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0 第二章卷字的三种用法 2.3望洋兴叹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段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彻底放弃科研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 科研道路比起理想、初心与情怀,更多的是致命的内卷。他用的配图中,有一张是PhD 毕业后出路统计.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四能成为教授。大部分则是选择了转行 科研的“卷”在科大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而这里的“卷”字则是用来形容整体环境 的某个特征。在刚才英才班的例子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是,旁观的“卷”并不算是 卷,只有亲身体验到的内卷才是真实的内卷,对环境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环 境中的内卷的含义,必须看怎样的人会深刻感受到环境中的内卷。对于科研来说,内卷 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非升即走”,那么最能感受到的内卷的就是“走”或者担心自己 会走的人。继续细究下去,所感受到的卷主要右两个来源 ,一个是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 获完全不成正比,一个是在与他人对比中产生的落差。 说到这里,我们来试着把科研环境中的内卷和岛民的诸多条件对应起来。岛屿的大 小有限,自然对应给科研能分配的资源(如教职的位置个数、经费等等)有限:重要并且 是公共追求的东西,也就是科研成果:很小一部分地方可以种植药草,就对应若,就对 应者由于背景、环境乃至个人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科研能力的差距:最后,企业对应的 则是非升即走等规则本身决定了成果越好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然,岛民的内卷与环境的内卷也有着一个显著差异。如果说岛民的竞争局限于那 座小岛之上的话,环境中的内卷则是在面对一片汪洋大海。虽然人们会因为种种方式产 生各样的联系,但总体来说,环境中的内卷是很难看到竞争的对象的。这实质上导致了 更大的焦虑一无法看到竞争对象,也就无从知道“平均”或者“大部分人”的成果和 进度,如果想要保险,只能无止境地提升自已的结果。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环境中的内 卷往往更加隐蔽,却对个体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在科大中,也能看到集体与环境角度的 内卷,比如每个教学班内的竞争,或是保研科大的竞争,都更接近于集体(由于可以较 完全了解到整体的情况),但保研外校与出国的竞争就更接近环境中的内卷(由于很难及 时判断出整体情况)。 经过对集体、环境内卷异同的分析,内卷的模式就已经较为清晰了。在资源有限的 竞争中,少部分人获得资源的能力更强,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反馈,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 资源,而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只能得到更差的反馈,从而付出很 多努力也只能从较小一部分的资源里分配,也就格外感受到了内卷。自然,少部分人看 到大部分人体验到的内卷时,也会担心失去已获得的资源,于是,他们必须付出更多以稳 固当前所得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与小部分人的差距逐渐拉大,资源的分 配也逐渐固化,可所需的努力却都在提升,整体的内卷就此形成。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整 体都困于内卷之中,小部分人仍然是受益者,但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因其而受益。事实 上,之前所说的个人的内卷也可以套到这个模式之中,我们之所以去批判一个人的“卷”, 就是因为他靠着自己获得资源的能力 一这里往往是利用了负面的手段 去拾占本不 应属于他的资源,加剧了整体的不均衡:而讨厌一个人“刷存在感”、“炫耀”,也是因为 他在抢占大部分资源的同时没有考虑只能得到小部分资源的人的感受,其至是或明或暗 地嘲讽。由此,个人、集体、环境角度的内卷统一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口中的 “卷”的真正内涵,或许就是表达对这种分配模式与占据大部分利益的人的不满。 10 第二章 卷字的三种用法 2.3 望洋兴叹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段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彻底放弃科研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 科研道路比起理想、初心与情怀,更多的是致命的内卷。他用的配图中,有一张是 PhD 毕业后出路统计,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四能成为教授,大部分则是选择了转行。 科研的“卷”在科大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而这里的“卷”字则是用来形容整体环境 的某个特征。在刚才英才班的例子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是,旁观的“卷”并不算是 卷,只有亲身体验到的内卷才是真实的内卷,对环境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环 境中的内卷的含义,必须看怎样的人会深刻感受到环境中的内卷。对于科研来说,内卷 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非升即走”,那么最能感受到的内卷的就是“走”或者担心自己 会走的人。继续细究下去,所感受到的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 获完全不成正比,一个是在与他人对比中产生的落差。 说到这里,我们来试着把科研环境中的内卷和岛民的诸多条件对应起来。岛屿的大 小有限,自然对应给科研能分配的资源 (如教职的位置个数、经费等等) 有限;重要并且 是公共追求的东西,也就是科研成果;很小一部分地方可以种植药草,就对应着,就对 应着由于背景、环境乃至个人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科研能力的差距;最后,企业对应的 则是非升即走等规则本身决定了成果越好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然,岛民的内卷与环境的内卷也有着一个显著差异。如果说岛民的竞争局限于那 座小岛之上的话,环境中的内卷则是在面对一片汪洋大海。虽然人们会因为种种方式产 生各样的联系,但总体来说,环境中的内卷是很难看到竞争的对象的。这实质上导致了 更大的焦虑——无法看到竞争对象,也就无从知道“平均”或者“大部分人”的成果和 进度,如果想要保险,只能无止境地提升自己的结果。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环境中的内 卷往往更加隐蔽,却对个体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在科大中,也能看到集体与环境角度的 内卷,比如每个教学班内的竞争,或是保研科大的竞争,都更接近于集体 (由于可以较 完全了解到整体的情况),但保研外校与出国的竞争就更接近环境中的内卷 (由于很难及 时判断出整体情况)。 经过对集体、环境内卷异同的分析,内卷的模式就已经较为清晰了。在资源有限的 竞争中,少部分人获得资源的能力更强,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反馈,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 资源,而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只能得到更差的反馈,从而付出很 多努力也只能从较小一部分的资源里分配,也就格外感受到了内卷。自然,少部分人看 到大部分人体验到的内卷时,也会担心失去已获得的资源,于是,他们必须付出更多以稳 固当前所得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与小部分人的差距逐渐拉大,资源的分 配也逐渐固化,可所需的努力却都在提升,整体的内卷就此形成。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整 体都困于内卷之中,小部分人仍然是受益者,但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因其而受益。事实 上,之前所说的个人的内卷也可以套到这个模式之中,我们之所以去批判一个人的“卷”, 就是因为他靠着自己获得资源的能力——这里往往是利用了负面的手段——去抢占本不 应属于他的资源,加剧了整体的不均衡;而讨厌一个人“刷存在感”、“炫耀”,也是因为 他在抢占大部分资源的同时没有考虑只能得到小部分资源的人的感受,甚至是或明或暗 地嘲讽。由此,个人、集体、环境角度的内卷统一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口中的 “卷”的真正内涵,或许就是表达对这种分配模式与占据大部分利益的人的不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