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间路线”。 多数认同的物质奖励,是有利于更好服务的有限的物质保障。“利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志愿者群体 应得的权益和尊重 我国志愿者机制由于其行政组织性和强制性,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对其普遍的 数据状况: 1.受访对象约有79.1667%曾经参与过志愿者工作 2.通过对比一、二题,我们发现83.3334%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发挥作用很大或者比较大。 然而,曾当过志愿者的受访对象对志愿者的作用评价比非志愿者来得更低,他们中24.5614%认为志愿者 作用说不清或者不太大,而非志愿者只有13.32%认为志愿者作用说不清或不太大 3.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理性地平衡生活与志愿者工作 第四题发现,69.4444%·的志愿者认为要理性分析志愿者工作状况,从而确定志愿者工作时间长短 83.3333%0志愿者认为,志愿者的利己的动机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不冲突 4.物质奖励VS精神鼓励一一大学生们侧重于后者 第五题发现,5.555%的大学生认为既要获得精神奖励又要获得物质奖励,43.0556%认为志愿者应该 获得精神奖励。1.3889%的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两种鼓励都不应该获得 5.通过对九、十题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志居者的印象都是积极的,对志愿者制度的印象则相对负面: 对志愿者的印象强调奉献(30.56%),其次强调无私(27.78%),接下来还强调热情(25%),辛苦(15.278%8) 和自恳(13.889%) 这说明,中国的志愿者拥有奉献性、积极性 对志愿者制度的印象则是不完善(13.889%),不健全(9.72%),功利(9.72%)一类的词语 这表示,一在大众眼中,志愿者制度对志愿者的保护依旧不够。二.中国志愿者制度行政化管理造成的 僵化性弊端正在为 数据分析 组进行的样本数为72的问卷调查中,79.167%的受访对象表示曾经参与过志愿者工作。复旦大学生 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亦是共识。然而,激情磨灭之后,如何在动机方面继续鼓励这群志愿者们,以期繁荣大 学生志愿者事业,成为我们选择“志愿者利他利己动因研究”项目计划的原因。本组认为,这个选题也能为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拓宽研究层面。 【给图表,说明复旦参加志愿者人数比例高。这里可以放上感动复旦十大人物,图注说明其中三分之 的候选对象是大学生志愿者或志愿团体】 简单来说,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利己的和利他的。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也可以这样分类 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存在所谓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体现在,志愿者活动必然给大学生的正常 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上海世博会四月末的三次试运行,就给复旦志愿者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志愿者将如何处理活动客观上带来的不便与自己希望参与这些活动的意愿 本组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理性地平衡生活与志愿者工 问卷第四题发现,69.44%的受访对象认为,他们将预先分析志愿者工作状况,从而确定志愿者工作时间 长短 【要不要加图表你自己定吧…我给个建议,加个照片也行,生动点,建议建议,不加也无所谓~】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83.33%的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的利己的动机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不冲突。也 就是说,在大学生心中,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之间的所谓“矛盾”并不成为他们拒绝志愿者工作的理由。与此 相反,作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他们寻求一条合理解决“矛盾”的途径 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另一个“矛盾点”体现在,志愿者是否应该接受奖励—一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 神层面。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志愿者应该获得精神奖励的受访对象占总人数的98.611%,72.22%的受访同学认为 除精神鼓励外,志愿者还应该获得物质津贴。其中,受访者认为志愿者最应该得到的物质津贴分别为交通补贴、 餐饮津贴和徽章、“团团”等纪念品。购物卡、代金券等类似形式的物质津贴则遭到86.5385%同学的极力反对, 其中,占总人数51.9231%的同学极力反对这一类物质津贴 大学生志愿者们希望得到最基础的志愿活动保障,《瞭望东方周刊》撰文指出,在本次世博志愿者组织机 制中,最受好评前三项服务分别为餐饮、交通、岗前培训,与本组调查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志愿者组织方也 正逐步关注着志愿者权益的保障。从这一点看来,所谓的“利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大学生对于志愿者群 体的利益的关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 间路线”。 多数认同的物质奖励,是有利于更好服务的有限的物质保障。“利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志愿者群体 应得的权益和尊重。 我国志愿者机制由于其行政组织性和强制性,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对其普遍的 诟病。 一.数据状况: 1.受访对象约有 79.1667%曾经参与过志愿者工作。 2.通过对比一、二题,我们发现 83.3334%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发挥作用很大或者比较大。 然而,曾当过志愿者的受访对象对志愿者的作用评价比非志愿者来得更低,他们中 24.5614%认为志愿者 作用说不清或者不太大,而非志愿者只有 13.32%认为志愿者作用说不清或不太大。 3.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理性地平衡生活与志愿者工作。 第四题发现,69.4444%的志愿者认为要理性分析志愿者工作状况,从而确定志愿者工作时间长短。 83.3333333%的志愿者认为,志愿者的利己的动机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不冲突。 4.物质奖励 VS 精神鼓励——大学生们侧重于后者。 第五题发现,55.5555556%的大学生认为既要获得精神奖励又要获得物质奖励,43.0556%认为志愿者应该 获得精神奖励。1.3889%的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两种鼓励都不应该获得。 5.通过对九、十题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志愿者的印象都是积极的,对志愿者制度的印象则相对负面: 对志愿者的印象强调奉献(30.56%),其次强调无私(27.78%),接下来还强调热情(25%),辛苦(15.278%) 和自愿(13.889%) 这说明,中国的志愿者拥有奉献性、积极性。 对志愿者制度的印象则是不完善(13.889%),不健全(9.72%),功利(9.72%)一类的词语。 这表示,一.在大众眼中,志愿者制度对志愿者的保护依旧不够。二.中国志愿者制度行政化管理造成的 僵化性弊端正在为 二.数据分析 在本组进行的样本数为 72 的问卷调查中,79.167%的受访对象表示曾经参与过志愿者工作。复旦大学生 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亦是共识。然而,激情磨灭之后,如何在动机方面继续鼓励这群志愿者们,以期繁荣大 学生志愿者事业,成为我们选择“志愿者利他利己动因研究”项目计划的原因。本组认为,这个选题也能为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拓宽研究层面。 【给图表,说明复旦参加志愿者人数比例高。这里可以放上感动复旦十大人物,图注说明其中三分之一 的候选对象是大学生志愿者或志愿团体】 简单来说,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利己的和利他的。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也可以这样分类。 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的存在所谓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体现在,志愿者活动必然给大学生的正常 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上海世博会四月末的三次试运行,就给复旦志愿者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志愿者将如何处理活动客观上带来的不便与自己希望参与这些活动的意愿 呢? 本组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将理性地平衡生活与志愿者工作。 问卷第四题发现,69.44%的受访对象认为,他们将预先分析志愿者工作状况,从而确定志愿者工作时间 长短。 【要不要加图表你自己定吧…我给个建议,加个照片也行,生动点,建议建议,不加也无所谓~~】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83.33%的受访对象认为,志愿者的利己的动机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不冲突。也 就是说,在大学生心中,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之间的所谓“矛盾”并不成为他们拒绝志愿者工作的理由。与此 相反,作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他们寻求一条合理解决“矛盾”的途径。 利己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另一个“矛盾点”体现在,志愿者是否应该接受奖励——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 神层面。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志愿者应该获得精神奖励的受访对象占总人数的 98.611%,72.22%的受访同学认为 除精神鼓励外,志愿者还应该获得物质津贴。其中,受访者认为志愿者最应该得到的物质津贴分别为交通补贴、 餐饮津贴和徽章、“团团”等纪念品。购物卡、代金券等类似形式的物质津贴则遭到 86.5385%同学的极力反对, 其中,占总人数 51.9231%的同学极力反对这一类物质津贴。 大学生志愿者们希望得到最基础的志愿活动保障,《瞭望东方周刊》撰文指出,在本次世博志愿者组织机 制中,最受好评前三项服务分别为餐饮、交通、岗前培训,与本组调查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志愿者组织方也 正逐步关注着志愿者权益的保障。从这一点看来,所谓的“利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大学生对于志愿者群 体的利益的关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