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笔记)大学生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卷调查报告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9,文件大小:452.8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科大内卷调查报告 郑滕飞PB20000296

科大内卷调查报告 郑滕飞 PB20000296

目录 第一章引言 2 1.1初中、高中、大学 。。·,。,·。·,,·。·。。,·, 3 1.2努力的困惑· 1.3内卷是个伪命题? 5 第二章卷字的三种用法 2.1卷王之路 2.2岛民 2.3望洋兴叹., 10 2.4卷不动的是谁? 11 第三章源 12 3.1降至现实 12 3.2大小之辩 13 3.3由外而内? 第四章见闻 16 4.1阶段与压力 16 4.2行路难 4.3全新的冲击 18 4.4焉知非福? ·。··。。。…。。。…·。。。。。。··。·。。。··。· 19 第五章大风吹 21 5.1囚笼. 21 5.2矛头 22 5.3在沉默中灭亡? 3 第六章战或逃 25 6.1藩篱中 ,,,···””,···,”·,·。,··· 25 6.2本末.... 26 6.3敢问路在何方? 27 第七章结语 29 2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3 1.1 初中、高中、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2 努力的困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3 内卷是个伪命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二章 卷字的三种用法 7 2.1 卷王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2 岛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3 望洋兴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2.4 卷不动的是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三章 源 12 3.1 降至现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2 大小之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3.3 由外而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四章 见闻 16 4.1 阶段与压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2 行路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4.3 全新的冲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4.4 焉知非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五章 大风吹 21 5.1 囚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5.2 矛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5.3 在沉默中灭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第六章 战或逃 25 6.1 藩篱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6.2 本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6.3 敢问路在何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七章 结语 29 2

第一章引言 内卷,一个当代大学生一定不会陌生的话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科大),哪 怕是日常的聊天中,都常常用“卷”来评价大学的环境,用“卷王”来或褒义或贬义地 评价其他同学。然而,随若内卷一词的语境逐渐泛化,这个词的用法似乎也在逐渐模糊。 当我们习惯了用“卷”去描述我们对竞争的感受时,我们却越来越难以详细叙述当我们 谈论内卷时,我们究竞在谈论什么 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日渐习惯的学习带来的高压、不知何时由成绩产生的分层、应有却被剥夺的玩耍的 快乐、对他人过度竞争的不满,抑或只是为了平息焦虑感而随口评价? 定义、来源、泛化、对比、现状、影响、加深、缓解,关于内卷,值得思考的方向 实在太多。在第一章,我们先来看几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 1.1初中、高中、大学 第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就是各个学习阶段的内卷。由于个人的经历存在时间与记忆 的偏差问恶,我调查了当前就读于初一、初三与大一的学生,并且询问他们关于竞争与 内卷的看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升初升学存在的一定章争压力。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 能鲜明感受到班级开展的抢答活动与升学的竞争不同。班级的抢答活动很开心,哪怕是 没有拿到最终奖励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升学中却感受到了类似邵视链的存在。当被问及 是否觉得这样的好坏之分正常时,他明显表露出了纠结。他说,他以前觉得不应该存( 这样的竞争,但看到竞争激烈的现状就让他很难受。当他询问父母时,父母的解释是,比 起以前,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所以要珍惜这样公平的机会。然而,这 并没有解开他的纠结。与他的父母相比,另一位受访者的父母就直白很多。她说她的父 母告诉她要卷就要卷到别人全面,可她的体验是“卷到最后还是比别人低”。我问的另 个问题是关于超前学习(例如小学去接触C语言编程)算不算是一种过度竞争。他们最 后的回答是,或许父母想让孩子多学会一种技能,以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强势,并不能 简单判断是不是过度竞争。 采访到的初三学生则是向我详细描述了她和她母亲朋友的孩子的对比。她觉得她所 在的学校由于有直升高中的通道,所以不算是卷,不过仍然有一些竞争产生的压力。她 的父母的教育魂念一直是让她开心就好,因此也没有被逼得太紧。与她相对,她母亲朋 友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就非常辛苦。他们每天晚自习到九点,而他十点睡觉甚至被老师找 了家长,原因是“你怎么能让孩子十点睡”,建议每天到十二点再睡觉。她自己觉得,她

第一章 引言 内卷,一个当代大学生一定不会陌生的话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下称科大),哪 怕是日常的聊天中,都常常用“卷”来评价大学的环境,用“卷王”来或褒义或贬义地 评价其他同学。然而,随着内卷一词的语境逐渐泛化,这个词的用法似乎也在逐渐模糊。 当我们习惯了用“卷”去描述我们对竞争的感受时,我们却越来越难以详细叙述当我们 谈论内卷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日渐习惯的学习带来的高压、不知何时由成绩产生的分层、应有却被剥夺的玩耍的 快乐、对他人过度竞争的不满,抑或只是为了平息焦虑感而随口评价? 定义、来源、泛化、对比、现状、影响、加深、缓解,关于内卷,值得思考的方向 实在太多。在第一章,我们先来看几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 1.1 初中、高中、大学 第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就是各个学习阶段的内卷。由于个人的经历存在时间与记忆 的偏差问题,我调查了当前就读于初一、初三与大一的学生,并且询问他们关于竞争与 内卷的看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升初升学存在的一定竞争压力。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 能鲜明感受到班级开展的抢答活动与升学的竞争不同。班级的抢答活动很开心,哪怕是 没有拿到最终奖励也没有什么关系,但升学中却感受到了类似鄙视链的存在。当被问及 是否觉得这样的好坏之分正常时,他明显表露出了纠结。他说,他以前觉得不应该存在 这样的竞争,但看到竞争激烈的现状就让他很难受。当他询问父母时,父母的解释是,比 起以前,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所以要珍惜这样公平的机会。然而,这 并没有解开他的纠结。与他的父母相比,另一位受访者的父母就直白很多。她说她的父 母告诉她要卷就要卷到别人全面,可她的体验是“卷到最后还是比别人低”。我问的另一 个问题是关于超前学习 (例如小学去接触 C 语言编程) 算不算是一种过度竞争。他们最 后的回答是,或许父母想让孩子多学会一种技能,以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强势,并不能 简单判断是不是过度竞争。 采访到的初三学生则是向我详细描述了她和她母亲朋友的孩子的对比。她觉得她所 在的学校由于有直升高中的通道,所以不算是卷,不过仍然有一些竞争产生的压力。她 的父母的教育观念一直是让她开心就好,因此也没有被逼得太紧。与她相对,她母亲朋 友的孩子所在的学校就非常辛苦。他们每天晚自习到九点,而他十点睡觉甚至被老师找 了家长,原因是“你怎么能让孩子十点睡”,建议每天到十二点再睡觉。她自己觉得,她 3

4 第一章引言 要是处在那样的环境,肯定会被压抑出病来。我后来问她,有没有想过,她之所以可以 每天有比较多的放松时间可能是因为她比较聪明,不像有的人完成学习任务就需要很久 了。她告诉我,她确实没有想过这些可能,对她来说,课内比较简单,只要保持正常的 睡眠就能跟上课内的所有内容 当我去问采访的大一学生是否能感受到高考内卷时,他们感到了鲜明的地域差异 有的地方,诸如苏南地区,对自己所在地区比较自信,因此家长普遍不会让自己孩子拼 命卷。与之相对,苏北的高中压力就普遍很大,之前在网路上一度成为热词的“小镇位 题家”往往也是来自这样的地方。而即使是所在地方比较轻松的受访者也承认,对高考 来说,“卷”是有意义的。高考比较套路化且难度不算太高的考察方式,让刷题对成绩的 帮助显著。 从这几段采访来看,到了每一个“临界”的阶段,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大 家总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而具体的压力大小则与家长的观念密切相关,家长的观念又 受地区的影响非常大。在小学时,竞争偏向各种超前学习与解决困难的问题,到了初中 高中,除了一些参加各学科竞赛的人,大部分人的主要竞争目标就是具体的标准化的考 试了。与这些相比,大学的竞争有显著的不同: 1.复杂性。哪怕是在学习维度,科研、竞赛、课内成绩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更不用说 其他方面的情况。除此以外,不同方向选择也会导致很大的差别。而大学的环境将 所有这些人聚在一起竞争,导致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十分复杂的竞争环境,不再是对 单一化目标的追逐 2.困难性。大学的课内内容比起之前来说显著困难,这就导致很多之前由工作量(刷 题)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再通过工作量解决,也就逼迫大家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 注重技巧的另一个结果是,有的人并不用付出太多时间就能获得很好的结果,有的 人则花了大量时间仍然无效,加重了心理上的落差。 3.非强制性。由于课内限制的减少,大学的很多学习过程不再被强制,这就对个人的 自律和规划能力有了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初高中时习惯了强制下学习的同学,到了 大学可能会更加不适应自己规划的学习模式。当然,强制性的减少也导致了更难以 在各种娱乐与学习间平衡时间。 出于这些差异,大学竞争不能与之前的竞争作同类讨论,更不能简单判断竞争是否 构成内卷。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认同,高中时为了高考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做题并没有实质 性提升水平,因此属于内卷的范畴,但对于大学时何种行为才算内卷,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观点。 1.2努力的困惑 另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则是“努力”与“卷”的界限。这个话题又直接关系到“内 卷”一词语义的泛化。 当我刚进入科大时,群里流传得是“科气凝聚”与“科气退散”两张表情包。“科气 这个词在当时表示过度重视成绩又压抑的环境引起的一系列怪象,比如在群里重复没有

4 第一章 引言 要是处在那样的环境,肯定会被压抑出病来。我后来问她,有没有想过,她之所以可以 每天有比较多的放松时间可能是因为她比较聪明,不像有的人完成学习任务就需要很久 了。她告诉我,她确实没有想过这些可能,对她来说,课内比较简单,只要保持正常的 睡眠就能跟上课内的所有内容。 当我去问采访的大一学生是否能感受到高考内卷时,他们感到了鲜明的地域差异。 有的地方,诸如苏南地区,对自己所在地区比较自信,因此家长普遍不会让自己孩子拼 命卷。与之相对,苏北的高中压力就普遍很大,之前在网络上一度成为热词的“小镇做 题家”往往也是来自这样的地方。而即使是所在地方比较轻松的受访者也承认,对高考 来说,“卷”是有意义的。高考比较套路化且难度不算太高的考察方式,让刷题对成绩的 帮助显著。 从这几段采访来看,到了每一个“临界”的阶段,无论是小升初、中考还是高考,大 家总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而具体的压力大小则与家长的观念密切相关,家长的观念又 受地区的影响非常大。在小学时,竞争偏向各种超前学习与解决困难的问题,到了初中 高中,除了一些参加各学科竞赛的人,大部分人的主要竞争目标就是具体的标准化的考 试了。与这些相比,大学的竞争有显著的不同: 1. 复杂性。哪怕是在学习维度,科研、竞赛、课内成绩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更不用说 其他方面的情况。除此以外,不同方向选择也会导致很大的差别。而大学的环境将 所有这些人聚在一起竞争,导致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十分复杂的竞争环境,不再是对 单一化目标的追逐。 2. 困难性。大学的课内内容比起之前来说显著困难,这就导致很多之前由工作量 (刷 题) 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再通过工作量解决,也就逼迫大家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 注重技巧的另一个结果是,有的人并不用付出太多时间就能获得很好的结果,有的 人则花了大量时间仍然无效,加重了心理上的落差。 3. 非强制性。由于课内限制的减少,大学的很多学习过程不再被强制,这就对个人的 自律和规划能力有了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初高中时习惯了强制下学习的同学,到了 大学可能会更加不适应自己规划的学习模式。当然,强制性的减少也导致了更难以 在各种娱乐与学习间平衡时间。 出于这些差异,大学竞争不能与之前的竞争作同类讨论,更不能简单判断竞争是否 构成内卷。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认同,高中时为了高考而进行大量重复的做题并没有实质 性提升水平,因此属于内卷的范畴,但对于大学时何种行为才算内卷,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观点。 1.2 努力的困惑 另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则是“努力”与“卷”的界限。这个话题又直接关系到“内 卷”一词语义的泛化。 当我刚进入科大时,群里流传得是“科气凝聚”与“科气退散”两张表情包。“科气” 这个词在当时表示过度重视成绩又压抑的环境引起的一系列怪象,比如在群里重复没有

13内卷是个伪命题? 什么意义的吹捧发言,或是聊天中三句不离学习与GPA。后来,我渐渐在和大家的聊天 中了解到了内卷一词,也渐渐开始用内卷来形容引起 一切不悦的罪魁祸首。可是,随 若时间的发展,“卷”的形容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根据实际体验,这样的范围扩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善意的泛化,来源于是朋 友之间调侃,在对方认真学习时戏称一句“卷王”:另一方面则是恶意的泛化,通过给人 贴上卷王的标签以攻击别人。但当这样善意与恶意一同作用,称呼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时,越来越多本来并不属于内卷语境的人被贴上了卷的标签。这带来了普通努力者的困 惑 一“我怎么就成卷王了”,也让“内卷”中的贬义渐渐消解了。 虽然在下一章中才会可论内卷的具体内函,有一点是确定的:作为一个贬义词,这 个词语绝对不应该加于普通努力者的身上。当然,词语在生活中表示含义的逐渐发展是 十分正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因此也没有必要指责不出于恶意使用“内卷 的人。只不过,在使用时确实应该思考,所想表达的究章有名少的贬义成分。同样,当 接收到别人的“内卷”评价时,也不用急着怀疑自己,而可以先想想,这样的形容当中 有多少是针对内卷的本义,有多少是泛化的结果。 1.3内卷是个伪命题? 最后,则是关乎这篇调查报告存在意义的讨论一内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梁永安老师制作的一期视频中,直指“内卷”并不客观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 态。然而,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心理状态确实是内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能消 解内卷的客观存在性。在报告第三章中将会讨论内卷的成因,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现实 性的原因。简单来说,内卷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就是资源与获取资源的路径有限时,随着 竞争逐新饱和,对等量的回报,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付出。梁老师认为,寻求新的资源 与获得路径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式,否则就不应责怪内卷的环境。这个说法忽略了每个 环境中存在的大多数普通人。普通人难以发现新的资源与路径,即使发现了可能,也承 担不起贸然尝试的失败代价,因此只能在当前环境中付出更多,也就不得不陷入无止境 的内卷当中。 另一个有趣的讨论则是来自国际华语辩论赛官方所制作的一期节目?里,两位辩手关 于躺平与内卷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1.做事是否应该兴趣驱动?躺平方认为觉得好玩就应该继续做下去,而内卷方则认为 兴趣容易被磨灭,并不能保持长久可靠。在这一点上,关于今天讨论的话题,就采 访到的同学的体验而言,内卷方的结论更加适用。不少同学直言,无论自己之前对 专业有怎样的热情,只要和考试、GPA挂钩,这份热情往往会带上焦虑与纠结的成 分,尤其是当考试的反馈并不好时,会让人更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 但是,躺平方的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连兴趣都没有,想找到一个能保持长久 可靠的理由只会更加困难。 2.关于躺平与内卷的内在逻辑,躺平方认为对现有竞争规则的天然性不满引发了对 ,内卷是个伪命趣!我们该如何走出亲手制造的内卷陷阱?【复旦梁永安】-https:/b23.tv8yb2 2只想鳍平不内卷,是我错了吗?1差不多得了3胡渐彪x周玄

1.3 内卷是个伪命题? 5 什么意义的吹捧发言,或是聊天中三句不离学习与 GPA。后来,我渐渐在和大家的聊天 中了解到了内卷一词,也渐渐开始用内卷来形容引起这一切不悦的罪魁祸首。可是,随 着时间的发展,“卷”的形容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根据实际体验,这样的范围扩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善意的泛化,来源于是朋 友之间调侃,在对方认真学习时戏称一句“卷王”;另一方面则是恶意的泛化,通过给人 贴上卷王的标签以攻击别人。但当这样善意与恶意一同作用,称呼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时,越来越多本来并不属于内卷语境的人被贴上了卷的标签。这带来了普通努力者的困 惑——“我怎么就成卷王了”,也让“内卷”中的贬义渐渐消解了。 虽然在下一章中才会讨论内卷的具体内涵,有一点是确定的:作为一个贬义词,这 个词语绝对不应该加于普通努力者的身上。当然,词语在生活中表示含义的逐渐发展是 十分正常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因此也没有必要指责不出于恶意使用“内卷” 的人。只不过,在使用时确实应该思考,所想表达的究竟有多少的贬义成分。同样,当 接收到别人的“内卷”评价时,也不用急着怀疑自己,而可以先想想,这样的形容当中 有多少是针对内卷的本义,有多少是泛化的结果。 1.3 内卷是个伪命题? 最后,则是关乎这篇调查报告存在意义的讨论——内卷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梁永安老师制作的一期视频1中,直指“内卷”并不客观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 态。然而,这个观点我并不认同。心理状态确实是内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能消 解内卷的客观存在性。在报告第三章中将会讨论内卷的成因,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现实 性的原因。简单来说,内卷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就是资源与获取资源的路径有限时,随着 竞争逐渐饱和,对等量的回报,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付出。梁老师认为,寻求新的资源 与获得路径才是最本质的解决方式,否则就不应责怪内卷的环境。这个说法忽略了每个 环境中存在的大多数普通人。普通人难以发现新的资源与路径,即使发现了可能,也承 担不起贸然尝试的失败代价,因此只能在当前环境中付出更多,也就不得不陷入无止境 的内卷当中。 另一个有趣的讨论则是来自国际华语辩论赛官方所制作的一期节目2里,两位辩手关 于躺平与内卷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1. 做事是否应该兴趣驱动?躺平方认为觉得好玩就应该继续做下去,而内卷方则认为 兴趣容易被磨灭,并不能保持长久可靠。在这一点上,关于今天讨论的话题,就采 访到的同学的体验而言,内卷方的结论更加适用。不少同学直言,无论自己之前对 专业有怎样的热情,只要和考试、GPA 挂钩,这份热情往往会带上焦虑与纠结的成 分,尤其是当考试的反馈并不好时,会让人更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 但是,躺平方的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连兴趣都没有,想找到一个能保持长久 可靠的理由只会更加困难。 2. 关于躺平与内卷的内在逻辑,躺平方认为对现有竞争规则的天然性不满引发了对 1内卷是个伪命题!我们该如何走出亲手制造的内卷陷阱?【复旦梁永安】- https://b23.tv/8ybl92k 2只想躺平不内卷,是我错了吗?丨差不多得了 03 胡渐彪 x 周玄毅 - https://b23.tv/kxRj4rd

6 第一章引言 躺平的追求,内卷方认为无法从所做之事上获得快乐才带来内卷的焦虑。这点上, 采访结果更支持躺平方的观点。原因就像上一点中的,所做事情上带来的快乐如果 在竟争中没有达到预期,仍然会带来不小的焦虑,而哪怕达到预期,也会产生对今 后能否保持这样的隐忧,从而被限制在了竞争规则中。有了这样的限制,反抗的心 态也会自然出现。 3.关于心态与本能的交锋,躺平方的观点和上述相同,只要和考核挂钩就难以保持完 全的动力,而内卷方此时强调必须找到能保持动力的事业才能做好。关于这点,内 卷方的观点又较为理想化,理由一方面是上面提过的尝试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保持 动力本就是一个理想的结果。采访中,大部分人总会有动力与没有动力呈周期性变 化,那么,如何衡量这种“保持”呢? 4.关于躺平的结果。躺平方强调对自己更好,过让自己更舒服的生活,内卷方则认为 躺平后则会将自己“卷”得越来越小,只有保持做某些事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的 外界观点来丰富自己。这点上,内卷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身边的不想困于当前的 学习考试中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大部分还是陷入了新的 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迷茫中。 从这些讨论出,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卷必然存在的理由:首先,在大学中,GPA仍然 是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肯要)的标准,而每门课的成绩又关系到GPA,因此在考试的 束缚下,一定会产生功利性的追求,兴趣也更加容易被磨灭。其次,由于竞争本身的复杂 性与非强制性,真正有心脱离的人很难坚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甚至连方向是什么 都难以确定)。在这两点的限制下,大部分同学还是会无可避免地落入单元化的竞争中 大家对这样的竞争规则产生本能的不满,又无法改变或是找到更好的出路,焦虑也自然 产生。科大的课程难度和同辈压力加深了这种焦虑感,相对单一的标准又让不符合的人 很难在其他方向排解这种焦虑,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向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内卷有时就像电磁学中的场,并不能直接看到它的实体,却对其中的每个人都产生 作用。事实上,采访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明显感受到了内卷的存在,不同人对内卷的感 知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将在第四章的时空对比中详细阐述。无论如何,确 认了内卷的真实性后,便有了调查与研究的价值。接下来的部分中,将以定义、起因、现 状、影响与可能解决方案的顺序尽力还原科大的真实内卷情况,并且尝试给身陷其中的 我们找到一条出路。 3指peer pressure,本报告翻译为同辈压力,在第三章中将详细闸述

6 第一章 引言 躺平的追求,内卷方认为无法从所做之事上获得快乐才带来内卷的焦虑。这点上, 采访结果更支持躺平方的观点。原因就像上一点中的,所做事情上带来的快乐如果 在竞争中没有达到预期,仍然会带来不小的焦虑,而哪怕达到预期,也会产生对今 后能否保持这样的隐忧,从而被限制在了竞争规则中。有了这样的限制,反抗的心 态也会自然出现。 3. 关于心态与本能的交锋,躺平方的观点和上述相同,只要和考核挂钩就难以保持完 全的动力,而内卷方此时强调必须找到能保持动力的事业才能做好。关于这点,内 卷方的观点又较为理想化,理由一方面是上面提过的尝试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保持 动力本就是一个理想的结果。采访中,大部分人总会有动力与没有动力呈周期性变 化,那么,如何衡量这种“保持”呢? 4. 关于躺平的结果。躺平方强调对自己更好,过让自己更舒服的生活,内卷方则认为 躺平后则会将自己“卷”得越来越小,只有保持做某些事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的 外界观点来丰富自己。这点上,内卷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身边的不想困于当前的 学习考试中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大部分还是陷入了新的 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迷茫中。 从这些讨论出,也可以看出一些内卷必然存在的理由:首先,在大学中,GPA 仍然 是十分重要 (某种意义上首要) 的标准,而每门课的成绩又关系到 GPA,因此在考试的 束缚下,一定会产生功利性的追求,兴趣也更加容易被磨灭。其次,由于竞争本身的复杂 性与非强制性,真正有心脱离的人很难坚定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 (甚至连方向是什么 都难以确定)。在这两点的限制下,大部分同学还是会无可避免地落入单元化的竞争中。 大家对这样的竞争规则产生本能的不满,又无法改变或是找到更好的出路,焦虑也自然 产生。科大的课程难度和同辈压力3加深了这种焦虑感,相对单一的标准又让不符合的人 很难在其他方向排解这种焦虑,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向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内卷有时就像电磁学中的场,并不能直接看到它的实体,却对其中的每个人都产生 作用。事实上,采访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明显感受到了内卷的存在,不同人对内卷的感 知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将在第四章的时空对比中详细阐述。无论如何,确 认了内卷的真实性后,便有了调查与研究的价值。接下来的部分中,将以定义、起因、现 状、影响与可能解决方案的顺序尽力还原科大的真实内卷情况,并且尝试给身陷其中的 我们找到一条出路。 3指 peer pressure,本报告翻译为同辈压力,在第三章中将详细阐述

第二章卷字的三种用法 这一章中,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内卷的定义。在实际使用中,虽然有着语境泛化 的种种影响,探究内卷一尤其是那种令人不快的内卷一的本义才能清晰看出问题的 所在。很容易查到,内卷这个词最早的贴近现在语义的使用是被格尔茨2用来形容农业 它形容的是一种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无法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 在内部不断复杂化。而对于我们口中的“内卷”,针对更多的并不是模式,而是一种基于 客观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更合适的名词会是俚语rat race,直译为老鼠竞赛, 形容的就是过度的竞争与它引起的种种现象。 然而,这样的词语替换还是不能准确揭示出内卷的本质。要想知道词语的含义,还 是得回归语言与语境。经过观察和分类,“卷”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使用模式:第一,针对 个人,比如说某某人“卷王”,或者自嘲“卷不动了”;第二,针对集体,比如身为少年 班学院同学,我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评价是“少院太卷了”,或者转院同学经常感慨原来的 院/新的院“卷”:第三,针对环境,比如我们说“现在计算机行业很卷”,或者“当教授 很卷”,乃至“科大很卷”。这三种不同语墙中的不同用法,就暗示了时论内卷定义的三 种进路:个人、集体、环境。 2.1卷王之路 个人角度的内卷大概是大家提及最多的,却也是最容易收到泛化影响的。在现在的 语境下,我们说某个人“卷王”非常少带着贬义。在采访中,大家现在使用“卷王”这 个词一般都是去形容比较努力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很少真的带若贬义。不过,为了 考察这个词的内通,必须先考察具有泛义的原始含义。 当我问及怎样的行为可以被含贬义地称为卷王时,一位采访对象提出了很有意思的 观点:最重要的是动机。他认为,只从行为上有时并不容易辨别: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 而疯狂地学习,不能称之为卷。这件事在采访中引起了共识,如果学习是为了知识素养 本身,不论如何疯狂都不应该称为卷。 排除了知识性的学习,我们再来看工具性的学习。如果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赚钱,于 是特别拼命,能被称作卷王吗?这个话题似乎具有一些迷感性,所以我们不妨来假设一 个最极瑞的情况:某同学家境一直不太好,需要赚线来补贴家用,于是TA疯狂学习、找 实习,想要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虽然TA对专业并没有什么爱,也对所学知识没有什 么感受,但付出成倍的努力后,终于掌握了不错的技能,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个 Gerz,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7

第二章 卷字的三种用法 这一章中,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内卷的定义。在实际使用中,虽然有着语境泛化 的种种影响,探究内卷——尤其是那种令人不快的内卷——的本义才能清晰看出问题的 所在。很容易查到,内卷1这个词最早的贴近现在语义的使用是被格尔茨2用来形容农业。 它形容的是一种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后既无法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 在内部不断复杂化。而对于我们口中的“内卷”,针对更多的并不是模式,而是一种基于 客观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更合适的名词会是俚语 rat race,直译为老鼠竞赛, 形容的就是过度的竞争与它引起的种种现象。 然而,这样的词语替换还是不能准确揭示出内卷的本质。要想知道词语的含义,还 是得回归语言与语境。经过观察和分类,“卷”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使用模式:第一,针对 个人,比如说某某人“卷王”,或者自嘲“卷不动了”;第二,针对集体,比如身为少年 班学院同学,我经常能听到的一个评价是“少院太卷了”,或者转院同学经常感慨原来的 院/新的院“卷”;第三,针对环境,比如我们说“现在计算机行业很卷”,或者“当教授 很卷”,乃至“科大很卷”。这三种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就暗示了讨论内卷定义的三 种进路:个人、集体、环境。 2.1 卷王之路 个人角度的内卷大概是大家提及最多的,却也是最容易收到泛化影响的。在现在的 语境下,我们说某个人“卷王”非常少带着贬义。在采访中,大家现在使用“卷王”这 个词一般都是去形容比较努力或者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很少真的带着贬义。不过,为了 考察这个词的内涵,必须先考察具有贬义的原始含义。 当我问及怎样的行为可以被含贬义地称为卷王时,一位采访对象提出了很有意思的 观点:最重要的是动机。他认为,只从行为上有时并不容易辨别: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 而疯狂地学习,不能称之为卷。这件事在采访中引起了共识,如果学习是为了知识素养 本身,不论如何疯狂都不应该称为卷。 排除了知识性的学习,我们再来看工具性的学习。如果一个人学习是为了赚钱,于 是特别拼命,能被称作卷王吗?这个话题似乎具有一些迷惑性,所以我们不妨来假设一 个最极端的情况:某同学家境一直不太好,需要赚钱来补贴家用,于是 TA 疯狂学习、找 实习,想要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虽然 TA 对专业并没有什么爱,也对所学知识没有什 么感受,但付出成倍的努力后,终于掌握了不错的技能,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个 1此处英文原词为 involution。 2Clifford Geertz,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7

8 第二章卷字的三种用法 虚构的案例中,道德本能会告诉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励志的,而不是应该抨击的。于是, 结论似乎成为了,只要让自己的学习与成绩能用上,无论具体的行为如何,都不应该称 为卷。 那么,到底怎样的个体才能称为卷呢?采访中普遍的回答是:刷存在感、炫耀、引起 反感等等才是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习的同时去引起关注,以各种方式去显性或 隐性地炫耀自己学习努力,才能称为卷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各种方式”未必就 是直说自己努力、厉害,其至可以是它的反面一反复强调自己的不足,以至把自己的 长处都说成不足。这种奋怪的“炫耀”被称为“卖弱”,将在第五章中讨论细节。以上的 解释看似合理,但其中仍然有一个逻辑的陷阱:在这个定义里,个人的内卷也就相当于 努力再附加上努力的动机是炫耀,可努力本身总会是因为知识性或者工具性的目标,炫 耀只是附带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一个人“卷”的时候,我们反感的行为只是对他人 的恶意,而不是行为本身。对于炫耀的反感,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在内卷所表示的过度竞 争的本义中了 在这类回答之外,还有一种回答:比如资料等不愿意分享,他人来问时假装不会,这 些称得上负面的卷。关于这件事,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20饭某学院的某误一直以 安排十分不合理出名,例如有一项在大家几平什么也没学到时布置的大作业论文。大部 分人选择在群里讨论,交流思路,但正当大家交流时,有一个匿名突然出来说,TA已经 在淘宝上找到人代写了3,花了几十块线,结采好像还不错。当大家问TA淘宝上的人大 概是什么思路的时候,TA表示,这肯定不能告诉你们,“不然这钱不就白花了吗”。在 这个案例发生的时候,不少人都指责当事人“卷”,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才贴近内卷的本 义:本身使用了恶性行为参与竞争,且这样的恶性是以让自己获得优胜为目的的,如果 大家想与之抗衡,就容易陷入更恶性的竞争中去。 结合上面的这些讨论,我们否定了几种可能:知识性的学习当然不能称为卷,工具 性的学习也不是卷,而为了炫耀的努力所被反感的只是炫耀,而不是努力本身。与这些 说法相对,只有竞争本身利用了恶性的方法,才是贬义的卷在个人上的内涵。事实上,如 果想确定一些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卷,不妨去想想“如果大家都这样,最后的结果是正面 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方法本身是良性的,最后至少可以有收获更多知识、技能的结果, 而如果是恶性的方法,只会导致更恶性的滑坡 2.2岛民 个人进路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虽然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个人内卷的几种说法,也不 难看出,真正内卷的个人是不可能很多的。大部分被称为卷的人,几乎都只是普通的努 力,最多在努力之上有些小小的虚荣而己。这或许也是“卷王”一词得到了如此广泛使 用的原因。可是,身边的焦虑与真实的困境似乎又在暗示,问题不可能如此简单。于是, 我们来看看定义在集体上的内卷。 关于集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误解就是,内卷的集体并不是集体的内卷。正如上一节 说的,不管是怎样的集体,其中能称之为卷的个人总是少数。那么,为何有些集体会让 3代写行为自然是完全错误的,即使课程不合理也不能以这样的不诚信去对待。不过本报告讨论主避为 内卷,因此不多叙述代写的问题所在

8 第二章 卷字的三种用法 虚构的案例中,道德本能会告诉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励志的,而不是应该抨击的。于是, 结论似乎成为了,只要让自己的学习与成绩能用上,无论具体的行为如何,都不应该称 为卷。 那么,到底怎样的个体才能称为卷呢?采访中普遍的回答是:刷存在感、炫耀、引起 反感等等才是卷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学习的同时去引起关注,以各种方式去显性或 隐性地炫耀自己学习努力,才能称为卷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各种方式”未必就 是直说自己努力、厉害,甚至可以是它的反面——反复强调自己的不足,以至把自己的 长处都说成不足。这种奇怪的“炫耀”被称为“卖弱”,将在第五章中讨论细节。以上的 解释看似合理,但其中仍然有一个逻辑的陷阱:在这个定义里,个人的内卷也就相当于 努力再附加上努力的动机是炫耀,可努力本身总会是因为知识性或者工具性的目标,炫 耀只是附带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一个人“卷”的时候,我们反感的行为只是对他人 的恶意,而不是行为本身。对于炫耀的反感,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在内卷所表示的过度竞 争的本义中了。 在这类回答之外,还有一种回答:比如资料等不愿意分享,他人来问时假装不会,这 些称得上负面的卷。关于这件事,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20 级某学院的某课一直以 安排十分不合理出名,例如有一项在大家几乎什么也没学到时布置的大作业论文。大部 分人选择在群里讨论,交流思路,但正当大家交流时,有一个匿名突然出来说,TA 已经 在淘宝上找到人代写了3,花了几十块钱,结果好像还不错。当大家问 TA 淘宝上的人大 概是什么思路的时候,TA 表示,这肯定不能告诉你们,“不然这钱不就白花了吗”。在 这个案例发生的时候,不少人都指责当事人“卷”,事实上,这样的场景才贴近内卷的本 义:本身使用了恶性行为参与竞争,且这样的恶性是以让自己获得优胜为目的的,如果 大家想与之抗衡,就容易陷入更恶性的竞争中去。 结合上面的这些讨论,我们否定了几种可能:知识性的学习当然不能称为卷,工具 性的学习也不是卷,而为了炫耀的努力所被反感的只是炫耀,而不是努力本身。与这些 说法相对,只有竞争本身利用了恶性的方法,才是贬义的卷在个人上的内涵。事实上,如 果想确定一些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卷,不妨去想想“如果大家都这样,最后的结果是正面 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方法本身是良性的,最后至少可以有收获更多知识、技能的结果, 而如果是恶性的方法,只会导致更恶性的滑坡。 2.2 岛民 个人进路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虽然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个人内卷的几种说法,也不 难看出,真正内卷的个人是不可能很多的。大部分被称为卷的人,几乎都只是普通的努 力,最多在努力之上有些小小的虚荣而已。这或许也是“卷王”一词得到了如此广泛使 用的原因。可是,身边的焦虑与真实的困境似乎又在暗示,问题不可能如此简单。于是, 我们来看看定义在集体上的内卷。 关于集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误解就是,内卷的集体并不是集体的内卷。正如上一节 说的,不管是怎样的集体,其中能称之为卷的个人总是少数。那么,为何有些集体会让 3代写行为自然是完全错误的,即使课程不合理也不能以这样的不诚信去对待。不过本报告讨论主题为 内卷,因此不多叙述代写的问题所在

2.2岛民 我们感觉更“卷”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些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岛民。他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因为 知道自己种的也就是些普通作物,对那些大富大贵也没有什么炎慕,安于自己的生活。直 到有一天,岛民甲突发奇想,联系到了一个外界的专家来勘察他们岛屿。甲意外地发现, 他们岛上有种平时不被他们注意的拉物,其实是种非常珍惜的药材,能卖出很高的价线 高到让他的生活足以超出岛上的任何人。作为心地善良的岛民,甲并不想独享这个秘密, 而是告诉了全岛。但大家经过调查后才意识到,原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地方适宜这种作 物。在这些地方有耕地的岛民自然十分开心,将自己的地用来种植药草后,很快实现了 致富。岛上的人民风淳朴,没有因为这样的差距而感到太多不满。然而,随着药草的生 产扩大,与岛民合作的企业决定进一步开发,一方面展开更多拆,尽可能覆盖种植,另 一方面将生产机器逐步转移到岛上。于是,原本在耕作的农民发现,在部分人实现了致 富后,他们的耕地反而受到了挤占。虽然企业给出了不菲的妆购金,但这并不足以让他 们长期生存,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加入企业,有的人则仍不死心,看着耕地越来越少、污 染越来越重。长此以往,矛盾渐渐加深了。4 这个故事中的岛民,最终成为了一个内卷的集体。大家只能放弃之前的平静生活,讲 入焦虑与纠结中。然而,从岛民的角度而言,这几乎是一个理想的集体 一没有真正内 卷的个人,也没有过多的矛盾,每个人只是普通地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而已,却酿成了 这样的后果。作为一个普通的集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只会更多:比如,如果甲没有那 心地善良,只是暗自收购、耕作,等到大家发现时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了利益,那么问题 更早就会爆发。再比如,如果岛民觉得种植药草的耕地分配不均并不公平,不允许部分 人独占珍贵的耕地,冲突只会更早爆发。 某种意义上,在科大所感受到的那种集体的内卷,或许贴近这里的岛民的情况。没 有那么名恶意,也不会大量充斥内卷的个体,大家只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却 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内卷的深渊。好在,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似乎也不是内卷的充分条 件:某院中,大家普遍认为暖卷的地方会是科技英才班,因为那里的竟争难度更高,也 更为激烈。可事实上,英才班或许是最不卷的地方。那里学得东西确实难,但有非常良 好的交流讨论氛围,关系也相对融洽,因此虽然竟争难、激烈,实际上构成了促进发展 的良性循环 为了从岛民的故事中找到内卷的定义,我们不妨看看哪些条件是必要的。最重要的 自然就是到岛屿的环境。岛屿就这么大,如果有地方用来开工厂,自然能种的地就会少 第二则是岛民甲的意外发现一稀有的药草成为了大家都觉得重要并且想获得的东西, 也能给生活带来显著的差异。第三,适宜种药草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不可能每个人都 靠若药草发家致富。第四,利的企业追求继娃开发,扩大生产,运用了申名岛屿上的 土地。对于淳朴的岛民来说,这四点只要任何一点没有满足,都不至于造成最后的结果 遗憾的是,四重条件看起来苛刻,现实中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场合一点都不少。哪怕是在 科大内,大到全校,小到某个具体的教学班,都能发现类似的场景。不过,为了通过这 些条件给出内卷的明确定义,我们先把目光放到更大的地方: “值得说明的是,本故事并非纯属虚构,例如林生样的音乐《动身》背后的反五轻运动就是众多这样的故 事中的一个

2.2 岛民 9 我们感觉更“卷”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座小岛上,住着一些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岛民。他们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因为 知道自己种的也就是些普通作物,对那些大富大贵也没有什么羡慕,安于自己的生活。直 到有一天,岛民甲突发奇想,联系到了一个外界的专家来勘察他们岛屿。甲意外地发现, 他们岛上有种平时不被他们注意的植物,其实是种非常珍惜的药材,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高到让他的生活足以超出岛上的任何人。作为心地善良的岛民,甲并不想独享这个秘密, 而是告诉了全岛。但大家经过调查后才意识到,原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地方适宜这种作 物。在这些地方有耕地的岛民自然十分开心,将自己的地用来种植药草后,很快实现了 致富。岛上的人民风淳朴,没有因为这样的差距而感到太多不满。然而,随着药草的生 产扩大,与岛民合作的企业决定进一步开发,一方面展开更多勘探,尽可能覆盖种植,另 一方面将生产机器逐步转移到岛上。于是,原本在耕作的农民发现,在部分人实现了致 富后,他们的耕地反而受到了挤占。虽然企业给出了不菲的收购金,但这并不足以让他 们长期生存,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加入企业,有的人则仍不死心,看着耕地越来越少、污 染越来越重。长此以往,矛盾渐渐加深了。4 这个故事中的岛民,最终成为了一个内卷的集体。大家只能放弃之前的平静生活,进 入焦虑与纠结中。然而,从岛民的角度而言,这几乎是一个理想的集体——没有真正内 卷的个人,也没有过多的矛盾,每个人只是普通地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而已,却酿成了 这样的后果。作为一个普通的集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只会更多:比如,如果甲没有那么 心地善良,只是暗自收购、耕作,等到大家发现时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了利益,那么问题 更早就会爆发。再比如,如果岛民觉得种植药草的耕地分配不均并不公平,不允许部分 人独占珍贵的耕地,冲突只会更早爆发。 某种意义上,在科大所感受到的那种集体的内卷,或许贴近这里的岛民的情况。没 有那么多恶意,也不会大量充斥内卷的个体,大家只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却 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内卷的深渊。好在,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似乎也不是内卷的充分条 件:某院中,大家普遍认为最卷的地方会是科技英才班,因为那里的竞争难度更高,也 更为激烈。可事实上,英才班或许是最不卷的地方。那里学得东西确实难,但有非常良 好的交流讨论氛围,关系也相对融洽,因此虽然竞争难、激烈,实际上构成了促进发展 的良性循环。 为了从岛民的故事中找到内卷的定义,我们不妨看看哪些条件是必要的。最重要的 自然就是到岛屿的环境。岛屿就这么大,如果有地方用来开工厂,自然能种的地就会少。 第二则是岛民甲的意外发现——稀有的药草成为了大家都觉得重要并且想获得的东西, 也能给生活带来显著的差异。第三,适宜种药草的地方只有一小部分,不可能每个人都 靠着药草发家致富。第四,食利的企业追求继续开发,扩大生产,运用了更多岛屿上的 土地。对于淳朴的岛民来说,这四点只要任何一点没有满足,都不至于造成最后的结果。 遗憾的是,四重条件看起来苛刻,现实中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场合一点都不少。哪怕是在 科大内,大到全校,小到某个具体的教学班,都能发现类似的场景。不过,为了通过这 些条件给出内卷的明确定义,我们先把目光放到更大的地方: 4值得说明的是,本故事并非纯属虚构,例如林生祥的音乐《动身》背后的反五轻运动就是众多这样的故 事中的一个

0 第二章卷字的三种用法 2.3望洋兴叹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段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彻底放弃科研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 科研道路比起理想、初心与情怀,更多的是致命的内卷。他用的配图中,有一张是PhD 毕业后出路统计.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四能成为教授。大部分则是选择了转行 科研的“卷”在科大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而这里的“卷”字则是用来形容整体环境 的某个特征。在刚才英才班的例子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是,旁观的“卷”并不算是 卷,只有亲身体验到的内卷才是真实的内卷,对环境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环 境中的内卷的含义,必须看怎样的人会深刻感受到环境中的内卷。对于科研来说,内卷 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非升即走”,那么最能感受到的内卷的就是“走”或者担心自己 会走的人。继续细究下去,所感受到的卷主要右两个来源 ,一个是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 获完全不成正比,一个是在与他人对比中产生的落差。 说到这里,我们来试着把科研环境中的内卷和岛民的诸多条件对应起来。岛屿的大 小有限,自然对应给科研能分配的资源(如教职的位置个数、经费等等)有限:重要并且 是公共追求的东西,也就是科研成果:很小一部分地方可以种植药草,就对应若,就对 应者由于背景、环境乃至个人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科研能力的差距:最后,企业对应的 则是非升即走等规则本身决定了成果越好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然,岛民的内卷与环境的内卷也有着一个显著差异。如果说岛民的竞争局限于那 座小岛之上的话,环境中的内卷则是在面对一片汪洋大海。虽然人们会因为种种方式产 生各样的联系,但总体来说,环境中的内卷是很难看到竞争的对象的。这实质上导致了 更大的焦虑一无法看到竞争对象,也就无从知道“平均”或者“大部分人”的成果和 进度,如果想要保险,只能无止境地提升自已的结果。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环境中的内 卷往往更加隐蔽,却对个体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在科大中,也能看到集体与环境角度的 内卷,比如每个教学班内的竞争,或是保研科大的竞争,都更接近于集体(由于可以较 完全了解到整体的情况),但保研外校与出国的竞争就更接近环境中的内卷(由于很难及 时判断出整体情况)。 经过对集体、环境内卷异同的分析,内卷的模式就已经较为清晰了。在资源有限的 竞争中,少部分人获得资源的能力更强,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反馈,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 资源,而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只能得到更差的反馈,从而付出很 多努力也只能从较小一部分的资源里分配,也就格外感受到了内卷。自然,少部分人看 到大部分人体验到的内卷时,也会担心失去已获得的资源,于是,他们必须付出更多以稳 固当前所得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与小部分人的差距逐渐拉大,资源的分 配也逐渐固化,可所需的努力却都在提升,整体的内卷就此形成。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整 体都困于内卷之中,小部分人仍然是受益者,但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因其而受益。事实 上,之前所说的个人的内卷也可以套到这个模式之中,我们之所以去批判一个人的“卷”, 就是因为他靠着自己获得资源的能力 一这里往往是利用了负面的手段 去拾占本不 应属于他的资源,加剧了整体的不均衡:而讨厌一个人“刷存在感”、“炫耀”,也是因为 他在抢占大部分资源的同时没有考虑只能得到小部分资源的人的感受,其至是或明或暗 地嘲讽。由此,个人、集体、环境角度的内卷统一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口中的 “卷”的真正内涵,或许就是表达对这种分配模式与占据大部分利益的人的不满

10 第二章 卷字的三种用法 2.3 望洋兴叹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段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彻底放弃科研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 科研道路比起理想、初心与情怀,更多的是致命的内卷。他用的配图中,有一张是 PhD 毕业后出路统计,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四能成为教授,大部分则是选择了转行。 科研的“卷”在科大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而这里的“卷”字则是用来形容整体环境 的某个特征。在刚才英才班的例子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是,旁观的“卷”并不算是 卷,只有亲身体验到的内卷才是真实的内卷,对环境同样也是如此。因此,想要知道环 境中的内卷的含义,必须看怎样的人会深刻感受到环境中的内卷。对于科研来说,内卷 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非升即走”,那么最能感受到的内卷的就是“走”或者担心自己 会走的人。继续细究下去,所感受到的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 获完全不成正比,一个是在与他人对比中产生的落差。 说到这里,我们来试着把科研环境中的内卷和岛民的诸多条件对应起来。岛屿的大 小有限,自然对应给科研能分配的资源 (如教职的位置个数、经费等等) 有限;重要并且 是公共追求的东西,也就是科研成果;很小一部分地方可以种植药草,就对应着,就对 应着由于背景、环境乃至个人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科研能力的差距;最后,企业对应的 则是非升即走等规则本身决定了成果越好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然,岛民的内卷与环境的内卷也有着一个显著差异。如果说岛民的竞争局限于那 座小岛之上的话,环境中的内卷则是在面对一片汪洋大海。虽然人们会因为种种方式产 生各样的联系,但总体来说,环境中的内卷是很难看到竞争的对象的。这实质上导致了 更大的焦虑——无法看到竞争对象,也就无从知道“平均”或者“大部分人”的成果和 进度,如果想要保险,只能无止境地提升自己的结果。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环境中的内 卷往往更加隐蔽,却对个体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在科大中,也能看到集体与环境角度的 内卷,比如每个教学班内的竞争,或是保研科大的竞争,都更接近于集体 (由于可以较 完全了解到整体的情况),但保研外校与出国的竞争就更接近环境中的内卷 (由于很难及 时判断出整体情况)。 经过对集体、环境内卷异同的分析,内卷的模式就已经较为清晰了。在资源有限的 竞争中,少部分人获得资源的能力更强,因此得到了更好的反馈,从而占据了大部分的 资源,而剩下的大部分人由于获取资源的能力较弱,只能得到更差的反馈,从而付出很 多努力也只能从较小一部分的资源里分配,也就格外感受到了内卷。自然,少部分人看 到大部分人体验到的内卷时,也会担心失去已获得的资源,于是,他们必须付出更多以稳 固当前所得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与小部分人的差距逐渐拉大,资源的分 配也逐渐固化,可所需的努力却都在提升,整体的内卷就此形成。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整 体都困于内卷之中,小部分人仍然是受益者,但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因其而受益。事实 上,之前所说的个人的内卷也可以套到这个模式之中,我们之所以去批判一个人的“卷”, 就是因为他靠着自己获得资源的能力——这里往往是利用了负面的手段——去抢占本不 应属于他的资源,加剧了整体的不均衡;而讨厌一个人“刷存在感”、“炫耀”,也是因为 他在抢占大部分资源的同时没有考虑只能得到小部分资源的人的感受,甚至是或明或暗 地嘲讽。由此,个人、集体、环境角度的内卷统一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口中的 “卷”的真正内涵,或许就是表达对这种分配模式与占据大部分利益的人的不满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9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