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HISHLJI ZHONGGUO YIXUESHI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杨庆中著 人A*员
ERSHISHLJI ZHONGGUO YIXUESHI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杨庆中著 藏书 人兵灶 *20006708
责任编辑:方国根 装帧设计:刘林林 版式设计:赵迎珂 责任校对:常再昕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杨庆中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IsBN7-01-003136-3 Ⅱ.杨 Ⅲ.周易-研究-中国-1990~1999 Ⅳ.B221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 FRSHSHUI ZHONGGUO YIXUESHI 杨庆中著 人人燕妞出版发行 (100706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新魏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经销 000年2丹第1版200年2月北京第1次印刷 :80毫米×11套米:132印米:775 印数:1-5,∞0册 IBN7-1-003136-3/B·256定价:30.40元
序 四十年前我在初学中国哲学史时,最感兴趣的内容就是《周 易》。我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文章《研究周易)不能援传于 经》,是当时阅读《周易》经传及有关研究成果的一点粗浅认识,没 想到由此引发了与李景春先生的一场讨论。我认为《易经》和《易 传》是不同时代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理论思维水 平,“只有把它们分别放在自己的时代中,分别解剖它们的哲学体 系,才能认清《易经》和《易传》哲学的本来面目,为研究中国古代哲 学发展的规律解开一个重要的纽结”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周易》文字注疏和义理阐释的著作 数量很多,今日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我同意朱伯崑先生的看 法,可将《周易》系统的典籍区分为经传学三部分,不仅要经传分 开,而且要把汉代以来历代易学家们解释《周易》经传的“易学”与 经传本身区别开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来考察和说明经传、学三 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中国易学中,向来有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流 派或两大传统,长期争论不休。这两派都把《周易》看作是備家圣 人之书,绝对不可批评和怀疑的,它们之间的争论腐于传统经学家 ①方:《研究(周易)不能援传于经》,《光明日报》192年3月16日;李景春:《研 究(周易〉哲学应当以传解经》一文载《光明日报》1962年9月14日;方翥:《坚 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文载《哲学研充》193年第3期
内部的门派之争。其实两派虽研究方法和学风不同,但都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 互相吸收对方的观点或思想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甚至可 以说是一种互补互动的关系。我们应打破传统经学家的门户之 见,全面认识中国易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学术文化价值。 “五四”以来,一部分学者受到近代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开 始冲破传统经学的藩篱,掀起了一股“疑古”之风。在《周易》研究 方面,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集中对《周易》经传成书的年 代和作者作了考证,把它们从神圣的经书还原为古史文献,否定了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传统教条。继起的唯物史观派更加注意 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去揭示《易经》卦爻辞中所反映的社会生 活内容,以及《易传》中的朴素辩证观念之展开。这些新的研究成 果,对经学家的治易方法和传统是一大突破,对20世纪易学研究 的影响很大。被请下经学神坛的《周易》,作为一个客观研究对象, 被人们从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考古的科学的等视角去进行多 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20世纪的易学研究,有偏重于经传注释的,有偏重于古史考证的, 有偏重于哲理阐释的,有偏重于易学史研究的,有以现代科学证 《易》的,也有以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研究《周易》的。总的说,这种研 究大都以“求真”为目的,同时注意阐扬《周易》中所蕴涵的中华文 化精神,如张岱年先生把《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一 个典型的代表。 20世纪的中国易学史,是一个内容丰富,需要在掌握大量资 料的基础上认真疏理,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术课题。杨庆中博士 勇于承担这一课题,为此付出了多年的辛劳,目前已拿出了初步的 研究成果,即将付梓,这是值得庆贺的。作者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原
则,站在时代思潮和社会变革的高度,以1949年为界,将本世纪中 国易学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在前一阶段中,分别介绍了经学派、 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和新探索者的易学研究。在后一阶段,除了 主要介绍中国大陆的易学研究之外,还介绍了台湾学者的研究成 果。在大陆部分,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 小阶段,着重详细地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周易》研究多方面的最新 成果。作者从大量第一手资料出发,有自己明确的研究理念,努力 贯彻学术史和思想史相统一的原则,注意比较各家各派的易学研 究方法和成就揭示它们之间的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认为 这种努力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作为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探讨和总结本世纪易学研究的专 著,该书也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可能是由于体例的限制,作者对 20世纪易学研究中争论颇多的某些问题,如八卦的起源、孔子与 《周易》经传的关系等问题,未能专门予以介绍;对民国时期个别虽 影响不大、但造诣颇高的易学家,如黄元炳沈瓞民、胡朴安等人, 亦有所忽略;对本世纪后20年易学研究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如《周 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也未作充分的讨论。这些缺憾, 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有所补足。 方克立 1999年12月20日
前言 《周易》是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 周时期。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青凶的结 果①。但由于该书的卦爻结构形式十分特殊,卦爻辞的内容也比 较抽象,为占者解释占断结果留下了很多的可能性空间。所以, 在其流传过程中,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春秋战国卧 期,还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发挥哲学思想。战国、秦汉之 际,一些儒家学者系统整理了一批解说《周易》的作品,并把它 们编纂成书,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哲学巨著 《易传》。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由于《周易》相传曾 经有过“人更三圣,事历三古”②的光辉历史,因此被奉为儒家 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自此以 后,《周易》经、传、学始终稳居中国封建时代学术的核心地位, 成为人们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建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 础③,对于形成中国文化的特色,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 与伦比的影响。 ①朱伯崑:《请来认识〈易经》),《朱伯崑论着)第58页沈阳出版社1998年(下 同)。 2(汉书·艺文志》。 ③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前言”华夏出版社1995年(下同)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嬗变,思想观 念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易学已不在像经学时代那样居于学术中心 的地位①,但仍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还出现了几次大的研究热 潮②,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易学的新问题,如八卦是否伏羲所 画,六十四卦是否文王所重,卦、爻辞是否文王、周公所系,《易经》 究竞成书于何时,孔子是否读过《易经》,《易传》是否孔子所作,《易 经》是否如历代经学家所说的那样,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易经》究 竞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是否合乎《易经》 的本义,历代易学家为解释《周易》经传所创设的种种体例是否符 合经传的精神,《周易》经传的哲学性质是什么,研究《周易》经传应 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传 统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形成等有什么样的 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世纪的易学研究中遇到的、为传统 经学所没有或不太注意的新问题属于本世纪所独有的易学话题。 如何看待这些新话题,它们与传统易学有什么关系,对易学的发展 有什么意义,与本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精神有什么关系, 在本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等都需要作 出分析和总结。研究20世纪的中国易学,就是要以上面这些问题 为对象,通过对他们的探讨,揭示本世纪易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内 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说,20世纪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古今中西”的问题。“古 今”,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新文化建设的关系;“中西 ①本书所谓的“经学时代的易学”或所谓的“传统易学”,均特指中国辛亥革命以 前的封建时代的易学。 ②参见林忠军:《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文史哲》1995年第5期
指的是中国文化与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周易》作为 中国封建时代的学术一经学的核心,对于形成中国文化思想的 传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古”;它在本世纪受到了什么样 的待遇,人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观念对它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把 传统易学推向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今”。因 此,研究20世纪的中国易学,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本世纪的学 者们究竟是怎样探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古今”问题的。而且,借 助于本世纪的易学发展来讨论这个问题较之一般蹈空踏虚式的 抽象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讨论,更容易让人把握,更容易为人 所理解,也更容易把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表现出来。所以,20世 纪的中国易学,虽然属于专题史的研究,但却可以窥斑知豹,具体 呈现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精神。 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说,传统易学,如果从春秋时期算起 至今也已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中,易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研究方法和易学史学观, 这些独特之处可以说是“中”。而本世纪中国学术,为了摆脱传 统封建学术的束缚,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自觉地全方 位地接受了西方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说是“西”。用这种西方 色彩较浓的观念和方法整理和研究体系已经完备的传统易学,有 没有困难,有什么样的困难,二者能否有机地相结合,由此产生 的本世纪的易学新话题,有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有什 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出 本世纪的学者们究竟是怎样探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中西”问题 的。因此,研究20世纪的中国易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 人们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等本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时代 课题。 另外,就易学的本身面言,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哲学教
科书”,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文化冲突和观念转化中,《周易》都曾扮 演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的角色,如汉代学者用它融合儒学、自 然科学及阴阳五行学说,魏晋学者用它会通儒、道两家的哲学,宋 代理学家又用它合流儒、释、道三教。易学也在这一次次的充当 哲学理论基础”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自己。那么,在“古 今中西”大合流、大融合的本世纪,在十分重视民族化,又特别强调 世界化的今天,传统易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将扮演什么样的 角色,又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现实而具体 的问题。研究20世纪的中国易学,可望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 和帮助。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作是研究本世纪中国易学的意义。从 中不难发现,20世纪的中国易学,绝对不是一门远离时代精神 的孤立的学问。它虽然不再像在传统学术中那样有着经学之首的 地位,但在本世纪这样一个思想潮流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里,它 也同样是站在前台,接受了各式各样的新观念、新方法的洗礼 的 目前,对于20世纪的中国易学,尚没有系统、整体的研究。 但也有学者在一些阶段性研究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如台湾已 故著名学者高明先生于60年代初期发表的《50年来之易学》, 就是一篇讨论本世纪上半叶易学的专论。90年代初,湖南出版社 出版的《周易研究史》一书,特辟一章,对“上起民国初年,下迄80 年代末期的“现代易学”进行了研究①。这些都是对本世纪易学 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对于人们理解20世纪的易学具有一定的帮助 作用。但是,这些阶段性总结,基本上是按照专题分类的方式进行 ①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第399页湖南出版社191年(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