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教学资源_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一个批判性的对话)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459.3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江苏社会科学 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 个批判性的对话 吴晓明 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海德格尔晚期对马 克思的评论虽然极大地误解了马克思,但却把问题引向了内在性”之瓦解这个核心。本文由 此展开的讨论试图表明: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亦即其哲学的根本性质 和当代意义皆在本质上发端于在性之被贯穿”一事。 关键词内在性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200433 对于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闸明,或对其当代( ontology)的根基 意义的揭示,已经必不可免地要求在哲学上予以极 大地深化了。此种必要性,不仅由于如德里达所言 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而且由于 娩期海德格尔论马克思》所作评论之实质是 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几乎完全被湮没在汪洋大海般什么呢?它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点:(1)马克思仍然 的近代性解释之中。即使是20世纪最重要的有关是一个形而上学家:全部马克思主义以之作为依据 理论家和思想家——如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奇等等,的命题—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 如萨特和海德格尔等等,虽然对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乃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 的评价,但仍然不是在消除而是在强化马克思晢学题"。(2)伴随着上述命题的,就像费尔巴哈一样(或 的近代性解释,并使之凝固为某种硬化的形象。然者如若我们联系着海德格尔别处的议论,那么,也 而,这样的形象是有根椐的吗?娩期海德格尔论马许就像尼采一样),乃是实施了对黑格尔晢学的倒 克思》2一文尤其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份量 则转”。因此之故,马克思哲学以之作为特征的生产 由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家的基性”—社会之社会性生产( gsellshaftliche Produk 本评论,一则由于海德格尔揭示主题本身的方式与 tion der gesellshaf)与人作为社会存在体( soziales 深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在这里,绽露出揭示马克 Wesen)的自身生产,就正是当今之思想”,易言 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必要性,以及经由一个批判性之,就是我们时代之意识形态。(3)由于马克思如费 的对话使得此种揭示在哲学上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尔巴哈或尼采一般对黑格尔所实现的倒转,所以他 性。因为这里所关涉到的,乃是哲学存在论便置身于形而上学之最遥远的对立面中:并因而从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苏社会科学 !" 内容提要 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阐明当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入手。海德格尔晚期对马 克思的评论虽然极大地误解了马克思,但却把问题引向了 “内在性”之瓦解这个核心。本文由 此展开的讨论试图表明:马克思在存在论基础上所发动的哲学革命,亦即其哲学的根本性质 和当代意义皆在本质上发端于“内在性之被贯穿”一事。 关键词 内在性 存在论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 对于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阐明,或对其当代 意义的揭示,已经必不可免地要求在哲学上予以极 大地深化了。此种必要性,不仅由于如德里达所言, “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而且由于 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几乎完全被湮没在汪洋大海般 的近代性解释之中。即使是 &’ 世纪最重要的有关 理论家和思想家———如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奇等等, 如萨特和海德格尔等等,虽然对马克思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但仍然不是在消除而是在强化马克思哲学 ····· 的近代性解释,并使之凝固为某种硬化的形象。然 而,这样的形象是有根据的吗(《晚期海德格尔论马 克思》#&% 一文尤其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份量———一则 由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家的基 本评论,一则由于海德格尔揭示主题本身的方式与 深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在这里,绽露出揭示马克 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必要性,以及经由一个批判性 的对话使得此种揭示在哲学上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性。因为这里所关涉到的, ··· 乃是哲学存在论 )*+,*-*./0 ··· 的根基。 !一" 《晚期海德格尔论马克思》所作评论之实质是 什么呢(它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点:)$0马克思仍然 ····· 是一个形而上学家;全部马克思主义以之作为依据 的命题———“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 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乃是一个 “形而上学的命 题”。)&0伴随着上述命题的,就像费尔巴哈一样)或 者如若我们联系着海德格尔别处的议论,那么,也 许就像尼采一样0,乃是实施了对黑格尔哲学的“ · 倒 · 转”。因此之故,马克思哲学以之作为特征的“生产 性”———社会之社会性生产 ).12--1345,-6732 89*:;212--1345,0 与人作为社会存在体 )1*?64-21 @212+0 的自身生产,就正是 “当今之思想”,易言 之,就是我们时代之意识形态。)A0由于马克思如费 尔巴哈或尼采一般对黑格尔所实现的倒转,所以他 ··· 便置身于形而上学之最遥远的对立面中;并因而从 吴晓明 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 ——— 一个批判性的对话

哲学研究 向着存在而思”的角度来看,乌克思达到了虚无 从根本上来说,只要马克思的存在论基础最终 主义的极致”3 被归结为费尔巴哈式的倒转”,那么,所谓马克思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样的评论中所透露出来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就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正 的问题是深入的和意义重大的。其所以是深入的,如海德格尔曾经精详地指证的那样,虚无主义乃是 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切近于存在论的根基:其所以是理性形而上学的最终结果、补充和必然归宿:从而 意义重大的,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应答最关本质地对黑格尔哲学一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完成 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涉及到对这一哲学的单纯倒转”亦即成为其最遥远的对立面,便是 之全部意义的估量。因此,这样的问题是决不允许虚无主义及其必然性。这一点在尼采身上表现得最 一事实上,也决不能够——被轻易地打发掉的。相为充分:“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 反,它们应当—事实上,也完全能够—被引向马有作用力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形而上学终结 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思想的最深处。在这里,有必了,对尼采来说,就是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 要立即提出的声明是:我们完全不同意海德格尔在哲学终结了。尼采把它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 上述评论中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所作出的判的反动,就他言,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61 断。因此,一个批判性的对话就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海德格尔接着指出,尼采的这一反动,作为单 我们先从最简单、最表面的问题入手,从可能纯的反动,势必如同所有的反 (Anti 作出某种区分的思想史上的事情”入手。60年代样,还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作为对 末70年代初海德格尔的讨论班特别关注的一个命形而上学的单纯颠倒,尼采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动绝 题,是马克思1843年禦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望地陷入形而上学中了 从而,形而上学由 下简称导言》)中的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于尼采所完成的颠倒只不过是倒转为它的非本质 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海德格尔就此评论( Unwesen)了。"m这一论断不仅非常正确,而且相 说,这不是政治命题,而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请注当深刻。它在此指明了:一切关于形而上学的形而 意: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命题”,不止是就其与政上学,如何最稳当地落到了形而上学下面:以及对 治命题相区别而言,并且是就其哲学性质而言。因于形而上学来说,作为其本身而真正发生的事情, 为他接着谈到:把这个命题放到费尔巴哈所做的如何始终是被遮蔽着的 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倒转这个境域中,就可以把这 问题的实质或根本就是如此。在这里真正重 个命题看得很清楚。可以用如下方式进行观察:对要的是:如果马克思的存在论基础就其实质而言最 于黑格尔来说,知识之事情是处于其辩证生成中的终属于费尔巴哈的倒转”,那么,在最好的情况下 绝对。通过把人而非绝对做成知识的事情,费尔巴它也只能是尼采性质的。我们确乎曾经看到,在伽 哈倒转了黑格尔。在我们所引用的这个命题三行之达默尔的0世纪的哲学基础》一文中,马克思的 后,可以在马克思的文本里读到如下的句子(这与费批判大体上即是尼采哲学的一个特例。然而,尽管 尔巴哈式批判的意义完全一样):对宗教的批判最海德格尔也许给予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以极高的 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个学说… s评价,但是,当马克思被指派去分享这一评价时,他 这样的评论是正确的吗?从思想史上来说,如 方面是理所当然地齿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另 果这一评论只是针对费尔巴哈,那么它是正确的:一方面,马克思也势必还拘执于他所反对的形而上 如果仅只针对马克思的导言》,那么它也大体正学的本质中,而且这种形而上学实际上并没有自 确。从哲学性质上来说,评论指证了费尔巴哈对黑绝于它的本质,并且作为形而上学,它从来就不能 格尔的倒转”,这是正确的:而当这一评论把费尔思考自己的本质。 巴哈的懰转”从根本上理解为形而上学之际,它尤 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把马克思哲学的 其正确。但是,可以在哲学性质上把马克思归结为质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导回到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吗?就此点而言,海德格尔无论如何是做的倒转”或尼采的反动"。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 得过于轻易了。如果仅就导言》而论,上述归结大所言,海德格尔在这一导回”之事上,乃是过份轻 体还能够成立:但其前提是:马克思的思想止于导易了。“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个命题确实是费 言》。确实,费尔巴哈的哲学止于朱来原理》和临尔巴哈的:在马克思1843年的著作中,这个命题大 时纲要》,而马克思的思想决不止于导言》:甚至可体上也确实属于费尔巴哈的总问题”(用阿尔图塞 以说,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此时尚未真正与的话来说):而且,就此一命题作为形而上学命题而 我们照面呢。 言,它也确实可以引导到海德格尔所谓的作为存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向着存在而思”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达到了虚无 主义的极致”#$% 。 我们必须承认,在这样的评论中所透露出来 的问题是深入的和意义重大的。其所以是深入的, ······ 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切近于存在论的根基;其所以是 意义重大的,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应答最关本质地 ·· 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涉及到对这一哲学 ···· 之全部意义的估量。因此,这样的问题是决不允许 ———事实上,也决不能够———被轻易地打发掉的。相 反,它们应当———事实上,也完全能够———被引向马 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思想的最深处。在这里,有必 要立即提出的声明是:我们完全不同意海德格尔在 ···· 上述评论中对马克思哲学之根本性质所作出的判 断。因此,一个批判性的对话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先从最简单、最表面的问题入手,从可能 ··· 作出某种区分的思想史上的“事情”入手。&’ 年代 末 (’ 年代初海德格尔的讨论班特别关注的一个命 题,是马克思 )!*$ 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 下简称《导言》,中的“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 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海德格尔就此评论 说,这不是政治命题,而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请注 意:这里所说的 “形而上学命题”,不止是就其与政 治命题相区别而言, ·· 并且是就其哲学性质而言。因 为他接着谈到:把这个命题 “放到费尔巴哈所做的 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倒转这个境域中,就可以把这 个命题看得很清楚。可以用如下方式进行观察:对 于黑格尔来说,知识之事情是处于其辩证生成中的 绝对。通过把人而非绝对做成知识的事情,费尔巴 哈倒转了黑格尔。在我们所引用的这个命题三行之 后,可以在马克思的文本里读到如下的句子+这与费 尔巴哈式批判的意义完全一样,:‘对宗教的批判最 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个学说……’。”#"% 这样的评论是正确的吗- 从思想史上来说,如 ···· 果这一评论只是针对费尔巴哈,那么它是正确的; 如果仅只针对马克思的 《 ··导言》,那么它也大体正 确。从哲学性质上来说,评论指证了费尔巴哈对黑 格尔的 “倒转”,这是正确的;而当这一评论把费尔 巴哈的“倒转”从根本上理解为形而上学之际,它尤 其正确。但是,可以在哲学性质上把马克思归结为 费尔巴哈吗- 就此点而言,海德格尔无论如何是做 得过于轻易了。如果仅就《导言》而论,上述归结大 体还能够成立;但其前提是: ·· 马克思的思想止于《导 言》。确实,费尔巴哈的哲学止于《未来原理》和《临 时纲要》, ··· 而马克思的思想决不止于《导言》;甚至可 以说,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此时尚未真正与 我们照面呢。 从根本上来说,只要马克思的存在论基础最终 被归结为费尔巴哈式的“ ··倒转”,那么,所谓“马克思 ···· 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就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正 如海德格尔曾经精详地指证的那样,虚无主义乃是 理性形而上学的最终结果、补充和必然归宿;从而 对黑格尔哲学———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完成——— 的单纯 “倒转”,亦即成为其最遥远的对立面,便是 虚无主义及其必然性。这一点在尼采身上表现得最 为充分:“‘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 有作用力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形而上学终结 了,对尼采来说,就是被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 哲学终结了。尼采把它自己的哲学看作对形而上学 的反动,就他言,也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然而,海德格尔接着指出,尼采的这一反动,作为单 纯的反动,势必 “如同所有的 ‘反……’+./01 2 , 一 样,还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作为对 形而上学的单纯颠倒,尼采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动绝 望地陷入形而上学中了……。”从而,“形而上学由 于尼采所完成的颠倒只不过是倒转为它的非本质 +3/4565/,了。”#(% 这一论断不仅非常正确,而且相 当深刻。它在此指明了:一切关于形而上学的形而 上学,如何最稳当地落到了形而上学下面;以及对 于形而上学来说,作为其本身而真正发生的事情, 如何始终是被遮蔽着的。 问题的实质或根本就是如此。在这里真正重 要的是:如果马克思的存在论基础就其实质而言最 终属于费尔巴哈的“倒转”,那么,······· 在最好的情况下, 它也只能是尼采性质的。我们确乎曾经看到,在伽 达默尔的 《7’ 世纪的哲学基础》一文中,马克思的 批判大体上即是尼采哲学的一个特例。然而,尽管 海德格尔也许给予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以极高的 评价,但是,当马克思被指派去分享这一评价时,他 一方面是理所当然地“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另 一方面,马克思也势必还拘执于他所反对的形而上 学的本质中,而且 “这种形而上学实际上并没有自 绝于它的本质,并且作为形而上学,它从来就不能 思考自己的本质。”#!% 然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把马克思哲学的 “本质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导回到费尔巴哈 的“倒转”或尼采的“反动”。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 所言,海德格尔在这一“导回”之事上,乃是过份轻 易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个命题确实是费 尔巴哈的;在马克思 )!*$ 年的著作中,这个命题大 体上也确实属于费尔巴哈的“总问题”+用阿尔图塞 的话来说,;而且,就此一命题作为形而上学命题而 言,它也确实可以引导到海德格尔所谓的 “作为存 哲 学 研 究

江苏社会科学 在的存在对于人不(nihi)再存在"。但是,把这 这一基本解释,便使得马克思加诸费尔巴哈的那些 命题放到费尔巴哈所作的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倒批评性的判词—作为理论家”和暂学家”从而 转这个境域中以便看清它——这个非常值得赞许作为黑格尔哲学的支脉”—最终命运般地落到 的举动如果同时变成把马克思嵌入费尔巴哈哲学了马克思本人头上,就好像一个卤莽的但气力毕竟 的本质中,那么,这种嵌入”就是十分可疑的。虽说不济的人在搬起石头砸伤敌人时终究还是砸到了 就问题的实质而言此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就像费自己的脚一样 尔巴哈以反黑格尔始而终归于黑格尔哲学的一个 从根本上来说,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这种解释 片断一样),但此点显然需要得到充分的论证。对于确实是非常普遍的。它普遍到何种程度呢?普遍到 不止于导言》的马克思来说,如果可以用其1843对马克思哲学之存在论基础加以近代解释的最遥 年的一个命题而使之实现与费尔巴哈的归并,那远的边缘。至于上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之命题 么,难道就不能用1845年的咲于费尔巴哈的提的形而上学性质究竟属于马克思本人的存在论立 纲》(以下简称媞纲》)以及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场还是近代解释的命运强加给马克思的,还不是目 态》来论证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本质重要的分离前所要辨析的:在这里真正重要的是:只要马克思 吗?难道在这两部著作中不是包含着清算费尔巴哈的存在论立场被设定在近代性的范围内,海氏的判 从而清算马克思本人1843年的狺仰”—的断就是不可移易的。就这点而言,他是深刻的。许多 全部理由吗?我们知道得很清楚:这里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不必一听到这样的判断就恼 并不是什么论据,它们也决不构成对海德格尔那些火起来,并且做出一幅完全无辜的面孔来,因为他 断言的反驳:但这样的问题显而易见地提示着并且们自己的解释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落到形而上学的 要求着探讨的扩展与深化。 巢臼之中的。此外,海德格尔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指 证了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与此种形而上学的翻 转”形式—实证主义—是同一根源的,甚至在 海德格尔正是依循着费尔巴哈的懰转”来制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证主义恰是最极端的形而上 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之方向的。紧接着对于导言》学之补充与完成。在局限于近代理解的、理论与实 的诠释,海氏对于缇纲》中马克思的那个最著名的践之间的狭隘联系”中,海德格尔说,奥古斯特·孔 并且在其存在论基础上最关紧要的命题—哲学德找到了两个同胞 黑格尔和马克思:电许 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是同胞,但更是未加认识的生身父母。”3至于马 世界 实施了完全相同的理解方案。他说,让克思是否果真是一个实证主义之父,我们将在后面 我们来考察上述这个论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从存在论的根基上予以澄清:但是,只要马克思的 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每一个解思想从终局上来说被禁锢于黑格尔哲学(作为形 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对世界的每一个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之中,那么实 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证主义就是其必然的归宿。自19世纪后期以来,对 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证主义解释(乃至于知性科学的 见( Vorblick)预设为工具吗?”针对着这样一些问题解释)难道还少吗?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早已在1844 的回答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年就充分意识到并且指证说,黑格尔哲学作为完成 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了的形而上学,不仅是非批判的唯心主义”,而且 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是同样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能立足在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上。"1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是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命题倘若果真局限于海 形而上学的——这种形而上学事实上设定了理论德格尔诠释的那个范围内,换言之,倘若果真局限 与实践之间的狭隘联系”(在当代哲学视域的观照于近代视野所开展的那个地平线上,那么,其性质 中此种联系当然是狭隘的):并且由于这一命题是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形而上学的,从而其全部原理 形而上学的,所以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个关于人的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从属于此一范围内之理论与 理论想法”而这个想法作为基础最切近地包含在实践之间的狭险联系”的,并且从而其哲学立场的 黑格尔哲学之中。海德格尔甚至就此断言:如果没归宿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在黑格尔(就其作为形 有黑格尔,马克思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2照此而上学之一切”的意义上)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的 看来,马克思哲学立场之从属于费尔巴哈的倒转” 即便是其倒转”的形式(如费尔巴哈,如尼采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苏社会科学 !" 在的存在对于人不#$%&%’(再存在”)*+ 。但是,把这一 命题放到“费尔巴哈所作的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倒 转这个境域中“以便看清它———这个非常值得赞许 的举动如果同时变成把马克思嵌入费尔巴哈哲学 的本质中,那么,这种“嵌入”就是十分可疑的。虽说 就问题的实质而言此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就像费 尔巴哈以反黑格尔始而终归于黑格尔哲学的一个 片断一样(,但此点显然需要得到充分的论证。对于 ··· 不止于 《导言》的马克思来说,如果可以用其,!-. ·· 年的一个命题而使之实现与费尔巴哈的归并,那 么,难道就不能用 ,!-/ 年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以下简称《提纲》( 以及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 ·· 来论证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本质重要的分离 吗0难道在这两部著作中不是包含着清算费尔巴哈 ———从而清算马克思本人 ,!-. 年的“信仰”———的 全部理由吗0 我们知道得很清楚:这里提出的问题 并不是什么论据,它们也决不构成对海德格尔那些 断言的反驳;但这样的问题显而易见地提示着并且 要求着探讨的扩展与深化。 !二" 海德格尔正是依循着费尔巴哈的 “倒转”来制 订其解释马克思哲学之方向的。紧接着对于《导言》 的诠释,海氏对于《提纲》中马克思的那个最著名的 并且在其存在论基础上最关紧要的命题———“哲学 ·· 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 而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1+ ———实施了完全相同的理解方案。他说,让 我们来考察上述这个论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0难道对世界每一个解 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0对世界的每一个 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0 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 见 #2345’%67( 预设为工具吗0”针对着这样一些问题 的回答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 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 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 能立足在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上。”),,+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是 形而上学的———这种形而上学事实上设定了“理论 与实践之间的狭隘联系”# ·· 在当代哲学视域的观照 中此种联系当然是狭隘的(;并且由于这一命题是 形而上学的,所以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个关于人的 “ ···· 理论想法”,而这个想法作为基础最切近地包含在 黑格尔哲学之中。海德格尔甚至就此断言:“如果没 有黑格尔,马克思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8+ 照此 看来,马克思哲学立场之从属于费尔巴哈的“倒转” 这一基本解释,便使得马克思加诸费尔巴哈的那些 批评性的判词———作为“ ··· 理论家”和“ ··· 哲学家”,从而 作为 “黑格尔哲学的支脉”———最终命运般地落到 了马克思本人头上,就好像一个卤莽的但气力毕竟 不济的人在搬起石头砸伤敌人时终究还是砸到了 自己的脚一样。 ······ 从根本上来说,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这种解释 确实是非常普遍的。它普遍到何种程度呢0普遍到 ···· 对马克思哲学之存在论基础加以近代解释的最遥 远的边缘。至于上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之命题 的形而上学性质究竟属于马克思本人的存在论立 场还是近代解释的命运强加给马克思的,还不是目 前所要辨析的;在这里真正重要的是:··只要马克思 的存在论立场被设定在近代性的范围内,海氏的判 ····· 断就是不可移易的。就这点而言,他是深刻的。许多 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不必一听到这样的判断就恼 火起来,并且做出一幅完全无辜的面孔来,因为他 们自己的解释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落到形而上学的 巢臼之中的。此外,海德格尔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指 证了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与此种形而上学的 “翻 转”形式———···· 实证主义———是同一根源的,甚至在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证主义恰是最极端的形而上 学之补充与完成。在局限于近代理解的、“理论与实 践之间的狭隘联系”中,海德格尔说,奥古斯特·孔 德找到了两个 “同胞”———黑格尔和马克思;“也许 是同胞,但更是未加认识的生身父母。”),.+ 至于马 克思是否果真是一个实证主义之父,我们将在后面 从存在论的根基上予以澄清;但是,··只要马克思的 思想从终局上来说被禁锢于黑格尔哲学 #作为 “形 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尔哲学(的本质之中,那么实 证主义就是其必然的归宿。自 ,* 世纪后期以来,对 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证主义解释#乃至于知性科学的 解释(难道还少吗0事实上,马克思本人早已在,!-- 年就充分意识到并且指证说,黑格尔哲学作为完成 了的形而上学,不仅是 “非批判的唯心主义”,而且 是同样“ ···· 非批判的实证主义”),-+ 。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 ·· 这一命题倘若果真局限于海 德格尔诠释的那个范围内,换言之,··倘若果真局限 于近代视野所开展的那个地平线上,那么,其性质 ····· 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形而上学的,从而其全部原理 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从属于此一范围内之“ ··· 理论与 ········· 实践之间的狭隘联系”的,并且从而其哲学立场的 归宿就确实是而且只能是在黑格尔 #就其作为 “形 而上学之一切”的意义上( 的巨大阴影笼罩之下的 ———即便是其“倒转”的形式#如费尔巴哈,如尼采

哲学研究 如孔德等等)。因此,任何一个想要对海氏的这一命是,在汪洋大海般的近代性意识形态的包围中,对 题阐释作出真正反驳(批判)的人,都必须在思的深马克思的思想作形而上学解释的可能性简直就如 处,在存在论的根柢处,仔细地检审并且有力地表同其命运一样展现出来:这种解释是太经常也太容 明:其自身的哲学立场以及对马克思哲学的阐述是易了,以至于它们已经变成为一种常态”了。当然, 否从原则上真正脱开了近代性一形而上学的渊对于海德格尔来说,问题倒并不在于他本人的思想 薮。换言之,他必须最彻底地追问,他是否就其自身屈从于形而上学或近代性的意识形态,而在于他过 的立场以及对马克思的阐述能够真正超越上面已份轻易地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到形而上学的本质 经提到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狭隘联系”;他是否能中。不难看出,他对媞纲》改变世界”这一命题的 够真正经由自身并且经由马克思来应答和反驳海诠释是依导言》(确切些说,是依费尔巴哈所实现 氏的下述说法:在马克思那里谈到的是哪样一种的倒转”)来制订方向的,但是这一定向是有充分 改变世界呢?谈到的是生产关系中的改变。生产在根据的吗? 哪里具有其地位呢?在实践中。实践是通过什么被 即使是从思想史的最浅表的方面来看,此种解 规定的呢?通过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将生产的概念释的定向难道不是匆匆越过了纟844年经济学哲 塑造为对人的(通过他自身的)生产。”15 学手稿》(以下简称舴稿》)吗?也许在海德格尔看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从而理 来,稿》及其整个思想展开乃是无关紧要的 论与实践狭隘联系的——范围内,换言之,在此 这当然并非完全不可能,例如在阿尔图塞的框架 范围确定的前提下,海德格尔的下述推论就是完全中,它便是黎明前最黑喑的那个所在。然而在我们 合乎逻辑的:改变世界预设了世界表象之变化,而看来,年稿》乃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的物密和诞 世界表象只能通过充分地解释世界才能得到。这意生地”,其中包含着或者说孕育着它同整个形而上 味着:为了提出改变世界)的要求,马克思立足学(“般哲学”)相弃绝的基本理由,并从而提示着 于一种完全特定的解释世界,于是,这个命题就表其整个哲学革命(存在论基础之革命)的最深刻的 明自己是没有根据的。这个命题引发了这样一种印意义。即使我们在这里形成一些简单的对照,海氏 象,好象它在明确反对哲学,而这个命题的第二部的解释定向恐怕至少也会显得颇为可疑。举例来 分已经默默预设了对哲学的需要。”圍确实,只要说,如若果真完全局限于所谓进步强制”,那么马 这样的范围和前提对于马克思来说能够成立,那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谈论向自身的复归 么,海德格尔的上述判断就是不订避免的,而且是呢?如若这一进步强制引起了一种生产强制”并 本质性的。而正是认此范围和前提能够成立,所以且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不能思考其本质从而 海德格尔赋予马克思晢学以完全近代性的一形而始终是被遮蔽着的,那么现代生产作为异化劳动、 上学的形象。例如,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思想作为工业之历史结果的异化性质是从何处被揭示 仍然隶属于进步强制”( Progrssionszwang),以及由的呢?至于说到不断更新的需求的强制”,难道年 之而来的生产强制”和需求的强制”从而它实际稿》不是最无情地指证了“业的宦官”和商业的 上顺应着荐在之天命的最后形态”,即人从对象性宦官”所不断制造的那种非人的和虚假的需要吗? 的时代进入到呵订造性”( Bestellbarkeit)的时代:进而言之,当海氏谈到当今时代只有工业化的产 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他自身就是他自己的根物,却再也没有家了”m时,马克思所谓在工业中 本),正是这种生产以及隶属于生产的消费的人 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已的、有用的 一即我们现时代的人。照此看来,这确实是一种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1是 形而上学,并且确实已然导向彻头彻尾的无批判的什么意思呢?当海氏谈到对自然界的迫使越严重, 的实证主义 人自身所遭受的迫使也就越严重”时,德意志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上面所说的那样的范意识形态》中所谓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 围和前提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能够成立吗?我们的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是什么意思呢?年稿》中 观点是:它们不能成立,而且完全不能成立。这决不所谓社会”作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 是说,对马克思的思想作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完全不的统一”、作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又是什 可能的:不,恰恰相反,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么意思呢?需要再度重申的是,所有这些以简单对 不断地实现自身。进而言之,这种可能性并不仅仅照构成的问题,同样并不是真正的论据或对海氏解 关乎辞令,就像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也几乎太经常释定向的真正反驳:因为完全可能的是:在海氏看 地遭遇着形而上学解释的危险性一样。本质重要的来,马克思的上述说法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依然是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如孔德等等#。因此,任何一个想要对海氏的这一命 题阐释作出真正反驳$批判#的人,都必须在思的深 处,在存在论的根柢处,仔细地检审并且有力地表 明:其自身的哲学立场以及对马克思哲学的阐述是 ·· 否从原则上真正脱开了近代性 % 形而上学的渊 薮。换言之,他必须最彻底地追问,他是否就其自身 ·· 的立场以及对马克思的阐述能够真正超越上面已 经提到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狭隘联系”;他是否能 ·· 够真正经由自身并且经由马克思来应答和反驳海 氏的下述说法:“在马克思那里谈到的是哪样一种 改变世界呢&谈到的是生产关系中的改变。生产在 哪里具有其地位呢&在实践中。实践是通过什么被 规定的呢& 通过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将生产的概念 塑造为对人的$通过他自身的#生产。”’()* 毫无疑问,···· 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从而理 论与实践狭隘联系的———··· 范围内,换言之,在此一 ··· 范围确定的前提下,海德格尔的下述推论就是完全 合乎逻辑的:“改变世界预设了世界表象之变化,而 世界表象只能通过充分地解释世界才能得到。这意 味着:为了提出‘改变〔世界〕’的要求,马克思立足 于一种完全特定的解释世界,于是,这个命题就表 明自己是没有根据的。这个命题引发了这样一种印 象,好象它在明确反对哲学,而这个命题的第二部 分已经默默预设了对哲学的需要。”’(+* 确实,··只要 这样的范围和前提对于马克思来说能够成立,那 么, ····· 海德格尔的上述判断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 ···· 本质性的。而正是认此范围和前提能够成立,所以 海德格尔赋予马克思哲学以完全近代性的 % 形而 上学的形象。例如,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思想 仍然隶属于“进步强制”$,-./-001.203452/#,以及由 之而来的“生产强制”和“需求的强制”;从而它实际 上顺应着“存在之天命的最后形态”,即人从对象性 的时代进入到 “可订造性”$6708799:5-;718# 的时代; 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 $他自身就是他自己的根 本#,正是这种生产以及隶属于生产的消费的人 ———即我们现时代的人。照此看来,这确实是一种 形而上学,并且确实已然导向彻头彻尾的无批判的 的实证主义。 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 · 上面所说的那样的范 · ·· 围和前提对于马克思本人来说能够成立吗&我们的 观点是:它们不能成立,而且完全不能成立。这决不 是说,对马克思的思想作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完全不 可能的;不,恰恰相反,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 不断地实现自身。进而言之,这种可能性并不仅仅 关乎辞令,就像海德格尔本人的思想也几乎太经常 地遭遇着形而上学解释的危险性一样。本质重要的 是,在汪洋大海般的近代性意识形态的包围中,对 马克思的思想作形而上学解释的可能性简直就如 同其命运一样展现出来;这种解释是太经常也太容 易了,以至于它们已经变成为一种“常态”了。当然,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问题倒并不在于他本人的思想 屈从于形而上学或近代性的意识形态,而在于他过 份轻易地把马克思的思想归结到形而上学的本质 中。不难看出,他对《提纲》“改变世界”这一命题的 诠释是依 《导言》$确切些说,是依费尔巴哈所实现 的 “倒转”# 来制订方向的,但是这一定向是有充分 根据的吗& 即使是从思想史的最浅表的方面来看,此种解 释的定向难道不是匆匆越过了 《(!?* ———又是什 么意思呢& 需要再度重申的是,所有这些以简单对 照构成的问题,同样并不是真正的论据或对海氏解 释定向的真正反驳;因为完全可能的是:在海氏看 来,马克思的上述说法在其存在论的基础上依然是 哲 学 研 究

江苏社会科学 无关宏旨的,并且依然立足于发……(Anti-)”这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 模式从而依然拘执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之中。但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1241 是,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应当把我们引向所谓问题确实,这是一个全部近代形而上学所面临的共同问 所在的那个核心吗? 题:确实,这也是一个只要滞留于近代形而上学乃 至整个形而上学的本质中就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 同样确实,这还是一个只有越出全部形而上学视域 在1969年的海德格尔访谈录中,当被问到晢方始能够提出并从而解除的问题。一切笛卡儿式的 学的社会责任时,海氏答道,当今社会只是现代主神助说”难准道不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康德所谓 体性的绝对化,而一种经克服了主体性之立足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的耻辱”—始终还没有 点的哲学”,根本不应该与之同声共气。而在同年进人能够真正证明我们之外的物的定在( Dasein)”, 行的讨论班上,他大费周章地通过哲学史考察了难道不也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最后,当胡塞尔 内在性之被贯穿”这一事件。确实,这是一个极其说,内在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内在如何能够被认 重大且意义深远的事件,因为越出整个形而上学及识,是可理解的,恰如超越如何能够被认识,是不可 其现代性疆域从而开启思之全新地平线一事,是唯理解的一样”时,难道不是源于同样的困境么? 赖此一贯穿”方始可能的。显而易见,览服主体性 然而,正是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已经充分意 之立足点”,不过是内在性之被贯穿”的另一种表识到拘执于内在性(亦即生体性之立足点”)的全 述而已。因此,讨论班于此一主题大动干戈且周旋部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并且正是牢牢地把握 反复,既非旁出,亦非余兴,相反却是深得要领、切这一点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实施全 中肯綮的:而内在性之被贯穿(或瓦解),正就是上面清算的。难道年稿》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就 节所谓问题所在的那个核心 其作为形而上学之一切”而进行的批判吗?难道马 海德格尔极为概要并且精当地指证了形而上克思的这一批判不是深刻地针对着并且有力地袭 学之全部现代形式的主导原则和基本建制:意识击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这一基本立足点(或这 之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 Subjektivitaet)被规定形而上学之完成形态的根本症结所在)吗?如若匆 的。但是这个主体性并未就其存在得到询问:自笛匆地跃过了年稿》—一显然它是被当作标志物来 卡儿以来,它就是 fundamentum inconeussun禁使用的,不管以何种方式也不管是什么原因,以至 地〕。a在这一原则的基地上,意向性与意识便被于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瓦解一事终于变得晦暗 联系起来,并因而在意识的内在性中,意向客体也不明,那么这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过错。马克思曾 样有它的位置。海德格尔指出,直到胡塞尔,情形经写道:黑格尔哲学的绝对—作为近代形而上学 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因为虽说胡塞尔使对象取回之完成的绝对,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 其本已的存有特性( Bestandhaftigkeit),并从而挽救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 了对象,但他依然把意向性包含在内在性之中,把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 对象嵌入意识的内在性之中”2。事实上,从我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 思”出发,从主体之主体性出发,亦即从意识之内在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261 性出发,乃是近代以来全部形而上学的基本状况:这一表述应该说是足够清楚的,但如果人们不能以 然而同时也是其基本的和无法解脱的困境。这一困此为满足的话,那么我们还会继续看到:当马克思 境是:只要人们从 Ego cogito我思)出发,便根本谈到黑格尔所谓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时,他 无法再来贯穿对象领域:因为根据我思的基本建制指证了这一设定意味着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 (正如根据莱布尼茨的单子之基本建制),它根本没而创造对象”,也就是说,从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中 有某物得以进出的窗户。就此而言,我思是一个封来”:而这种来”的根本困境和全部虚妄性就 闭的区域。从’该封闭的区域出来’这一想法是自在于: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 相矛盾的。”1231 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 此种保持在内在性之中并由之出发”所构成换言之,当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把自然界从自身 的自相矛盾的困境,在在与时间》中是通过这样释放出去”时,所释放出来的只是抽象的自然界,亦 一个不可克服的难题而得到表述的:这个正在进即名为自然界的思想物7。一方面,这样的自然 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范围’出来并进入界乃是某种笮存在物”( Unwesen),正像作为设定 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者主体的自我意识乃是唯灵论的存在物”样。另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苏社会科学 !! 无关宏旨的,并且依然立足于“反…… "#$%& ’ (”这 一模式从而依然拘执于形而上学的本质之中。但 是,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应当把我们引向所谓问题 所在的那个核心吗) !三" 在 *+,+ 年的海德格尔访谈录中,当被问到哲 学的社会责任时,海氏答道, ··· 当今社会只是现代主 ··体性的绝对化,而一种 “ ······ 已经克服了主体性之立足 点的哲学”,根本不应该与之同声共气。而在同年进 行的讨论班上,他大费周章地通过哲学史考察了 “ ······· 内在性之被贯穿”这一事件。确实,这是一个极其 重大且意义深远的事件,因为越出整个形而上学及 其现代性疆域从而开启思之全新地平线一事,是唯 赖此一“贯穿”方始可能的。显而易见,“克服主体性 之立足点”,不过是 “内在性之被贯穿”的另一种表 述而已。因此,讨论班于此一主题大动干戈且周旋 反复,既非旁出,亦非余兴,相反却是深得要领、切 中肯綮的;而内在性之被贯穿 "或瓦解(,正就是上 节所谓问题所在的那个核心。 海德格尔极为概要并且精当地指证了形而上 学之全部现代形式的主导原则和基本建制:“意识 之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 "-./012%&3&%41%( 被规定 的。但是这个主体性并未就其存在得到询问;自笛 卡儿以来,它就是 54$6471$%.7 &$89$8.::.7〔禁 地〕。”;1:%4$6?45%&@21&%(,并从而挽救 了对象,但他依然把意向性包含在内在性之中,“把 对象嵌入意识的内在性之中”;<<= 。事实上,从 “我 思”出发,从主体之主体性出发,亦即从意识之内在 性出发,乃是近代以来全部形而上学的基本状况; ·· 然而同时也是其基本的和无法解脱的困境。这一困 境是:“只要人们从 A@9 89@&%9〔我思〕出发,便根本 无法再来贯穿对象领域;因为根据我思的基本建制 "正如根据莱布尼茨的单子之基本建制(,它根本没 有某物得以进出的窗户。就此而言,我思是一个封 闭的区域。‘从’该封闭的区域‘出来’这一想法是自 相矛盾的。”;<B= 此种保持在内在性之中并由之 “出发”所构成 的自相矛盾的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中是通过这样 一个不可克服的难题而得到表述的:“这个正在进 行认识的主体怎么从他的内在 ‘范围’出来并进入 ‘一个不同的外在的’范围,认识究竟怎么能有一个 对象,必须怎样来设想这个对象才能使主体最终认 识这个对象而且不必冒跃入另一个范围之险)”;<C= 确实,这是一个全部近代形而上学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确实,这也是一个只要滞留于近代形而上学乃 至整个形而上学的本质中就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同样确实,这还是一个只有越出全部形而上学视域 方始能够提出并从而解除的问题。一切笛卡儿式的 “神助说”难道不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康德所谓 “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的耻辱”———始终还没有 人能够真正证明 “我们之外的物的定在 "D4:1&$(”, 难道不也是源于这种基本困境么) 最后,当胡塞尔 说,“内在本身是无可怀疑的。内在如何能够被认 识,是可理解的,恰如超越如何能够被认识,是不可 理解的一样”;<E= 时,难道不是源于同样的困境么) 然而,正是马克思,早在 *!CC 年就已经充分意 ······ 识到拘执于内在性 "亦即 “主体性之立足点”( 的全 部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并且正是牢牢地把握 ··· 这一点而对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实施全 面清算的。难道《手稿》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就 其作为“形而上学之一切”而进行的批判吗)难道马 克思的这一批判不是深刻地针对着并且有力地袭 ········· 击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这一基本立足点"或这一 形而上学之完成形态的根本症结所在( 吗) 如若匆 ··· 匆地跃过了 《手稿》——— ··· 显然它是被当作标志物来 使用的,不管以何种方式也不管是什么原因,以至 于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的瓦解一事终于变得晦暗 不明,那么这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过错。马克思曾 经写道:黑格尔哲学的绝对———作为近代形而上学 之完成的绝对,就是“神秘的主体 ’ ····· ···客体, ··· 或笼罩在 ······· 客体上的主体性, ·· ···· 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 ·· 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 ·· 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 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 不停息的旋转。”;<,= 这一表述应该说是足够清楚的,但如果人们不能以 此为满足的话,那么我们还会继续看到:当马克思 谈到黑格尔所谓“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时,他 指证了这一设定意味着“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 而创造对象”,也就是说,从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中 “ ··出来”;而这种“ ··出来”的根本困境和全部虚妄性就 在于:“ ···· 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 ··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 ··· 而不是现实的物。” 换言之,当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把自然界 “从自身 释放出去”时,所释放出来的只是抽象的自然界,亦 即名为自然界的“思想物”;<F= 。一方面,这样的自然 界乃是某种 “ ···· 非存在物”"G$H1:1$(,正像作为设定 者主体的自我意识乃是“ ······· 唯灵论的存在物”一样。另

哲学研究 方面,纯粹的活动”或无限的自我活动”,作为得到表述的呢? 完成了的内在性之主体性,在对内容的渴望”中 答曰:通过对象性的( gegenstaindliche)活 只不过表明其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是脱离现动”。也许有人一听到对象性”一词便要大叫大嚷 安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起来,以为它恰好表现着近代性形而上学的极致 逻辑范畴。”在这里,马克思所揭穿的难道不正因为海德格尔确曾正当而且准确地把对象性”规 是拘执于内在性之全部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定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核心。然而这里的关键决非用 么?马克思对整个哲学一包括可以被用作标志物辞之争,而在乎心知其意”,在乎对其所言说者有 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所有批判,难真切之领会:否则的话,便也可把康德的统觉”目 道不正是一本于这个立场么? 之为心理学的,把海德格尔的频”、畏”等等目之 前文已述,克服主体性之立足点与内在性之为美文学的了。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的活动”首 被贯穿”乃是一回事因此,内在性的真正瓦解便要先在于揭示洞穿内在性之出离”:当现实的、有形 求着出离”(此一出离”与黑格尔式的由主体出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 来”—即外化、设定、创立、释放等等全然不同,在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 存在论的根基上全然不同)。于是海德格尔说,必定为异已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欢 须从某种与我思不同的东西出发”,这需要一个与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种本质力量的活 意识领域不同的领域,亦即被称为纰-在”(Da 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并不是它在 sein)的领域。海氏深得要领地进一步阐释道:与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鈍粹的活动,转而创造 意识( Bewusstsein)的内在性相反一识-在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 ( Bewusst-sein)中的那个存在’就表达了这种内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 在性——此一在中的在’表达了在…之外-存在的活动。”m32海德格尔只要一听到马克思谈及 (Sein- ausserhalb-von-…)。………此-在中的存在必",便有说不完的意见。(确实,旧有的表达方式 须守护着一种在外’( Draussen)。”易言之,此-在是不可避免的,即令海氏本人晚年也曾谈到:解在 本质地就是出-离式的,从而内在性就被贯穿与时间》说着从形而士学中借用过来的表达。)但 了0此一贯穿对于存在论基础的根本变革来说,是,在可以相较从而是上面已提到的那种意义上 确实具有本质重要的意义:而由内在性之被瓦解所何谓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呢?难道它不是意味着人 揭示的此在之出离特性,在脊在与时间》中已获得牲世界中”的存在么?何谓呼吸着一切自然力” 的表述是:牲指向某某东西之际,在把捉之际,此(单行本译呼吸”为呼出和吸入”)呢?难道它不是 在并非要从它早先被囚闭于其中的内在范围出去,提示着人之出离”自身,提示着其牲内”即是牲 相反倒是:按照它本来的存在方式,此在一向已经外”,或径直就是牲…之外一存在”,从而提示着内 在外’,一向滞留于属于己被揭示世界的照面着的在性之被贯穿么?因此,当马克思说到设定”不是 存在者a…此在的这种依寓于对象的在外存在 主体”而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时,正 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内’。”从而内在性之被贯穿像前者乃指作为内在性的主体性一样,后者恰意味 便意味着:我崔世界中寓于外部存在者处”31 着此种主体性之被洞穿和瓦解,从而也正意味着海 如果说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或整个哲学”的清德格尔所言之克服生主体性之立足点的哲学”。同 算是以瓦解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为枢轴的,那么很样,当马克思指证纯粹的活动”与对象性的活动” 显然,一般意义上的出离”就必赖存在论基础上的之原则差别时,正像前者乃指黑格尔式主体(一切 根本变革有以建立并获得巩固。换言之,必赖此 形而上学主体)之自相矛盾地从自身出来”,后者 变革以开启一个与意识领域”不同的领域,亦即 则意味着觊实的人的存在”本质地就是出离”式 个在形而上学基础上永远无能观瞻的崭新地平线:的,从而意味着内在性之被贯穿的那个境域对于马 因为内在性之被贯穿是唯赖一般意义上的出离”克思来说的真正开展。在这样的一些场合,拘执于 方始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在瓦解全部形而上辞令的谈论几乎必错无疑:因为马克思所言之对 学之存在论根基的意义上,并且目前仅仅是在这个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恰是作为生体”的主体 意义上,我们可以来谈论马克思令内在性由以贯穿性之瓦解颠覆,因而恰是海德格尔所谓生体性” 的出离”亦即与海德格尔相对一致的地方(尽管 Subjektivitaet)的反面:正如马克思所言之对象 海氏本人并不打算承认这一点)。于是我们要问:在性”,恰是伴生于主体之主体性的对象性”之瓦解 马克思那里,洞穿内在性的出离”是通过何种方式颠覆,因而恰是全部近代形而上学驻足其中亦即海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 一方面,“纯粹的活动”或无限的“自我活动”,作为 完成了的内在性之主体性,在 “对内容的渴望”中, 只不过表明其 “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是 “ · 脱离现 ·· ··· ···· 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 逻辑范畴。”#$!% 在这里,马克思所揭穿的难道不正 是拘执于内在性之全部近代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 么&马克思对整个哲学———包括可以被用作标志物 的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所有批判,难 道不正是一本于这个立场么& 前文已述,克服主体性之立足点与 “内在性之 被贯穿”乃是一回事。因此,内在性的真正瓦解便要 求着“ ··出离”’此一“出离”与黑格尔式的由主体“出 来”———即外化、设定、创立、释放等等全然不同,在 存在论的根基上全然不同(。于是海德格尔说,“必 须从某种与我思不同的东西出发”,这需要一个与 意识领域不同的领域,亦即被称为“此 ) 在”’*+ ) ,-./( 的领域。海氏深得要领地进一步阐释道:“与 意 识 ’0-12,,3,-./( 的 内 在 性 相 反 ———识 ) 在 ’0-12,,3 ) ,-./( 中的那个 ‘存在’就表达了这种内 在性———此 ) 在中的 ‘在’表达了在…之外 ) 存在 ’4-./ ) +2,,-56+78 ) 9:/…(。……此 ) 在中的存在必 须守护着一种‘在外’’*5+2,,-/(。”易言之,此 ) 在 本质地就是出 ) 离式的 #$"% ,从而内在性就被贯穿 了#;->-/,3?/@7.A6-( · 活 · 动”。也许有人一听到“对象性”一词便要大叫大嚷 起来,以为它恰好表现着近代性形而上学的极致, 因为海德格尔确曾正当而且准确地把 “对象性”规 定为近代形而上学的核心。然而这里的关键决非用 辞之争,而在乎 “心知其意”,在乎对其所言说者有 真切之领会;否则的话,便也可把康德的“统觉”目 之为心理学的,把海德格尔的“烦”、“畏”等等目之 为美文学的了。在马克思那里,“对象性的活动” · 首 · 先在于揭示洞穿内在性之“出离”:“当现实的、有形 体的、 ·· ·· 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 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 定为异已的对象时, ·· 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 · 它是对 ··· ··· 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种本质力量的活 ······ 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并不是它在 ···· 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 · ‘ ····· 纯粹的活动· ’ ···· 转而创造 ··对象, ·· 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 ··· 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 的活动。”#;$% 海德格尔只要一听到马克思谈及 “人”,便有说不完的意见。’确实,旧有的表达方式 是不可避免的,即令海氏本人晚年也曾谈到:《存在 与时间》 ···· 说着从形而上学中借用过来的表达。( 但 是,在可以相较从而是上面已提到的那种意义上, 何谓“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呢&难道它不是意味着人 “在世界中”的存在么& 何谓 “呼吸着一切自然力” ’单行本译“呼吸”为“ ·· ·· 呼出和吸入”(呢&难道它不是 提示着人之“出离”自身,提示着其“在内”即是“在 外”,或径直就是“在…之外 ) 存在”,从而提示着内 在性之被贯穿么& 因此,当马克思说到“设定”不是 “ ··主体”,而是“ ············ 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时,正 像前者乃指作为内在性的主体性一样,后者恰意味 着此种主体性之被洞穿和瓦解,从而也正意味着海 德格尔所言之克服 “主体性之立足点的哲学”。同 样,当马克思指证“纯粹的活动”与“对象性的活动” 之原则差别时,正像前者乃指黑格尔式主体 ’一切 形而上学主体( 之自相矛盾地从自身 “ ··出来”,后者 则意味着“现实的人的存在”本质地就是“出离”式 的,从而意味着内在性之被贯穿的那个境域对于马 克思来说的真正开展。在这样的一些场合,拘执于 辞令的谈论几乎必错无疑;因为马克思所言之 “对 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恰是作为“主体”的主体 性之瓦解颠覆,因而恰是海德格尔所谓 “ ··· 主体性” ’428B-C3.9.3+-3(的反面#;;% ;正如马克思所言之“对象 性”,恰是伴生于主体之主体性的 “对象性”之瓦解 颠覆,因而恰是全部近代形而上学驻足其中亦即海 哲 学 研 究

江苏社会科学 氏所谓对象性"的反面。 的哲学革命、关于其基本性质、关于其当代性或当 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阐释是抓住了马克思代意义的任何讨论,都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和内在 的某些词句所作的牵强比附。而我们想说的是,事巩固的。 情根本不是如此。内在性之被贯穿”,并不是偶然 出现在稿》中的规定”,相反,此一贯穿”所开 注释 展的整个地平线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它对形 1参看德里达: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而上学的本质超越,从而它所引导的革命,从而它1999年,第21页 的当代意义—的根本前提和枢轴。即使仅就年 2|3JI5213l51921[22J23J[30丁耘编 稿》而论,离开了这一展开过程中的前提和枢轴,也译:娩期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发表时题改为娩期海德格尔的三天 是难以真正有所理解的。何谓“的自然的本质”与讨论班纪要》,暫学译丛》001年第3期 自然的人的本质”?何谓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 410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人道主义”,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第9页,第19页。 何以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何 I67J8]每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 以直接的感性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对人说来性71页,第71页、第763页,第77页 地存在着的人”何以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又何 14]18]2627]128132]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 以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最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第127页,第176页,第166- 后,马克思究竟在何种存在论境域中方始能够把167页、第179页,第176-178页,第167页,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理解为“对人说来作为自 f6l17]参见丁耘编译:娩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附 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 录:每德格尔访谈录(节选)》,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在”呢?尽管这一切都太容易被视而不见(或轻易打 20参看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42卷第122页,并参看第3卷第254页 发),也都很容易被撤入近代形而上学的构架中,然 241131]海德格尔: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而,在当代哲学的不断努力已然开启的视域(虽然 它时常被湮没)中,对这一切的真正阐述难道不正 版,第75页,第77页 25胡塞尔:觌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 应当基于内在性之被贯穿”这一点上吗?遗憾的 是,这样的工作还几乎没有开展,我们希望有机会 [29]海氏说,此-在这一表达中的存在”的意思就是生-存 很快能就此做出重要的发挥和精详的论证 之出-离性( die ek- statik der ek 由此可见,在领会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及 33]34]反面”一词,或有不确。不提示存在论基础上之改弦 意义方面,我们同海德格尔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方更张,姑用之 案和阐释定向。而问题的核心始终关乎存在论的根 基,关乎此一根基之或脱离、或滞留、或复归形而上 货任编辑:陈天庆 学一事。如若此事不明,根基不清,那么关于马克思 The Disintegration of Inherence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rxism Philosopy -a Critical Dialogue Wu Xiaoming Contents: Marxism philosophy should be approached from existentialism. Heidgegger diverted the problem to the core of disintegration of inherence, despite his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This paper intends to clear up the fact that Marx started the philosophy revolution from the existentialism, that is the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s and current significance stem essentially from the inherence which is run throw Key Words: inherence existentialism current Marxism philosophy 9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江苏社会科学 !" 氏所谓“对象性”的反面#$%& 。 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阐释是抓住了马克思 的某些词句所作的牵强比附。而我们想说的是,事 情根本不是如此。“内在性之被贯穿”,并不是偶然 出现在《手稿》中的“规定”,相反,此一“贯穿”所开 展的整个地平线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它对形 而上学的本质超越,从而它所引导的革命,从而它 的当代意义———的根本前提和枢轴。即使仅就《手 稿》而论,离开了这一展开过程中的前提和枢轴,也 是难以真正有所理解的。何谓“人的自然的本质”与 “自然的人的本质”’ 何谓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 人道主义”,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何以自然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何 以“ ··· 直接的感性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对人说来“感性 · 地存在着的人”’何以“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又何 以 “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 最 后,马克思究竟在何种存在论境域中方始能够把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理解为“人对人说来作为自 然界的存在”,以及 “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 在”呢’尽管这一切都太容易被视而不见(或轻易打 发),也都很容易被揿入近代形而上学的构架中,然 而,在当代哲学的不断努力已然开启的视域 (虽然 它时常被湮没) 中,对这一切的真正阐述难道不正 应当基于 “内在性之被贯穿”这一点上吗’ 遗憾的 是,这样的工作还几乎没有开展,我们希望有机会 很快能就此做出重要的发挥和精详的论证。 由此可见,在领会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及 意义方面,我们同海德格尔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方 案和阐释定向。而问题的核心始终关乎存在论的根 基,关乎此一根基之或脱离、或滞留、或复归形而上 学一事。如若此事不明,根基不清,那么关于马克思 的哲学革命、关于其基本性质、关于其当代性或当 代意义的任何讨论, ··· ·· 都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和内在 ··· 巩固的。 注释 #*& 参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年,第 +* 页。 #+& #$& #,& #!& #**& #*+& #*$& #*,& #*!& #+*& #++& #+$& #$"&丁耘编 译:《晚期海德格尔论马克思》,发表时题改为《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 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 年第 $ 期。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 卷,人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 页,第 *! 页。 #.& #-& #/&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 *!!. 年版,第 --* 页,第 --* 页、第 -.$ 页,第 --* 页。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 卷,人 民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第 *+- 页,第 *-. 页,第 *.. 0 *.-页、第 *-! 页,第 *-. 0 *-/ 页,第 *.- 页,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 #*-&参见丁耘编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附 录:《海德格尔访谈录(节选)》,《哲学译丛》+""* 年第 $ 期。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年版, 第 %+ 卷第 *++ 页,并参看第 $ 卷第 +,% 页。 #+%&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 *!/- 年 版,第 -, 页,第 -- 页。 #+,&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 #+!& 海氏说,“此 0 在这一表达中的 ‘存在’的意思就是生 0 存 之出 0 离性(123 45 0 678725 139 45 0 62673:;)”。#+& #$$& #$%&“反面”一词,或有不确。不提示存在论基础上之改弦 更张,姑用之。 〔责任编辑:陈天庆〕 !"# $%&%’(#)*+(%,’ ,- .’"#*#’/# +’0 ("# 12**#’( 1,’0%(%,’ ,- 3+*4%&5 6"%7,&,89 : + 1*%(%/+7 $%+7,)2# ;2 ?@2AB6B?@C 6@BDA1 E3 8??9B8F@31 G9B> 3=2673:728A26>H I321J3JJ39 12K39731 7@3 ?9BEA3> 7B 7@3 FB93 BG 1262:73J9872B: BG “2:@393:F3”L 136?273 @26 6392BD6 >26D:139678:12:J BG H M@26 ?8?39 2:73:16 7B FA389 D? 7@3 G8F7 7@87 7@3 3=2673:728A26>L 7@87 26L 7@3 ?@2AB6B?@2F8A GD:18>3:78A6 8:1 FD993:7 62J:2G2F8:F3 673> 3663:728AAC G9B> “7@3 2:@393:F3 N@2F@ 26 9D: 7@9BDJ@”H >#9 ;,*0&= 2:@393:F3 3=2673:728A26> FD993:7 ?@2AB6B?@C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