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阅读资料):古典文献研究与繁简字的思考(张善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60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古典文献研究与繁简字的思考” 张善文 【内容提要】 在高校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少教师对于繁简体汉字作了诸多 考察,认为现行的繁简汉字存在着形制上的重大矛盾,派生出种种原本不应有的弊端, 务必对之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一一特别是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反思,关于汉字运用实践 的反思,以及对违逆规律、悖碍实践的汉字体式矛盾现象如何“修正”的反思。此类思 考涉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应当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古 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语】古代文献研究繁体字简体字思考 自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6年以来先后公布四批简化字(“文化大革命” 中公布而随即废除者不计在内)至今,我国大陆地区的简化体汉字已经整整推行 了50多年。然而,与古典文献(以及传统文化的各领域)的研究息息相关的繁体 字,则从来未因简化字的推行而全面消亡或彻底废弃。这无疑是我国数千年汉字 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而又至为突出的矛盾现象。 就事物发展的通常规律言之,后事因循于往事,时人取鉴于先人,实属不可 移易的继承与发展的定则。我们不妨辨析一下历史的“年轮”一一《易》曰:“上 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上传》)一一且不论“易之以书契 的“圣人”姓甚名谁,我们可以断言,这位“圣人”造字的历史,远比三千多年 以前的商朝(甲骨文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即使以甲骨文时代为说,由彼时绵延 于今的3000多年繁体字的历史,与50多年简化字的历史相比较,后者显然无法 与前者同日而语。不过,需要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则是这两者之间发展“规律 的“衔接”问题,亦即牵涉到简体字使用与推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与繁体字的 矛盾事态。此类问题,在研究古典文献领域中显得尤其突出或敏感,故本文拟从 这一角度出发而引申开来,试述笔者多年来在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 究中,关于繁简体汉字的一些思考,以乞正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一、古典文献研究之范畴及对汉字体式的协调 文字,依附于文献而存在,并展示其功能:文献,有赖于文字而传播,并体 现其内涵。中国古典文献的范畴十分广泛,遍及文史哲乃至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出现有多早,中国古典文献的出现也有多早。举目前所能见 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为例,这批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的殷商文字,事实上也是 我国商朝某方面文献的客观纪录。于是,我国古代汉字与文献的早期步履,便自 然而然地展示在三千多年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自此以降,直至辛亥革命前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足以让世界惊叹的 本文系1998年为出席杭州大学举办的“古汉语与古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而撰写的论文,今对全文略作 修订,以乞正于学界同道

1 古典文献研究与繁简字的思考* 张善文 【内容提要】 在高校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中,不少教师对于繁简体汉字作了诸多 考察,认为现行的繁简汉字存在着形制上的重大矛盾,派生出种种原本不应有的弊端, 务必对之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反思,关于汉字运用实践 的反思,以及对违逆规律、悖碍实践的汉字体式矛盾现象如何“修正”的反思。此类思 考涉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应当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古 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语】古代文献 研究 繁体字 简体字 思考 自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6 年以来先后公布四批简化字(“文化大革命” 中公布而随即废除者不计在内)至今,我国大陆地区的简化体汉字已经整整推行 了 50 多年。然而,与古典文献(以及传统文化的各领域)的研究息息相关的繁体 字,则从来未因简化字的推行而全面消亡或彻底废弃。这无疑是我国数千年汉字 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而又至为突出的矛盾现象。 就事物发展的通常规律言之,后事因循于往事,时人取鉴于先人,实属不可 移易的继承与发展的定则。我们不妨辨析一下历史的“年轮”――《易》曰:“上 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系辞上传》)――且不论“易之以书契” 的“圣人”姓甚名谁,我们可以断言,这位“圣人”造字的历史,远比三千多年 以前的商朝(甲骨文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即使以甲骨文时代为说,由彼时绵延 于今的 3000 多年繁体字的历史,与 50 多年简化字的历史相比较,后者显然无法 与前者同日而语。不过,需要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则是这两者之间发展“规律” 的“衔接”问题,亦即牵涉到简体字使用与推行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与繁体字的 矛盾事态。此类问题,在研究古典文献领域中显得尤其突出或敏感,故本文拟从 这一角度出发而引申开来,试述笔者多年来在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 究中,关于繁简体汉字的一些思考,以乞正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一、古典文献研究之范畴及对汉字体式的协调。 文字,依附于文献而存在,并展示其功能;文献,有赖于文字而传播,并体 现其内涵。中国古典文献的范畴十分广泛,遍及文史哲乃至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文字的出现有多早,中国古典文献的出现也有多早。举目前所能见 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为例,这批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的殷商文字,事实上也是 我国商朝某方面文献的客观纪录。于是,我国古代汉字与文献的早期步履,便自 然而然地展示在三千多年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自此以降,直至辛亥革命前,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足以让世界惊叹的 * 本文系 1998 年为出席杭州大学举办的“古汉语与古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而撰写的论文,今对全文略作 修订,以乞正于学界同道

古代文献典籍,有文学典籍、历史典籍、哲学典籍,也有旁及医学、数学、化学、 天文、地理、律历等古代科技的典籍,其所涉领域之广,几乎遍及人类文化的 切范围一一这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为荣的至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长期以来诸 多中外学者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源泉。 中国古典文献如此丰富,它的产生、积累与发展,正是同中国文字(主要指 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相配合、相适应、相协调的。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 程中,汉字的形态固然出现过各个特定时期的转形阶段,从甲骨文、金文、六国 古文,到秦篆、汉隶、草书、行书、楷书等,皆是不同的转形演化的代表性状态。 然而,无论汉字的形态如何演变,汉字的基本体式却从来没有变更过。换句话说, 数千年来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出现以前,汉字的体式始终 沿承现在被称为“繁体字”的规范体式而发展,历代文献典籍的不断涌现正与汉 字的这种体式密切配合、协调一一尤其是宋代雕板印刷术盛行之后,纸本书籍文 献的印刷刊行蓬勃发展,文化学术界对汉字规范体式的要求越来越严密,文献与 文字体式的协调性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公认并共同遵循的“规矩”。时至今日,我 们研究古典文献无法离开对“繁体字”的认同与运用这一最初的基本功,某些出 版社在整理出版古代文献书籍时务必使用“繁体字”排版,均说明了古典文献研 究对汉字体式协调之“规律”的不可逾越性。 、汉字发展规律的回顾。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其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所施行的一切 举措,倘能顺沿、配合或遵循某一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而展开,必然有助于 该事物的健康顺畅发展;反之,若违逆、背离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则必然有损 该事物的发展,甚或导致意想不到的事与愿违的至为严重的恶劣后果一一所谓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属此理 同样,文字的发展也有它的内在规律,世界各国各地域无论何种类型的文字 皆然。与中华古老文明同步发展的汉字,有着独异于世界其它各种文字的无与伦 比的特征:方正、平整、稳重,合形、音、义于一体,以形为主而音义寓于其中 这就是至今仍令世界惊叹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方块汉字。关于汉字在数千年漫长岁 月中的发展规律,学者们曾从各种角度作出过多方面的探讨,略寻其最重要者, 不外乎三端: 曰,缘形寓意,音声相从 这是揭示汉字的“表意”规律。即汉字的外形纵有种种演化变更之态,但其 因形达意的功能却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字音则从这“灵魂”中透射出抑扬顿 挫的声效韵律。 二曰,简繁偶生,先后交替 汉字的简繁问题,事实上古已有之。不同的是,今天的“简化字”是采取大 幅度的人为改革措施、通过由上至下的行政方式全面推广;古代汉字的简繁情状, 则是在特定书写环境中偶或岀现的,并沿其发展规律而逐渐被确认,有的先具简 体后生繁体,有的先呈繁体后变简体,先后错落滋长,繁简交替生衍,唯其自然 规律是从,遂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约定俗成。 三曰,异体纷呈,正俗互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的发展,总因语言的需要而派生、而繁衍

2 古代文献典籍,有文学典籍、历史典籍、哲学典籍,也有旁及医学、数学、化学、 天文、地理、律历等古代科技的典籍,其所涉领域之广,几乎遍及人类文化的一 切范围――这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为荣的至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长期以来诸 多中外学者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源泉。 中国古典文献如此丰富,它的产生、积累与发展,正是同中国文字(主要指 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相配合、相适应、相协调的。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 程中,汉字的形态固然出现过各个特定时期的转形阶段,从甲骨文、金文、六国 古文,到秦篆、汉隶、草书、行书、楷书等,皆是不同的转形演化的代表性状态。 然而,无论汉字的形态如何演变,汉字的基本体式却从来没有变更过。换句话说, 数千年来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出现以前,汉字的体式始终 沿承现在被称为“繁体字”的规范体式而发展,历代文献典籍的不断涌现正与汉 字的这种体式密切配合、协调――尤其是宋代雕板印刷术盛行之后,纸本书籍文 献的印刷刊行蓬勃发展,文化学术界对汉字规范体式的要求越来越严密,文献与 文字体式的协调性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公认并共同遵循的“规矩”。时至今日,我 们研究古典文献无法离开对“繁体字”的认同与运用这一最初的基本功,某些出 版社在整理出版古代文献书籍时务必使用“繁体字”排版,均说明了古典文献研 究对汉字体式协调之“规律”的不可逾越性。 二、汉字发展规律的回顾。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其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所施行的一切 举措,倘能顺沿、配合或遵循某一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而展开,必然有助于 该事物的健康顺畅发展;反之,若违逆、背离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则必然有损 该事物的发展,甚或导致意想不到的事与愿违的至为严重的恶劣后果――所谓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属此理。 同样,文字的发展也有它的内在规律,世界各国各地域无论何种类型的文字 皆然。与中华古老文明同步发展的汉字,有着独异于世界其它各种文字的无与伦 比的特征:方正、平整、稳重,合形、音、义于一体,以形为主而音义寓于其中―― 这就是至今仍令世界惊叹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方块汉字。关于汉字在数千年漫长岁 月中的发展规律,学者们曾从各种角度作出过多方面的探讨,略寻其最重要者, 不外乎三端: 一曰,缘形寓意,音声相从。 这是揭示汉字的“表意”规律。即汉字的外形纵有种种演化变更之态,但其 因形达意的功能却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字音则从这“灵魂”中透射出抑扬顿 挫的声效韵律。 二曰,简繁偶生,先后交替。 汉字的简繁问题,事实上古已有之。不同的是,今天的“简化字”是采取大 幅度的人为改革措施、通过由上至下的行政方式全面推广;古代汉字的简繁情状, 则是在特定书写环境中偶或出现的,并沿其发展规律而逐渐被确认,有的先具简 体后生繁体,有的先呈繁体后变简体,先后错落滋长,繁简交替生衍,唯其自然 规律是从,遂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约定俗成。 三曰,异体纷呈,正俗互倚。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它的发展,总因语言的需要而派生、而繁衍

汉字的“生命”本体,紧密地依附于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因之决定了它长盛不衰的神奇的繁衍力。于是,后起字、异体字、俗字相继诞生, 日益繁多,而本字与后起字、正体与异体、正字与俗字之间或交转互替,或分流 别用,汉字生命的色彩始终呈现着不朽的魅力。 当然,汉字在这三大规律制约下的发展过程,又时时反映出新陈代谢的现象 因此,依循规律对文字进行总结与整理便成为文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学术行 为。中国文字学史上出现的许多划时代的著作,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各个 朝代官修或私撰的字书,皆是这方面工作的反映。此间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特别需 要注意的:即汉字发展的趋向,其数量愈增愈多。如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353 字(另有重文1163字),到明代梅膺祚《字汇》已收字33179字,至清代的《康 煕字典》则增至47035字,而民国初期修撰的《中华大字典》又增至48000多字。 依循文字学的角度考察,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具备悠久浑厚的文明历史、涵 括充沛活力的文化前景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丰富的文字蕴蓄。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应用之利弊比较。 凡为一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智者乃能洞察其利弊之大小而为之权衡。 现在,我们得切入正题了一一今天的“简化字”已经推行了50多年,对其 在实践中的运用确实应当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分析。缘于笔者闻见所限,这里仅 就繁体字与简化字应用的利弊问题作一些局部的比较,而且侧重于有涉古典文 献、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看到,简化字最突出的优点可能是:书写便捷,易显效率 这一点常为人所称道,似乎也是当初编拟并推行简化字的最根本的动因。然 而,尽管是这项看似无可非议的优点,人们亦不无质疑:汉字书写之便捷与否, 与楷书字体之简繁与否并无绝对的、必然的联系:因为自古以来手写汉字即有草 书、行书、章草等法式流行,这恰恰是为汉字在应用实践中加快书写速度而创立 的体式,与正常楷体的应用相辅相成,盖无本质的“影响效率”之事可言。况之 于今,有人偶亦提出:海外港、澳、台(或可旁涉东南亚诸国之华文世界)等地区, 始终使用繁体字,亦未必即“影响效率”而妨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更有甚者, 今日世界已趋向电脑化,汉字在电脑上的录入书写速度似有较西方拼音文字更胜 筹者,此中则更不存在任何繁体字、简化字之间的优劣利弊之情状了。综此数 端,由古而衍论及今,所谓简化字书写便捷的“最突出的优点”是否已悄然淡化 了呢?此问题似乎暂不必仓促作出肯定的回答。我们接着需要分析的是,简化字 的应用究竟存在哪些弊端。 毋庸讳言,半个世纪以来简化字在应用实践中所表露出的最大弊端是:摧损 六书,自乱体制 前文述及汉字的“表意”规律时,笔者曾提出“因形达意的功能”是汉字“永 恒不变的灵魂”。所谓“因形达意”,用古人的话来说更为细致,即: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一这便是著名的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六书”说。这 六者的本质特色,显然是建立在“因形达意”的基点上(其中有声的作用,实亦 以形为本)。而简化字的出现,全然对“六书”规律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摧损,并 对人们理解文字的形与意造成重大困难,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试举“进”字为 说,繁体作“進”,字形为“隹”下加“走”字底,两者一能飞一能行,于前进

3 汉字的“生命”本体,紧密地依附于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因之决定了它长盛不衰的神奇的繁衍力。于是,后起字、异体字、俗字相继诞生, 日益繁多,而本字与后起字、正体与异体、正字与俗字之间或交转互替,或分流 别用,汉字生命的色彩始终呈现着不朽的魅力。 当然,汉字在这三大规律制约下的发展过程,又时时反映出新陈代谢的现象。 因此,依循规律对文字进行总结与整理便成为文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学术行 为。中国文字学史上出现的许多划时代的著作,从汉代的《说文解字》,到各个 朝代官修或私撰的字书,皆是这方面工作的反映。此间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特别需 要注意的:即汉字发展的趋向,其数量愈增愈多。如许慎《说文解字》收字 9353 字(另有重文 1163 字),到明代梅膺祚《字汇》已收字 33l79 字,至清代的《康 熙字典》则增至 47035 字,而民国初期修撰的《中华大字典》又增至 48000 多字。 依循文字学的角度考察,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具备悠久浑厚的文明历史、涵 括充沛活力的文化前景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丰富的文字蕴蓄。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应用之利弊比较。 凡为一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智者乃能洞察其利弊之大小而为之权衡。 现在,我们得切入正题了――今天的“简化字”已经推行了 50 多年,对其 在实践中的运用确实应当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分析。缘于笔者闻见所限,这里仅 就繁体字与简化字应用的利弊问题作一些局部的比较,而且侧重于有涉古典文 献、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看到,简化字最突出的优点可能是:书写便捷,易显效率。 这一点常为人所称道,似乎也是当初编拟并推行简化字的最根本的动因。然 而,尽管是这项看似无可非议的优点,人们亦不无质疑:汉字书写之便捷与否, 与楷书字体之简繁与否并无绝对的、必然的联系:因为自古以来手写汉字即有草 书、行书、章草等法式流行,这恰恰是为汉字在应用实践中加快书写速度而创立 的体式,与正常楷体的应用相辅相成,盖无本质的“影响效率”之事可言。况之 于今,有人偶亦提出:海外港、澳、台(或可旁涉东南亚诸国之华文世界)等地区, 始终使用繁体字,亦未必即“影响效率”而妨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更有甚者, 今日世界已趋向电脑化,汉字在电脑上的录入书写速度似有较西方拼音文字更胜 一筹者,此中则更不存在任何繁体字、简化字之间的优劣利弊之情状了。综此数 端,由古而衍论及今,所谓简化字书写便捷的“最突出的优点”是否已悄然淡化 了呢?此问题似乎暂不必仓促作出肯定的回答。我们接着需要分析的是,简化字 的应用究竟存在哪些弊端。 毋庸讳言,半个世纪以来简化字在应用实践中所表露出的最大弊端是:摧损 六书,自乱体制。 前文述及汉字的“表意”规律时,笔者曾提出“因形达意的功能”是汉字“永 恒不变的灵魂”。所谓“因形达意”,用古人的话来说更为细致,即: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便是著名的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六书”说。这 六者的本质特色,显然是建立在“因形达意”的基点上(其中有声的作用,实亦 以形为本)。而简化字的出现,全然对“六书”规律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摧损,并 对人们理解文字的形与意造成重大困难,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试举“进”字为 说,繁体作“進”,字形为“隹”下加“走”字底,两者一能飞一能行,于前进

之形意甚切(此字自甲文、小篆至楷书形体,诸家之训诂皆然);简化为“进”之 后,变成“井”下加“走”字底,有落入陷阱之嫌,与前进之本意相去远矣。清 人王筠著有《文字蒙求》一书,即择取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部分举例解释 字义。据作者《自序》称,该书是应朋友之请为教其孙儿识字而撰,书中从《说 文》选2000余字分类解说,颇多允当可取之论。记得先师黄寿祺教授尝云,《文 字蒙求》本为孩童启蒙而作,今纵取为大学教授教学科硏之参考书,亦不为浅矣! 当日闻毕此语,颇为感慨。兹试思之,简化字在某种程度上摧损了传统“六书” 规律,或许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吧 汉字在数千年的应用过程中,沿着自身的规律而繁衍,而新陈代谢,于是有 古今字、后起字、假借字、正俗字等等名目,这是文字发展之自然规律所致。而 简化字往往将数个不同意义的汉字合并为一字,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我淆乱文 “髮”之间的区别已渐不为一般的年轻人所知了,其它更为纷多、更加复杂、更 显专业的繁简字体的辨识与运用则尤无足论矣。笔者十数年前曾主编一套《十 经漫谈》丛书,按要求需用繁体字撰写,各册作者皆为素有中文修养的高校中青 年教师,然而,为了协调繁体字的正确运用,却煞费编者诸多原不必额外付出的 苦心与精力。原因在于,不少作者长期用贯了简化字,偶用繁体字写作不免力不 从心,甚至错谬迭出。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这一点,无疑 与简化字在许多方面自乱汉字的本有体制有着至为直接的关系 仅仅从简化字应用所导致的突出弊端一一摧损六书,自乱体例一一而言,今 天似乎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特别在古籍整理和古代文献研究的领域中更应 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及研究著述,相当部分的 书籍以繁体字印行,为继承和宏扬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显著贡献。然而, 略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书籍在运用繁体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规范、不统一、不 正确的现象,其质量甚劣者更是讹误丛生而不堪入目。至若用简化字排印的有关 古典文献的书籍,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类用字不当,背离旧义甚至歪曲 古代作者本旨的不良现象。凡此种种,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将何所适 从?再视今日我们触目可见的街头商标广告文字、影视节目的字幕语、音乐电视 片中出现的歌词,交杂其间的繁简字体滥用、错用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状,堪称 层见纷出、不胜枚举,这些,又将对我们足以自豪的汉字的纯洁性與完美度造成 多大的污染呢? 其实,倘细加追索,推行简化字之弊端的負面所及还远远不止于此,其中最 需考虑的乃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文化教育问题。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评说:今天我们 多简化一个汉字,明天将多增加学生的一个负担。此语咋听似不甚入耳,但平情 思之,其说不但有着文字发展规律的依据,而且与简化字推行实践的结果深为切 合。因为今天任何一位受教育的青年学生,只要他需求中国文化的教养,需求必 要的中国文化知识结构,除了要认识简化字之外,还需要认识繁体字。笔者在高 校中文系讲授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课程时,所用教材为部颁繁体字文本,即常 常为大学生不识繁体字烦恼至深,而学生的被动与不安则比教师更为严重。此类 现象,甚至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中亦非鲜见。再延伸开来考察,对于 那些一般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甚或是刚在中学、小学就读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也恐将蒙受不识繁体字的诸多困扰。不妨再举数例为说: 1、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完全看懂某些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因为其中关涉历史背景的文字不可能改为简化字。如塑造林则徐形象的影视剧

4 之形意甚切(此字自甲文、小篆至楷书形体,诸家之训诂皆然);简化为“进”之 后,变成“井”下加“走”字底,有落入陷阱之嫌,与前进之本意相去远矣。清 人王筠著有《文字蒙求》一书,即择取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部分举例解释 字义。据作者《自序》称,该书是应朋友之请为教其孙儿识字而撰,书中从《说 文》选 2000 余字分类解说,颇多允当可取之论。记得先师黄寿祺教授尝云,《文 字蒙求》本为孩童启蒙而作,今纵取为大学教授教学科研之参考书,亦不为浅矣! 当日闻毕此语,颇为感慨。兹试思之,简化字在某种程度上摧损了传统“六书” 规律,或许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吧。 汉字在数千年的应用过程中,沿着自身的规律而繁衍,而新陈代谢,于是有 古今字、后起字、假借字、正俗字等等名目,这是文字发展之自然规律所致。而 简化字往往将数个不同意义的汉字合并为一字,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我淆乱文 字本有的合理体制的不良后果。如“于”、“於”,“后”、“後”,“征”、“徵”,“發”、 “髮”之间的区别已渐不为一般的年轻人所知了,其它更为纷多、更加复杂、更 显专业的繁简字体的辨识与运用则尤无足论矣。笔者十数年前曾主编一套《十三 经漫谈》丛书,按要求需用繁体字撰写,各册作者皆为素有中文修养的高校中青 年教师,然而,为了协调繁体字的正确运用,却煞费编者诸多原不必额外付出的 苦心与精力。原因在于,不少作者长期用贯了简化字,偶用繁体字写作不免力不 从心,甚至错谬迭出。高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这一点,无疑 与简化字在许多方面自乱汉字的本有体制有着至为直接的关系。 仅仅从简化字应用所导致的突出弊端――摧损六书,自乱体例――而言,今 天似乎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特别在古籍整理和古代文献研究的领域中更应 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及研究著述,相当部分的 书籍以繁体字印行,为继承和宏扬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显著贡献。然而, 略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书籍在运用繁体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规范、不统一、不 正确的现象,其质量甚劣者更是讹误丛生而不堪入目。至若用简化字排印的有关 古典文献的书籍,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各类用字不当,背离旧义甚至歪曲 古代作者本旨的不良现象。凡此种种,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将何所适 从?再视今日我们触目可见的街头商标广告文字、影视节目的字幕语、音乐电视 片中出现的歌词,交杂其间的繁简字体滥用、错用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情状,堪称 层见纷出、不胜枚举,这些,又将对我们足以自豪的汉字的纯洁性與完美度造成 多大的污染呢? 其实,倘细加追索,推行简化字之弊端的負面所及还远远不止于此,其中最 需考虑的乃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文化教育问题。曾听过这样的一句评说:今天我们 多简化一个汉字,明天将多增加学生的一个负担。此语咋听似不甚入耳,但平情 思之,其说不但有着文字发展规律的依据,而且与简化字推行实践的结果深为切 合。因为今天任何一位受教育的青年学生,只要他需求中国文化的教养,需求必 要的中国文化知识结构,除了要认识简化字之外,还需要认识繁体字。笔者在高 校中文系讲授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课程时,所用教材为部颁繁体字文本,即常 常为大学生不识繁体字烦恼至深,而学生的被动与不安则比教师更为严重。此类 现象,甚至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中亦非鲜见。再延伸开来考察,对于 那些一般的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甚或是刚在中学、小学就读的青少年学生, 他们也恐将蒙受不识繁体字的诸多困扰。不妨再举数例为说: 1、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完全看懂某些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因为其中关涉历史背景的文字不可能改为简化字。如塑造林则徐形象的影视剧

倘剧中出现主人公手书的名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或许有人 不识其中的三、四个字。 2、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自如有效地投入文化旅游活动。我国的 大好河山,有不计其数的名胜古迹,那些殿宇楼阁、宫观寺庙中琳琅满目的楹联 匾句,那些悬崖峭壁、巨石耸岩上丰富多彩的摹崖石刻,或许不少人无法认识其 字,更无从欣赏、品味其义蕴深厚的思想内容。 3、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深入学习我国古代精美的书法、绘画艺 术。如学书者,临帖将不知古人所书者为何字;学画者,临画将不知古人于画面 之题款为何语。甚至今天一些青年“书法家”,虽练得一手好字却常写错字 些青年“国画家”,虽创作出一幅佳作却常题错款,岂不可惜! 4、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真正读懂我国当代领袖的一些重要题词。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的题词,往往用繁体 字书写,不识繁体字者岂能读懂?如小学生看到巨幅髙悬的毛泽东“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或许对“學習”两字的写法不知其所以然。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若欲全面罗列,势将难以胜举。笔者所要表明的,是此 类问题并非特殊性的,而是普遍性的 有人要问:此文既然花大笔墨论述了简化字在推行过程中衍生的诸多弊端, 那繁体字的好处又何在呢?答曰:前文所列的问题一旦解决,后续的疑惑宜将随 之涣然冰释了。简以括之,只要排除了繁体字“书写繁琐”这一观念上的“误区” (理见上述第一点所论),则它所体现的便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良好状态。其“利” 之本质在于:繁体字(或称正体字)是我国汉字数千年来按规律发展过程中所客观 确定的文字形体,保持着适者生存、约定俗成以及经过历代文字学家考辨总结之 后的纯一性。而简化字的出现,则属人为地背离了汉字发展的既有规律,客观上 已经破坏了汉字基本体式的美学规范。以此言之,两者的利弊优劣不是昭然若揭 了吗? 四、关于繁体字的重新思考。 对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的比较,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充满学术意义的问题,笔者 绝不敢就上文之浅述作出太尖锐、太激烈、太武断的论议。只是欲“实事求是” 地对一些具体现象展开特定角度的探讨,因此,笔者清晰地认识到:今天认真提 出对繁体字的重新思考,允属颇有必要的举措 首先,保持汉字体式的纯一性最须深刻思考。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倡扬“书 同文”的纲领,是当时政治与文化兼而有之的学术行为,也是当年的有识之士提 出的具有跨时代学术意义的、强调汉字之“纯一性”的重大理念。这一理念,两 千多年来一直在延续着。今天,在我国大陆,简化汉字作为主要的通行字体推 了五十多年,而繁体汉字作为特定学术领域使用的字体却仍顽强地存活着(各类 汉语字典、辞典均简繁字体并收即可证之,至于港、澳、台等地独行繁体字则别 须另论),那么,就某一侧面(或文字运用的某些具体情实)观之,当今汉字应有 的纯一性是否已因简体字的推广而遭一定程度的损害?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 事也。 其次,春秋时期孔子“托古改制”,其思想本质全然是一种政治革新:唐宋 时代韩、柳、欧、苏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一种划时代的以“复

5 倘剧中出现主人公手书的名联“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或许有人 不识其中的三、四个字。 2、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自如有效地投入文化旅游活动。我国的 大好河山,有不计其数的名胜古迹,那些殿宇楼阁、宫观寺庙中琳琅满目的楹联 匾句,那些悬崖峭壁、巨石耸岩上丰富多彩的摹崖石刻,或许不少人无法认识其 字,更无从欣赏、品味其义蕴深厚的思想内容。 3、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深入学习我国古代精美的书法、绘画艺 术。如学书者,临帖将不知古人所书者为何字;学画者,临画将不知古人于画面 之题款为何语。甚至今天一些青年“书法家”,虽练得一手好字却常写错字;一 些青年“国画家”,虽创作出一幅佳作却常题错款,岂不可惜! 4、不识繁体字的青少年,可能无法真正读懂我国当代领袖的一些重要题词。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的题词,往往用繁体 字书写,不识繁体字者岂能读懂?如小学生看到巨幅高悬的毛泽东“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或许对“學習”两字的写法不知其所以然。 以上只是举例说明,若欲全面罗列,势将难以胜举。笔者所要表明的,是此 类问题并非特殊性的,而是普遍性的。 有人要问:此文既然花大笔墨论述了简化字在推行过程中衍生的诸多弊端, 那繁体字的好处又何在呢?答曰:前文所列的问题一旦解决,后续的疑惑宜将随 之涣然冰释了。简以括之,只要排除了繁体字“书写繁琐”这一观念上的“误区” (理见上述第一点所论),则它所体现的便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良好状态。其“利” 之本质在于:繁体字(或称正体字)是我国汉字数千年来按规律发展过程中所客观 确定的文字形体,保持着适者生存、约定俗成以及经过历代文字学家考辨总结之 后的纯一性。而简化字的出现,则属人为地背离了汉字发展的既有规律,客观上 已经破坏了汉字基本体式的美学规范。以此言之,两者的利弊优劣不是昭然若揭 了吗? 四、关于繁体字的重新思考。 对于简体字与繁体字的比较,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充满学术意义的问题,笔者 绝不敢就上文之浅述作出太尖锐、太激烈、太武断的论议。只是欲“实事求是” 地对一些具体现象展开特定角度的探讨,因此,笔者清晰地认识到:今天认真提 出对繁体字的重新思考,允属颇有必要的举措。 首先,保持汉字体式的纯一性最须深刻思考。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倡扬“书 同文”的纲领,是当时政治与文化兼而有之的学术行为,也是当年的有识之士提 出的具有跨时代学术意义的、强调汉字之“纯一性”的重大理念。这一理念,两 千多年来一直在延续着。今天,在我国大陆,简化汉字作为主要的通行字体推广 了五十多年,而繁体汉字作为特定学术领域使用的字体却仍顽强地存活着(各类 汉语字典、辞典均简繁字体并收即可证之,至于港、澳、台等地独行繁体字则别 须另论),那么,就某一侧面(或文字运用的某些具体情实)观之,当今汉字应有 的纯一性是否已因简体字的推广而遭一定程度的损害?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一 事也。 其次,春秋时期孔子“托古改制”,其思想本质全然是一种政治革新;唐宋 时代韩、柳、欧、苏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一种划时代的以“复

古”为表象的文学进步。今天,我们认真回顾繁体字的发展规律,对其合理性、 科学性、纯一性给予应有的重新认可,是否也不应视为多余或大逆不道之举呢? 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二事也 再次,回首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化遗产,审视当前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实 际状况(包括成绩与缺点),我们是否应当坚定地确认:为了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今天的汉字体式,务必全面恢复与先人创制的沿用了数千年的字体 在本质上接轨呢?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三事也 复次,面临电子计算机时代,置身于世界文化迅猛发展的大潮,我国汉字的 文本录入运作系统既独具先天的优越性,但又夹身于繁简字体转换舛误百出的无 可奈何的自相矛盾之中,我们是否需要努力排除此种十分棘手的矛盾,开辟出 条让先人默许、对今人有益、使后人有章可循的前景辉煌的金光大道呢?是为亟 当重新思考之四事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对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研究、弘扬 发展,不能不建立在对传统汉语言文字的深切体认与熟练掌握这一首要基础之 上。那么,现行的繁简汉字既然存在着形制上的重大矛盾,派生出种种原本不应 有的弊端,则务必促使我们对之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一一特别是关于文字发展 “规律”的反思,关于汉字运用“实践”的反思,以及对违逆规律、悖碍实践的 汉字体式矛盾现象如何“修正”的反思。这些,均关涉到包括古典文献整理研究 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关涉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科 学、正确地掌握、运用民族文字的长远大计,允当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界(尤其是 古文献及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 1998年4月写于福建师范大学 2009年2月修订再稿 (作者附白:本文写于公元1998年,为出席当年春末在杭州大学举办的“古汉语与古文献国 际硏讨会”所撰写的会议论文,曾在大会上演讲。今越十载有奇,爰就全文略作修订,拟投 诸报刊正式发表,以与学界同道共相研讨。近年尝闻有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者,余深佩其卓 越胆识。惟拙文持论恐未必尽是,然出发点乃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大业计也, 谨乞识者察鉴并批评。倘有机会,余将再撰一二续论,以抒未尽之意焉。又拙文承王昌茂教 授拨冗惠阅一过,颇获郢政,且多有与于鄙见,不胜愧荷,谨此志 【作者简介】 张善文,1949年生,福建长乐人。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兼任国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中国周 易学会副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曾多次应邀赴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台湾 等地讲学及出席国际会议。已出版《周易译注》、《周易辞典》、《周易与文学》、《洁净精微之 玄思》等专书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附英文标题及提要】

6 古”为表象的文学进步。今天,我们认真回顾繁体字的发展规律,对其合理性、 科学性、纯一性给予应有的重新认可,是否也不应视为多余或大逆不道之举呢? 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二事也。 再次,回首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化遗产,审视当前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实 际状况(包括成绩与缺点),我们是否应当坚定地确认:为了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今天的汉字体式,务必全面恢复与先人创制的沿用了数千年的字体 在本质上接轨呢?是为亟当重新思考之三事也。 复次,面临电子计算机时代,置身于世界文化迅猛发展的大潮,我国汉字的 文本录入运作系统既独具先天的优越性,但又夹身于繁简字体转换舛误百出的无 可奈何的自相矛盾之中,我们是否需要努力排除此种十分棘手的矛盾,开辟出一 条让先人默许、对今人有益、使后人有章可循的前景辉煌的金光大道呢?是为亟 当重新思考之四事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对古代优秀文化的继承、研究、弘扬、 发展,不能不建立在对传统汉语言文字的深切体认与熟练掌握这一首要基础之 上。那么,现行的繁简汉字既然存在着形制上的重大矛盾,派生出种种原本不应 有的弊端,则务必促使我们对之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关于文字发展 “规律”的反思,关于汉字运用“实践”的反思,以及对违逆规律、悖碍实践的 汉字体式矛盾现象如何“修正”的反思。这些,均关涉到包括古典文献整理研究 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千秋大业,关涉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如何科 学、正确地掌握、运用民族文字的长远大计,允当引起人文社会科学界(尤其是 古文献及古文字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 1998 年 4 月写于福建师范大学 2009 年 2 月修订再稿 (作者附白:本文写于公元 1998 年,为出席当年春末在杭州大学举办的“古汉语与古文献国 际研讨会”所撰写的会议论文,曾在大会上演讲。今越十载有奇,爰就全文略作修订,拟投 诸报刊正式发表,以与学界同道共相研讨。近年尝闻有提议恢复使用繁体字者,余深佩其卓 越胆识。惟拙文持论恐未必尽是,然出发点乃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大业计也, 谨乞识者察鉴并批评。倘有机会,余将再撰一二续论,以抒未尽之意焉。又拙文承王昌茂教 授拨冗惠阅一过,颇获郢政,且多有与于鄙见,不胜愧荷,谨此志之。) 【作者简介】 张善文,1949 年生,福建长乐人。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带头人。兼任国家《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中国周 易学会副会长、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曾多次应邀赴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台湾 等地讲学及出席国际会议。已出版《周易译注》、《周易辞典》、《周易与文学》、《洁净精微之 玄思》等专书 20 余种,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附英文标题及提要】

A Reflection on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tud ies Zhang Shanwen Abstra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the big graphem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has already caused lots of avoidable disadvantages, after plenty of examination by a number of teachers on both of them in teaching and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Literature in college. The reflection concerns the law on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 practice, and the methods to revise the contradiction phenomena in Chinese grapheme which are against the law and produce trouble in character practice.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such reflection by human ities society as it deals with the trad 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tudy,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reflection Zhang Shanwen born in 1949, Changle City, Fujian Province, is the d irector of I Ching Study School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Literature College, doctorial tutor and pace-setter in doctoral programme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7 A Reflection on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tudies Zhang Shanwen Abstrac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the big graphem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has already caused lots of avoidable disadvantages, after plenty of examination by a number of teachers on both of them in teaching and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Literature in college. The reflection concerns the law on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 practice, and the methods to revise the contradiction phenomena in Chinese grapheme which are against the law and produce trouble in character practice.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such reflection by humanities society as it deals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tudy, Complex Chinese Characters,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reflection Zhang Shanwen born in 1949, Changle City, Fujian Province, is the director of I Ching Study School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Literature College, doctorial tutor and pace-setter in doctoral programme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