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年春) 但《排华法案》的颁布也有我国自身的原因。从在美华人这方面看,当时去美国的华人 普遍应是华工居多,整体素养并不高,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不能改变自己的风俗 习惯去适应美国的习惯,这使得不少美国人对华人产生偏见,甚至是厌恶。另一方面,当时 的中国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动乱时期,并且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 外交力量较弱,无法对法案颁布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清政府自1876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 害华侨提出抗议,美国政府或以不能干预地方事务来推脱责任,或干脆不予置理。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 障碍。经FD.罗斯福总统提议,美国国会1943年12月17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或称排华法案废除案,从而废除所有排华法案。2那么,为什么《排华法案》在颁布 近130年后,也就是在废除70年后美国才发表道歉呢?美国方面,美国议员还有当地组织 并没有对此提出过什么强烈抗议,大多数美国人对此都是忽视的态度,且对华人的偏见还存 在。然而到了近几年,在美华人数量增多,尤其是在议员中,华裔数量有所增长,况且,2012 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政府无法再忽视这一事实,可以说道歉是必然的。华人自身方面,在 美华人以前也没有提出抗议游行等,很少有为自身利益所努力,但近几年来,中国逐渐崛起, 地位有所上升,华人的力量不容忽视。后来,全美有100多个华人社团联名请求众议员赵美 心为此背书,推动国会对华人道歉。 虽然美国的道歉行为有被评论为是一种政治姿态,但我们应该肯定这一行动,至少为我 们华人扬眉吐气,为我们正名了。 对于《排华法案》的颁布、废除、道歉,我们应该发现国力提升,民族团结是极为重要 的。只有当中国的综合实力提升了,人民团结,我们才不会受人欺负。改变其他人对中国人 的偏见以及歧视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不能放弃,面对非议,我们应该团结, 应该勇于指出,站出来,并通过正确有效的渠道去维护我们的利益。这是对《排华法案》的 研究所带给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一一排华法案http:/baike.baidu.com/view/890529.htm [2]维基百科一一蒲安臣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BE%8E%E5%A4%A9%E6%B4%A5%E6%9D%A1%E 7%BA%A6%E7%BB%AD%E5%A2%9E%E6%9D%A1%E7%BA%A6 3“美国文明史”结业论文(2013 年春) 3 但《排华法案》的颁布也有我国自身的原因。从在美华人这方面看,当时去美国的华人 普遍应是华工居多,整体素养并不高,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不能改变自己的风俗 习惯去适应美国的习惯,这使得不少美国人对华人产生偏见,甚至是厌恶。另一方面,当时 的中国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动乱时期,并且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 外交力量较弱,无法对法案颁布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清政府自 1876 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 害华侨提出抗议,美国政府或以不能干预地方事务来推脱责任,或干脆不予置理。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法案成为中美关系的 障碍。经 F.D.罗斯福总统提议,美国国会 1943 年 12 月 17 日通过了《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或称排华法案废除案,从而废除所有排华法案。2那么,为什么《排华法案》在颁布 近 130 年后,也就是在废除 70 年后美国才发表道歉呢?美国方面,美国议员还有当地组织 并没有对此提出过什么强烈抗议,大多数美国人对此都是忽视的态度,且对华人的偏见还存 在。然而到了近几年,在美华人数量增多,尤其是在议员中,华裔数量有所增长,况且,2012 年是美国大选年,美国政府无法再忽视这一事实,可以说道歉是必然的。华人自身方面,在 美华人以前也没有提出抗议游行等,很少有为自身利益所努力,但近几年来,中国逐渐崛起, 地位有所上升,华人的力量不容忽视。后来,全美有 100 多个华人社团联名请求众议员赵美 心为此背书,推动国会对华人道歉。 虽然美国的道歉行为有被评论为是一种政治姿态,但我们应该肯定这一行动,至少为我 们华人扬眉吐气,为我们正名了。 对于《排华法案》的颁布、废除、道歉,我们应该发现国力提升,民族团结是极为重要 的。只有当中国的综合实力提升了,人民团结,我们才不会受人欺负。改变其他人对中国人 的偏见以及歧视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不能放弃,面对非议,我们应该团结, 应该勇于指出,站出来,并通过正确有效的渠道去维护我们的利益。这是对《排华法案》的 研究所带给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排华法案 http://baike.baidu.com/view/890529.htm [2] 维基百科——蒲安臣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BE%8E%E5%A4%A9%E6%B4%A5%E6%9D%A1%E 7%BA%A6%E7%BB%AD%E5%A2%9E%E6%9D%A1%E7%BA%A6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