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 悟数理之易尽变化之道 易学研究方法略论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易学研究方法是传承和创新易学思想理论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易学研究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结合易学研究的 实际情况,以探讨问题的方式,深入思考和总结与易学研究方法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疑前人所未疑,发前人所未发,试图 构筑一个探讨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崭新平台,为研究易学提供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方向。对方法论的探讨力求全面、 准确、精到、创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易学:研究:方法论 本文的论题,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人研治《易经》至少两千多年了,在研究方法上累积不少 的高招。尽管如此,本文的论题仍然是弥久常新的,因为以往的方法虽然还能借鉴运用,但并不完全适 用。道理很简单,眼下的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研究易学的方法,是否也应该有所变化?与此相关的问 题,一直困扰着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研究。本文是笔者从事易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考与体会,希望能 就正于各位学界同仁。 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思 提起易学研究方法,我们可能会想到什么?最容易想到什么?是否也应该反思什么?探讨什么?总 结什么?…相关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但却缺乏答案。我想,有许多问题是需要不断思考的: l、熟视无睹之思。最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往往是问题的本身。因此,我首先要提出的是三个与论 题对应的容易忽视的问题:什么是易学?什么是研究?什么是方法?可以肯定,大家对这三个基本问题 的理解,多少都会存在分歧。分歧的存在,必然导致该问题的研究结果难以达成共识。因为,看似面对 同一个问题,其实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易学?一般都认为是研究《周易》经传的学说,是以《周易》思想为核心的学说。内涵是确 定的,但外延却很难界定清楚。由于古往今来受到《周易》影响的学说很多,“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所以很难确定易学所包括的范围。尤其是易学与术数学关系密切,在社会上经常把两者等同了。为了避 免无意义的争论,本文所探讨的易学主要限定在狭义范围,即指研究《周易》经传的学说。尽管这样的 界定仍缺乏科学性,但在易学不具有学科主体性和规定性时,只能大致按约定俗成作如此相对准确的界 定。如此作些界定,就可以使所探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有利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对话 什么是研究?“研究”这个词不难理解,但意思很难说淸楚。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并 反复推敲各种材料,得以把握其中规律,从而发挥更大功用。对理工科学者来说,研究意味着要有所发 现、发明和创造,成果主要是依靠科学实验获得的:对人文学者而言,主要是有所感悟、发现和创新 经常是以文字作品作为成果的。对于易学研究,基本上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要求在史实材料和理论方 法上有所突破。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许多人研究易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开启某种预测功能。所 以,易学研究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也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易学成为一大难题。事实上,在神秘面 纱真正揭开之前,很难界定什么样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甚至连各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都可能再受到质疑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汉族,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易学与儒佛道文化、 中国古典美学等。电子信箱:chinayixuel6@126.com
1 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 悟数理之易 尽变化之道 ——易学研究方法略论 谢金良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要:易学研究方法是传承和创新易学思想理论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易学研究目标的关键途径。本文结合易学研究的 实际情况,以探讨问题的方式,深入思考和总结与易学研究方法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疑前人所未疑,发前人所未发,试图 构筑一个探讨易学研究方法论的崭新平台,为研究易学提供新思路、新思维、新方法、新方向。对方法论的探讨力求全面、 准确、精到、创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易学;研究;方法论 本文的论题,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中国人研治《易经》至少两千多年了,在研究方法上累积不少 的高招。尽管如此,本文的论题仍然是弥久常新的,因为以往的方法虽然还能借鉴运用,但并不完全适 用。道理很简单,眼下的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研究易学的方法,是否也应该有所变化?与此相关的问 题,一直困扰着个人对《周易》的学习与研究。本文是笔者从事易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考与体会,希望能 就正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思 提起易学研究方法,我们可能会想到什么?最容易想到什么?是否也应该反思什么?探讨什么?总 结什么?……相关的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但却缺乏答案。我想,有许多问题是需要不断思考的: 1、熟视无睹之思。最容易让人熟视无睹的往往是问题的本身。因此,我首先要提出的是三个与论 题对应的容易忽视的问题:什么是易学?什么是研究?什么是方法?可以肯定,大家对这三个基本问题 的理解,多少都会存在分歧。分歧的存在,必然导致该问题的研究结果难以达成共识。因为,看似面对 同一个问题,其实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易学?一般都认为是研究《周易》经传的学说,是以《周易》思想为核心的学说。内涵是确 定的,但外延却很难界定清楚。由于古往今来受到《周易》影响的学说很多,“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所以很难确定易学所包括的范围。尤其是易学与术数学关系密切,在社会上经常把两者等同了。为了避 免无意义的争论,本文所探讨的易学主要限定在狭义范围,即指研究《周易》经传的学说。尽管这样的 界定仍缺乏科学性,但在易学不具有学科主体性和规定性时,只能大致按约定俗成作如此相对准确的界 定。如此作些界定,就可以使所探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有利大家在共同的平台上对话。 什么是研究?“研究”这个词不难理解,但意思很难说清楚。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并 反复推敲各种材料,得以把握其中规律,从而发挥更大功用。对理工科学者来说,研究意味着要有所发 现、发明和创造,成果主要是依靠科学实验获得的;对人文学者而言,主要是有所感悟、发现和创新, 经常是以文字作品作为成果的。对于易学研究,基本上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要求在史实材料和理论方 法上有所突破。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是,许多人研究易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并开启某种预测功能。所 以,易学研究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也因此,如何科学地研究易学成为一大难题。事实上,在神秘面 纱真正揭开之前,很难界定什么样的研究才是科学的,甚至连各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都可能再受到质疑。 作者简介:谢金良(1971-),汉族,哲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易学与儒佛道文化、 中国古典美学等。电子信箱:chinayixue06@126.com
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方法?方法必须和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目的是 什么?有没有自古及今都管用的方法?方法错误会导致什么结果?时代的改变,为什么方法也要随之改 变?如果必须随时代改变的话,哪些是最需要改变的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值得研《易》者 们思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研《易》者,只有清楚自己研《易》的目的,才能不断找到合适有 效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 2、老生常谈之思。最常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学习和研究《周易》学说有 什么正确方法吗?这对于任何一个前行者而言,多少都能谈一些,当然是对还是错就得另当别论了。对 此,我想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前人或名家积累总结出来的方法,后人是否必须遵从?在研《易》方 面,有没有超越传统的便捷方法?说到底,还是方法能否创新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可以创新的话,是必 须在传承中创新,还是同样容许彻底创新?我觉得易学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既可以靠老师言传身教 也可以靠个人自学实践感悟,但决不纯粹是一种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方法传授,而是跟研究者自身心理的 觉察和领悟能力密切相关,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许从表达形式看 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其实是良莠不齐的,要求接受者作出明智的选择。而选择的正误,又该 如何衡量呢?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研究要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呢?如果说修身、治国、预测、发明、创作、练武、养生、医疗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易学实践的话,对 种方法正确性的验证是否要经过全面的实践?而一旦得到正确验证,在思想方法上易学与科学是否还有 差距和差别?要是得不到或只得到部分验证的话,是否该质疑这些方法?质疑之后是选择抛弃还是扬弃, 抑或是仍然固守传统持续传扬?可见,即使是老生常谈,也无法消解一代又一代承传者的疑问。 3、反复斟酌之思。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或境界之后,如何 获得最好的方法来接近目标和实现目的,就需要反复认真地思考。这类问题就是:自己以往的研究方法 确吗?是最好的吗?如何才能改进呢?这对于任何一个深入研究易学的人,只要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 为是,都必须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由于历史上和生活中没有一个研《易》的绝对成功者,可以作为我们 前行的目标或检讨的标准,所以很容易陷入迷茫。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历史上或现实中某个易学名家当 作模范,刻意效仿,趋之若鹜,就不会太迷乱,但在方法上的调整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容易 出现偏差,甚至明显走向片面和极端。此时的硏究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古人云:“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 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 调整,切不可盲从,亦不可抛弃! 4、不得其解之思。所有的思考,可能都会有答案,但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术研究,难在 不知正解,也妙在没有正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一成不变,求解的思考过程就注定布满艰辛;人类 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千变万化,破解的思维方法就应该灵活善变。人类既追求幸福快乐,又追求长生不老, 还有数不尽的遏不住的欲望追求,都寄托在漫长的“研究”中,都期待有特殊的“方法”,把所有问题统 统解决。这样的事可能实现吗?一直以来都不得其解。对于易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也是如此。尽管没有 正确的答案,但是众多的答案放在一起,却仍有优劣之分。换句话说,证真不可能,证伪相对容易。因 此,我觉得在寻求易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尽可能收集历史上各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细加甄别,多些 尝试,不断摸索,力求印证。努力求解,或许就是方法论永恒的主题,也是激发研究兴趣不变的动力, 充满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全部意义。 二、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要 自古及今,易学流传,持续不断,日益扩大。尤其是有汉以降,《易》奉为经,立于学官,学《易》 和研《易》者不计其数。由此而观,历朝历代沿习传承下来的易学研究方法自然也是很多的。可能有些 已经失传,更多的是存在各种易学论著文本中,隐而不明。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总结出许许多多有著作 文本依据的研《易》方法。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没有方法可以借鉴,问题就出在各种方法繁 多芜杂,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如何探讨易学研究方法的要诀,就值得重视。根据师传古训,并结合自 己的一些感悟,不妨也发表一些浅见 1、熟能生巧。任何研究都要逐渐摸透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尽可能地全面熟悉相关的材料 对于易学研究,至少要做到“三熟”熟读经传内容、熟练掌握义例、熟悉易学历史。易学从根本上说 是《易经》的产物,始终是围绕《周易》经传的思想展开的,所以作为学说根源的经典文本内容——《周 易》经传要熟读,能完整背诵是最好的。由卦象符号、文辞、传文组成的《周易》,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较 为严密的解释义例,有助读者理解《周易》的象征意义和深奥哲理,所以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 理解《周易》,相关的解释义例也应该熟练掌握,烂熟于心。《周易》流传以来,传承者和硏宄者代不乏 人,新人辈出,不断创新,构成一部宏大复杂的易学史,叙述着不同阶段易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所以为
2 更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方法?方法必须和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目的是 什么?有没有自古及今都管用的方法?方法错误会导致什么结果?时代的改变,为什么方法也要随之改 变?如果必须随时代改变的话,哪些是最需要改变的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值得研《易》者 们思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作为研《易》者,只有清楚自己研《易》的目的,才能不断找到合适有 效的研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 2、老生常谈之思。最常碰到的问题,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学习和研究《周易》学说有 什么正确方法吗?这对于任何一个前行者而言,多少都能谈一些,当然是对还是错就得另当别论了。对 此,我想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前人或名家积累总结出来的方法,后人是否必须遵从?在研《易》方 面,有没有超越传统的便捷方法?说到底,还是方法能否创新的问题。如果确实是可以创新的话,是必 须在传承中创新,还是同样容许彻底创新?我觉得易学研究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既可以靠老师言传身教, 也可以靠个人自学实践感悟,但决不纯粹是一种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方法传授,而是跟研究者自身心理的 觉察和领悟能力密切相关,在表现形式上自然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也许从表达形式看, 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其实是良莠不齐的,要求接受者作出明智的选择。而选择的正误,又该 如何衡量呢?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的研究要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呢?如果说修身、治国、预测、发明、创作、练武、养生、医疗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易学实践的话,对一 种方法正确性的验证是否要经过全面的实践?而一旦得到正确验证,在思想方法上易学与科学是否还有 差距和差别?要是得不到或只得到部分验证的话,是否该质疑这些方法?质疑之后是选择抛弃还是扬弃, 抑或是仍然固守传统持续传扬?可见,即使是老生常谈,也无法消解一代又一代承传者的疑问。 3、反复斟酌之思。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或境界之后,如何 获得最好的方法来接近目标和实现目的,就需要反复认真地思考。这类问题就是:自己以往的研究方法 正确吗?是最好的吗?如何才能改进呢?这对于任何一个深入研究易学的人,只要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 为是,都必须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由于历史上和生活中没有一个研《易》的绝对成功者,可以作为我们 前行的目标或检讨的标准,所以很容易陷入迷茫。当然,如果仅仅是把历史上或现实中某个易学名家当 作模范,刻意效仿,趋之若鹜,就不会太迷乱,但在方法上的调整可能就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容易 出现偏差,甚至明显走向片面和极端。此时的研究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古人云:“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 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 调整,切不可盲从,亦不可抛弃! 4、不得其解之思。所有的思考,可能都会有答案,但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学术研究,难在 不知正解,也妙在没有正解。人类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一成不变,求解的思考过程就注定布满艰辛;人类 衣食住行的小问题千变万化,破解的思维方法就应该灵活善变。人类既追求幸福快乐,又追求长生不老, 还有数不尽的遏不住的欲望追求,都寄托在漫长的“研究”中,都期待有特殊的“方法”,把所有问题统 统解决。这样的事可能实现吗?一直以来都不得其解。对于易学研究方法的思考,也是如此。尽管没有 正确的答案,但是众多的答案放在一起,却仍有优劣之分。换句话说,证真不可能,证伪相对容易。因 此,我觉得在寻求易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尽可能收集历史上各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细加甄别,多些 尝试,不断摸索,力求印证。努力求解,或许就是方法论永恒的主题,也是激发研究兴趣不变的动力, 充满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全部意义。 二、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要 自古及今,易学流传,持续不断,日益扩大。尤其是有汉以降,《易》奉为经,立于学官,学《易》 和研《易》者不计其数。由此而观,历朝历代沿习传承下来的易学研究方法自然也是很多的。可能有些 已经失传,更多的是存在各种易学论著文本中,隐而不明。只要稍加整理,就可总结出许许多多有著作 文本依据的研《易》方法。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没有方法可以借鉴,问题就出在各种方法繁 多芜杂,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如何探讨易学研究方法的要诀,就值得重视。根据师传古训,并结合自 己的一些感悟,不妨也发表一些浅见: 1、熟能生巧。任何研究都要逐渐摸透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尽可能地全面熟悉相关的材料。 对于易学研究,至少要做到“三熟”:熟读经传内容、熟练掌握义例、熟悉易学历史。易学从根本上说 是《易经》的产物,始终是围绕《周易》经传的思想展开的,所以作为学说根源的经典文本内容——《周 易》经传要熟读,能完整背诵是最好的。由卦象符号、文辞、传文组成的《周易》,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较 为严密的解释义例,有助读者理解《周易》的象征意义和深奥哲理,所以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 理解《周易》,相关的解释义例也应该熟练掌握,烂熟于心。《周易》流传以来,传承者和研究者代不乏 人,新人辈出,不断创新,构成一部宏大复杂的易学史,叙述着不同阶段易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所以为
了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和推陈出新,就必须深入史书古籍全面梳理和熟悉易学发展的脉络,分清主次,辨 其源流,明其本末,识其枝干,搞清楚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易学思想、流派、人物、著作、影响等 等。对一些重点研究的对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此外,熟练运用古 代汉语中的训诂、音韵、文字、版本、目录、考证、校勘、类书等方法,对易学古籍的研究尤为必要 熟悉了解《正统道藏》、《中国丛书综录》、《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以及历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 等保留至今的易学古籍资料,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易学界的新观点、新材料,尤 其是陆续出土的几种简帛残本《周易》及其研究成果,也要全面了解。可以说,想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研 究好易学,此“三熟”是必要的,不可或缺。 2、思可创新。任何研究都希望能取得创新的成果,而要有所创新离不开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于易学研究,除了思考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外,还必须强调经常“三思”:思索宇宙秘密、思虑人类 前途、思考人生意义。因为,易学从根本上是要思考和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 地球与日月星辰在宇宙中的运行承载,离不开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彼此联系,离不开每一个体在生活中的 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与宇宙、人类、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易学的思 想意义。尤其是伴随着其他学科对宇宙、人类、人生的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只有对此密切关注, 同步思考,才能及时跟易学思想结合起来,去粗存精,解疑祛魅,从而积极推动学科的硏究进程。可以 说,想从经典文本或日常生活中获得有益的感悟,此“三思”是必要的,不可须臾离也 3、比才知道。任何研究都要对相关方面进行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任 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研究者只有通过仔细权衡比较,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真相,才能真正知道事物发展 的规律。同样,在易学硏究中,学会运用比较的手段来鉴别材料、辨别是非、取舍优劣是很重要的。除 了对具体研究材料的比较外,还应该凡事学会“三比”比类阴阳悬殊、比较古今异同、比对内外差别 易学原理具体表现为阴阳学说,而阴爻阳爻两种符号的象征意义,只有理解比类的思维才能明白,所以 应该经常培养敏感细密的比类思维,才能更细致入微地洞察阴与阳两种现象的变化规律。而在现实中 时间维度上的古今向度所体现的人事历史的差异性,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广度所体现出的人事现象的差异 性,往往容易被个人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事相遮蔽或掩盖,所以必须打开视野,借助史料,通过实证,也 可加以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让彼此得以充分的比较,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只有学会比较,学会换位思 考,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学与西学、内心与外物等等对立面产生冲突时,才能巧妙地化 解,使之趋于平衡与和谐。必须要注意,比较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比较来区分是非、大小、高低、优劣 对错等矛盾对立面的差别,而是为了便于更全面知道事实的真相,得以除却在相对的主观的狭隘的视野 中比较事物的偏颇心理。众所皆知,比较是需要参照物和标准的,否则不可能找到可比性。而参照物是 相对的,标准也是主观的,那么比较出来的结论也肯定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强调所作比较,不是为 了比较出两者孰好孰坏的判断和结论,而是为了比较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色,然后根据变化中的实际 情况择善而从,各取所需,各为所用。一般来说,在比较中不宜提倡“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只有在 具体的功利性选择时,比较才沦为下结论的有利手段,而使其结论都具有主观倾向性。可以说,想在具 体的易学研究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三比”不啻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也不可滥用。 4、明以安心。任何研究应该都是有直接目的的,否则就无须考虑方法问题,因为没有直接目的的 研究一开始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易学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三明”明确研究目的、明晓学 术意义、明辨易象数理。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考验的是人的心智和信念。诚然,对于人类的各种 研究从根本上说,很难明确得出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使是个体,也很难想到一个持久不变的根本目的。 何况个体自身条件,还都会不同程度地具有客观的天生的局限性。人类世界客观存在的无目的性或多目 的性,成为研究者难以扫除的心理障碍,也因此让人不得不陷于迷茫胡乱、无可奈何的状态。为了应对 的障碍而导致的意乱心迷和无所适从,一开始就应该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性,尽快使之朝向真理坚守的 位置,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安心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地为达到理想目的 而竭尽所能。而要找定并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最好是远大的理想的根本目的,不要在乎能否实现),先 进一步或退一步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再从实际出发迈向锁定的目的地,有利于明晓学术存在和研究 的各种意义,以便使研究的直接目的得以明确,并有足够信心保证其走向正确。此外,对于易学思想本 身的认识能否明辨也是至关重要的,即如何才能透过《周易》的文、辞、象、卦、爻等现象明辨其中的 数理联系,用以体悟宇宙、自然、人生的奥妙,尽知周天世界简易、变易、不易的道理,而达乐天知命、 与时偕行、吉无不利的境界。就如同在光明的道路上可以放心行走一样,在研究过程中也要努力做一个 “明人”,才能做到心安理得,淡定从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一蹴 而就——即通过自己执着的不懈追求获得易学研究的心法,悟之践之,言之行之,传之变之,使易学的 传承与思维的创新水乳交融,使研究的成果与心灵的参透完美结合。可以说,要想依靠易学研究实现更 有意义的理想目标,此“三明”务必要了然于心,并付之生活实践
3 了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和推陈出新,就必须深入史书古籍全面梳理和熟悉易学发展的脉络,分清主次,辨 其源流,明其本末,识其枝干,搞清楚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易学思想、流派、人物、著作、影响等 等。对一些重点研究的对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此外,熟练运用古 代汉语中的训诂、音韵、文字、版本、目录、考证、校勘、类书等方法,对易学古籍的研究尤为必要; 熟悉了解《正统道藏》、《中国丛书综录》、《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以及历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 等保留至今的易学古籍资料,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二十世纪以来海内外易学界的新观点、新材料,尤 其是陆续出土的几种简帛残本《周易》及其研究成果,也要全面了解。可以说,想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研 究好易学,此“三熟”是必要的,不可或缺。 2、思可创新。任何研究都希望能取得创新的成果,而要有所创新离不开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于易学研究,除了思考所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外,还必须强调经常“三思”:思索宇宙秘密、思虑人类 前途、思考人生意义。因为,易学从根本上是要思考和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 地球与日月星辰在宇宙中的运行承载,离不开人与人在社会中的彼此联系,离不开每一个体在生活中的 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思考与宇宙、人类、人生相关的重大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易学的思 想意义。尤其是伴随着其他学科对宇宙、人类、人生的研究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只有对此密切关注, 同步思考,才能及时跟易学思想结合起来,去粗存精,解疑祛魅,从而积极推动学科的研究进程。可以 说,想从经典文本或日常生活中获得有益的感悟,此“三思”是必要的,不可须臾离也。 3、比才知道。任何研究都要对相关方面进行比较,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任 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研究者只有通过仔细权衡比较,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真相,才能真正知道事物发展 的规律。同样,在易学研究中,学会运用比较的手段来鉴别材料、辨别是非、取舍优劣是很重要的。除 了对具体研究材料的比较外,还应该凡事学会“三比”:比类阴阳悬殊、比较古今异同、比对内外差别。 易学原理具体表现为阴阳学说,而阴爻阳爻两种符号的象征意义,只有理解比类的思维才能明白,所以 应该经常培养敏感细密的比类思维,才能更细致入微地洞察阴与阳两种现象的变化规律。而在现实中, 时间维度上的古今向度所体现的人事历史的差异性,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广度所体现出的人事现象的差异 性,往往容易被个人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事相遮蔽或掩盖,所以必须打开视野,借助史料,通过实证,也 可加以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让彼此得以充分的比较,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只有学会比较,学会换位思 考,在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学与西学、内心与外物等等对立面产生冲突时,才能巧妙地化 解,使之趋于平衡与和谐。必须要注意,比较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比较来区分是非、大小、高低、优劣、 对错等矛盾对立面的差别,而是为了便于更全面知道事实的真相,得以除却在相对的主观的狭隘的视野 中比较事物的偏颇心理。众所皆知,比较是需要参照物和标准的,否则不可能找到可比性。而参照物是 相对的,标准也是主观的,那么比较出来的结论也肯定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强调所作比较,不是为 了比较出两者孰好孰坏的判断和结论,而是为了比较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色,然后根据变化中的实际 情况择善而从,各取所需,各为所用。一般来说,在比较中不宜提倡“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只有在 具体的功利性选择时,比较才沦为下结论的有利手段,而使其结论都具有主观倾向性。可以说,想在具 体的易学研究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三比”不啻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也不可滥用。 4、明以安心。任何研究应该都是有直接目的的,否则就无须考虑方法问题,因为没有直接目的的 研究一开始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易学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三明”:明确研究目的、明晓学 术意义、明辨易象数理。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考验的是人的心智和信念。诚然,对于人类的各种 研究从根本上说,很难明确得出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使是个体,也很难想到一个持久不变的根本目的。 何况个体自身条件,还都会不同程度地具有客观的天生的局限性。人类世界客观存在的无目的性或多目 的性,成为研究者难以扫除的心理障碍,也因此让人不得不陷于迷茫胡乱、无可奈何的状态。为了应对 目的障碍而导致的意乱心迷和无所适从,一开始就应该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性,尽快使之朝向真理坚守的 位置,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安心地选择和运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地为达到理想目的 而竭尽所能。而要找定并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最好是远大的理想的根本目的,不要在乎能否实现),先 进一步或退一步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再从实际出发迈向锁定的目的地,有利于明晓学术存在和研究 的各种意义,以便使研究的直接目的得以明确,并有足够信心保证其走向正确。此外,对于易学思想本 身的认识能否明辨也是至关重要的,即如何才能透过《周易》的文、辞、象、卦、爻等现象明辨其中的 数理联系,用以体悟宇宙、自然、人生的奥妙,尽知周天世界简易、变易、不易的道理,而达乐天知命、 与时偕行、吉无不利的境界。就如同在光明的道路上可以放心行走一样,在研究过程中也要努力做一个 “明人”,才能做到心安理得,淡定从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一蹴 而就——即通过自己执着的不懈追求获得易学研究的心法,悟之践之,言之行之,传之变之,使易学的 传承与思维的创新水乳交融,使研究的成果与心灵的参透完美结合。可以说,要想依靠易学研究实现更 有意义的理想目标,此“三明”务必要了然于心,并付之生活实践
三、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误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法无定法”。尽管如此,并非随便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进 行易学研究。相对而言,方法本身也应该是有正误之分的。那么,哪些是错误的不当的易学研究方法呢? 或者说有哪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后果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方法论批判问题,很难根据一个标准来 作判断,所以学界向来避而不谈或很少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为了使这个问题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使初学者或出偏者有所受益,在此笔者斗胆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易学研究 中较常见的思想方法失误体现在: 1、乱:不学无术,混为一谈。有汉以来,学易者多,乱者不少,当今尤甚。凡乱者,多因学识浅 薄,而不辨易史源流,不明主宾本末,不知学术有别,不得易学要旨,故弄玄虚,颠倒是非,以讹传讹, 害人害己。最常见的是,把许多神秘怪异之事、预言预测之术,跟易学混为一谈,有意无意地搅合等同, 让《易经》失去本来面目,让后学者误入歧途。以下流邪术掩盖真相,非乱何为? 2、妄:凭空猜测,企图解密。古之易家,注重师承,治学严谨,妄者不多:今之易家,思想开放 急于求成,妄者不少。凡妄者,多因学识杂乱,而不顾历史传统,不重文本依据,不讲实事求是,不求 精益求精,凭空杜撰,自以为是,过度怀疑,弄巧成拙。最常见的是,对于易学史上的许多无论如何也 不可能揭开的谜题,企图根据一些最新发现或偶然发现,得出自以为是可定性的研究结论,以为自己破 解了千古之谜。固然,对于已成权威的结论进行怀疑和久迷未解的难题展开探讨,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也都是研究的主要问题。问题是,类似的研究尽管能够提供新的材料或改变思维方式或引出新的问题 观点等,但却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自然也就无法作出定论。因为,事实本身早已隐而不宣,无法 还原,只能失事求似,以史替真。对此尚且无知或明知故犯,岂非妄者? 3、假:断章取义,曲解经传。圣人作易,先经后传,辞虽古奥,文蕴淳真,其义不二。后人解易 曲解经传,望文生义,随语生解,其解不一。古本易经,辗转流传,难免错漏,虽真亦假:新本易经, 转译而传,差强文意,以假乱真。凡假者,非乱即妄,多因急功近利,而不晓历史真相,不尊前辈时贤, 不管版本音韵,不怕自相矛盾,目空一切,弄虚作假,标新立异,自称一家。最常见的是,运用错误的 解释学方法解读,既不依传解经,又不得解读窍门,只好杂糅各种说解择一而从,或是仅凭臆解企图创 新。殊不知,经传文辞都有本义正义,不容随便曲解!若非自古传递相承之说,难以尽窥其本真原义 口耳相传,古义流失,致使孔子以来的解《易》潮流,日益高涨,蔚为大观,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既 然本义唯一,而万千说解,迥异不一,则倘有真传,余皆成假。既难为真,何苦作假? 4、狂:抛弃传统,消解历史。世易时移,其人其事,虽变不易,自有历史。自古及今,繁衍生息 由今知古,相推相承。凡狂者,乱之甚而妄之极也,多因乖张偏激,而不懂人情世故,不明时空变换 不顺历史规律,不能自我控制,目中无人,任性使气,全盘抛弃,自说自话。最常见的是,完全否定历 代易家的成就,打倒一切,或是置若罔闻,另起炉灶,自以为是古今唯一洞彻天机者,敢于重新对所有 易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下结论。此类多因受异学邪说影响所致。心有所属,怎能不狂? 5、迷:盲人摸象,固执己见。真相消隐,不可得知:真相遮蔽,不可全知。窥斑见豹,并非真见 盲人摸象,亦非真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凡迷者有二,一是有自知之明,虽陷于迷局,仍不断在寻 找出路;二是虽已沉迷,尚浑然不知,以致一错再错。凡无知之迷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 不知其所以然也,多因时空局限,能力有限,而不能总揽全局,不肯多维思考,不知来龙去脉,不审彼 此得失,孤陋寡闻,只信所见,注重体验,缺乏思辨,执迷不悟。最常见的是,局限在自己的学识里, 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或厚古薄今,或崇洋媚外,思想保守,思维定势,呆滞偏执,迂腐浅陋,认识片 面,看法极端,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真不知历朝历代,易家虽多,不迷者几何? 6、痴: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况胡言以为知,无知而为言?凡痴者,迷 乱之至也,多因兴趣过度,而不惧禁区误区,不拘学术规范,不畏世俗非难,不论是非得失,痴心妄想, 似是而非,胡言乱语,滥竽充数。最常见的是,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随意把易学跟其它学说混为 一谈,不讲学理逻辑,不求学以致用,宛如痴人说梦,让人如坠雾里。研学至痴,偏差之至也! 7、偏:厚古薄今,有中无外。偏者不正,偏者必失。动机不纯,心术不正,自私自利,最易出偏 凡偏者,不中之谓也,多因主观成见,倾向明显,而不愿面对真实,不容对方存在,不思彼此联系,不 向和谐发展,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就是鼠目寸光没远见,死心眼,老学究,迷途不知返,得理不饶人, 思前不顾后。最常见的是,以为事物界限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可逾越,不能灵活运用变化的发展的 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停滞在易学故纸堆中而不能自拔,或过于激进和超前对现状传统而不能容忍 为学之偏,矫枉过正也! 8、空:漫无目的,游戏人生。空者虚妄,虚者不实。游离目标,注定落空。黔驴技穷,徒劳无功
4 三、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误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法无定法”。尽管如此,并非随便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进 行易学研究。相对而言,方法本身也应该是有正误之分的。那么,哪些是错误的不当的易学研究方法呢? 或者说有哪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后果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方法论批判问题,很难根据一个标准来 作判断,所以学界向来避而不谈或很少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为了使这个问题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探讨, 使初学者或出偏者有所受益,在此笔者斗胆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易学研究 中较常见的思想方法失误体现在: 1、乱:不学无术,混为一谈。有汉以来,学易者多,乱者不少,当今尤甚。凡乱者,多因学识浅 薄,而不辨易史源流,不明主宾本末,不知学术有别,不得易学要旨,故弄玄虚,颠倒是非,以讹传讹, 害人害己。最常见的是,把许多神秘怪异之事、预言预测之术,跟易学混为一谈,有意无意地搅合等同, 让《易经》失去本来面目,让后学者误入歧途。以下流邪术掩盖真相,非乱何为? 2、妄:凭空猜测,企图解密。古之易家,注重师承,治学严谨,妄者不多;今之易家,思想开放, 急于求成,妄者不少。凡妄者,多因学识杂乱,而不顾历史传统,不重文本依据,不讲实事求是,不求 精益求精,凭空杜撰,自以为是,过度怀疑,弄巧成拙。最常见的是,对于易学史上的许多无论如何也 不可能揭开的谜题,企图根据一些最新发现或偶然发现,得出自以为是可定性的研究结论,以为自己破 解了千古之谜。固然,对于已成权威的结论进行怀疑和久迷未解的难题展开探讨,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也都是研究的主要问题。问题是,类似的研究尽管能够提供新的材料或改变思维方式或引出新的问题、 观点等,但却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自然也就无法作出定论。因为,事实本身早已隐而不宣,无法 还原,只能失事求似,以史替真。对此尚且无知或明知故犯,岂非妄者? 3、假:断章取义,曲解经传。圣人作易,先经后传,辞虽古奥,文蕴淳真,其义不二。后人解易, 曲解经传,望文生义,随语生解,其解不一。古本易经,辗转流传,难免错漏,虽真亦假;新本易经, 转译而传,差强文意,以假乱真。凡假者,非乱即妄,多因急功近利,而不晓历史真相,不尊前辈时贤, 不管版本音韵,不怕自相矛盾,目空一切,弄虚作假,标新立异,自称一家。最常见的是,运用错误的 解释学方法解读,既不依传解经,又不得解读窍门,只好杂糅各种说解择一而从,或是仅凭臆解企图创 新。殊不知,经传文辞都有本义正义,不容随便曲解!若非自古传递相承之说,难以尽窥其本真原义。 口耳相传,古义流失,致使孔子以来的解《易》潮流,日益高涨,蔚为大观,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既 然本义唯一,而万千说解,迥异不一,则倘有真传,余皆成假。既难为真,何苦作假? 4、狂:抛弃传统,消解历史。世易时移,其人其事,虽变不易,自有历史。自古及今,繁衍生息, 由今知古,相推相承。凡狂者,乱之甚而妄之极也,多因乖张偏激,而不懂人情世故,不明时空变换, 不顺历史规律,不能自我控制,目中无人,任性使气,全盘抛弃,自说自话。最常见的是,完全否定历 代易家的成就,打倒一切,或是置若罔闻,另起炉灶,自以为是古今唯一洞彻天机者,敢于重新对所有 易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下结论。此类多因受异学邪说影响所致。心有所属,怎能不狂? 5、迷:盲人摸象,固执己见。真相消隐,不可得知;真相遮蔽,不可全知。窥斑见豹,并非真见; 盲人摸象,亦非真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凡迷者有二,一是有自知之明,虽陷于迷局,仍不断在寻 找出路;二是虽已沉迷,尚浑然不知,以致一错再错。凡无知之迷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 不知其所以然也,多因时空局限,能力有限,而不能总揽全局,不肯多维思考,不知来龙去脉,不审彼 此得失,孤陋寡闻,只信所见,注重体验,缺乏思辨,执迷不悟。最常见的是,局限在自己的学识里, 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或厚古薄今,或崇洋媚外,思想保守,思维定势,呆滞偏执,迂腐浅陋,认识片 面,看法极端,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真不知历朝历代,易家虽多,不迷者几何? 6、痴: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况胡言以为知,无知而为言?凡痴者,迷 乱之至也,多因兴趣过度,而不惧禁区误区,不拘学术规范,不畏世俗非难,不论是非得失,痴心妄想, 似是而非,胡言乱语,滥竽充数。最常见的是,完全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随意把易学跟其它学说混为 一谈,不讲学理逻辑,不求学以致用,宛如痴人说梦,让人如坠雾里。研学至痴,偏差之至也! 7、偏:厚古薄今,有中无外。偏者不正,偏者必失。动机不纯,心术不正,自私自利,最易出偏。 凡偏者,不中之谓也,多因主观成见,倾向明显,而不愿面对真实,不容对方存在,不思彼此联系,不 向和谐发展,不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就是鼠目寸光没远见,死心眼,老学究,迷途不知返,得理不饶人, 思前不顾后。最常见的是,以为事物界限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可逾越,不能灵活运用变化的发展的 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停滞在易学故纸堆中而不能自拔,或过于激进和超前对现状传统而不能容忍。 为学之偏,矫枉过正也! 8、空:漫无目的,游戏人生。空者虚妄,虚者不实。游离目标,注定落空。黔驴技穷,徒劳无功
凡空者,目标虚无缥缈也,多因研究目的不明确,而不信终极意义,不求根本目的,不守观点立场,不 能有所成就,随波逐流,浅尝辄止,朝三暮四,空疏浅陋。最常见的是,看似认真作研究,却是用心不 够,一味排遣文辞,热衷语言游戏,漫不经心,学无所成,欺名盗世,自欺欺人,老来如梦一场空。缘 木求鱼,虽实亦空,真犹如竹篮子打水一般! 其实,很多不当方法的症状似是而非,并非完全如同以上可以分开而论,因此很难察觉,也很难消 除。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成果,大多还是熔铸在易学的园地里,如化石般存在, 经验教训,也会误导后学;既是珍贵的材料,也是可怕的绊脚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使易学园 地日益变得丰富而生动,惊险而有趣。这也是我们在借鉴以往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的。 四、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最 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系列问题最难回答,却又最常被问及。人类思维的 惯性,导致了“最”问题的出现,在需要回答的前提下,我们理所当然要作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 探讨。以下先试着简答几个“最”问题: 1、最重要的方法:思考研究的目的。对目的的思考,涉及到许多重大问题,包括信仰、前途、兴 趣、功用等。思考得越成熟,目的就越明确,动力也就越强劲。而一旦目的确定了,就容易借鉴一些有 效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和发现一些独特的方法。在前行中,也才不会过于迷乱和懈怠 2、最主要的方法:考辨易史的源流。易学本身博大精深,又持续流传数千年,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表象呈现纷繁复杂。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要获得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以及结论的证据,都要回到漫长的历 史材料中。所以,只要能走进历史,把学说形成发展的源流搞清楚,自然有所发现,研究也就逐渐深入。 3、最轻松的方法:精研经典的易著。易学的思想源于《易经》《易传》,而经典文本还保留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甚至是超越孔子时代,直接与经典文本对话。当然,要是经典无法读懂,最好 还是先精研几部历代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 等,适当参考《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古筮例,以及元、明、清以来各家的经说 4、最费力的方法:读遍古今的易蓍。治学之难,在于必须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材料。轻松的捷径 选择性地阅读,但结果肯定是挂一漏万,即使深入也不全面,难免有所疏漏;而要全面收集易学古籍 资料,并广泛普遍阅读,不仅受到人力物力限制,而且不容易贯彻到底,可谓是最笨最费力的方法。但 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读书破万卷仍然是很必要的。所以,治学者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尽力博览群书。 5、最难懂的方法:悟透文辞和符号。方法并不纯粹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也并非老师言传身教即 可掌握。易学本身古奥神秘,更使其硏究方法若隐若现,非常人可容易掌握。一般涉及历史知识和占筮 技巧方面的,与其它学说的研究大同小异,只要按照要求完成阅读或操作即可。但《周易》古奥文辞蕴 涵意象数理,卦爻符号源于独特思维,如果根器迟钝,就无法理解,甚至是误解。可以说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是最难懂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能得高人指点,也能茅塞顿开! 6、最难学的方法:把握易学的方向。从历史时间的向度上看,任何学说都在朝着未来的某方向发 展。这个方向可能具有终极意义,也可能是固有的朝向和归趋。由于时空的界限,未来的方向隐显莫测 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地预知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能凭借各自的易学素养和心智能 力,努力寻找自己感觉是正确的方向。无师可教,无书可读,全靠自学,又要做到不迷失,故为最难。 五、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秘 秘者,秘诀,就是秘而不宣的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简便高明的绝招。由这个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 个博大精深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中国。当然,也会因此让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今易学流派众多,且 各有师法家法,在传承中有关于研究方法的秘诀吗?如果没有的话,各家各派如何传教后学而保证易学 真义精髓不失?如果有的话,各种可能存在过的秘诀主旨会是什么呢?类似的问题,可巨可细,可以只 局限在大的学派流派之秘,若细化到历代易家之秘也可以。但不管怎样,问题是明摆着,要作出正确回 答却委实不能。所以,为了有利于难题的深入探讨,只好勉为其难,简单作一些尝试性的理解。 1、象数易学研究之秘:象因数显,数由天定。易学起于象数,深刻揭示卦爻符号与数理的对应联 系。历代象数硏究,主要致力于解释宏观和微观上更隐秘的联系,用以解释卦爻辞蕴涵的数理,以及把 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的数码技术,才让人得以理解象与数的关系。数即象,由此似可窥其秘! 2、义理易学研究之秘:从道推理,理衍生义。事物的发展规律,与道相合,蕴为数,推为理,表 为辞,解为义,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义理学家深信于此。故常反其道而求之,欲寻求天理而治人心,而 探求《易》之本义真义以为佐证。注重考证的追问,接近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其秘也许在于求真务实!
5 凡空者,目标虚无缥缈也,多因研究目的不明确,而不信终极意义,不求根本目的,不守观点立场,不 能有所成就,随波逐流,浅尝辄止,朝三暮四,空疏浅陋。最常见的是,看似认真作研究,却是用心不 够,一味排遣文辞,热衷语言游戏,漫不经心,学无所成,欺名盗世,自欺欺人,老来如梦一场空。缘 木求鱼,虽实亦空,真犹如竹篮子打水一般! 其实,很多不当方法的症状似是而非,并非完全如同以上可以分开而论,因此很难察觉,也很难消 除。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这些不当方法引致的不良成果,大多还是熔铸在易学的园地里,如化石般存在, 可作经验教训,也会误导后学;既是珍贵的材料,也是可怕的绊脚石!当然,从某种意义上也使易学园 地日益变得丰富而生动,惊险而有趣。这也是我们在借鉴以往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充分意识到的。 四、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最 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系列问题最难回答,却又最常被问及。人类思维的 惯性,导致了“最”问题的出现,在需要回答的前提下,我们理所当然要作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 探讨。以下先试着简答几个“最”问题: 1、最重要的方法:思考研究的目的。对目的的思考,涉及到许多重大问题,包括信仰、前途、兴 趣、功用等。思考得越成熟,目的就越明确,动力也就越强劲。而一旦目的确定了,就容易借鉴一些有 效的方法,并逐渐摸索和发现一些独特的方法。在前行中,也才不会过于迷乱和懈怠。 2、最主要的方法:考辨易史的源流。易学本身博大精深,又持续流传数千年,文化积淀极其深厚, 表象呈现纷繁复杂。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要获得研究的问题和方法以及结论的证据,都要回到漫长的历 史材料中。所以,只要能走进历史,把学说形成发展的源流搞清楚,自然有所发现,研究也就逐渐深入。 3、最轻松的方法:精研经典的易著。易学的思想源于《易经》《易传》,而经典文本还保留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回到甚至是超越孔子时代,直接与经典文本对话。当然,要是经典无法读懂,最好 还是先精研几部历代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 等,适当参考《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古筮例,以及元、明、清以来各家的经说。 4、最费力的方法:读遍古今的易著。治学之难,在于必须面对汗牛充栋的书籍材料。轻松的捷径 是选择性地阅读,但结果肯定是挂一漏万,即使深入也不全面,难免有所疏漏;而要全面收集易学古籍 资料,并广泛普遍阅读,不仅受到人力物力限制,而且不容易贯彻到底,可谓是最笨最费力的方法。但 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读书破万卷仍然是很必要的。所以,治学者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尽力博览群书。 5、最难懂的方法:悟透文辞和符号。方法并不纯粹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也并非老师言传身教即 可掌握。易学本身古奥神秘,更使其研究方法若隐若现,非常人可容易掌握。一般涉及历史知识和占筮 技巧方面的,与其它学说的研究大同小异,只要按照要求完成阅读或操作即可。但《周易》古奥文辞蕴 涵意象数理,卦爻符号源于独特思维,如果根器迟钝,就无法理解,甚至是误解。可以说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是最难懂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能得高人指点,也能茅塞顿开! 6、最难学的方法:把握易学的方向。从历史时间的向度上看,任何学说都在朝着未来的某方向发 展。这个方向可能具有终极意义,也可能是固有的朝向和归趋。由于时空的界限,未来的方向隐显莫测, 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地预知正确的方向。所以,只能凭借各自的易学素养和心智能 力,努力寻找自己感觉是正确的方向。无师可教,无书可读,全靠自学,又要做到不迷失,故为最难。 五、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秘 秘者,秘诀,就是秘而不宣的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简便高明的绝招。由这个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 一个博大精深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中国。当然,也会因此让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今易学流派众多,且 各有师法家法,在传承中有关于研究方法的秘诀吗?如果没有的话,各家各派如何传教后学而保证易学 真义精髓不失?如果有的话,各种可能存在过的秘诀主旨会是什么呢?类似的问题,可巨可细,可以只 局限在大的学派流派之秘,若细化到历代易家之秘也可以。但不管怎样,问题是明摆着,要作出正确回 答却委实不能。所以,为了有利于难题的深入探讨,只好勉为其难,简单作一些尝试性的理解。 1、象数易学研究之秘:象因数显,数由天定。易学起于象数,深刻揭示卦爻符号与数理的对应联 系。历代象数研究,主要致力于解释宏观和微观上更隐秘的联系,用以解释卦爻辞蕴涵的数理,以及把 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今天的数码技术,才让人得以理解象与数的关系。数即象,由此似可窥其秘! 2、义理易学研究之秘:从道推理,理衍生义。事物的发展规律,与道相合,蕴为数,推为理,表 为辞,解为义,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义理学家深信于此。故常反其道而求之,欲寻求天理而治人心,而 探求《易》之本义真义以为佐证。注重考证的追问,接近哲学家的理论思考。其秘也许在于求真务实!
3、图书易学研究之秘:图解卦象,书蕴教理。图起陈抟,而逐渐泛滥,真假难辨。综观古今易图, 只不过是更形象地说明义理而已。当然,图形与符号一样,更能完整表达意思,但却缺乏规定性而不明 确,容易遭致误解。宋代以前,图书不见于世,可能是秘而不宣。其实,其秘也许就在图与文的区别吧 了!就象时间,可以用手表、时钟、日历、数字、文字等不同形式来表示一样。 4、儒家易学研究之秘:求证数理,安排人事。象数、义理、图书等流派,大部分都可归在儒家易 学中。总体上看,更重视国计民生和人事变化,接近今天的管理学与政治经济学。其秘可能不在于穷究 学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奉天承运”,“循天理”,按《易经》揭示的规律办事! 5、道家易学研究之秘:援道解易,学易养生。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周易》,始于王弼,可归属义理 学派,重在领悟玄理,更接近西方哲学。而学习《易经》的道理,并用于养生修炼,是道家易学者的目 的,一切学理尽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其秘可能在于把握阴阳变化之道,用于人体心肾气血调养 6、佛家易学研究之秘:万法唯心,心易相通。明代高僧智旭《周易禅解》是其代表作,试图证明 佛易是相通的。主要是运用理学和心学的思想,通过《易传》理解《易经》,借助“万法唯心”的理念, 让佛法与《易》之辞义、思维找到契合点。其秘也许就是敢于逾越人为观念的鸿沟,努力寻找文化思想 的共同点,促使儒道佛“三教合一”从理论到现实都成为可能 以上择要而论,点到为止,聊表心得,有乞识者鉴之。此外,还有许多易学研究流派和人物,可能 都有一些“秘”法,限于学力,实在是难以尽窥 六、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变 关于如何改进研究方法的问题,往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相提并论。在此,主要是 从宏观上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供思考: l、为何而变?改变方法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那么,为何人而变?人不同人。为何事而 变?事非故事。为何法而变?法无定法。简单地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明于此,则无不知变化之道也。 2、如何而变?思变也许容易些,但怎么改变就难了。这就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若不变如何?如果 研究方法不改变,会怎么样?若善变几何?如果善于改变,又能变出几种来?若乱变奈何?如果方法乱 变,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想法,往往是自我调整方法的重大阻力,若不果断对治,就会影响进步。 3、应何而变?面对改变,其实应该顺其自然,实事求是。既要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相信真金不怕 火炼:又要因所变而改变,深知真实不容掩盖:也要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理解真谛不会远逝。不管如何 千变万化,只有紧紧守住正道,才能把握好易学研究的方向。 谈到最后,突然惊奇地发现:以变化为思想核心的易学,本身就是一部硏究一切的方法论。尽管如 此,关于易学研究方法论,我想还是需要再作更具体深入的探讨,分门别类,建构理论,充实例证,有 的放矢,才能对后学者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使不同研究者有交流和借鉴的机会。本文仅对一些个人经常 思考的问题发表意见,尽管思虑欠周,空疏简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序》,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年12月版。 [2]张善文:《周易入门》,学林书店,1990年11月版,P168-173。 作者联系方法: 地址:200433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中文系 子信箱:chinayixueO6@126.com
6 3、图书易学研究之秘:图解卦象,书蕴数理。图起陈抟,而逐渐泛滥,真假难辨。综观古今易图, 只不过是更形象地说明义理而已。当然,图形与符号一样,更能完整表达意思,但却缺乏规定性而不明 确,容易遭致误解。宋代以前,图书不见于世,可能是秘而不宣。其实,其秘也许就在图与文的区别吧 了!就象时间,可以用手表、时钟、日历、数字、文字等不同形式来表示一样。 4、儒家易学研究之秘:求证数理,安排人事。象数、义理、图书等流派,大部分都可归在儒家易 学中。总体上看,更重视国计民生和人事变化,接近今天的管理学与政治经济学。其秘可能不在于穷究 学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奉天承运”,“循天理”,按《易经》揭示的规律办事! 5、道家易学研究之秘:援道解易,学易养生。援引道家思想解释《周易》,始于王弼,可归属义理 学派,重在领悟玄理,更接近西方哲学。而学习《易经》的道理,并用于养生修炼,是道家易学者的目 的,一切学理尽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其秘可能在于把握阴阳变化之道,用于人体心肾气血调养。 6、佛家易学研究之秘:万法唯心,心易相通。明代高僧智旭《周易禅解》是其代表作,试图证明 佛易是相通的。主要是运用理学和心学的思想,通过《易传》理解《易经》,借助“万法唯心”的理念, 让佛法与《易》之辞义、思维找到契合点。其秘也许就是敢于逾越人为观念的鸿沟,努力寻找文化思想 的共同点,促使儒道佛“三教合一”从理论到现实都成为可能。 以上择要而论,点到为止,聊表心得,有乞识者鉴之。此外,还有许多易学研究流派和人物,可能 都有一些“秘”法,限于学力,实在是难以尽窥。 六、探讨易学研究方法之变 关于如何改进研究方法的问题,往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相提并论。在此,主要是 从宏观上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供思考: 1、为何而变?改变方法是有原因的,不可能无缘无故。那么,为何人而变?人不同人。为何事而 变?事非故事。为何法而变?法无定法。简单地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明于此,则无不知变化之道也。 2、如何而变?思变也许容易些,但怎么改变就难了。这就会涉及到几个问题:若不变如何?如果 研究方法不改变,会怎么样?若善变几何?如果善于改变,又能变出几种来?若乱变奈何?如果方法乱 变,又能怎么样呢?这些想法,往往是自我调整方法的重大阻力,若不果断对治,就会影响进步。 3、应何而变?面对改变,其实应该顺其自然,实事求是。既要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相信真金不怕 火炼;又要因所变而改变,深知真实不容掩盖;也要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理解真谛不会远逝。不管如何 千变万化,只有紧紧守住正道,才能把握好易学研究的方向。 谈到最后,突然惊奇地发现:以变化为思想核心的易学,本身就是一部研究一切的方法论。尽管如 此,关于易学研究方法论,我想还是需要再作更具体深入的探讨,分门别类,建构理论,充实例证,有 的放矢,才能对后学者起到引导作用,也可使不同研究者有交流和借鉴的机会。本文仅对一些个人经常 思考的问题发表意见,尽管思虑欠周,空疏简陋,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周易本义◎周易序》,天津市古籍书店,1986 年 12 月版。 [2] 张善文:《周易入门》,学林书店,1990 年 11 月版,P168—173。 作者联系方法: 地址: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中文系 电子信箱:chinayixue0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