,然后自创《八卦新序之圆图》《六十四新序之圆图》,旨在将二进位数及古代阳阴说法引入八卦 及六十四卦之排列法中,作为数理上的一种排列方式,以窥探其内在哲理。 16《周易研究论文集》,黄寿祺、张善文编。凡四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侧重考据学,1987 年9月出版第二辑侧重象数学,1989年8月出版;第三辑侧重义理学,1990年5月出版第四辑侧重以新观 点研究《周易》,1990年5月出版。全书共166万字,收入1908-1988年国内重要《易》学论文159篇,展示了 近八十间中国《周易》研究的大体趋向及成果特色 17《易经传入西方考略》,林金水著。载《文史》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1月出版)。作者生于194 年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历史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此文认为,《周 易》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经典之一。文章通过细密考证,列举了大量史料,指出《周易》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可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是《周易》传入西方之始,第二阶段自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至1949年,是《周易》在西方传播的兴盛时期。 18《易学群书平议》,黄寿祺著,张善文点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此书约12万字,大 旨在搜罗《四库全书》未收之《易》学著作,为之评价。原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系作者应民 国《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馆之约所撰文稿,1947年编定成帙,越40年重加修订出版。书中所评《易》学专著,自 汉魏至近代,凡134种,皆依《四库全书提要》旧例,每篇先述书名、卷数版本、著者爵里,次述全书内容,最后 论其是非得失,则为重点所在。尚秉和《序》称“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镜 之鉴物,妍媸好丑,毫无遁形。学者筍由其说以求之,绝不至有面墙之叹,歧途之入也。”又有陈遵统《叙》,谓其 书“洵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粱。”此书曾获福建省晢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 19《试论古文献中的目录滥觞》,郭天沅著。载《图书馆学研究》1988年第4期。作者生于1954年,福安 人。福建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此文引据翔实的资料,推翻了目录学界关于《周易》的《序卦 传》为我国最早的目录之说,指出当六十四卦的卦形与卦爻辞相系编排之时,各卦的卦形便成了本卦的卦辞 爻辞的编目,目录的功用即显示其中,不必待后来《序卦传》的出现。文章得出六十四卦卦形是用符号表示而 具有象征意义的目录之结论,从而把中国古代文献目录的起源提前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易》六十四卦经 文诞生的西周之前 20《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此书十卷,52万字。卷首为《前 言》、《读易要例》《译注简说》,卷末附《主要引用书目》全书对《周易》经传进行了细密的注释,译为流畅的现 代汉语,并就三百八十四爻及《易传》诸多章节撰成五百多则《说明》,就六十四卦和《系辞传》之下五篇文字写 了六十九篇总论,是一部译、注、评三结合的研究《易》著述。书中博采众说,译善而从,对疑难辞义卦旨间有发 明。1992年6月由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重印出版。此书曾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优 秀成果奖。又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三等奖,是全国获奖的117部书籍中唯一的一部《易》类著作。学 术界评曰:“《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易》经传本文,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 水平的专著。”(廖名春、康学伟、粱韦弦《周易研究史》第七章,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2L《易理新研》,沈持衡著。台湾大行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此书约10万字,分十二章阐述《周易》哲 理对华夏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和人类发展前途等问题的探讨。书前《提纲代序》指出 全书大旨在于“简化《易经》,深研《易》理,并分析《易经》和儒家一贯思想的相关之处,以求能和现代思潮相结 28· 20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cnkiner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子教育思想的人, 必须把《易传》与《论语》同样重视。 14.《周易是用符号文字表述的古代科学思想体系》, 刘蕙孙著。载《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1 月出版)。此文讨论了《周易》一书的性质、内容、成书年代等三个问题, 认为《周易》六十四卦是古人用以 悟会宇宙人生的符号逻辑体系, 是通过符号象征的方法阐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提出六十四卦重卦至少应 始于先周, 卦爻辞出商周间人之手, 而《易传》当是春秋战国时的作品。 15.《易经中之八卦循环新论》, 沈持衡著。载《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1 月出版)。作者生 于 1918 年。1983 年自台湾返居福建厦门, 任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此文选述《易》学中“伏羲八卦”的方图及 圆图之由来, 然后自创《八卦新序之圆图》、《六十四新序之圆图》, 旨在将二进位数及古代阳阴说法引入八卦 及六十四卦之排列法中, 作为数理上的一种排列方式, 以窥探其内在哲理。 16.《周易研究论文集》, 黄寿祺、张善文编。凡四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侧重考据学, 1987 年 9 月出版; 第二辑侧重象数学, 1989 年 8 月出版; 第三辑侧重义理学, 1990 年 5 月出版; 第四辑侧重以新观 点研究《周易》, 1990 年 5 月出版。全书共 166 万字, 收入 1908—1988 年国内重要《易》学论文 159 篇, 展示了 近八十间中国《周易》研究的大体趋向及成果特色。 17.《易经传入西方考略》, 林金水著。载《文史》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 1988 年 1 月出版)。作者生于 1946 年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 历史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副教授。此文认为,《周 易》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经典之一。文章通过细密考证, 列举了大量史料, 指出《周易》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可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是《周易》传入西方之始; 第二阶段自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至 1949 年, 是《周易》在西方传播的兴盛时期。 18.《易学群书平议》, 黄寿祺著, 张善文点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6 月出版。此书约 12 万字, 大 旨在搜罗《四库全书》未收之《易》学著作, 为之评价。原书大部分内容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系作者应民 国《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馆之约所撰文稿, 1947 年编定成帙, 越 40 年重加修订出版。书中所评《易》学专著, 自 汉魏至近代, 凡 134 种, 皆依《四库全书提要》旧例, 每篇先述书名、卷数、版本、著者爵里, 次述全书内容; 最后 论其是非得失, 则为重点所在。尚秉和《序》称:“凡解《易》之书经黄君商订解剖, 其是非得失, 判然立明, 如镜 之鉴物, 妍媸好丑, 毫无遁形。学者苟由其说以求之, 绝不至有面墙之叹, 歧途之入也。”又有陈遵统《叙》, 谓其 书“洵足以补《提要》之缺略, 作后学之津粱。”此书曾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 19.《试论古文献中的目录滥觞》, 郭天沅著。载《图书馆学研究》1988 年第 4 期。作者生于 1954 年, 福安 人。福建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此文引据翔实的资料, 推翻了目录学界关于《周易》的《序卦 传》为我国最早的目录之说, 指出当六十四卦的卦形与卦爻辞相系编排之时, 各卦的卦形便成了本卦的卦辞、 爻辞的编目, 目录的功用即显示其中, 不必待后来《序卦传》的出现。文章得出六十四卦卦形是用符号表示而 具有象征意义的目录之结论, 从而把中国古代文献目录的起源提前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易》六十四卦经 文诞生的西周之前。 20.《周易译注》, 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5 月出版。此书十卷, 52 万字。卷首为《前 言》、《读易要例》、《译注简说》, 卷末附《主要引用书目》。全书对《周易》经传进行了细密的注释, 译为流畅的现 代汉语, 并就三百八十四爻及《易传》诸多章节撰成五百多则《说明》, 就六十四卦和《系辞传》之下五篇文字写 了六十九篇总论, 是一部译、注、评三结合的研究《易》著述。书中博采众说, 译善而从, 对疑难辞义卦旨间有发 明。1992 年 6 月由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重印出版。此书曾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优 秀成果奖。又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三等奖, 是全国获奖的 117 部书籍中唯一的一部《易》类著作。学 术界评曰:“《周易译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翻译《周易》经传本文, 并对其要理进行系统阐释的高 水平的专著。”(廖名春、康学伟、粱韦弦《周易研究史》第七章, 湖南出版社 1991 年 7 月出版) 21.《易理新研》, 沈持衡著。台湾大行出版社 1989 年 8 月出版。此书约 10 万字, 分十二章阐述《周易》哲 理对华夏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 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和人类发展前途等问题的探讨。书前《提纲代序》指出: 全书大旨在于“简化《易经》, 深研《易》理, 并分析《易经》和儒家一贯思想的相关之处, 以求能和现代思潮相结 ·28· 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6 卷
第2期 张善文:福建周易研究述略 合,而达到能被实用,而又能勾划出人类未来归向。” 22《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江国粱著。鹭江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作者生于1941年,福州人。福建 省福州市汽车运输公司职工。此书38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先后天图象与阴阳之道》,下编为《参伍以变 与天地数》,旨在结合《周易》象数之学与古代术数之学中的诸多概念,参合辨析,以阐发其间所蕴含的中国古 代科技思想的因素。书前潘雨延《序》云:“粗略观之,知其言有所见,于传统的象数能兼收并蓄而近反诸身,惟 尚有乱而未萃之感。” 23《周易入门》,张善文著。香港学林书店1990年11月出版。此书9万字,凡十三章,涉及《周易》的内容 特色、命名之义、经传作者、读《易》条例、《周易》性质、八卦象征、六十四卦拟象及排列顺序、《乾》《坤》大义 《易》筮原理、《太极图》旨趣、《易》学流派、治《易》方法等方面问题。全书旨在分析《易》学的基本概念与常识, 以示读《易》的入门之径 24《试论周易与中国辞书的起源》,黄高宪著。载《辞书研究》1991年第6期。作者1948年生,霞浦人。福 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此文根据中国辞书的起源、《周易》经传特点 等方面资料,论证了辞书学界一些学者关于“《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之说并不成立。在指出《周易》不 具备辞书性质的同时,也阐述了《周易》在中国辞书编纂的滥觞阶段的客观地位和影响。 25《阴符经与周易》,詹石窗著。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香港道教学院主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年 8月出版)。作者生于1954年,同安人 学宗教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 所副教授。此文指出,道教经典《阴符经》沿着先秦老庄思想的路线,不仅用了《周易》的天人相应说、革故鼎新 说等辨证法观念,而且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问题。 26《易学与道教文化的融通关系略论》,詹石窗著。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8期。此文认为,《易》学为道 教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模式,《易》学的发展启迪了道教文化的发展,同时,道教的方术活动又丰富了 《易》学的象数语言,道教的玄想又影响了《易》学哲理观念的开拓。文中指出,《易》学与道教文化相互融通、相 互促进、不断推展,将给未来的气功学及生命科学的发展以重要的启示。 27《周易辞典》,张善文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此书120万字,是有关《周易》学说的专 题性辞书。共收入词目4608条,包括《周易》经传要语、《易》学知识、《易》派《易》例、《易》辞衍用、治《易》名家、 《易》学要籍等六部分内容。书首列《词目表》及历代重要《易》学图表29幅,书后附《分类词目表》《词目汉语 拼音索引》黄寿祺《序》称此书各方面内容“条分缕析,商订解剖,无不微显阐幽,判然明畅。学者敬能缘此书 以求之,不虞经传之难解,众说之纷歧也!”孙绍振《在经学的迷宫中走出新路》评曰:此书“不愧为正宗的学术 巨著,表现出中国经学正而不邪,博而不杂的优良风范。” 28《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此书20万字,凡十章,是《国学从书》中 的一种。全书大旨,是在考析辨明《周易》的产生、内容、作者、特色等问题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历代《易》说中的 “象数派”与“义理派”详加论述,揭示这两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以及其学说对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文化史产生的作用,并品评其历史的是非得失,最后归结当代的《易》学研究者所应持的正确认识 1993年3月于福州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o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rw.cnki.ner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合, 而达到能被实用, 而又能勾划出人类未来归向。” 22.《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 江国粱著。鹭江出版社 1990 年 2 月出版。作者生于 1941 年, 福州人。福建 省福州市汽车运输公司职工。此书 38 万字, 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先后天图象与阴阳之道》, 下编为《参伍以变 与天地数》, 旨在结合《周易》象数之学与古代术数之学中的诸多概念, 参合辨析, 以阐发其间所蕴含的中国古 代科技思想的因素。书前潘雨延《序》云:“粗略观之, 知其言有所见, 于传统的象数能兼收并蓄而近反诸身, 惟 尚有乱而未萃之感。” 23.《周易入门》, 张善文著。香港学林书店 1990 年 11 月出版。此书 9 万字, 凡十三章, 涉及《周易》的内容 特色、命名之义、经传作者、读《易》条例、《周易》性质、八卦象征、六十四卦拟象及排列顺序、《乾》《坤》大义、 《易》筮原理、《太极图》旨趣、《易》学流派、治《易》方法等方面问题。全书旨在分析《易》学的基本概念与常识, 以示读《易》的入门之径。 24.《试论周易与中国辞书的起源》, 黄高宪著。载《辞书研究》1991 年第 6 期。作者 1948 年生, 霞浦人。福 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此文根据中国辞书的起源、《周易》经传特点 等方面资料, 论证了辞书学界一些学者关于“《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之说并不成立。在指出《周易》不 具备辞书性质的同时, 也阐述了《周易》在中国辞书编纂的滥觞阶段的客观地位和影响。 25.《阴符经与周易》, 詹石窗著。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香港道教学院主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8 月出版)。作者生于 1954 年, 同安人。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哲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 所副教授。此文指出, 道教经典《阴符经》沿着先秦老庄思想的路线, 不仅用了《周易》的天人相应说、革故鼎新 说等辨证法观念, 而且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问题。 26.《易学与道教文化的融通关系略论》, 詹石窗著。载《哲学研究》1992 年第 8 期。此文认为,《易》学为道 教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模式,《易》学的发展启迪了道教文化的发展; 同时, 道教的方术活动又丰富了 《易》学的象数语言, 道教的玄想又影响了《易》学哲理观念的开拓。文中指出,《易》学与道教文化相互融通、相 互促进、不断推展, 将给未来的气功学及生命科学的发展以重要的启示。 27.《周易辞典》, 张善文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年 12 月出版。此书 120 万字, 是有关《周易》学说的专 题性辞书。共收入词目 4608 条, 包括《周易》经传要语、《易》学知识、《易》派《易》例、《易》辞衍用、治《易》名家、 《易》学要籍等六部分内容。书首列《词目表》及历代重要《易》学图表 29 幅, 书后附《分类词目表》、《词目汉语 拼音索引》。黄寿祺《序》称: 此书各方面内容“条分缕析, 商订解剖, 无不微显阐幽, 判然明畅。学者敬能缘此书 以求之, 不虞经传之难解, 众说之纷歧也! ”孙绍振《在经学的迷宫中走出新路》评曰: 此书“不愧为正宗的学术 巨著, 表现出中国经学正而不邪, 博而不杂的优良风范。” 28.《象数与义理》, 张善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3 月出版。此书 20 万字, 凡十章, 是《国学丛书》中 的一种。全书大旨, 是在考析辨明《周易》的产生、内容、作者、特色等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针对历代《易》说中的 “象数派”与“义理派”详加论述, 揭示这两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 以及其学说对我国古代哲 学、思想、文化史产生的作用, 并品评其历史的是非得失, 最后归结当代的《易》学研究者所应持的正确认识。 1993 年 3 月于福州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29· 第 2 期 张善文: 福建周易研究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