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智能系统学报 第12卷 个顶点构成的圈(即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因此本文 [L,D]是M在模2域上的一个标准矩阵表示,其中 考虑的圈将以三角形为基本单元。 p(b)是I中第i列,而p(e)是D中的第j列,1≤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交通 i≤r,1≤j≤qo 拥堵。若出行者对自己要经过交通网络的路径、费 引理14 在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无向完全图 用、时间等能够以清晰地、直观地方式得到,则完成 任务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关于在复杂的交通网 中,包含的边数为(n-1) 络的条件下,研究合理的出行路径模型和算法,请 定义4)]形式背景K=(G,M,)定义为一个 参见文献[2-9]。基于多属性条件路径选择问题, 三元数组,其中G中的元素被称为对象,M中的元 文献[2-9]以及目前掌握的材料中,均没有涉及对 素被称为属性。IGxM,用glm表示(g,m)∈I,即 于交通网路信息提取的概念格[1]可视化研究。 对象g具有属性m。 概念格建立了对象和属性之间的一种概念层 定义5)形式背景(G,M,I)中的概念定义为 次结构,是数据分析和规则提取的一种有效工具。 元素对(A,B),其中A二G,BCM,A称为概念的外 Whitney!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拟阵已经被广泛 延,B称为概念的内涵,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地应用于信息编码[]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将拟 1)B'={a∈GHb∈B,alb},A'={b∈M|Ha∈ 阵与概念格理论结合、图论[4]与概念格理论结合 来解决问题,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6-2) A,alb 2)ACA",BCB";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出行受多个属性条件的 限制,针对这些限制,经过研究发现K。简单图中形 3)(A)'=04,(9B,)'=0B'。 成三角形圈的一种特殊性质。由此,可以对复杂的 定义6设(A1,B,)、(A2,B2)是L(G,M,I) 交通网络进行分析、转化,形成K简单图。进而,能 中的两个概念,定义二元关系(A1,B,)≤(A2,B2)台 够建立网络模型,构建模型所对应的关联矩阵。依 ACA2台B,CB2,称(A1,B,)是(A2,B2)的子概念, 据K,图所产生的特殊形式背景,建立概念格信息提 (A2,B2)是(A1,B,)的父概念。若不存在概念(A3, 取方法。从而,给出基于二元拟阵K图的一种建格 B3)使得(A1,B1)≤(A3,B3)≤(A2,B2)成立,则称 方法,并利用具体实例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A1,B)是(A2,B2)的直接子概念,(A2,B2)是(A1, 1 预备知识 B,)的直接父概念。 不难证明这种父概念一子概念关系(也称泛 本节主要介绍网络K图、拟阵和概念格一些定 化-特化关系)是L(G,M,I)上的一个偏序关系。事 义与相关结论。有关图的基本概念和完全图的定 实上L(G,M,)关于该偏序关系是一个完备格,称 义,读者请参见文献[14]。有关二元拟阵和图的拟 为形式背景(G,M,I)的概念格,记为L(G,M,I)。 阵可表示性请参见文献[11]。 引理2]设(G,M,)是一个形式背景,则 定义1设任意(无向)图G=(V,E),其中 L(G,M,)关于上面定义的序“≤”构成的是完备 顶点集V={u1,2,…,vn},边集E={e1,e2,…,e.}。 格,其中上下确界由下式给出: 用m表示顶点:与边e,关联的次数,可能取值为 0,1,2,称所得矩阵M(G)=(m:)x.为图G的关联 V(4,B)=(A)”,0B) 矩阵。 Λje(4,B)=(∩A,(UB)") 定义24V(G)=XUY,X∩Y=⑦,X中任二 为了模型的建立和讨论表述简捷,给出如下几 项不相邻,Y中任二项不相邻,则G为二部图;若X 个定义。 中每个顶点皆与Y中一切顶点相邻,则G为完全二 定义7含圈基:在K图中满足从一个顶点出 部图,记Km,a,其中m=|x|,n=|Y|。 发,到其他n-1个顶点的相连接的边叫做含圈基。 定义3)设M是关于E={b1,b2,…,b,e1, 定义8基顶点:在K,图中满足从一个顶点出 e2,…,e,}的一个拟阵,其中B=b1,b2,…,b,}是M 发包含的所有相连的含圈基的顶点叫做基顶点。 的一个基。设C,是BU{e,}所含的基本圈,定义r× 定义9基最小圈:在一个三角形最小圈中,满 足一个最小圈中包含两个基的三角形圈,叫做基最 q阶矩阵D=(dg),其中d,= ,若b,∈C,则A= 0,其他 小圈。个顶点构成的圈(即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因此本文 考虑的圈将以三角形为基本单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交通 拥堵。 若出行者对自己要经过交通网络的路径、费 用、时间等能够以清晰地、直观地方式得到,则完成 任务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关于在复杂的交通网 络的条件下,研究合理的出行路径模型和算法,请 参见文献[2-9]。 基于多属性条件路径选择问题, 文献[2-9]以及目前掌握的材料中,均没有涉及对 于交通网路信息提取的概念格[10]可视化研究。 概念格建立了对象和属性之间的一种概念层 次结构,是数据分析和规则提取的一种有效工具。 Whitney [11]在 1935 年首次提出的拟阵已经被广泛 地应用于信息编码[12] 和网络安全[13] 等领域。 将拟 阵与概念格理论结合、图论[14-15]与概念格理论结合 来解决问题,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16-21] 。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出行受多个属性条件的 限制,针对这些限制,经过研究发现 Kn 简单图中形 成三角形圈的一种特殊性质。 由此,可以对复杂的 交通网络进行分析、转化,形成 Kn 简单图。 进而,能 够建立网络模型,构建模型所对应的关联矩阵。 依 据 Kn 图所产生的特殊形式背景,建立概念格信息提 取方法。 从而,给出基于二元拟阵 Kn 图的一种建格 方法,并利用具体实例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1 预备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网络 Kn 图、拟阵和概念格一些定 义与相关结论。 有关图的基本概念和完全图的定 义,读者请参见文献[14]。 有关二元拟阵和图的拟 阵可表示性请参见文献[11]。 定义 1 [22] 设任意(无向)图 G = ( V,E),其中 顶点集 V = {v1 ,v2 ,…,vn },边集 E = { e1 ,e2 ,…,ee }。 用 mij表示顶点 vi 与边 ej 关联的次数,可能取值为 0,1,2,称所得矩阵 M(G) = (mij )n×e为图 G 的关联 矩阵。 定义 2 [14] V(G)= X∪Y,X∩Y = ⌀,X 中任二 项不相邻,Y 中任二项不相邻,则 G 为二部图;若 X 中每个顶点皆与 Y 中一切顶点相邻,则 G 为完全二 部图,记 Km,n ,其中 m = X ,n = Y 。 定义 3 [11] 设 M 是关于 E = { b1 ,b2 ,…,br,e1 , e2 ,…,eq}的一个拟阵,其中 B = {b1 ,b2 ,…,br}是 M 的一个基。 设 Cj 是 B∪{ej}所含的基本圈,定义 r× q 阶矩阵D = ( dij ),其中 dij = 1, 若 bi∈Cj 0, 其他 { ,则A= [Ir D]是 M 在模 2 域上的一个标准矩阵表示,其中 φ(bi)是 Ir 中第 i 列,而 φ(ej)是 D 中的第 j 列,1≤ i≤r,1≤j≤q。 引理 1 [14] 在一个具有 n 个顶点的无向完全图 中,包含的边数为 n(n-1) 2 。 定义 4 [17] 形式背景 K = (G,M,I)定义为一个 三元数组,其中 G 中的元素被称为对象,M 中的元 素被称为属性。 I⊆G×M,用 gIm 表示(g,m)∈I,即 对象 g 具有属性 m。 定义 5 [17] 形式背景(G,M,I)中的概念定义为 元素对(A,B),其中 A⊆G,B⊆M,A 称为概念的外 延,B 称为概念的内涵,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1)B′= {a∈G ∀b∈B,aIb},A′ = {b∈M ∀a∈ A,aIb}; 2)A⊆A″,B⊆B″; 3)(∪ j∈J Aj)′=∩ j∈J Aj ′,(∪ j∈J Bj)′=∩ j∈J Bj ′。 定义 6 [17] 设(A1 ,B1 )、(A2 ,B2 )是 L(G,M,I) 中的两个概念,定义二元关系(A1 ,B1 )≤(A2 ,B2 )⇔ A1⊆A2⇔B1⊆B2 ,称(A1 ,B1 )是( A2 ,B2 ) 的子概念, (A2 ,B2 )是(A1 ,B1 )的父概念。 若不存在概念( A3 , B3 )使得(A1 ,B1 ) ≤(A3 ,B3 ) ≤(A2 ,B2 ) 成立,则称 (A1 ,B1 )是(A2 ,B2 )的直接子概念,(A2 ,B2 )是(A1 , B1 )的直接父概念。 不难证明这种父概念 - 子概念关系( 也称泛 化-特化关系)是 L(G,M,I)上的一个偏序关系。 事 实上 L(G,M,I)关于该偏序关系是一个完备格,称 为形式背景(G,M,I)的概念格,记为 L(G,M,I)。 引理 2 [17] 设( G,M,I) 是一个形式背景,则 L(G,M,I)关于上面定义的序“ ≤” 构成的是完备 格,其中上下确界由下式给出: ∨j∈J(Aj,Bj) = (∪ j∈J Aj ( ) ″, ∩ j∈J Bj) ∧j∈J(Aj,Bj) = (∩ j∈J Aj,(∪ j∈J Bj)″) 为了模型的建立和讨论表述简捷,给出如下几 个定义。 定义 7 含圈基:在 Kn 图中满足从一个顶点出 发,到其他 n-1 个顶点的相连接的边叫做含圈基。 定义 8 基顶点:在 Kn 图中满足从一个顶点出 发包含的所有相连的含圈基的顶点叫做基顶点。 定义 9 基最小圈:在一个三角形最小圈中,满 足一个最小圈中包含两个基的三角形圈,叫做基最 小圈。 ·334·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