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基地的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20080518浏览次数:295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基地的初步形成 与学术研究的扎实推进 1949年至1952年全国高校的几次院系调整,为复旦大学的大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被视为复旦大学历史上 的第一次腾飞。经过调整后的复旦大学,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建设幅度加快,大规模引进人才、完备学科体系 一跃而成为名列前茅的全国重点综合性髙等院校。 借此东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史的学科力量也得到空前的加强。 首先是一批专家的加入。1949年9月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合并入复旦大学,时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的郭绍虞先生 随之调入复旦大学,并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还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 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49年9月,暨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复旦大学,刘大杰先生随 之来到复旦大学,任教授,并历任文学教研组主任、系代理主任等。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朱东 润先生从沪江大学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并于1957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三位中国文学批评史 和文学史研究的大家,与原来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陈子展先生、赵景深先生、王运熙先生等一起开创复旦大学中 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辉煌时期 1958年,由高教部批准,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中国文学研究室,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硏究,室主任由郭绍 虞先生担任。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研究的一座重镇,并在此后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研究史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时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复旦大学郭绍虞先生主编了《中国 历代文论选》,刘大杰先生主编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卷。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 史研究的核心地位,使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中心。下面着重介绍两部著作。 《中国历代文论选》 五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公开化,国内对苏联文论思想也保持谨慎态度 于是,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的要求被提出来了。1958年,周扬在河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省文艺理论 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讲话,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 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 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自此,全国范围内兴起过一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热潮,虽然这股热潮中所推 行的方法和宗旨有一定的问题,但它确实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空前关注。其直接影响就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专门学科在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正式确立。而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确立和实践端赖于两 部重要著作的编撰和出版,那就是由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及由刘大杰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册)。 1959年,周扬提出要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民族文论传统开始得到重视。周扬重视高校 教材建设,指定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各自编写一套高校文科《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历代文论 选》教材,开展竞赛{2]。周扬亲自分派任务,复旦大学由郭绍虞先生负责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刘大杰先生负 责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于郭绍虞先生多年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方面耕耘不辍,积累丰厚,加上他调动兄弟院校的学者 如夏承焘、钱仲联、马茂元等先生,很快就集众人之力编写完成《中国历代文论选》,分三卷于1962年由中华书 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同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 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一个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梯 队的建设关系重大。六十年代初培养的批评史研究生和一批从那时就转向批评史研究的中青年教师们,先后成为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带头人、主力军。 三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体系庞大,选材丰富。上编起周、秦,迄隋、唐,中编囊括宋、元、明,下编专及清 代,共约一百多万字。全书按照时代顺序,选取历代文学批评史中重要的文论篇章,作详细的注释和解说。阐释文 章的文论要点,理清文论发展的线索,论述批评家文论思想在整个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前后联系。较有特色的 是,在正文之后,还各有附录。辑录一些与正文文论思想有关文献,“或解说正文,有所阐发;或意有异同,可资 印证;或论旨相同,后人引伸,有所发展;或作者在其它文章中提岀的理论,可全面地理解其主张的,均附辑正文 后,以供读者参考”。[3]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基地的初步形成 发布时间: 2008-05-18 浏览次数: 295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基地的初步形成 与学术研究的扎实推进 1949年至1952年全国高校的几次院系调整,为复旦大学的大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被视为复旦大学历史上 的第一次腾飞。经过调整后的复旦大学,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建设幅度加快,大规模引进人才、完备学科体系, 一跃而成为名列前茅的全国重点综合性高等院校。 借此东风,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史的学科力量也得到空前的加强。 首先是一批专家的加入。1949年9月同济大学文法学院合并入复旦大学,时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的郭绍虞先生 随之调入复旦大学,并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还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 究室主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49年9月,暨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复旦大学,刘大杰先生随 之来到复旦大学,任教授,并历任文学教研组主任、系代理主任等。在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朱东 润先生从沪江大学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并于1957年起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三位中国文学批评史 和文学史研究的大家,与原来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陈子展先生、赵景深先生、王运熙先生等一起开创复旦大学中 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辉煌时期。 1958年,由高教部批准,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立中国文学研究室,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室主任由郭绍 虞先生担任。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研究的一座重镇,并在此后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研究史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时中宣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复旦大学郭绍虞先生主编了《中国 历代文论选》,刘大杰先生主编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卷。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 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使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中心。下面着重介绍两部著作。 一, 《中国历代文论选》 五十年代末期,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公开化,国内对苏联文论思想也保持谨慎态度。 于是,建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的要求被提出来了。1958年,周扬在河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全省文艺理论 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1]的讲话,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 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 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自此,全国范围内兴起过一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热潮,虽然这股热潮中所推 行的方法和宗旨有一定的问题,但它确实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空前关注。其直接影响就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专门学科在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正式确立。而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确立和实践端赖于两 部重要著作的编撰和出版,那就是由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及由刘大杰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册)。 1959年,周扬提出要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民族文论传统开始得到重视。周扬重视高校 教材建设,指定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各自编写一套高校文科《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历代文论 选》教材,开展竞赛[2]。周扬亲自分派任务,复旦大学由郭绍虞先生负责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刘大杰先生负 责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 由于郭绍虞先生多年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方面耕耘不辍,积累丰厚,加上他调动兄弟院校的学者 如夏承焘、钱仲联、马茂元等先生,很快就集众人之力编写完成《中国历代文论选》,分三卷于1962年由中华书 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同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 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 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一个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梯 队的建设关系重大。六十年代初培养的批评史研究生和一批从那时就转向批评史研究的中青年教师们,先后成为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带头人、主力军。 三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体系庞大,选材丰富。上编起周、秦,迄隋、唐,中编囊括宋、元、明,下编专及清 代,共约一百多万字。全书按照时代顺序,选取历代文学批评史中重要的文论篇章,作详细的注释和解说。阐释文 章的文论要点,理清文论发展的线索,论述批评家文论思想在整个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前后联系。较有特色的 是,在正文之后,还各有附录。辑录一些与正文文论思想有关文献,“或解说正文,有所阐发;或意有异同,可资 印证;或论旨相同,后人引伸,有所发展;或作者在其它文章中提出的理论,可全面地理解其主张的,均附辑正文 后,以供读者参考”。[3]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