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 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 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 )毳衣( 沆砀() 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中考链接(2003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1、(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 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2(1)月色洒 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桕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桕影也”,作者 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文忠 2.于是,就清澈透明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它包 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 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 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 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3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 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2(1)月色洒 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 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二、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 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 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