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答:对待老师要谦虚不可盛气凌人 9你认为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条件好坏不是学习的必需品,只要乐于学习就不会感到苦了 10.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1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答: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3.“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例。 答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14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 系 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 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5.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 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6.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7.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 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21.作者“缊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3.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9 答:对待老师要谦虚不可盛气凌人 9 你认为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条件好坏不是学习的必需品,只要乐于学习就不会感到苦了 10.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1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答: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3.“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例。 答:古时男子 20 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14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 系? 答: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 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5.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 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6.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答: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7.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 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21.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2.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3.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