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 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吴晓明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关键词:总体;相互作用;存在论;黑格尔主义 摘要:卢卡奇“总体”范畴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构成对第二国际唐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 要立脚点,而且由之引申出对马克思哲学重新加以阐释的基本路向。虽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总 体范畴的解说主要被理解为方法论性的,但事实上该范畴正是将根本问题引向了存在论的深处。就 此而言,卢卡奇有其独特的理论成就与贡献,但其总体范畴的存在论基础归根到底仍然是黑格尔主义 的:“总体”的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未能最终突破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并且仍然 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11(2005)06-0012-0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并积极地开启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 “总体”( lotalitat)范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径时,这个范畴本身却似乎仍然滞留于晦 这不仅是因为借助于这一范畴,卢卡奇猛暗之中 烈地袭击了“梅林一—普列汉诺夫正统”,袭 当从何处来探究并把握其基本性质 击了这一“正统”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呢?也许,最为便捷且最为显明的方式莫 庸俗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倾向,而且过于从它的对方、从构成它的那个对立面 试图藉此范畴来重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开始。那么,构成“总体”范畴之有所针 直接衔接”,来恢复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对并力图使之克服的那个对立面是什么呢? 革命性质”,来构建这一晢学基础之内在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 的“能动方面”和“主观方面”,并从而重位( Vorherrschaft)”。因为卢卡奇的《历史 新制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路向。然与阶级意识》正是将“总体”在方法论上 而,虽说卢卡奇的“总体”范畴一再被提的核心地位与经济的优先性对立起来:把 及和引用,但它的根本性质—它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同现代知性科学(即“资产阶 基础上的性质,更加确切些说,它的存在级科学”)决定性地区别开来的东西,不是 论性质—却很少被批判地追究过。因此,经济的优先性,而是“总体的观点”。前者 当卢卡奇借助于辩证法的总体范畴卓有成 作为经济决定论—乃是知性科学化 效地打击了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基本样式;而后者—作为对总体 收稿日期:2005-03-17 作者简介:吴晓明,男,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2·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收稿日期 : 2005 - 03 - 17 作者简介 : 吴晓明 , 男 ,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 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吴晓明 [复旦大学 , 上海 200433 ] 关键词 : 总体 ; 相互作用 ; 存在论 ; 黑格尔主义 摘 要 : 卢卡奇“总体”范畴的重要性在于 , 它不仅构成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 主要立脚点 , 而且由之引申出对马克思哲学重新加以阐释的基本路向。虽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总 体范畴的解说主要被理解为方法论性质的 , 但事实上该范畴正是将根本问题引向了存在论的深处。就 此而言 , 卢卡奇有其独特的理论成就与贡献 , 但其总体范畴的存在论基础归根到底仍然是黑格尔主义 的 :“总体”的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未能最终突破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 , 并且仍然 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中图分类号 : B089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511 (2005) 06 - 0012 - 0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 卢卡奇的 “总体” (Totalitat) 范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因为借助于这一范畴 , 卢卡奇猛 烈地袭击了“梅林 —普列汉诺夫正统”, 袭 击了这一“正统”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 庸俗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倾向 , 而且 试图藉此范畴来重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 直接衔接”, 来恢复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 “革命性质”, 来构建这一哲学基础之内在 的“能动方面”和“主观方面”, 并从而重 新制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路向。然 而 , 虽说卢卡奇的 “总体”范畴一再被提 及和引用 , 但它的根本性质 ———它在哲学 基础上的性质 , 更加确切些说 , 它的存在 论性质 ———却很少被批判地追究过。因此 , 当卢卡奇借助于辩证法的总体范畴卓有成 效地打击了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 并积极地开启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 径时 , 这个范畴本身却似乎仍然滞留于晦 暗之中。 应当从何处来探究并把握其基本性质 呢 ? 也许 , 最为便捷且最为显明的方式莫 过于从它的对方、从构成它的那个对立面 开始。那么 , 构成“总体”范畴之有所针 对并力图使之克服的那个对立面是什么呢 ? 是“经济动机在 ———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 位 (Vorherrschaft) ”。因为卢卡奇的《历史 与阶级意识》正是将“总体”在方法论上 的核心地位与经济的优先性对立起来 : 把 马克思主义同现代知性科学 (即“资产阶 级科学”) 决定性地区别开来的东西 , 不是 经济的优先性 , 而是“总体的观点”。前者 ———作为经济决定论 ———乃是知性科学化 的一种基本样式 ; 而后者 ———作为对总体 · 21 · 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范畴之统治地位( Herrschaft)的认可—乃我们的回答是:在方法论的理解已被外在 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 Trager)”。化、形式化和中性化之际,这里的问题实 因此,从理论方面来看,甚至可以说,马际上根本不是通常所谓的方法论问题,而 克思学说的革命性质,首先表现为“总体”是存在论问题,是存在论的根基问题 原则在马克思全部思想中一向占有“方法无论卢卡奇本人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论的核心地位”;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而上述理解上的偏差之所以出现,就因为 全部庸俗性质,首先就表现为它以实证主流俗的见解用己然无关乎痛痒的方法论表 义的“科学性”把总体范畴“打入冷宫 述掩盖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存在论根 从而阉割了作为马克思学说之根本的革命基问题。因为只要一谈到“对黑格尔遗产 原则。s1 进行彻底唯物主义改造”,只要真正深入到 在卢卡奇看来,所谓总体范畴,乃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决定性问题的前 味着“整体”对于各个部分之全面的和决景”,那么存在论的根基问题便俨然以其自 定性的“统治地位”,它是马克思取自黑格身的严重性绽露出来了。我们在这里的意 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思是说,当卢卡奇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所 基础的方法的本质”。这是一个具有原则高谓方法论问题时,关于方法乃是单纯形式 度的提法,它意味着:马克思创立的全新的理解定向便完全丧失了它的有效性 科学的“基础”乃在于方法,而这一方法这种理解定向的有效性无论如何至少是前 的“本质”乃在于“总体范畴”。既然总体黑格尔的。在黑格尔那里,例如,在《精 范畴是为基础的本质,亦即科学中革命原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当“实体即主体 则的拱心石,既然这一本质直接地并且本被当做其存在论的基础来把握时,难道这 源地出自黑格尔的辩证法,那么对于卢卡一命题不同时就是其方法论原则么?难道 奇来说,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就这个序言乃至这部著作的全体不正是作为 理所当然地要求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体系之“灵魂”(即方法)的展开与自行道 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加以实现四s~63说么?难道黑格尔所谓“现实的东 然而,如果更加精详也更加深入地考西”—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在自身中 察起来,我们便不难发现,这里所牵扯到生活的东西,不就是“沉入于内容”的方 的作为方法论基础的总体性问题,既不是法本身么?所有这一切,皆可在所谓“绝 个同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论战的策略问对方法”这一提法中得到突出之表现。而 题,也不是一个局限于外在方法论范围内在对方法的这种理解中,方法就既不从属 的方式问题。因为,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外于“表象思维的习惯”,又不是以脱离内容 在的方法论的方式问题,那么,不要说梅为自由的“形式推理”,毋宁说,它就是 林和普列汉诺夫,即使是第二国际的任何“逻辑自身” “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 个理论家,都不会予以否认的—他们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 完全能够而且肯定愿意在这个范围内承认性里”。∞:在这种情况下,对黑格尔 辩证法及其总体概念。不仅如此,在这样辩证法的任何一种脱离其存在论实质和内 的范围内,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也容的形式化或中立化理解都是不可能的 就根本不可能与经济的优先性相对立,因除非它已经先行地被抽象化曲解了。同样 为这种优先性是完全可以在总体范畴中当这种绝对方法有可能被切近地把握或真 (亦即在总体概念的范围内)获得确认的。正地触动时,其本体论视域亦必已经先行 那么,这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何地作为地平线被接受或被改变了 以在这里会出现如此之大的理解偏差呢? 因此,无论卢卡奇在当时是否充分地 13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范畴之统治地位 (Herrschaft) 的认可 ———乃 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 ( Trager) ”。 因此 , 从理论方面来看 , 甚至可以说 , 马 克思学说的革命性质 , 首先表现为“总体” 原则在马克思全部思想中一向占有“方法 论的核心地位”; 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 全部庸俗性质 , 首先就表现为它以实证主 义的“科学性”把总体范畴“打入冷宫”, 从而阉割了作为马克思学说之根本的革命 原则。[1 ] (P15~16) 在卢卡奇看来 , 所谓总体范畴 , 乃意 味着“整体”对于各个部分之全面的和决 定性的“统治地位”, 它是马克思取自黑格 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 基础的方法的本质”。这是一个具有原则高 度的提法 , 它意味着 : 马克思创立的全新 科学的“基础”乃在于方法 , 而这一方法 的“本质”乃在于“总体范畴”。既然总体 范畴是为基础的本质 , 亦即科学中革命原 则的拱心石 , 既然这一本质直接地并且本 源地出自黑格尔的辩证法 , 那么对于卢卡 奇来说 , 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 , 就 理所当然地要求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加以实现。[1 ] (P15~16 ,32) 然而 , 如果更加精详也更加深入地考 察起来 , 我们便不难发现 , 这里所牵扯到 的作为方法论基础的总体性问题 , 既不是 一个同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论战的策略问 题 , 也不是一个局限于外在方法论范围内 的方式问题。因为 ,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外 在的方法论的方式问题 , 那么 , 不要说梅 林和普列汉诺夫 , 即使是第二国际的任何 一个理论家 , 都不会予以否认的 ———他们 完全能够而且肯定愿意在这个范围内承认 辩证法及其总体概念。不仅如此 , 在这样 的范围内 , 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也 就根本不可能与经济的优先性相对立 , 因 为这种优先性是完全可以在总体范畴中 (亦即在总体概念的范围内) 获得确认的。 那么 , 这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 何 以在这里会出现如此之大的理解偏差呢 ? 我们的回答是 : 在方法论的理解已被外在 化、形式化和中性化之际 , 这里的问题实 际上根本不是通常所谓的方法论问题 , 而 是存在论问题 , 是存在论的根基问题 ——— 无论卢卡奇本人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而上述理解上的偏差之所以出现 , 就因为 流俗的见解用已然无关乎痛痒的方法论表 述掩盖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存在论根 基问题。因为只要一谈到“对黑格尔遗产 进行彻底唯物主义改造”, 只要真正深入到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决定性问题的前 景”, 那么存在论的根基问题便俨然以其自 身的严重性绽露出来了。我们在这里的意 思是说 , 当卢卡奇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所 谓方法论问题时 , 关于方法乃是单纯形式 的理解定向便完全丧失了它的有效性 ——— 这种理解定向的有效性无论如何至少是前 黑格尔的。在黑格尔那里 , 例如 , 在《精 神现象学》的序言中 , 当 “实体即主体” 被当做其存在论的基础来把握时 , 难道这 一命题不同时就是其方法论原则么 ? 难道 这个序言乃至这部著作的全体不正是作为 体系之“灵魂” (即方法) 的展开与自行道 说 么 ? 难 道 黑 格 尔 所 谓 “现 实 的 东 西” ———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 , 在自身中 生活的东西 , 不就是 “沉入于内容”的方 法本身么 ? 所有这一切 , 皆可在所谓 “绝 对方法”这一提法中得到突出之表现。而 在对方法的这种理解中 , 方法就既不从属 于“表象思维的习惯”, 又不是以脱离内容 为自由的 “形式推理”, 毋宁说 , 它就是 “逻辑自身” ———“因为方法不是别的 , 正 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 性里”。[2 ] (P30~32 ,4043)在这种情况下 , 对黑格尔 辩证法的任何一种脱离其存在论实质和内 容的形式化或中立化理解都是不可能的 , 除非它已经先行地被抽象化曲解了。同样 , 当这种绝对方法有可能被切近地把握或真 正地触动时 , 其本体论视域亦必已经先行 地作为地平线被接受或被改变了。 因此 , 无论卢卡奇在当时是否充分地 · 31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意识到这一点,也无论他在问题的提法上学的任何一种姑息性的和以降格的理解作 是否存在什么策略考虑,《历史与阶级意基础的否弃图谋,最终都宿命般地逃脱不 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存在论的基础问出它的巨大规范并不得不成为它的一个枝 题。正是这一核心问题标示出这部著作之节或片断。诚然,卢卡奇也说过我们不能 全部意义及重要性。因为这部著作已然显停留在相互作用这个范畴上,而要达于并 现出来的意义并不是表明纯粹形式的、外深入于“总体”之中;但这个“总体”如 在的和中性的方法如何能够立足于自身,果不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 而是恰好相反,它揭示出一种切中于历史质,那么在缺失或去除概念形式的情况下 内容的方法论(在此即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只能是“相互作用”。更加准确地说来 的绝对必要性,并显现出这样的方法论如只要这种“相互作用”仍然仅仅被置放在 何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并且触动到其存在论概念形式中,那么它就仍然是黑格尔主义 的根基处。否则的话,卢卡奇就根本不能的。然而,在以非概念方式来把握“总体” 够—甚至不能指望—去袭击“梅林 的可能性还根本没有作为存在论革命的前 普列汉诺夫正统”,《历史与阶级意识》也进运动得到真正把握之前,“相互作用”的 根本不可能在20世纪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史理解方式说到底只能是退化性质的。事实 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上,卢卡奇在引证马克思的两段话并以此 现在,我们应当进一步追问的是:卢指证对黑格尔哲学的决定性超越时,他不 卡奇的总体范畴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究竟意过是在援引“相互作用”。其中的一则出自 味着什么?或者换句话说,这一范畴立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光是思想力求 于怎样的存在论基础之上?如果说,所谓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 总体范畴一般地意味着辩证法及其整个地向思想。1对于另一段出自《博士论文》 贯彻与实施,那么这个说法肯定是不错的;的引文,卢卡奇这样评论道:“马克思在他 当卢卡奇进而把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提示为的《博士论文》里,比黑格尔更具体、更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坚决地实现了从存在问题及其意义的层次 系”时,我们应当承认这一提法不仅切中问题向历史的现实的领域,向具体的实践 肯綮而且具有原则高度。但是,当他把这的领域的过渡。”1明 种作为“总体”的辩证关系称之为“最根 这是一种错估,并且它不是一般思想 本的相互作用山國时,这就颇让人感到费史意义上的错估,而是一种就问题本身之 解了。考虑到卢卡奇精通德国古典哲学尤性质上的错估。因为事实上马克思的这篇 其是黑格尔晢学,这就更让人感到费解了:论文还完全处在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规范之 因为老黑格尔早就说过,“相互作用”还 下,其特点是强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康德 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这种令人费解的情 费希特因素,并且为谋克服分裂计,诉 况看来是由“总体”的匿名状态造成的,诸缺失概念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卢卡奇 亦即是同“总体”概念在存在论根基上之的这种错估本身表明,他试图超越全部形 未经澄明的晦暗局面相联系的。卢卡奇想而上学以揭示马克思哲学之性质与意义的 要否弃黑格尔的概念神话,亦即想要否弃努力,终于还是一般地落到了黑格尔晢学 主客之间辩证关系在黑格尔那里的概念形的基地上。“相互作用”—尽管这是“最 式(绝对者·上帝),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根本的相互作用”—只是使“总体”成 是,这种否弃如果不是从存在论基础上形为匿名的绝对者,而匿名的总体归根到底 成的真正超越,那就只能成为一种姑息性不能不指向去除了黑格尔名号的黑格尔主 的和降格以求的理解—而对于黑格尔哲义理解基地。所以,卢卡奇本人在1967年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意识到这一点 , 也无论他在问题的提法上 是否存在什么策略考虑 , 《历史与阶级意 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存在论的基础问 题。正是这一核心问题标示出这部著作之 全部意义及重要性。因为这部著作已然显 现出来的意义并不是表明纯粹形式的、外 在的和中性的方法如何能够立足于自身 , 而是恰好相反 , 它揭示出一种切中于历史 内容的方法论 (在此即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的绝对必要性 , 并显现出这样的方法论如 何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并且触动到其存在论 的根基处。否则的话 , 卢卡奇就根本不能 够 ———甚至不能指望 ———去袭击 “梅林 - 普列汉诺夫正统”, 《历史与阶级意识》也 根本不可能在 20 世纪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史 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现在 , 我们应当进一步追问的是 : 卢 卡奇的总体范畴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究竟意 味着什么 ? 或者换句话说 , 这一范畴立足 于怎样的存在论基础之上 ? 如果说 , 所谓 总体范畴一般地意味着辩证法及其整个地 贯彻与实施 , 那么这个说法肯定是不错的 ; 当卢卡奇进而把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提示为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 系”时 , 我们应当承认这一提法不仅切中 肯綮而且具有原则高度。但是 , 当他把这 种作为“总体”的辩证关系称之为“最根 本的相互作用”[1 ] (P50)时 , 这就颇让人感到费 解了。考虑到卢卡奇精通德国古典哲学尤 其是黑格尔哲学 , 这就更让人感到费解了 : 因为老黑格尔早就说过 , “相互作用”还只 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这种令人费解的情 况看来是由 “总体”的匿名状态造成的 , 亦即是同“总体”概念在存在论根基上之 未经澄明的晦暗局面相联系的。卢卡奇想 要否弃黑格尔的概念神话 , 亦即想要否弃 主客之间辩证关系在黑格尔那里的概念形 式 (绝对者 - 上帝) , 这是完全正确的。但 是 , 这种否弃如果不是从存在论基础上形 成的真正超越 , 那就只能成为一种姑息性 的和降格以求的理解 ———而对于黑格尔哲 学的任何一种姑息性的和以降格的理解作 基础的否弃图谋 , 最终都宿命般地逃脱不 出它的巨大规范并不得不成为它的一个枝 节或片断。诚然 , 卢卡奇也说过我们不能 停留在相互作用这个范畴上 , 而要达于并 深入于 “总体”之中 ; 但这个 “总体”如 果不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 质 , 那么在缺失或去除概念形式的情况下 就只能是“相互作用”。更加准确地说来 , 只要这种“相互作用”仍然仅仅被置放在 概念形式中 , 那么它就仍然是黑格尔主义 的。然而 , 在以非概念方式来把握“总体” 的可能性还根本没有作为存在论革命的前 进运动得到真正把握之前 , “相互作用”的 理解方式说到底只能是退化性质的。事实 上 , 卢卡奇在引证马克思的两段话并以此 指证对黑格尔哲学的决定性超越时 , 他不 过是在援引“相互作用”。其中的一则出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光是思想力求 成为现实是不够的 , 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 向思想。”[3 ] (P11)对于另一段出自《博士论文》 的引文 , 卢卡奇这样评论道 : “马克思在他 的《博士论文》里 , 比黑格尔更具体、更 坚决地实现了从存在问题及其意义的层次 问题向历史的现实的领域 , 向具体的实践 的领域的过渡。”[1 ] (P199) 这是一种错估 , 并且它不是一般思想 史意义上的错估 , 而是一种就问题本身之 性质上的错估。因为事实上马克思的这篇 论文还完全处在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规范之 下 , 其特点是强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康德 - 费希特因素 , 并且为谋克服分裂计 , 诉 诸缺失概念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卢卡奇 的这种错估本身表明 , 他试图超越全部形 而上学以揭示马克思哲学之性质与意义的 努力 , 终于还是一般地落到了黑格尔哲学 的基地上。“相互作用” ———尽管这是“最 根本的相互作用” ———只是使 “总体”成 为匿名的绝对者 , 而匿名的总体归根到底 不能不指向去除了黑格尔名号的黑格尔主 义理解基地。所以 , 卢卡奇本人在 1967 年 · 41 ·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撰之新版序言的义”mm这一存在论的见地确实是难 陈述乃是真确的:“我一直是根据我自己的能可贵的,因为它确乎抓住了形而上学的 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来阅读马克思的”;该著根本,并且烛照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现代 对异化问题的实际讨论方式,“是用纯粹黑完成、即作为“形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 格尔的精神进行的”;更加重要的是,这部尔哲学的隐幽本质。然而,谈到或看到问 著作的“最终晢学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自题与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回事,就 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至于该著对像我们判断一个人并不是根据他所说的而 此“同一”本身的变更,亦即将《精神现是根据他实际所做的一样。在对于黑格尔 象学》的逻辑-形而上学结构实现在所谓哲学的批判方面,卢卡奇的那种几乎可以 无产阶级的存在和意识中一事,则是一种被称之为悲剧性的薄弱之处就在于:他所 “想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m,118认识到的局限性是他无力纠正的,而他已 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最终哲学基经指证出来的那些根本对立也是他无法以 出”,正是就存在论的根基而言的;所谓超出黑格尔的方式来扬弃的。在这种情况 “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乃是指黑下,滞留于或者复归于形而上学的神话学 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自我意识”因虽则黑格尔哲学乃是此种神话学之最 素)的扩张与充盈。关于前一个方面,我高成果—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此 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存在论根基方面的限 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就其根本性质度在于:它不能(或无能)决定性地超出 来说,乃是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决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从而其“最终哲 形而上学所造成的全部二元对立之最后的、学基础”不能不是黑格尔主义的—这意 也是最伟大的尝试。正因为如此,所以卢味着它超不出一般“哲学”或一般形而上 卡奇的批判—无论是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学的基本性质;而这种态势又决定着卢卡 判还是社会批判—能够超出或对立于奇对马克思哲学的富有成果和意义的解释 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然而也正因为仍然从根基上被锁闭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 如此,卢卡奇的批判仍然被封闭在现代性学中 以之作为前提的存在论根基处。关于后 因此,卢卡奇在1967年坦率承认《历 个方面,我们看到,由于重返黑格尔主义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 的基地,又由于从该基地出发而同“庸俗乃是黑格尔主义的。不管卢卡奇在哲学上 马克思主义”作战—同惰性的“物质实发生了何种转变,他对此一定向之性质的 体”作战,同机械论的宿命论和无批判的确认却一点也没有说错。正是由于这种定 科学实证主义作战,所以,“自我意识”的向,所以和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实践 端(当然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原则的费尔巴哈式的理解相对立,卢卡奇 即“阶级意识”)便以一种激进的费希特主在那里构建了一种“抽象的、唯心主义的 义的方式发展起来并扩张开来。P7~1 实践概念”,并由此而“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诚然,卢卡奇还是一般地谈到了黑格的直观之中”。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革命 尔哲学的“概念神话”,谈到了黑格尔的的实践概念表现为一种“夸张的高调”,并 变得抽象的、直观的方法”歪曲和糟蹋了且接近于当时流行的“以救世主自居的乌 历史,并且还—这确实又是卓有见地的托邦主义”,p2~1,那么不难看出,在与 谈到黑格尔使思维重又落入主体和客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对立中,这里得 体的“直观二元论”中,并且使概念重又到特别发挥的内容在存在论的基础方面乃 是黑格尔主义的,尤其是(下转第20页) 15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撰之新版序言的 陈述乃是真确的 : “我一直是根据我自己的 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来阅读马克思的”; 该著 对异化问题的实际讨论方式 , “是用纯粹黑 格尔的精神进行的”; 更加重要的是 , 这部 著作的“最终哲学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自 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 - 客体”; 至于该著对 此“同一”本身的变更 , 亦即将《精神现 象学》的逻辑 - 形而上学结构实现在所谓 无产阶级的存在和意识中一事 , 则是一种 “想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1 ] (P34 ,17~18) 不难看出 , 这里所谓的 “最终哲学基 础”, 正是就存在论的根基而言的 ; 所谓 “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 乃是指黑 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 (“自我意识”因 素) 的扩张与充盈。关于前一个方面 , 我 们可以说 , 黑格尔的“在历史过程中自我 实现的同一的主体 - 客体”, 就其根本性质 来说 , 乃是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决 形而上学所造成的全部二元对立之最后的、 也是最伟大的尝试。正因为如此 , 所以卢 卡奇的批判 ———无论是对现代性的哲学批 判还是社会批判 ———能够超出或对立于 “梅林 - 普列汉诺夫正统”; 然而也正因为 如此 , 卢卡奇的批判仍然被封闭在现代性 以之作为前提的存在论根基处。关于后一 个方面 , 我们看到 , 由于重返黑格尔主义 的基地 , 又由于从该基地出发而同“庸俗 马克思主义”作战 ———同惰性的 “物质实 体”作战 , 同机械论的宿命论和无批判的 科学实证主义作战 , 所以 , “自我意识”的 一端 (当然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 即“阶级意识”) 便以一种激进的费希特主 义的方式发展起来并扩张开来。[1 ] (P127~129) 诚然 , 卢卡奇还是一般地谈到了黑格 尔哲学的 “概念神话”, 谈到了黑格尔的 “变得抽象的、直观的方法”歪曲和糟蹋了 历史 , 并且还 ———这确实又是卓有见地的 ———谈到黑格尔使思维重又落入主体和客 体的“直观二元论”中 , 并且使概念重又 获 得 了 一 种 “康 德 唯 心 主 义 的 意 义”。[1 ] (P2226~227) 这一存在论的见地确实是难 能可贵的 , 因为它确乎抓住了形而上学的 根本 , 并且烛照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现代 完成、即作为 “形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 尔哲学的隐幽本质。然而 , 谈到或看到问 题与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回事 , 就 像我们判断一个人并不是根据他所说的而 是根据他实际所做的一样。在对于黑格尔 哲学的批判方面 , 卢卡奇的那种几乎可以 被称之为悲剧性的薄弱之处就在于 : 他所 认识到的局限性是他无力纠正的 , 而他已 经指证出来的那些根本对立也是他无法以 超出黑格尔的方式来扬弃的。在这种情况 下 , 滞留于或者复归于形而上学的神话学 ———虽则黑格尔哲学乃是此种神话学之最 高成果 ———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此 , 《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存在论根基方面的限 度在于 : 它不能 (或无能) 决定性地超出 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 , 从而其“最终哲 学基础”不能不是黑格尔主义的 ———这意 味着它超不出一般“哲学”或一般形而上 学的基本性质 ; 而这种态势又决定着卢卡 奇对马克思哲学的富有成果和意义的解释 仍然从根基上被锁闭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 学中。 因此 , 卢卡奇在 1967 年坦率承认《历 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 乃是黑格尔主义的。不管卢卡奇在哲学上 发生了何种转变 , 他对此一定向之性质的 确认却一点也没有说错。正是由于这种定 向 , 所以和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实践” 原则的费尔巴哈式的理解相对立 , 卢卡奇 在那里构建了一种“抽象的、唯心主义的 实践概念”, 并由此而“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的直观之中”。如果说 ,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 的实践概念表现为一种“夸张的高调”, 并 且接近于当时流行的“以救世主自居的乌 托邦主义”, [1 ] (P12~13) , 那么不难看出 , 在与 梅林 - 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对立中 , 这里得 到特别发挥的内容在存在论的基础方面乃 是黑格尔主义的 , 尤其是 (下转第 20 页) · 51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解和阐释马克思晢学终结或超越包括德国性”—即葛兰西所眺望而又未能实际地 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展开的实践哲学的“内在性”—之间的 的话,那么由存在论根基处澄清作为现代原则差别,将成为今天我们重新理解和阐 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内在性”与释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一个重要课题。① 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 参考文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三天讨论班纪要卩J].丁耘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 摘译.北京:哲学译丛,2001,(3) 任编辑/卢云昆 (上接第15页) 黑格尔晢学的费希特因素。因此,从晢学近于“革命救世主义的唯心主义”;它还可 上来说,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部分地说明,20世纪的现代性批判,特 的薄弱方面,首先就在于其存在论的根基别是由卢卡奇所引导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在于这一根基虽力图摆脱并阻遏依费判,何以会出现一种由“伟大梦想”作补 尔巴哈定向的退行性理解路线,却仍然依充的妥协终局。至于卢卡奇后来的哲学思 赖于晢学的形而上学基地,仍然滞留于断想,我们注意到他开始直接地关注并转向 言、反思及概念的天真性中,并且于意识存在论(本体论),甚至开始构筑所谓“社 的内在性贯穿一事几无意识和作为。这种会存在的本体论”,但由于上述的天真假设 情况可以在主要之点上说明,《历史与阶级始终未曾被真正意识到并从而瓦解之,所 意识》的激进批判如何潜在地包含着一种以其勤勉的构造工作不仅到处显露出纠缠 浪漫主义的方向,而这种浪漫主义方向又与驳杂,而且事实上已陷入到严重的衰退 如何表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并接过程中去了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京:商务印书馆,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光译 京:人民出版社,199 ■责任编辑/卢云昆 ①相关的具体阐释可参看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中的《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 哲学的当代境域》以及《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等篇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o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终结或超越包括德国 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 的话 , 那么由存在论根基处澄清作为现代 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内在性”与 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 性” ———即葛兰西所眺望而又未能实际地 展开的实践哲学的 “内在性” ———之间的 原则差别 , 将成为今天我们重新理解和阐 释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一个重要课题。① 参考文献 : [1 ] 葛兰西. 狱中札记 [M] . 曹雷雨 , 等译. 北京 :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0. [2 ] 马克思 ,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2. [3 ]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 第四卷 [M] . 贺麟 , 王太庆 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6. [4 ]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M] . 夏镇平 , 宋建平译. 上 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8. [5 ] 海德格尔. 晚期海德格尔三天讨论班纪要 [J ] . 丁耘 摘译. 北京 : 哲学译丛 , 2001 , (3) . ■责任编辑/ 卢云昆 (上接第 15 页) 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因此 , 从哲学 上来说 , 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的薄弱方面 , 首先就在于其存在论的根基 ———在于这一根基虽力图摆脱并阻遏依费 尔巴哈定向的退行性理解路线 , 却仍然依 赖于哲学的形而上学基地 , 仍然滞留于断 言、反思及概念的天真性中 , 并且于意识 的内在性贯穿一事几无意识和作为。这种 情况可以在主要之点上说明 , 《历史与阶级 意识》的激进批判如何潜在地包含着一种 浪漫主义的方向 , 而这种浪漫主义方向又 如何表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并接 近于“革命救世主义的唯心主义”; 它还可 以部分地说明 , 20 世纪的现代性批判 , 特 别是由卢卡奇所引导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 判 , 何以会出现一种由 “伟大梦想”作补 充的妥协终局。至于卢卡奇后来的哲学思 想 , 我们注意到他开始直接地关注并转向 存在论 (本体论) , 甚至开始构筑所谓“社 会存在的本体论”, 但由于上述的天真假设 始终未曾被真正意识到并从而瓦解之 , 所 以其勤勉的构造工作不仅到处显露出纠缠 与驳杂 , 而且事实上已陷入到严重的衰退 过程中去了。 参考文献 : [1 ]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 M] . 杜章智 , 等译. 北 京 : 商务印书馆 , 1995. [2 ]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 上卷 [ M] . 贺麟 , 王玖光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9. [3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 [M] . 北 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责任编辑/ 卢云昆 · 02 ·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① 相关的具体阐释可参看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中的《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 哲学的当代境域》以及《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等篇章。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卷六期 ABSTRACTS A Study of the Forms of Aca demic Organizations at Universities: Also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a de mic Organizations at Yunnan Universi The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universities play a crucial ole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proved that this mle is somewhat denied. The causes result from numerous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acauem'c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eradicate such defects and construct ideal forms of acaderr c organizations is a ust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Lukacs and its Ontological Orientation of hegelism wU Xiao-ming The importance of ukacsgeneralcategpry lies in its criticism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vulgar Marxism and points out the key approach to u r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in His 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s understood as metodological, it in fact leads to the depth of ontology in terms of its basic problems. In this aspect Lukacs has made uniqu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but his ontological base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is still of Hegelism. His"general"category as"the essential interaction"has mt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odern metaphysics but confined itself in the categorical theory The" Immanence of Gramscis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Limitations JIANG YOUfu Throug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immanence in practical philosophy, Gramsci successfully criticized the ab stract or idealistic aspects of ontology of"orthodox Marxism" and prevented th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 "pre-Kantian philosoph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 philosophy. Though Gramsci tried to use the "immanence of history or realism to distinguish the"immanence"of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m Hegels"immanence of thinking", his over- praise of Ricard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orm of philosophical"thinking as well as his ontological foundation, he was unable to giv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immanence Korsch's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Foun d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dern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us.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by the 2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s and the early leaders of Western Marxism will help u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 Through a severe criticism of the 2nd Intemational vulgar Marxism, Korsch gav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ralyzes the achievements,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Korsch's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Marcuse s Erotic Liberation and its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lu Starting from a trace back to the cause of alienation of modern man, Marcuse brought up"erotic liberation"based Freuds theory on instinct and proposed a on- repressive civilization with this liberation as the core. It advocates a"new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ABSTRACTS A Study of the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Universities : Also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Yunnan University WU Song The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universit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proved that this role is somewhat denied. The causes result from numerous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eradicate such defects and construct ideal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s a must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Lukacs and its Ontological Orientation of Hegelism WU Xiao2ming The importance of Lukacs’“general”category lies in its criticism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vulgar Marxism and points out the key approach to a re -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in His2 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s understood as methodological , it in fact leads to the depth of ontology in terms of its basic problems. In this aspect Lukacs has made uniqu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but his ontological base of the general category is still of Hegelism. His“general”category as“the essential interaction”has not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odern metaphysics but confined itself in the categorical theory The“Immanence”of Gramsci’s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Limitations J IANG You2fu Throug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immanence in practical philosophy , Gramsci successfully criticized the ab2 stract or idealistic aspects of ontology of“orthodox Marxism”and prevented th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pre - Kantian philosophy”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ough Gramsci tried to use the“immanence of history or realism” to distinguish the“immanence”of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m Hegel’s“immanence of thinking”, his over - praise of Ricardo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orm of philosophical“thinking”as well as his ontological foundation , he was unable to giv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immanence”. Korsch’s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Foundation XU Q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us.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by the 2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s and the early leaders of Western Marxism will help us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 Through a severe criticism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vulgar Marxism , Korsch gav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Korsch’s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Marcuse’s Erotic Liberation and its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YE Xiao2lu Starting from a trace back to the cause of alienation of modern man , Marcuse brought up“erotic liberation”based on Freud’s theory on instinct and proposed a non - repressive civilization with this liberation as the core. It advocates a“new · 29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四卷·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