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新历5月5日生于特利尔城(莱茵普 鲁士)。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犹太人,1824年加入新教。家庭是 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后,先入 波恩大学,后来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但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 哲学。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 文。马克思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 柏林,他加入过“黑格尔左派”(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小组,这派 人想从黑格尔哲学中作出无神论的和革命的结论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 行反动政策,1832年撤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 年又不准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年又褫夺青年教授布鲁诺 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权,这就使马克思不得不抛弃做学者的志愿。 当时黑格尔左派的观点在德国发展很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特 别从1836年起,开始批判神学,转向唯物主义,到1841年,唯物主 义在他的思想中完全占了上风(《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又有 他的《未来哲学原理》一书出版。后来,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的 这些著作时写道:“必须亲身体验”这些书的“解放作用”。“我们 〈即黑格尔左派,包括马克思〉一下子成为费尔巴哈派了。”②这
列宁:卡尔·马克思 时,同黑格尔左派接近的莱茵激进资产者,在科伦创办了一个反对 派的报纸《莱茵报》(1842年1月1日创刊)。马克思和布鲁诺· 鲍威尔被聘为主要撰稿人。1842年10月,马克思担任主编,并从 波恩迁居科伦。该报在马克思的编辑下,革命民主趋向愈来愈 确,所以政府起初对该报进行两三重检查,以后决定干脆要在1843 年1月1日将其查封。这时,马克思只好辞职但该报并没有因此 而得救,终于在1843年3月被查封了。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 的大篇论文,除后面列举的(见参考书目③)以外,恩格斯还指出了 论摩塞尔河谷酿造葡萄酒农民状况一文。办报工作使马克思感到 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不够,于是发奋研究这门科学 1843年,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同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 冯·威斯特华伦结婚。马克思还在大学时代就同她订婚了。燕妮 出身于普鲁士一个反动的贵族家庭,她的哥哥在一个最反动的时 期(1850—1858年)当过普鲁士内务大臣。1843年秋,马克思到了 巴黎,以便和阿尔诺德·卢格(1802-1880年;黑格尔左派分子, 1825-1830年被监禁,1848年以后亡命国外;1866-1870年以后 成为俾斯麦主义者)在国外创办一种激进的杂志。这个杂志《德法 年鉴》只出过第一期。其所以停刊,是因为在德国秘密发行困难 加上马克思同卢格又意见不合。马克思在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 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 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①本篇引文中尖括号〈>内的话是列宁加的。—編者注 ②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本选集第4卷第218页) 本篇和下一篇中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文均按列宁引用的俄译文译出 其中个别地方与原文稍有出入 编者注 ③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59-72页。—编者注 ④见马克思1843年9月给阿·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 页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本卷第9页)。—编者注
卡尔·马克思 1844年9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到巴黎住了几天,从此便 成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两人极其热情地投入了当时巴黎 各革命团体的沸腾生活(蒲鲁东的学说当时起着特别作用,马克思 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对它进行彻底的清算),并同各 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创立了革命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策略(见后面的 参考书目所载的马克思在1844-1848年这一时期的著作)。1845 年,由于普鲁士政府的坚决要求,马克思被视为一个危险的革命家 而逐出了巴黎。他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加 入秘密宣传团体“共产主义者同盟”,出色地参加了该同盟的第二 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在伦敦举行),并受大会委托起草了1848 年2月发表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 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 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 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 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他重返巴黎 三月革命后,他又从巴黎回到德国的科伦。1848年6月1日至 1849年5月19日,在科伦出版了《新莱茵报》;马克思任主编。 1848-1849年的革命事变进程光辉地证实了新的理论,后来世界 各国所有无产阶级运动和民主运动也都证实了它。得胜的反革命 势力起初将马克思提交法庭审判(1849年2月9日宣告无罪),以 后又把他逐出德国(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先去巴黎,在1849 年6月13日游行示威后又被逐出巴黎,于是他移居伦敦,直到 逝世。 侨居生活极端困苦,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1913年 出版)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来。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
列宁:卡尔·马克思 家于死地。如果不是恩格斯经常在经济上舍己援助,马克思不但 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定会死于贫困。此外,当时小资产阶级和 一般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占着上风,所以马克思不 得不经常进行无情的斗争,有时还要反驳最疯狂最野蛮的人身攻 击(《福格特先生》)①。马克思避开侨民小组,写了许多历史著作 (见参考书目)阐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理论,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出版)和《资本论》 (1867年出版第1卷)两书中,使这门科学革命化了(见后面马克 思的学说)。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民主运动复兴时期,马克思又投入实 际活动。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了有名的第一国际,即 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宣 言》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把各国工 人运动统一起来,竭力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 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 学派的理论,从而为各国工人阶级锻造出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 策略。巴黎公社失败(1871年)一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作了一个 极深刻的、准确的、出色而起积极作用的、革命的估价(《法兰西内 战》,1871年出版)—以及巴枯宁分子使第一国际分裂后,第 国际已无法在欧洲继续存在。海牙国际代表大会(1872年)以后, 马克思便把国际总委员会移至纽约。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 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无比壮大的时代,即工人运 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国家内相继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第397-754页。—编者注
马克思的学说 人政党的时代。 在第一国际中的紧张工作和更加紧张的理论研究,完全损坏 了马克思的健康。尽管如此,他还是收集大量新资料,学习好几种 语言(例如俄文),继续进行改造政治经济学和完成《资本论》的工 作,可是疾病使他没有能够写完《资本论》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夫人逝世。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在他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 墓和他的夫人葬在一起。当家境十分贫困时,马克思有几个孩子 在童年时代死于伦敦。三个女儿嫁给英国和法国的三个社会主义 者:爱琳娜嫁给艾威林,劳拉嫁给拉法格,燕妮嫁給龙格。燕妮的 儿子是法国社会党党员。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 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 者。这三种主要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 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敌人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现 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一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 理论和纲领。因此,我们在叙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 的经济学说以前,必须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简略地叙述一下 哲学唯物主义 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 义者,特别是一个拥护路·费尔巴哈的人,就是在后来他也认为费
列宁:卡尔·马克思 尔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不够全面。马克 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宜扬了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早“在十八 世纪特别是在法国,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 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意即与“清 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遗著》中的《神 圣家族》。马克思写道:“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 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创造 者、创立者……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 卷第二版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见该书,马克思看过该书 的手稿)中完全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并阐明这个哲 学,他写道:“…”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 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 来证明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 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或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 究竞什么是思维和认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末就会发现,它们 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 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 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 适应的。”“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就是说,在他看来,我们头脑中的 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 展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在某个地方存在着的某种观念的反映。” 弗·恩格斯在叙述自已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看法的《路德 维希·费尔巴哈》①一书中(此书付排前,恩格斯重新阅读了他和
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于1844-1845年写的论述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唯物主义历 史观的原稿)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两者孰先孰后的 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 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 然界,/从而归根到底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 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在其他任 何意义上运用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都只能造 成混乱。马克思不但坚决驳斥了始终这样或那样地同宗教相连的、 唯心主义,而且坚决驳斥了现时特别流行的休谟观点和康德观点 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批判主义和实证论,认为这类哲学是对唯心 主义的一种“反动的”让步,至多是“把当众逐出的唯物主义羞答答 地从后门放进来”。关于这个问题,除上面已指出的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著作以外,还可参看1868年12月12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 信。在这封信中,马克思指出著名博物学家托·赫胥黎说过的比 通常“较为唯物主义的”言论,及其认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 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离开唯物主义立场”的说法,而同时又斥责 赫胥黎留下了逃往不可知论和休谟主义去的“后路”。特别应当指 出马克思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在它没有被认识的 时候是窜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恩格斯《反杜林论》),这也 就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也同 尚未认识但可以认识的“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或“物的本 质”向“现象”转化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包括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尤其是毕希纳、福格特、摩莱肖特的 ①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本选集第4卷第210-254 页)。—編者注
列宁:卡尔·马克思 庸俗”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 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现时还应加上物质电 理论)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 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而全面地遵循发展观; (3)旧唯物主义者抽象地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了解为 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 解释”世界,但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了解“革 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 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他们认为, 其他一切关于发展原理、进化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 的,都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和 革命)弄得残缺不全。“当时几乎只有我和马克思两人决心拯救自 觉的辩证法〈使其不致与包括黑格尔主义在内的唯心主义同被粉 碎〉,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证物 并且正是现代自然科学表明这种证物异常丰富《这是在镭、电子和 元素转化等等发现以前写的呵!>,每天都提供大量材料,证明自然 界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 恩格斯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 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 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 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 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 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每
马克思的学说 个个别场合和每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在辩证哲学看 来,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 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象;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 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任何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 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 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一革命的方面。辩证唯 物主义“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 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而辩 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 现时所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 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现时,发展观念,进化观念,几乎完全深入社会的意识,但不是 通过黑格尔哲学,而是通过另外的道路。可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 据黑格尔哲学所表述的这个观念,要比流行的进化观念全面得多, 内容丰富得多。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 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 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渐进过 程的中断”;量到质的转化;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在 某个社会内部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造成发展 的内因;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 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 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比通 常的)发展学说的几个特点。(参看马克思1868年1月8日给恩 格斯的信,其中嘲笑施泰因的“死板的三分法”,认为把三分法同唯
列宁:卡尔·马克思 物主义辩证法混为一谈是荒谬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 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因 此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 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 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 来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说道:“工艺学会揭 示出人类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类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类 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 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的周密说明: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 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 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 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 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 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 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 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 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