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6期 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套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两个望拉中国进去。但与此同时,“加入进去”或者“拉 35年,中美关系现在也刚刚跨过前后两个35年的进去”都不是中美最终的战略目标。美国要塑造中 节点,正是讨论“未来35年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的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则要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在这 时机。 点上中美的战略存在深刻分歧。只不过,在中国 用来描述中美关系第一个35年当中美国对华完成加入国际体系这一战略任务之前,中美最终目 战略的术语很多,但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恐怕非“接标的分歧并不紧迫,也并不明显。我们或许可以用 触”( engagement)战略莫属。自中美关系上世纪70“同床异梦”来描述这种策略上高度一致、最终目标 年代初破冰以来,美国八任总统的对华战略细节上上存在分歧的状态 有不同,但“接触”中国的基调未变。所谓“接触 在1979年以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综合 即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密切交往,以将国力的差距巨大。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1980年美 中国拉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美国对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5倍以上;整个1980年代 华“接触”,其目的一方面是实现其自身战略利益和1990年代,美国经济规模几乎一直是中国的10 (如冷战期间的“反苏”)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更重倍以上;直到2000年,美国GDP仍然是中国的8 要的,则是试图通过“接触”影响和塑造中国的战略倍。①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中国意欲加入的国际体 方向。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交往,拉动中国在美国系的主要创建者和维持者。因此,在第一个35年中 希望的轨道上发展,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政治上向的多数时候,中美关系具有一种从未明言的“师生” 西方民主制度靠拢,社会层面不断开放在国际事务关系的性质,中国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层面都长期 上则成为美国“领导地位”的支持者与配合者。 处于学习者的位置 1979年以后的第一个35年,似乎并没有一个 这一态势在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变化。从实 明确的官方术语来描述中国的对美战略。但是如果力对比看,中美相对差距开始迅速缩小。到2005 回头审视这35年的中国对外战略及其中的对美战年,美中两国经济规模之比缩小到5.8倍;到200 略,或许可以用“融入”一词来概括。中国加入了世年奥巴马总统上任第一年,差距缩小为2.9倍;2014 界主要的国际组织,签署了主要的国际条约,接受了年,这一差距只是1.8倍。②此外,2001年12月中 主要的国际法,经济与外部世界实现了高度融合,社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基 会层面也对全世界开放。除1971年重返联合国外,本上宣告完成。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 1984年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4年中国接入国迅速从国际舞台的边缘位置进入中心。2012年中 际互联网、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和塑造国际与地区机制 国“融入”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与世界“接轨”,在第的意愿与能力都在上升。中国提出一系列外交论 个35年中一度成为中国的“全民共识”。中国决述,如“亚洲安全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 心通过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实现国家现代系”、哈合作共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投 化,并为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战略环境。不过,行、强化“金砖”国家机制、亚信机制等。中国由相 在“融入”世界体系的同时,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着清对落后、封闭、奉行“跟随性战略”,转变为更强大、 醒头脑,坚持在融入的同时“以我为主”,坚持四项全面参与、对外“奋发有为”。 基本原则,坚持自己掌控改革的方向与节奏,对于对 与这一进程相伴,从2005年开始,中美关系逐 外开放可能造成的政治安全问题始终十分警惕 也就是说,在中美关系过去的第一个35年当 TheWorldBankdata"gdP(cuRrenTUss),http://data 中,中美两国形成了“接触-融入”的战略主轴。在 worldbank.org/ indicate/NY.GDP.MKTP.CD.(上网时间:2015年6 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问题上,中美 TheWorldBankData"gdP(cuRrenTUss)",http://data. worldbank.org/ indicator/NY.GDP.MKTP.CD.(上网时间:2015年6 两国具有高度共识。中国希望加入进去,美国也希月10日)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套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两个 35 年,中美关系现在也刚刚跨过前后两个 35 年的 节点,正是讨论“未来 35 年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的 时机。 用来描述中美关系第一个 35 年当中美国对华 战略的术语很多,但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恐怕非“接 触”( engagement) 战略莫属。自中美关系上世纪 70 年代初破冰以来,美国八任总统的对华战略细节上 有不同,但“接触”中国的基调未变。所谓“接触”, 即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密切交往,以将 中国拉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美国对 华“接触”,其目的一方面是实现其自身战略利益 ( 如冷战期间的“反苏”) 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更重 要的,则是试图通过“接触”影响和塑造中国的战略 方向。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交往,拉动中国在美国 希望的轨道上发展,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政治上向 西方民主制度靠拢,社会层面不断开放,在国际事务 上则成为美国“领导地位”的支持者与配合者。 1979 年以后的第一个 35 年,似乎并没有一个 明确的官方术语来描述中国的对美战略。但是如果 回头审视这 35 年的中国对外战略及其中的对美战 略,或许可以用“融入”一词来概括。中国加入了世 界主要的国际组织,签署了主要的国际条约,接受了 主要的国际法,经济与外部世界实现了高度融合,社 会层面也对全世界开放。除 1971 年重返联合国外, 1984 年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1994 年中国接入国 际互联网、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中 国“融入”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与世界“接轨”,在第 一个 35 年中一度成为中国的“全民共识”。中国决 心通过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实现国家现代 化,并为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战略环境。不过, 在“融入”世界体系的同时,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着清 醒头脑,坚持在融入的同时“以我为主”,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自己掌控改革的方向与节奏,对于对 外开放可能造成的政治安全问题始终十分警惕。 也就是说,在中美关系过去的第一个 35 年当 中,中美两国形成了“接触 - 融入”的战略主轴。在 “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问题上,中美 两国具有高度共识。中国希望加入进去,美国也希 望拉中国进去。但与此同时,“加入进去”或者“拉 进去”都不是中美最终的战略目标。美国要塑造中 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则要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在这 一点上中美的战略存在深刻分歧。只不过,在中国 完成加入国际体系这一战略任务之前,中美最终目 标的分歧并不紧迫,也并不明显。我们或许可以用 “同床异梦”来描述这种策略上高度一致、最终目标 上存在分歧的状态。 在 1979 年以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综合 国力的差距巨大。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1980 年美 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 15 倍以上; 整个 1980 年代 和 1990 年代,美国经济规模几乎一直是中国的 10 倍以上; 直到 2000 年,美国 GDP 仍然是中国的 8 倍。① 更重要的是,美国是中国意欲加入的国际体 系的主要创建者和维持者。因此,在第一个 35 年中 的多数时候,中美关系具有一种从未明言的“师生” 关系的性质,中国在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层面都长期 处于学习者的位置。 这一态势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开始变化。从实 力对比看,中美相对差距开始迅速缩小。到 2005 年,美中两国经济规模之比缩小到 5. 8 倍; 到 2009 年奥巴马总统上任第一年,差距缩小为 2. 9 倍; 2014 年,这一差距只是 1. 8 倍。② 此外,2001 年 12 月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基 本上宣告完成。2008 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 迅速从国际舞台的边缘位置进入中心。2012 年中 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和塑造国际与地区机制 的意愿与能力都在上升。中国提出一系列外交论 述,如“亚洲安全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 系”、“合作共赢”;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筹建亚投 行、强化“金砖”国家机制、亚信机制等。中国由相 对落后、封闭、奉行“跟随性战略”,转变为更强大、 全面参与、对外“奋发有为”。 与这一进程相伴,从 2005 年开始,中美关系逐 2 《现代国际关系》 2015 年第 6 期 ① ② The World Bank data,“GDP ( current US $ )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indicator/NY. GDP. MKTP. CD. ( 上网时间: 2015 年 6 月 10 日) The World Bank Data,“GDP ( current US $ ) ”,http: / /data. worldbank. org /indicator/NY. GDP. MKTP. CD. ( 上网时间: 2015 年 6 月 10 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