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一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4.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选 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美景及其突出特点。(特点用一个词语回答)(2分) 观察视角:① 观察到的美景:② 景物突出特点 15.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该句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3分) 答 五、古诗文阅读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2018云南)古代文体中的“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B.(2018无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 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C.(2018南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都出自白居易笔下。 D.(2018梧州)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2.根据原文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 寒十俱欢颜! (2)《卖炭翁》中表现老翁矛盾心理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4)《卖炭翁》中写老翁外貌的诗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阅读《卖炭翁》,完成3~5题 3.卖炭翁“卖炭”目的的句子:身上衣裳口中食 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5.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 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二)(2018河北)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6~8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4. 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选 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美景及其突出特点。(特点用一个词语回答)(2 分) 观察视角: ① 观察到的美景: ② 景物突出特点: ③ 15. 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该句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阅读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2018 云南)古代文体中的“记”,以记叙、描写为主,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B.(2018 无锡)“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 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C.(2018 南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都出自白居易笔下。 D.(2018 梧州)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2.根据原文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 (2)《卖炭翁》中表现老翁矛盾心理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4)《卖炭翁》中写老翁外貌的诗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 (一)阅读《卖炭翁》,完成 3~5 题。 3. 卖炭翁“卖炭”目的的句子:身上衣裳口中食。 4.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5.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 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二)(2018 河北)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 6~8 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来源: §x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