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 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 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 过程。1960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 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谣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 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己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1常规航空摄影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 根据遥感的概念,1826年摄影技术的发明就标志着遥感技术的诞生。但在1839年以 前主要是进行地面摄影。1858年法国人G·F·图纳乔(Tournachon)用系留气球摄取了 巴黎的“鸟瞰”像片,1859年J.W布莱克(B1ack)乘气球在空中拍摄了波士顿的像片。此 时所用的平台为气球、风筝、鸽子等,影像质量也较差。 1903年w·莱特Wright)和O莱特(Vright)发明了飞机,为航空摄影创造了条件,1903 年4月24日意大利人威尔伯·赖特驾驶的飞机拍摄了第一张航空像片,1913年根据摄影 像片制作了地形图并研制出了立体制图仪,1915年开始生产航摄相机。20世纪20年代以 来许多摄影测量仪器相继出现,如蔡斯的精密立体测图仪、多倍仪,1924年产生了彩色胶 片,航空摄影正式问世。初期,航空摄影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和军事,后来资料应用逐渐向 民用部门发展,像片判读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关于摄影测量和判读技术方面 的书刊也陆续出版。 2航空遥感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起,航空像片除用于军事外,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中,以认识地理 环境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1930年美国开始进行全国航测,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为农 业服务的大比例尺专题地图。其后,西欧、苏联等也开始了全国性的航测,与此相应的航 测理论和技术都有了迅速发展。1931年出现了感红外的航摄胶片,首次获得了目标物的不 可见信息,1937年进行了首次彩色航摄,生产出假彩色红外胶片,并探索进行多光谱和紫 外航空摄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应用雷达和红外探测技术,到了50年代,非摄影成 像的扫描技术和侧视雷达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打破了用胶片所能响应的波段范围限制, 使遥感技术发展到了航空遥感阶段。 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培养专业人员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41 年A·J·厄德菜(Eardey)的《航空像片:应用与判读》,J·W·巴格莱(Bagley)的《航 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著作出版:美国于1949年在大学中开始开设航摄和像片判读课程, 1949年国际地理学会设立了航片应用委员会,1945年美国就创刊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学》 杂志,1975年改名为《摄景影测量工程和谣感》。 自从航空遥感问世以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环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 农学、林学以及军事侦察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对自然资源考察和研究的 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但是,航空遥感在探测距离上不是很远,传感器覆盖的面积小 取得资料速度慢且数量少,这就促使遥感技术向前发展。 55 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 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 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 过程。1960 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 1962 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 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1 常规航空摄影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根据遥感的概念,1826 年摄影技术的发明就标志着遥感技术的诞生。但在 1839 年以 前主要是进行地面摄影。1858 年法国人G·F·图纳乔(Tournachon)用系留气球摄取了 巴黎的“鸟瞰”像片,1859 年J.W.布莱克(Black)乘气球在空中拍摄了波士顿的像片。此 时所用的平台为气球、风筝、鸽子等,影像质量也较差。 1903 年 W·莱特(Wright)和 O·莱特(Wright)发明了飞机,为航空摄影创造了条件,1903 年 4 月 24 日意大利人威尔伯·赖特驾驶的飞机拍摄了第一张航空像片,1913 年根据摄影 像片制作了地形图并研制出了立体制图仪,1915 年开始生产航摄相机。20 世纪 20 年代以 来许多摄影测量仪器相继出现,如蔡斯的精密立体测图仪、多倍仪,1924 年产生了彩色胶 片,航空摄影正式问世。初期,航空摄影主要用于摄影测量和军事,后来资料应用逐渐向 民用部门发展,像片判读技术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关于摄影测量和判读技术方面 的书刊也陆续出版。 2 航空遥感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6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起,航空像片除用于军事外,被广泛应用于地学领域中,以认识地理 环境和编制各种专题地图。1930 年美国开始进行全国航测,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形图和为农 业服务的大比例尺专题地图。其后,西欧、苏联等也开始了全国性的航测,与此相应的航 测理论和技术都有了迅速发展。1931 年出现了感红外的航摄胶片,首次获得了目标物的不 可见信息,1937 年进行了首次彩色航摄,生产出假彩色红外胶片,并探索进行多光谱和紫 外航空摄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应用雷达和红外探测技术,到了 50 年代,非摄影成 像的扫描技术和侧视雷达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打破了用胶片所能响应的波段范围限制, 使遥感技术发展到了航空遥感阶段。 随着探测技术的进步,培养专业人员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41 年 A·J·厄德莱(Eardey)的《航空像片:应用与判读》,J·W·巴格莱(Bagley)的《航 空摄影与航空测量》等著作出版;美国于 1949 年在大学中开始开设航摄和像片判读课程, 1949 年国际地理学会设立了航片应用委员会,1945 年美国就创刊出版了《摄影测量工程学》 杂志,1975 年改名为《摄影测量工程和遥感》。 自从航空遥感问世以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环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 农学、林学以及军事侦察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对自然资源考察和研究的 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但是,航空遥感在探测距离上不是很远,传感器覆盖的面积小, 取得资料速度慢且数量少,这就促使遥感技术向前发展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