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剖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成此大衅。现今议和 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前事之长, 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禁 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查中国之弊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 国家者在一例字。至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 之本原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 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能富强?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议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 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或取诸 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 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奏议以闻。 意义在于:不仅提出了改革的主张,而且认为在此存亡之秋,兴衰之际,必须进行根本 的改革,以近代文明为参照系,进行全面改革。这大体奠定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基调。 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改革总方案: 1、关于改革的构思 第一,必须进行全面变法,“欲救残局,惟有变法” 第二,必须循序渐进。“中国积习太深,欲求变通,必须从容易处下手。循序渐进,坚 定不摇,乃有实济,不至中辍”。先从“皮毛”学起,再进行“精华”的改革 2、对改革的规划 《三折》不再认为任何一方面的改革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一折强调人才的培养,第二折着重内政的整顿,第三折侧重对“西用”的拓展。 (1)、教育改革的措施 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强调 “保邦致治,非人无由”,提出4项措施:设文武学堂,斟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留学 2)经济改革的主张 强调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指出“富国足民之道,以出土货为要义,无农以为之本 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提出:改良农业,发展工业,颁布经济法律,建立经济秩序等 (3)政治改革的思路 整顿吏治,破格用人,简文法,省虚文,废题本,提高行政效率,改革法律和审判方23 宵肝焦劳,朕尤痛自剖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成此大衅。现今议和,一 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前事之长, 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禁 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查中国之弊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在一私字,祸 国家者在一例字。至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 之本原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 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 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能富强?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议振作,当议更张。著军机大 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或取诸 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 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奏议以闻。 意义在于:不仅提出了改革的主张,而且认为在此存亡之秋,兴衰之际,必须进行根本 的改革,以近代文明为参照系,进行全面改革。这大体奠定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基调。 三、《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改革总方案: 1、关于改革的构思 第一,必须进行全面变法,“欲救残局,惟有变法”。 第二,必须循序渐进。“中国积习太深,欲求变通,必须从容易处下手。循序渐进,坚 定不摇,乃有实济,不至中辍”。先从“皮毛”学起,再进行“精华”的改革。 2、对改革的规划 《三折》不再认为任何一方面的改革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一折强调人才的培养,第二折着重内政的整顿,第三折侧重对“西用”的拓展。 (1)、教育改革的措施 对教育改革非常重视,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强调 “保邦致治,非人无由”,提出 4 项措施:设文武学堂,斟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留学。 ( 2)经济改革的主张 强调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指出“富国足民之道,以出土货为要义,无农以为之本, 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提出:改良农业,发展工业,颁布经济法律,建立经济秩序等。 (3)政治改革的思路 整顿吏治,破格用人,简文法,省虚文,废题本,提高行政效率,改革法律和审判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