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08·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3期 渗流. 3.0 ,渗透率21.75x10m2 25 ·渗透率752×10m2 ·海透率3.54×10山2 基质 。20 ·渗透率056x106m3 裂缝 开简 1.5 据1.0 05 2 6 8 10 乐力半方差MPa 图3双重介质球形模型示意图切 图2岩心渗流规律 Fig.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radial dual-porosity medium with Fig.2 Gas flow law in the porous core spherical matrix blocks 1.2页岩气吸附-解吸模型 中连续分布的微裂缝对渗流的贡献,建立球形基质表 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吸附气的解吸 面层模型.假设球形基质分为两部分:内部为球形基 是页岩气藏重要的产气机理,研究页岩气藏的吸附解 质核,基质中微裂缝长度较短且不连续,只作为气体的 吸机理对页岩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的 储集空间而忽略其对渗流的影响:外部为附着在球形 L,angmuir从分子动力学理论推导出单分子层吸附 基质核表面的同心球微裂缝表面层,表面层基质中微 等温式.郭为等对我国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 裂缝连通,且与人工裂缝连通,既是气体的储集空间, 吸附与解吸特征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吸附/解吸仿真实 又是主要的渗流通道,如图4所示.图中为球形基 验仪采集的压力、温度等,经处理计算不同平衡压力下 质核半径,m;h为含微裂缝表面层基质宽度,m;h为 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含气量.将吸附模型和解吸模型分 微裂缝开度,m;h为微裂缝表面层厚度,m;L为为微 别对等温吸附实验和等温解吸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拟 裂缝表面层长度,m;A为微裂缝表层面积,m2.分别 合,得出用Langmuir模型描述页岩气等温吸附过程比 推导出基质核与表面层的流动方程,并通过之间的边 较合适. 界耦合,得到基质核与表面层微裂缝耦合模型. 气体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n) (2) A-42 式中:Ve为总吸附体积,m3t';V为Langmuir体积,表 示最大吸附量,m3t;P,为Langmuir压力,表示吸附 Ln-nnhmthd 量达到最大吸附量50%时的压力,MPa 考虑瞬时平衡条件,解吸量可以表示为 =(B-p1 P:+P.p+pr (3) 式中:V为单位体积基质累计解吸量,m3tp,为原始 地层压力,Pap为气藏当前平均压力,Pa h=teTor 2页岩气压裂井物理模型及求解 图4球形基质和球形基质表层模型示意图☒ Fig.4 Representation of the fractured matrix-surface layer by a sys- 2.1含微裂缝表面层基质一裂缝双重介质球形模型 tem of slabs in paralle De Swaan叨提出非稳态双重介质球形模型,如图 3所示。图中R为压裂直井供给半径,m;r.为球形基 Kazemi图提出层状经典双重介质模型,基于Ka- 质半径,m.假设储层由等径圆球状基质块分布排列, zmi模型将表面层基质简化为一组均匀间隔的水平基 裂缝则由圆球基质之间的孔隙表示.流体从基质块内 质层,微裂缝系统等价于基质之间的空间,如图5 流到球面,其压力等于裂缝压力,基质块中流体为裂缝 所示 中流动提供源项. 基质表面层的厚度取决于微裂缝的长度,假设表 Apaydin四基于双重介质球形模型,考虑页岩储层 面层的厚度(h=rm-r)小于基质核的半径;认为基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3 期 渗流. 图 2 岩心渗流规律 Fig. 2 Gas flow law in the porous core 1. 2 页岩气吸咐--解吸模型 页岩气藏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吸附气的解吸 是页岩气藏重要的产气机理,研究页岩气藏的吸附解 吸机理对页岩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15]. Langmuir 从分子动力学理论推导出单分子层吸附 等温式. 郭为等[16]对我国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 吸附与解吸特征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吸附/解吸仿真实 验仪采集的压力、温度等,经处理计算不同平衡压力下 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含气量. 将吸附模型和解吸模型分 别对等温吸附实验和等温解吸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拟 合,得出用 Langmuir 模型描述页岩气等温吸附过程比 较合适. 气体吸附服从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 VE = VL ( p p + p ) L . ( 2) 式中: VE为总吸附体积,m3 ·t - 1 ; VL为 Langmuir 体积,表 示最大吸附量,m3 ·t - 1 ; PL为 Langmuir 压力,表示吸附 量达到最大吸附量 50% 时的压力,MPa. 考虑瞬时平衡条件,解吸量可以表示为 Vd = VL ( pi pi + pL - p p + p ) L . ( 3) 式中: Vd为单位体积基质累计解吸量,m3 ·t - 1 ; pi为原始 地层压力,Pa; p 为气藏当前平均压力,Pa. 2 页岩气压裂井物理模型及求解 2. 1 含微裂缝表面层基质--裂缝双重介质球形模型 De Swaan [17]提出非稳态双重介质球形模型,如图 3 所示. 图中 Rm为压裂直井供给半径,m; rm为球形基 质半径,m. 假设储层由等径圆球状基质块分布排列, 裂缝则由圆球基质之间的孔隙表示. 流体从基质块内 流到球面,其压力等于裂缝压力,基质块中流体为裂缝 中流动提供源项. Apaydin [12]基于双重介质球形模型,考虑页岩储层 图 3 双重介质球形模型示意图[17] Fig. 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a radial dual-porosity medium with spherical matrix blocks [17] 中连续分布的微裂缝对渗流的贡献,建立球形基质表 面层模型. 假设球形基质分为两部分: 内部为球形基 质核,基质中微裂缝长度较短且不连续,只作为气体的 储集空间而忽略其对渗流的影响; 外部为附着在球形 基质核表面的同心球微裂缝表面层,表面层基质中微 裂缝连通,且与人工裂缝连通,既是气体的储集空间, 又是主要的渗流通道,如图 4 所示. 图中 rmc为球形基 质核半径,m; hmm为含微裂缝表面层基质宽度,m; hmf为 微裂缝开度,m; hms为微裂缝表面层厚度,m; Lms为为微 裂缝表面层长度,m; Ams为微裂缝表层面积,m2 . 分别 推导出基质核与表面层的流动方程,并通过之间的边 界耦合,得到基质核与表面层微裂缝耦合模型. 图 4 球形基质和球形基质表层模型示意图[12] Fig. 4 Representation of the fractured matrix-surface layer by a sys￾tem of slabs in parallel [12] Kazemi [18]提出层状经典双重介质模型,基于 Ka￾zemi 模型将表面层基质简化为一组均匀间隔的水平基 质层,微 裂 缝 系 统 等 价 于 基 质 之 间 的 空 间,如 图 5 所示. 基质表面层的厚度取决于微裂缝的长度,假设表 面层的厚度( hms = rm - rmc ) 小于基质核的半径; 认为基 ·30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