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教学中若干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兼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 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大学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大 学本科教学,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一项重要基础环节,一直受到髙校的重视。 十几年大学教师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名大学教师是如何的容易,又 是如何的艰难。尤其是在本科教学环节中,这种感受特别明显。在我还是大 学生的时候,就一直很羡慕担任大学教师,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清闲,不用天 天上班,也无需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天天围着学生转,上课时候一般只要按写 好的讲义用讲课的语调讲一讲就行了,一门课程的讲义可以连续讲好多年 因此,当我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之初,也学着以前老师们的做法进行教学, 发现大学教学真的不难!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负责任 的,也是大学生们普遍反感的。于是,我开始试图探寻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教 学方式。而在重新探寻的过程中,逐渐发觉大学教学要做好是极其不容易 的,特别是要上好核心课程的难度更大。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不 免让人困惑,我想在目前还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上课需要讲义吗? 定很少有人同意大学教师上课可以没有讲义。因为教师上课必须有完 整的讲义,已经成为教师行业的规矩。难怪许多年以来,大学生上课看重的 主要是教师讲义的内容,使得他们在听课时认真做笔记,复习时认真背笔 记,以致考试答卷时也跳脱不出笔记的范围。这对文科的大学生,感受应该 是特别深刻的。既然如此,上课也就可以不听,只要临考前找优秀的同学借 来抄读,甚至是复印一份复习,即可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也能考得高分。而
大学本科教学中若干存在问题的思考 ——兼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 复旦大学中文系 谢金良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大学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大 学本科教学,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一项重要基础环节,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 十几年大学教师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名大学教师是如何的容易,又 是如何的艰难。尤其是在本科教学环节中,这种感受特别明显。在我还是大 学生的时候,就一直很羡慕担任大学教师,因为他们看起来很清闲,不用天 天上班,也无需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天天围着学生转,上课时候一般只要按写 好的讲义用讲课的语调讲一讲就行了,一门课程的讲义可以连续讲好多年。 因此,当我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之初,也学着以前老师们的做法进行教学, 发现大学教学真的不难!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负责任 的,也是大学生们普遍反感的。于是,我开始试图探寻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教 学方式。而在重新探寻的过程中,逐渐发觉大学教学要做好是极其不容易 的,特别是要上好核心课程的难度更大。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常见的问题,不 免让人困惑,我想在目前还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一、上课需要讲义吗? 一定很少有人同意大学教师上课可以没有讲义。因为教师上课必须有完 整的讲义,已经成为教师行业的规矩。难怪许多年以来,大学生上课看重的 主要是教师讲义的内容,使得他们在听课时认真做笔记,复习时认真背笔 记,以致考试答卷时也跳脱不出笔记的范围。这对文科的大学生,感受应该 是特别深刻的。既然如此,上课也就可以不听,只要临考前找优秀的同学借 来抄读,甚至是复印一份复习,即可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也能考得高分。而
考试结束后,就可以忘掉一切了。如此而论,根据讲义进行教学并不可取。 那么,难道就可以提倡不用讲义教学吗?如果可以的话,教师能把课讲好 吗?会不会经常出现偏离教学内容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思考而且很难做好的 问题,难怪长期以来大家都要精心准备一份讲义,不断增删内容,以做到有 备无患、一劳永逸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对备好课与写讲义的一种误解。当然,也跟时代的 局限是有很大关系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也就是我本科毕业之前 的时代里,互联网没有出现,书籍流通也受限制,各学科领域各研究方向的 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那时教师如果不通过一本完整系统的讲义来教授,很多 学生将学不到该课程规定的应有知识。所以,当时的备课主要以编写讲义为 主,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本世纪以来,互联网、多 媒体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使世界顿然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几 乎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易学到或接触到各种各样自以为需要的学科知 识,即使是相关的书籍也毫不短缺。如此背景之下,大学教师如果还停留在 备讲义和读讲义的层次上,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吗?岂不是没有做到与时俱 进?因此,现实和现状都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尽快从“教 授”调整到“教导”方式上。 为什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教导”呢?道理并不复杂。他们缺的不 再只是完整系统的知识,而是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哪些是主要的知识,以及如 何思考和消化这些知识。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导。因此,在课堂上主要应 该是教他们自学、治学、思考的方法,围绕选定教材和自撰讲义大纲(如果 备有详细讲义,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建立课程网站供同学浏览),通过 教师或相关名师的学习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进入学科知识的门径,通过开列 些本课程最为基础和主要的文献目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阅读,通 过教师对一些涉及本课程的重要问题或焦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精彩点评,引 导学生关注细节问题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通过学生对某些问题 的思考准备然后上台讲演,从而让教师及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或因此让其 他学生看到不同的思维和答案,得到一定的启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考试结束后,就可以忘掉一切了。如此而论,根据讲义进行教学并不可取。 那么,难道就可以提倡不用讲义教学吗?如果可以的话,教师能把课讲好 吗?会不会经常出现偏离教学内容呢?我想这也是值得思考而且很难做好的 问题,难怪长期以来大家都要精心准备一份讲义,不断增删内容,以做到有 备无患、一劳永逸。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对备好课与写讲义的一种误解。当然,也跟时代的 局限是有很大关系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也就是我本科毕业之前 的时代里,互联网没有出现,书籍流通也受限制,各学科领域各研究方向的 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那时教师如果不通过一本完整系统的讲义来教授,很多 学生将学不到该课程规定的应有知识。所以,当时的备课主要以编写讲义为 主,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本世纪以来,互联网、多 媒体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使世界顿然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几 乎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易学到或接触到各种各样自以为需要的学科知 识,即使是相关的书籍也毫不短缺。如此背景之下,大学教师如果还停留在 备讲义和读讲义的层次上,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吗?岂不是没有做到与时俱 进?因此,现实和现状都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尽快从“教 授”调整到“教导”方式上。 为什么说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教导”呢?道理并不复杂。他们缺的不 再只是完整系统的知识,而是如何来认识和理解哪些是主要的知识,以及如 何思考和消化这些知识。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导。因此,在课堂上主要应 该是教他们自学、治学、思考的方法,围绕选定教材和自撰讲义大纲(如果 备有详细讲义,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建立课程网站供同学浏览),通过 教师或相关名师的学习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进入学科知识的门径,通过开列 一些本课程最为基础和主要的文献目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阅读,通 过教师对一些涉及本课程的重要问题或焦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精彩点评,引 导学生关注细节问题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通过学生对某些问题 的思考准备然后上台讲演,从而让教师及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或因此让其 他学生看到不同的思维和答案,得到一定的启发,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要做到这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备讲义上, 而应该适当进行相关学科课程的科研,不断走在学生前面思考一些学术问 题,也可结合学生的需要在课前做一些思考和讲稿的准备;在讲课时,就不 应该只是读讲义,而应该围绕一些主要问题,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再根据 讨论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点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课程的核心问题, 不断围绕学科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做到教学相长,气氛活跃,富于 变化 试想,一个对本学科饶有兴趣又有所研究的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还 需要一成不变的讲义吗?应该是可以不要的。但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有 定依赖心理,最好还是准备一些课件,但在讲解时应该随机应变,不可落入 俗套。而这样做的难度确实是不小的,特别是在教师不带状态的情况下,或 者是对一些表达能力不强的老师,都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也会感觉很辛 苫。但为了教书育人,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而且还能因此在课堂上获得灵 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更突出。如此相得益彰,为什么 我们还不重视呢? 、上课需要点名吗? 有些学生对教师上课点名是反感的,也有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从不点名。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认为教授上课点名会有失教授身份。这说起来好像有些 道理,当然是从教授身份的角度而言的,但我一直不敢苟同。尽管现在的大 学教师已按各种标准分成各种等级,就算是教授职称身份的,也分列出许多 名堂来。但依我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授,或闻名中外,或资深高级,或平 凡普通,或男女老少,只要有授课和培训的任务,本质上都是教师的身份。 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传授科学知识,要教书育人,这是毋庸 置疑的。作为教授,即使面对的是一些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 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因此,只考虑到身份认同,而不依循教育规律,不能 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而要做到这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备讲义上, 而应该适当进行相关学科课程的科研,不断走在学生前面思考一些学术问 题,也可结合学生的需要在课前做一些思考和讲稿的准备;在讲课时,就不 应该只是读讲义,而应该围绕一些主要问题,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再根据 讨论的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点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课程的核心问题, 不断围绕学科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做到教学相长,气氛活跃,富于 变化。 试想,一个对本学科饶有兴趣又有所研究的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还 需要一成不变的讲义吗?应该是可以不要的。但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有一 定依赖心理,最好还是准备一些课件,但在讲解时应该随机应变,不可落入 俗套。而这样做的难度确实是不小的,特别是在教师不带状态的情况下,或 者是对一些表达能力不强的老师,都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也会感觉很辛 苦。但为了教书育人,这样的辛苦是值得的,而且还能因此在课堂上获得灵 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更突出。如此相得益彰,为什么 我们还不重视呢? 二、上课需要点名吗? 有些学生对教师上课点名是反感的,也有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从不点名。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认为教授上课点名会有失教授身份。这说起来好像有些 道理,当然是从教授身份的角度而言的,但我一直不敢苟同。尽管现在的大 学教师已按各种标准分成各种等级,就算是教授职称身份的,也分列出许多 名堂来。但依我看,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授,或闻名中外,或资深高级,或平 凡普通,或男女老少,只要有授课和培训的任务,本质上都是教师的身份。 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传授科学知识,要教书育人,这是毋庸 置疑的。作为教授,即使面对的是一些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 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因此,只考虑到身份认同,而不依循教育规律,不能 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不妨从“点名”的目的说起。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出席或缺席的情况, 有助于了解教学情况,也有助于对各个学生的考评。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 是请假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按以往的惯例,凡有事因需要请假的,都应写 好请假条交给相关负责人(如班主任、辅导员、课任教师等),经批准后才 可以缺课。而且请假时间的长短与审批层级是有关系的,如果只有一次课, 课任教师同意即可;如果是半天或一两天,则需辅导员批准;如果是三天以 上的,就要报送院系相关领导审批:如果是长时间需要休学的,就要报请学 校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如此规定,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在具体执行 中,却经常被淡化了。这样对教师进行教学就变得有些不利了。二是处罚力 度是否适当可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违反请假制度的事 例,如只是口头、打电话、发短信、代转达的方式,也有后来补假的。但这 毕竟还算是有请假的。有个别学生是从不露面的,到了考试前才来,也有始 终都不来的。对这样的同学,只有每次或经常点名才能发现,否则到了最后 只要来参加考试了,多数也能蒙混过关,有些还可能得到好成绩。按有些学 校的规定,凡旷课数达半学期或几周次课的学生,教师可以不给成绩。这样 的处罚力度实际上并不苛刻,因为要发现类似的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严 格每次课上必点名的制度(韩国部分高校便是如此),但这其实是很难的, 除非是小班上课。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在三十人以上,要经常点名就要耗费不 少时间,何况是有些班级超过一百人的,要完整点一次名就要浪费十几分钟 了。如此而论,要证明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是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其实 是很难的,除非每次点名都有所针对性。三是缺课事实如何与成绩挂钩。这 个问题,大多数的高校是没有具体解决方案的,都靠教师灵活处置。这应该 是可以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学分制出现以后,没有出台相关的规 定,对教师考评学生会造成不利。比如,同样是请假或旷课,有一次的,有 多次的,也有很多次或很长的,在还没有触及校规的情况下,如何在总评成 绩上对这些学生合理扣分呢?可能就只是酌情扣分罢了。现在的学生大多对 成绩很看重,如果没有完善的考评机制,那么就会出现:经常请假或迟到、 早退、缺席的反而比出勤情况良好的同学拿到更好的成绩
不妨从“点名”的目的说起。很简单,就是想知道出席或缺席的情况, 有助于了解教学情况,也有助于对各个学生的考评。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是请假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按以往的惯例,凡有事因需要请假的,都应写 好请假条交给相关负责人(如班主任、辅导员、课任教师等),经批准后才 可以缺课。而且请假时间的长短与审批层级是有关系的,如果只有一次课, 课任教师同意即可;如果是半天或一两天,则需辅导员批准;如果是三天以 上的,就要报送院系相关领导审批;如果是长时间需要休学的,就要报请学 校教务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如此规定,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在具体执行 中,却经常被淡化了。这样对教师进行教学就变得有些不利了。二是处罚力 度是否适当可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违反请假制度的事 例,如只是口头、打电话、发短信、代转达的方式,也有后来补假的。但这 毕竟还算是有请假的。有个别学生是从不露面的,到了考试前才来,也有始 终都不来的。对这样的同学,只有每次或经常点名才能发现,否则到了最后 只要来参加考试了,多数也能蒙混过关,有些还可能得到好成绩。按有些学 校的规定,凡旷课数达半学期或几周次课的学生,教师可以不给成绩。这样 的处罚力度实际上并不苛刻,因为要发现类似的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严 格每次课上必点名的制度(韩国部分高校便是如此),但这其实是很难的, 除非是小班上课。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在三十人以上,要经常点名就要耗费不 少时间,何况是有些班级超过一百人的,要完整点一次名就要浪费十几分钟 了。如此而论,要证明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是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其实 是很难的,除非每次点名都有所针对性。三是缺课事实如何与成绩挂钩。这 个问题,大多数的高校是没有具体解决方案的,都靠教师灵活处置。这应该 是可以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学分制出现以后,没有出台相关的规 定,对教师考评学生会造成不利。比如,同样是请假或旷课,有一次的,有 多次的,也有很多次或很长的,在还没有触及校规的情况下,如何在总评成 绩上对这些学生合理扣分呢?可能就只是酌情扣分罢了。现在的学生大多对 成绩很看重,如果没有完善的考评机制,那么就会出现:经常请假或迟到、 早退、缺席的反而比出勤情况良好的同学拿到更好的成绩
从前面分析可见:经常或课上必须点名,是很费时的:如果只是偶尔抽 点,很难做到公平,难免有疏漏的:但如果不点名,则会出现缺席的同学反 而成绩高,甚至是有些学生一直有意逃课而校方及其家长都浑然不知。为了 处理好这个问题,我建议学校和院系教务主管部门,以及学工管理部门,要 通力协作,建立一个学风督导组一一经常深入课堂利用课前、课间、课后进 行突击点名,也可督查那些在上课时干一些与课程毫无相关的行为,然后根 据规定(比如凡是缺课一次或违规一次,期末总评成绩在课任教师给定以后 再降一等:凡达到三次以上者,必须降到不及格)严格执行。如此一来,教 师可以有更多教学的时间,学生也会主动变得自觉遵守请假制度。另外,教 师也可在考卷内容和考评标准上作一些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出满勤的学生 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也应适当转变观念,通过对核心课程 教学的管理,切实改变本科生的学习心态,及时纠正一些不利于优秀人才成 长的学风,引导大学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认真对待。如果真是对每 个大学生负责任的话,就应该及时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防止部 分大学生因自由涣散、沉迷网络、耽于恋情、不思进取等问题导致缺课。我 想这也应该成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 期末需要考试吗? 学生的任务从小到大似乎就是为了考试,然后拿到相应的毕业文凭。现 在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更是鼓励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拿到各门课程的成绩,以 便提前毕业。而成绩的获得,大多是通过期末的考试(平时成绩作参考) 一有闭卷考、开卷考、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学什么就考什么,似乎是天 经地义的。而实际上,所学与所考是无法等同的,所考只能是所学的一小部 分或是与所学有所关联的。那么,一场考试就注定无法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实 际水平。所以,如果仅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为主来考评,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 的,从理论上来讲也是不科学的。即使是参考平时表现和期中考成绩,也还 是难以做到恰如其分的。何况,平时如果不布置作业、期中如不举行考试
从前面分析可见:经常或课上必须点名,是很费时的;如果只是偶尔抽 点,很难做到公平,难免有疏漏的;但如果不点名,则会出现缺席的同学反 而成绩高,甚至是有些学生一直有意逃课而校方及其家长都浑然不知。为了 处理好这个问题,我建议学校和院系教务主管部门,以及学工管理部门,要 通力协作,建立一个学风督导组——经常深入课堂利用课前、课间、课后进 行突击点名,也可督查那些在上课时干一些与课程毫无相关的行为,然后根 据规定(比如凡是缺课一次或违规一次,期末总评成绩在课任教师给定以后 再降一等;凡达到三次以上者,必须降到不及格)严格执行。如此一来,教 师可以有更多教学的时间,学生也会主动变得自觉遵守请假制度。另外,教 师也可在考卷内容和考评标准上作一些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出满勤的学生。 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也应适当转变观念,通过对核心课程 教学的管理,切实改变本科生的学习心态,及时纠正一些不利于优秀人才成 长的学风,引导大学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认真对待。如果真是对每一 个大学生负责任的话,就应该及时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防止部 分大学生因自由涣散、沉迷网络、耽于恋情、不思进取等问题导致缺课。我 想这也应该成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期末需要考试吗? 学生的任务从小到大似乎就是为了考试,然后拿到相应的毕业文凭。现 在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更是鼓励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拿到各门课程的成绩,以 便提前毕业。而成绩的获得,大多是通过期末的考试(平时成绩作参考)— —有闭卷考、开卷考、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学什么就考什么,似乎是天 经地义的。而实际上,所学与所考是无法等同的,所考只能是所学的一小部 分或是与所学有所关联的。那么,一场考试就注定无法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实 际水平。所以,如果仅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为主来考评,对学生来讲是不公平 的,从理论上来讲也是不科学的。即使是参考平时表现和期中考成绩,也还 是难以做到恰如其分的。何况,平时如果不布置作业、期中如不举行考试
就很难得到如实的综合成绩考评依据了。而问题就在于,平时要布置作业就 意味着要改作业(增加工作量),期中要考试就意味着要停课一周(浪费教 学时),岂不是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这些工作不是硬性规定的话,那么认 真履行的教师岂不是工作量无法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同样一门课的教学, 认真与否,工作量是完全不同的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学习不应只是追求成绩的获得,而是各种知识的 储备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想办法让学生在平时积极 储备知识和参与锻炼,不断给他们提供实践和成才的机会。当然,这无疑是 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并非不可企及。我以为,只要改变考评成绩的标 准,即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多地关注平时各种作业和表现的 成绩,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平时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样,作为任课 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提出一些重要问题,让 所有同学参与完成,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依据。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肯定 会提高,当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也就触及到如何增加投入以加 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一如何提高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工作待 遇的问题。话说回来,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教好课,不能因为工薪报酬较低而 减少教学主要环节,否则就是有失师德了。可是,在当今如此浮躁的风气 下,在缺乏科学督导和考评机制的情况下,真正追求良好师德和形象的又有 多少呢? 复旦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从目前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 生接受知识偏狭和思考能力偏低的问题,但是在成绩考评标准上仍不利于学 生的成长。已有的六大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每一模块中任选 门修读,无疑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来 看,修完规定的学分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对各模块学科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 是无法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修读核心课程的目的不应是追求知识的完备,而 是对学科的理解及其特有研究方法的学以致用,以更新固有专业的知识结构 和思维方法。对此,核心课程规定的小班讨论,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所助益 的,可以促动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和组织讨论,培养其学术思辨的能
就很难得到如实的综合成绩考评依据了。而问题就在于,平时要布置作业就 意味着要改作业(增加工作量),期中要考试就意味着要停课一周(浪费教 学时),岂不是多增加师生负担?如果这些工作不是硬性规定的话,那么认 真履行的教师岂不是工作量无法得到认可?换句话说,同样一门课的教学, 认真与否,工作量是完全不同的。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学习不应只是追求成绩的获得,而是各种知识的 储备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尽可能想办法让学生在平时积极 储备知识和参与锻炼,不断给他们提供实践和成才的机会。当然,这无疑是 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也并非不可企及。我以为,只要改变考评成绩的标 准,即改变以往只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更多地关注平时各种作业和表现的 成绩,就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平时主动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样,作为任课 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的进度,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提出一些重要问题,让 所有同学参与完成,并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依据。如此一来,教学质量肯定 会提高,当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这也就触及到如何增加投入以加 强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何提高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工作待 遇的问题。话说回来,教师的天职就是要教好课,不能因为工薪报酬较低而 减少教学主要环节,否则就是有失师德了。可是,在当今如此浮躁的风气 下,在缺乏科学督导和考评机制的情况下,真正追求良好师德和形象的又有 多少呢? 复旦大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从目前来看,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 生接受知识偏狭和思考能力偏低的问题,但是在成绩考评标准上仍不利于学 生的成长。已有的六大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每一模块中任选一 门修读,无疑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但从实际效果来 看,修完规定的学分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对各模块学科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 是无法达到的。这就意味着修读核心课程的目的不应是追求知识的完备,而 是对学科的理解及其特有研究方法的学以致用,以更新固有专业的知识结构 和思维方法。对此,核心课程规定的小班讨论,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所助益 的,可以促动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真思考和组织讨论,培养其学术思辨的能
力,但如果没有安排和组织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另一种浪费时间的形 式。如何才能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呢?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至少 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和助教如何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一系列有针 对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自 己的思考心得。该环节重在学生是认真参与,有所阅读,而不是根据问题找 百度”搜索答案。二是助教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 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共识。该环节重在助教能否 巧妙合理安排,让所有同学都有发言讨论的机会,而不是只有个别优秀学生 的见解表述。三是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及其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等要及时得 到如实评价,评价结果必须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该环节重在教师和助教要 勇于承担繁重的评改任务,如实评价各位同学的讨论成果,而不是随便看看 听听缺乏科学引导。当然,要是时间允许的话,小组讨论应该多开几次,才 能收到良好成效。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完全可以取消期末考试的形式,变成 场准学术硏讨会,这样既可以获得考评成绩的根据,又能有效地提供锻炼 成才的良好机会,让核心课程真正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手段,让学生不 断追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各种准备(包括知识储备),而不再只 是追求成绩的一部考试机器。 总之,随着时代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 变得复杂多样,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同样,一些看起 来不成问题的传统观念,我们也应该在新时代、新情况、新任务面前重新加 以思考,及时改变一些不利于本科生成长的机制和做法,努力营造一种善于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有效防止学生随意缺课的教学机制, 探索一种利于创新和应变能力提高的考核形式及其标准,不断提供大学本科 教学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可以胜任现实和未来工作的各种优秀人 才。我们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的建设与改革,已初步取得良好成 效,如能进一步促使有关人员在教学方式、点名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再加 以改进,相信可以引领中国大学本科教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先进化的方
力,但如果没有安排和组织好,就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另一种浪费时间的形 式。如何才能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呢?根据我的教学体会,至少 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和助教如何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一系列有针 对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自 己的思考心得。该环节重在学生是认真参与,有所阅读,而不是根据问题找 “百度”搜索答案。二是助教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针对问题 展开积极的讨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共识。该环节重在助教能否 巧妙合理安排,让所有同学都有发言讨论的机会,而不是只有个别优秀学生 的见解表述。三是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及其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等要及时得 到如实评价,评价结果必须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该环节重在教师和助教要 勇于承担繁重的评改任务,如实评价各位同学的讨论成果,而不是随便看看 听听缺乏科学引导。当然,要是时间允许的话,小组讨论应该多开几次,才 能收到良好成效。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完全可以取消期末考试的形式,变成 一场准学术研讨会,这样既可以获得考评成绩的根据,又能有效地提供锻炼 成才的良好机会,让核心课程真正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手段,让学生不 断追求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各种准备(包括知识储备),而不再只 是追求成绩的一部考试机器。 总之,随着时代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 变得复杂多样,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同样,一些看起 来不成问题的传统观念,我们也应该在新时代、新情况、新任务面前重新加 以思考,及时改变一些不利于本科生成长的机制和做法,努力营造一种善于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有效防止学生随意缺课的教学机制, 探索一种利于创新和应变能力提高的考核形式及其标准,不断提供大学本科 教学质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可以胜任现实和未来工作的各种优秀人 才。我们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上的建设与改革,已初步取得良好成 效,如能进一步促使有关人员在教学方式、点名制度、考核标准等方面再加 以改进,相信可以引领中国大学本科教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先进化的方
向前进。对于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我将继续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向前进。对于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我将继续 在未来教学实践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谢金良 2005年8月,复旦大学在大陆高校中率先成立复旦学院,以 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为目标,开始了崭新教学体制的重要一步。 2006年8月,复旦学院首次推出了50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引起了校内师生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笔者有幸担任了其中 门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的主讲教师,所以对刚 刚接触不久的通识教育也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在此,我想结 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本科教育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仍然是以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和 传播为主。值得追问的是,什么是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以 来是见仁见智的。按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惯例,所谓的科学大致可 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一门人类为 改造和征服自然而不断探求新知的学问,具体的学科分布诸如物 理、化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改变和发展自身而 不断探研新规的学问,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而人文 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争取和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断开拓境界的学 问,诸如哲学、史学、文学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 体制问题,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小 学和初中阶段,这种偏向并不明显;但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科 的分离,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有了明显的偏向),导致许多学生日
关于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 谢金良 2005 年 8 月,复旦大学在大陆高校中率先成立复旦学院,以 实施本科生通识教育为目标,开始了崭新教学体制的重要一步。 2006 年 8 月,复旦学院首次推出了 50 门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引起了校内师生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笔者有幸担任了其中一 门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的主讲教师,所以对刚 刚接触不久的通识教育也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在此,我想结 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本科教育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仍然是以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和 传播为主。值得追问的是,什么是科学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以 来是见仁见智的。按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惯例,所谓的科学大致可 区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是一门人类为 改造和征服自然而不断探求新知的学问,具体的学科分布诸如物 理、化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改变和发展自身而 不断探研新规的学问,诸如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而人文 科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争取和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断开拓境界的学 问,诸如哲学、史学、文学等。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 体制问题,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偏重自然科学知识(在小 学和初中阶段,这种偏向并不明显;但在高中阶段,由于文理科 的分离,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有了明显的偏向),导致许多学生日
益缺乏人文科学精神的素养。这也是目前本科教育必须开始面向 通识教育的主要原因。 科学知识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人们能用科学的头脑武 装自己以摆脱愚昧、无知、迷信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过 上更加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所蕴涵的都是科学的知识与思 维,究竟该以何种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呢?笔者认为,不 管是对于人类,还是我们自身,这三种科学知识都是不可缺少 的。试论之,如果我们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就无法抵御各种天灾 和疾病的侵扰,无法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会更多地受 制于自然环境而失去许多高科技时代人人可以共享的“自由” 如果我们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就无法避免各种人祸和人为的侵 害,无法稳定人类的日常生活秩序,也就会更多地受制于人为因 素而失去许多和平发展时代人人可分享的“自由”;如果我们缺 乏人文科学知识,就无法发现并纠正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无 法获得自身的幸福快乐生活,也就会更多地受制于个人欲望而失 去许多不受外界干扰的独自分享的“自由”。换句话说,自然科 学可以帮助我们克制自然而获得享受和超越物质的自由,社会科 学可以通过规则制约大众而帮助我们获得计划和开展行动的自 由,而人文科学则是可以引导我们如何在不借助或不接受任何外 力的情况下获得心灵和精神世界的自由。因此,从现实的意义上 说,科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本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的重要 阶段。 话说回来,所谓的通识教育,亦称为自由教育、公民教育 博雅教育。关于通识教育的历史由来和演变,论者颇多,此不参 与讨论。就从通识教育在海外和大陆的不同称呼中,我们可以比 较明确地认定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以人文科学教育为基础的,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所谓的自由教育,就是要把
益缺乏人文科学精神的素养。这也是目前本科教育必须开始面向 通识教育的主要原因。 科学知识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人们能用科学的头脑武 装自己以摆脱愚昧、无知、迷信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从而过 上更加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所蕴涵的都是科学的知识与思 维,究竟该以何种科学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呢?笔者认为,不 管是对于人类,还是我们自身,这三种科学知识都是不可缺少 的。试论之,如果我们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就无法抵御各种天灾 和疾病的侵扰,无法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会更多地受 制于自然环境而失去许多高科技时代人人可以共享的“自由”; 如果我们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就无法避免各种人祸和人为的侵 害,无法稳定人类的日常生活秩序,也就会更多地受制于人为因 素而失去许多和平发展时代人人可分享的“自由”;如果我们缺 乏人文科学知识,就无法发现并纠正自身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无 法获得自身的幸福快乐生活,也就会更多地受制于个人欲望而失 去许多不受外界干扰的独自分享的“自由”。换句话说,自然科 学可以帮助我们克制自然而获得享受和超越物质的自由,社会科 学可以通过规则制约大众而帮助我们获得计划和开展行动的自 由,而人文科学则是可以引导我们如何在不借助或不接受任何外 力的情况下获得心灵和精神世界的自由。因此,从现实的意义上 说,科学教育就是自由教育。本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的重要 阶段。 话说回来,所谓的通识教育,亦称为自由教育、公民教育、 博雅教育。关于通识教育的历史由来和演变,论者颇多,此不参 与讨论。就从通识教育在海外和大陆的不同称呼中,我们可以比 较明确地认定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以人文科学教育为基础的,也可 以看作是一种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所谓的自由教育,就是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