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其振幅比与频率之间的变化曲线,从而计算出隔振效率以。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4.3-1进行接线,并保证测量线路准确无误: 2.开机,注意开机顺序依次为:信号源、电荷放大器和示波器。 3.调节信号发生器,调节频率为10Hz,振幅150mv(始终保持不变): 4.调节电荷放大器的灵敏系数设置和增益大小,在示波器上读出测量值: 5.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依次测出加速度振幅A、A2,计算求出n',建立了隔 振系数η'与激振频率f之间的曲线图: 6.激振频率扫描范围10Hz一40Hz。 7.关机,注意关机顺序依次为:电荷放大器、示波器、信号源。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 1.记录实验数据 激振频率∫(Hz) 4 (mv) 42(mv) n' 10 2 11 2.画出n'-f曲线图 六.实验要求 1.简述被动隔振原理: 2.完成实验数据图表,计算最大效率,并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满足隔振规律: 3.确定本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如何提高隔振效率和扩大隔振范围? 5050 其振幅比与频率之间的变化曲线,从而计算出隔振效率 。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 4.3-1 进行接线,并保证测量线路准确无误; 2.开机,注意开机顺序依次为:信号源、电荷放大器和示波器。 3.调节信号发生器,调节频率为 10Hz,振幅 150mv(始终保持不变); 4.调节电荷放大器的灵敏系数设置和增益大小,在示波器上读出测量值; 5.改变信号源的输出频率 f ,依次测出加速度振幅 A1、 A2 ,计算求出,建立了隔 振系数与激振频率 f 之间的曲线图; 6.激振频率扫描范围 10Hz—40Hz。 7.关机,注意关机顺序依次为:电荷放大器、示波器、信号源。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 1.记录实验数据 激振频率 f (Hz) A1(mv) A2 (mv)  1 10 2 11 … 2.画出  f 曲线图 六.实验要求 1.简述被动隔振原理; 2.完成实验数据图表,计算最大效率,并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满足隔振规律; 3.确定本隔振器的隔振频率范围;如何提高隔振效率和扩大隔振范围?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