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朱立元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 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 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 哲学( philosophy)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 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 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 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美学作为 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这个词是鲍姆加登发明的。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 伽登1750年创立这门学问到现在只有250多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 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因为这门学问传到 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 将名称定为“美学”,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需要一个过程。 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 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 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 理论不只是美学诞生这200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
1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朱立元 【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 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才产生, 它产生的时候是在哲学里面发展起来的,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方面。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就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美学既然是哲学 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不会像名字那样美的,而是有理论上 的抽象性。当然和纯哲学相比,因为他和艺术等人类审美行为相结合, 会表现出不太一样的形态,但它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美学作为 一个学科,它本身的历史不是很长,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Aesthetics 这个词是鲍姆加登发明的。从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 伽登 1750 年创立这门学问到现在只有 250 多年,而美学在中国形成 一门学问,时间还要晚一些,仅仅只有一个世纪。因为这门学问传到 中国,中国的学界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接受它,改造它, 将名称定为“美学”,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学科,需要一个过程。 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 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 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中国 的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很大区别,这方面的资源很丰富,很优秀。美学 理论不只是美学诞生这 200 多年的东西,是整个的历史的积累。今天
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 解的不准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 一些情况来谈,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 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获得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美学这门课,很多人都有 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说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 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的 界限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而美学的界限相对来说不那么明确。物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还不是很 清楚。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 说法,所以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 出我们对美学的看法以前,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因为按 照我们的翻译,“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是 很早的,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中表达了对美的看法, 举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器物、美女等,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的事 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
2 想讲的问题是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以往有很多人完全误解了,也有的理 解的不准确。我们不准备直接给美学下定义,而是准备结合历史上的 一些情况来谈,因为到现在为止学界对美学究竟是怎么样一门学科意 见并不统一。一种定义往往很难获得共识和认可。这跟美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产生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美学这门课,很多人都有 一些望文生义的误解,比如说误以为美学是研究美国的学科,当然现 在像这样的误解不大有了。 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对象决定着这门学科的性质。自然科学的 界限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而美学的界限相对来说不那么明确。物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清楚,而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还不是很 清楚。对于美学这门学科研究什么对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种 说法,所以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因此有必要在提 出我们对美学的看法以前,归纳一下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 的种种看法。 在此我们先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因为按 照我们的翻译,“美学”当然是研究“美”的。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是 很早的,比如说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中表达了对美的看法, 举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器物、美女等,他提出一个问题,这些美的事 物并不等于美本身。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
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 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 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从柏拉图开始,研 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按我们今天的理 解,就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中国长期以来美 学仍然在这个层次上进行。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 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 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第一卷已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 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的 美学》在英文版里面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 philosophy of fine art),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100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 把这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 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 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 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前面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面 的,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 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 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
3 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 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这个 美本身是最高的美,所有的美的源头都在它那里。从柏拉图开始,研 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按我们今天的理 解,就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以之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是美的规律问题。中国长期以来美 学仍然在这个层次上进行。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 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课的内容,称为《美学 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第一卷已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 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他的 《美学》在英文版里面翻译成“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受他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有 100 多年时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 把这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 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 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 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与前两种有所不同,前面是偏重于人以外的客观方面 的,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它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 的,是将人的审美的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 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从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的经验派开始的。经验派非常相信经验可靠性,在美学上
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 客观的美不存在。到了20世纪,大家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美的本质是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家,认为美 的形而上学都是伪命题,美的本质问题无法证实。一个命题要么证实, 要么证伪。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用法即意义”,那么, 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对象内容很不 样,如指美女的美,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 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美,得到美的享受。这跟上面的用 到美的内容语境都很不一样。又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演得 好、成功,很美,这种情况下,都是用“美”来赞叹,内容不同,又 怎么可以用一个美的定义来概括呢?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 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材把审美经验作为 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学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 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就成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 理结构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审美经 验是怎样发生的”?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十九世纪德国的 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 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 进行了一些实验,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 毕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弗洛伊德发 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他对蒙
4 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 客观的美不存在。到了 20 世纪,大家越来越多认为,寻找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美的本质是不可能的。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家,认为美 的形而上学都是伪命题,美的本质问题无法证实。一个命题要么证实, 要么证伪。后期维特根斯坦有一个著名命题:“用法即意义”,那么, 美也是这样。“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对象内容很不 一样,如指美女的美,衣服的美,两者就很不一样。又如听贝多芬的 音乐,沉浸在音乐中,感到动听、美,得到美的享受。这跟上面的用 到美的内容语境都很不一样。又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演得 好、成功,很美,这种情况下,都是用“美”来赞叹,内容不同,又 怎么可以用一个美的定义来概括呢?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也有持这种 观点的美学家和美学派别。也有一些美学著作、教材把审美经验作为 核心概念和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种跟第三种有联系,是从心理学活动方面研究审美经验,研 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审美经验,这就成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 理结构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成了“美感是怎么产生的”,“审美经 验是怎样发生的”?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比如说十九世纪德国的 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心理学》,他就是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 究美感,通过心理实验来测定在什么心理状态下能够产生美感。他们 进行了一些实验,现在看来这些试验太简单而且很难有什么价值,但 毕竟开拓出了一条关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道路。弗洛伊德发 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比如他对蒙
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 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 容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和改造,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 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自早期人类 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这 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家们又用了其它的方 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美感。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认为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 究,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 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这种观点重 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 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 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也是持这 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研究人对 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 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 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 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 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了。创 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鉴赏者也
5 娜丽莎的解读,弗洛伊德就从恋母情结来解释,认为这个作品体现了 恋母情结。他的学生荣格,跟他不一样,他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 容格就对老师有所背离和改造,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 识,去掉了泛性欲主义,他提出了原型,集体无意识的,自早期人类 在生存环境中间产生,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这 又是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方法。后来的心理学美学家们又用了其它的方 法,譬如布洛的距离说、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美感。 第五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重点在人和世界形成的一种关系。认为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 究,而单纯研究主体或者客体都是片面的。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个观 点重点放在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侧重在人的主体方面,这种观点重 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面。这种研究既包含主体方面,也包含客 体方面,特别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苏联有一批美学家主张这种观点, 但是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我的老师蒋孔阳先生也是持这一 观点。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主要是研究人对 现实的审美关系。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间,马克思讲过,人就其 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蒋先生认为人和世界可以在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发生复杂的关系。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伦理道德 关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跟别的不一样的,就是审美关系。它跟情感 关联更多,不是很功利性,比如看一幅画,画上的香蕉,不产生食欲 的。审美关系中,其他关系就退到次要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了。创 作中情感丰富,饱满,眼前都是审美意象,进入审美状态。鉴赏者也
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的。处在人和 世界的审美关系中,无论创作和鉴赏都如此。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 醉在大自然的美当中,就进入了审美活动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 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 认为美学不能单独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心理机 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 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 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美学的主要问 题。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以上各派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也就形成了他们心目中对 美学学科的不同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美学学科?客观 地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大家还是在探 讨之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美的本质是什么。我自己觉得还没有办 法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就曾经说,“美是难的”。从古到今,有无数 个美的定义,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如何对美学学科达成一种共识, 这在美学界也是一个难题。确定美学学科性质之所以困难,在于美学 学科的年轻,还在发展之中,很多基本命题还没有得到确认和达成共 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哲学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基本命题大多已 经被确认了 2、当代中国对美和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在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一场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 大讨论,这次讨论确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其中产生了四个
6 是这样,听音乐时,比如“欢乐颂”,没有功利的考虑的。处在人和 世界的审美关系中,无论创作和鉴赏都如此。欣赏自然风光,也能陶 醉在大自然的美当中,就进入了审美活动当中。蒋先生在这本书里讲, 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观点一个特点就是 认为美学不能单独研究纯客观的美,也不能单独研究主体的心理机 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的问 题,这样就把问题集中到了审美关系上,审美关系既包括了审美主体, 也包括了审美客体,从而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美学的主要问 题。对美学范围作了新的界定。 以上各派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也就形成了他们心目中对 美学学科的不同理解和认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美学学科?客观 地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大家还是在探 讨之中。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美的本质是什么。我自己觉得还没有办 法回答这个问题。柏拉图就曾经说,“美是难的”。从古到今,有无数 个美的定义,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如何对美学学科达成一种共识, 这在美学界也是一个难题。确定美学学科性质之所以困难,在于美学 学科的年轻,还在发展之中,很多基本命题还没有得到确认和达成共 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哲学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基本命题大多已 经被确认了。 2、当代中国对美和美学的代表性看法 在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一场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美学 大讨论,这次讨论确定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其中产生了四个
主要的美学派别,当时讨论的重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和美学学科的定位 问题,这也说明在当时中国的美学界对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也没 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就美的本质问题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也就是 几个派别。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后来影 响更大的是高尔泰,他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和才能的人。为什么美是 主观的,他们经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要 达到一种大家共同的普遍认可的美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永恒和普遍 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才有美。这种观点马上 被戴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人们常以自然的美,也就是所谓的客观 的美来对这一派进行反驳。 跟第一种观点相反的第二种观点是客观派,认为美是一种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他有客观的美的 属性。人能感到美是因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的美,形成美感。代表人 物是蔡仪蔡仪先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美学的基本原理 的美学家,想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四十 年代就写出了《新美学》。由于其以唯物论为标的,他的学说是符合 意识形态要求的。他从一些普遍被公认的美的现象为出发点,推论出 有永恒的客观的美,美在典型说。桂林山水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但是,在解释很多审美现象的时候有困难,不如自然美。 有些是以往并不认为美的自然现象,他的解释有困难。他的“美在典 型”说也受到批评。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中
7 主要的美学派别,当时讨论的重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和美学学科的定位 问题,这也说明在当时中国的美学界对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也没 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就美的本质问题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也就是 几个派别。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以高尔泰、吕荧为代表。后来影 响更大的是高尔泰,他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和才能的人。为什么美是 主观的,他们经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例来说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要 达到一种大家共同的普遍认可的美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永恒和普遍 的美。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才有美。这种观点马上 被戴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帽子,人们常以自然的美,也就是所谓的客观 的美来对这一派进行反驳。 跟第一种观点相反的第二种观点是客观派,认为美是一种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他有客观的美的 属性。人能感到美是因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的美,形成美感。代表人 物是蔡仪。蔡仪先生是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美学的基本原理 的美学家,想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四十 年代就写出了《新美学》。由于其以唯物论为标的,他的学说是符合 意识形态要求的。他从一些普遍被公认的美的现象为出发点,推论出 有永恒的客观的美,美在典型说。桂林山水的美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但是,在解释很多审美现象的时候有困难,不如自然美。 有些是以往并不认为美的自然现象,他的解释有困难。他的“美在典 型”说也受到批评。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中
的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他由此扩大到审美。如黄山的美,有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是典型的。这个观点是经不起质疑的,不如穷山恶水 的典型,也是美的吗?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有人举出癞蛤蟆的例子, 一只典型的癞蛤蟆,也是美的吗?就被问住了。 第三派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他认为完全主观的 说不通,而像猜疑那样机械也不行。他将二者统一起来。他用这样一 种办法来说明他对美的基本认识: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思想,他提出了物甲物乙说。物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 是指这个物的物质形态,比如形式、质料、色彩等感性因素。物乙是 指物甲在人的观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观基础,物乙是人 对物甲的主观的加工,是包含着主观因素的,是脱离物甲而独立出来 的,它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事物就是主客观统一的物乙。他常用 黄山青松来举例说明:当松树被从科学的角度或者功利的角度来看 时,是无所谓的,黄山松只有摆脱了功利性的考虑。来了一个商人, 计算它的价值,这样看这棵树看不到美,只看到经济价值。来了一个 木匠,考虑可以作衣橱衣柜,怎么来安排材料,他也看不到树的美。 来了一个植物学家,研究树的植物学属性等,也不会对这棵树产生美 感。来了一个审美的人,不带有任何功利,就是来观赏,看到了一个 松树的形象,挺拔的姿态,枝干的刚劲,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黄山上 观赏者沉浸在对青松的审美愉悦中。以直觉的形象来看时,只有当情 感被投射到它时,它才是美的,所以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蔡仪对这种 观点批评到:表面上看是同意物甲的,但实际上只同意物乙,所以是
8 的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他由此扩大到审美。如黄山的美,有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是典型的。这个观点是经不起质疑的,不如穷山恶水 的典型,也是美的吗?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有人举出癞蛤蟆的例子, 一只典型的癞蛤蟆,也是美的吗?就被问住了。 第三派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他认为完全主观的 说不通,而像猜疑那样机械也不行。他将二者统一起来。他用这样一 种办法来说明他对美的基本认识: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思想,他提出了物甲物乙说。物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 是指这个物的物质形态,比如形式、质料、色彩等感性因素。物乙是 指物甲在人的观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观基础,物乙是人 对物甲的主观的加工,是包含着主观因素的,是脱离物甲而独立出来 的,它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事物就是主客观统一的物乙。他常用 黄山青松来举例说明:当松树被从科学的角度或者功利的角度来看 时,是无所谓的,黄山松只有摆脱了功利性的考虑。来了一个商人, 计算它的价值,这样看这棵树看不到美,只看到经济价值。来了一个 木匠,考虑可以作衣橱衣柜,怎么来安排材料,他也看不到树的美。 来了一个植物学家,研究树的植物学属性等,也不会对这棵树产生美 感。来了一个审美的人,不带有任何功利,就是来观赏,看到了一个 松树的形象,挺拔的姿态,枝干的刚劲,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黄山上, 观赏者沉浸在对青松的审美愉悦中。以直觉的形象来看时,只有当情 感被投射到它时,它才是美的,所以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蔡仪对这种 观点批评到:表面上看是同意物甲的,但实际上只同意物乙,所以是
假的主客统一 第四派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李泽厚。他的理论 依据也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这本书当时刚刚翻译过来,是一个 手稿性的东西。他一方面认为社会性不是纯主观的东西,承认美是客 观的社会,但这种客观不是在人以外的自然界。美是一个整体性的存 在,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认为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 上创造出来的,然后才有了美的价值,美的意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 了美。美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美产生之前 无所谓美还是不美。不是像客观派说的那样认为美是永恒的,也承认 了美的主观性因素,但认为这种主观性是人类的,或者说是时代性、 民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一定时代还是有稳定的的尺度和标准。他 批评朱光潜先生的人抽象的、主观的而不是现实的,不考虑社会关系 的变化,没有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但他也批评蔡仪先生 单纯的强调美的客观性而没有将美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当然它也批 评了高尔泰的纯粹的主观。应该说,李泽厚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理论 水平的,也是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四派当中,他的影响后来是最大 的 美学上的四个派别也结合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做出 了一些理论上的修正和发展。李泽厚将自己的观点推进到了实践美 学,蒋孔阳先生也基本上属于实践美学,并有所突破。主观派和客观 派则渐渐式微并向实践派靠拢。从以上四派的曲折道路可以看出中国 美学的发展之路
9 假的主客统一。 第四派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李泽厚。他的理论 依据也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这本书当时刚刚翻译过来,是一个 手稿性的东西。他一方面认为社会性不是纯主观的东西,承认美是客 观的社会,但这种客观不是在人以外的自然界。美是一个整体性的存 在,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认为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 上创造出来的,然后才有了美的价值,美的意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 了美。美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美产生之前 无所谓美还是不美。不是像客观派说的那样认为美是永恒的,也承认 了美的主观性因素,但认为这种主观性是人类的,或者说是时代性、 民族性的,而不是个体的。一定时代还是有稳定的的尺度和标准。他 批评朱光潜先生的人抽象的、主观的而不是现实的,不考虑社会关系 的变化,没有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但他也批评蔡仪先生, 单纯的强调美的客观性而没有将美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当然它也批 评了高尔泰的纯粹的主观。应该说,李泽厚的观点在当时是最有理论 水平的,也是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四派当中,他的影响后来是最大 的。 美学上的四个派别也结合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做出 了一些理论上的修正和发展。李泽厚将自己的观点推进到了实践美 学,蒋孔阳先生也基本上属于实践美学,并有所突破。主观派和客观 派则渐渐式微并向实践派靠拢。从以上四派的曲折道路可以看出中国 美学的发展之路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美学热,而这种 美学热在全世界是罕见的,美学成了一门显学、热学,热到甚至文汇 报用了整个版面来进行全民的美学知识测试,社会上什么都要讲美 学。另外还出现了一种生活审美化的认识,认为审美生活化,生活亦 可以审美化。看中国美学百年的历史,总括句,就是,美学经历了 冷”—“热”——“泛”的过程。有人提出家具美学、广告美学, 甚至厕所美学等,我认为这不是美学的荣幸,而是美学的悲哀。蒋孔 阳先生就认为美学不能泛化,美学应该保持其哲学的品格。与这种热 相比,美学在世界上却又是一门冷学,在这种冷、热的对比中,体现 着中国美学的一些特色。到90年代,美学似乎恢复了正常,走上了 学科化发展的道路。美学的发展不需太热。 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 人文学科 下面我们开始讲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这并是说我们不承 认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几种认识,相反,这种认识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总是有很多新的 看法吸收和改造原有的看法,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五种——认为 美学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说,认为美学既不能单单地研究 所谓纯粹的客体的美学,也不能单单地研究我们主体的审美心理结 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够的,还是应该从关系上研究审美的基本问题, 这样一种看法对我们的启发更加直接一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学, 就是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
10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美学热,而这种 美学热在全世界是罕见的,美学成了一门显学、热学,热到甚至文汇 报用了整个版面来进行全民的美学知识测试,社会上什么都要讲美 学。另外还出现了一种生活审美化的认识,认为审美生活化,生活亦 可以审美化。看中国美学百年的历史,总括一句,就是,美学经历了 “冷”——“热”——“泛”的过程。有人提出家具美学、广告美学, 甚至厕所美学等,我认为这不是美学的荣幸,而是美学的悲哀。蒋孔 阳先生就认为美学不能泛化,美学应该保持其哲学的品格。与这种热 相比,美学在世界上却又是一门冷学,在这种冷、热的对比中,体现 着中国美学的一些特色。到 90 年代,美学似乎恢复了正常,走上了 学科化发展的道路。美学的发展不需太热。 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 人文学科。 下面我们开始讲我们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这并是说我们不承 认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几种认识,相反,这种认识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总是有很多新的 看法吸收和改造原有的看法,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五种——认为 美学是研究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学说,认为美学既不能单单地研究 所谓纯粹的客体的美学,也不能单单地研究我们主体的审美心理结 构,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够的,还是应该从关系上研究审美的基本问题, 这样一种看法对我们的启发更加直接一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学, 就是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