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987年12月,李开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采用统计 方法,把语音识别率从40%提升到了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 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 音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美国《商业周刊》为他的这一发明颁发了“1988年最重要 科技创新奖”,在李开复毕业之后,这个系统还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 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者仍是在他当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加盟微软前,李开复曾担任美国SGI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此前,他还曾在美国苹果电脑公 司工作了6年。就是因为他的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苹果公司走上了多媒体发展的道路,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再次辉煌。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 最后一个职务是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苹果公司后来开发出的 QuickTime, Quick Draw 3D, Quick Time VR, Plain talk等产品,都有李开复的心血。多年之后,李开复当年的上司 见到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 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开复老师 “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 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 来的栋梁,成为中国的崛起的关键 “中国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较陈旧 的学校和老师、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一些, 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 在这两段话中,李开复都提到了“师”的重要性。我猜想,如果让李开复在“总裁”、“博士”等等 大堆头衔之中选择他最爱的,那一定是:“开复老师”。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好老师对一个 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形成,与他本 人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1972年,长李开复很多的大哥从美国回台湾探亲,看到李开复小 小年纪整天被考试和功课压迫着,却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于是决心把他带出去。这 年,11岁的李开复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成了那里的唯一一名华人学生。 多年以后,他认为,是美国的教育让他弥补了自己的短处。对他这个唯一的华人学生,这所 教会学校的校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利用午餐时间亲自教李开复说英文,轻轻抹去了 这个小孩初到异地心中的那一丝恐惧:一年以后,直到老师认为李开复的英文已足够好的时 候,才让他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参加考试:老师不留作业,不考背课文,还告诉他期末考 试要看他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的多少。这些老师,就这样为这个从台湾来的孩子打开了另一 扇窗。从此,李开复得以脱离背诵和名次的轨道,真正走上了中西融合的道路 而对李开复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的导师、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我 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惟有1984年和导师的那场对话始终不能忘怀。”这是李 开复说过的一句话。当李开复投到瑞迪门下时,瑞迪正准备组建一个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 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但是李开复却并不看好专家系统,而是认为统计方法可以解 决问题。在当时,李开复所提出的方法并不被大多数研究者看好,但瑞迪却说:“我不同意你 的看法,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研究下去。”当李开复说目前的语料数据不足时,瑞迪表示可 以帮他去找国防部,让国防部出钱建立一个足够大的语料库;当李开复说实验室的计算机速 度太慢时瑞迪又帮他买来了最新、运行速度最快的机器 那段时间,李开复每天工作18个小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1987年12月,李开复的“非 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终于成功了。在李开复的成功里,导师瑞迪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这些让人尊敬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支持,李开复一路顺利地攀上了科学的高 峰。然而,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好学、勤奋、充满激情,但却对1987 年 12 月,李开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他采用统计 方法,把语音识别率从 40%提升到了 96%以上。1988 年 3 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 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 音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美国《商业周刊》为他的这一发明颁发了“1988 年最重要 科技创新奖”,在李开复毕业之后,这个系统还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直 到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者仍是在他当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加盟微软前,李开复曾担任美国 SGI 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此前,他还曾在美国苹果电脑公 司工作了 6 年。就是因为他的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 苹果公司走上了多媒体发展的道路,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再次辉煌。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 最后一个职务是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苹果公司后来开发出的 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 等产品,都有李开复的心血。多年之后,李开复当年的上司 见到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 今天,在 iPod 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开复老师 “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 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 来的栋梁,成为中国的崛起的关键。” “中国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较陈旧 的学校和老师、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一些, 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 在这两段话中,李开复都提到了“师”的重要性。我猜想,如果让李开复在“总裁”、“博士”等等 一大堆头衔之中选择他最爱的,那一定是:“开复老师”。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好老师对一个 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形成,与他本 人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1972 年,长李开复很多的大哥从美国回台湾探亲,看到李开复小 小年纪整天被考试和功课压迫着,却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于是决心把他带出去。这 一年,11 岁的李开复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成了那里的唯一一名华人学生。 多年以后,他认为,是美国的教育让他弥补了自己的短处。对他这个唯一的华人学生,这所 教会学校的校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利用午餐时间亲自教李开复说英文,轻轻抹去了 这个小孩初到异地心中的那一丝恐惧;一年以后,直到老师认为李开复的英文已足够好的时 候,才让他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参加考试;老师不留作业,不考背课文,还告诉他期末考 试要看他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的多少。这些老师,就这样为这个从台湾来的孩子打开了另一 扇窗。从此,李开复得以脱离背诵和名次的轨道,真正走上了中西融合的道路。 而对李开复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的导师、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我 在自己的道路上历经无数起伏跌宕,惟有 1984 年和导师的那场对话始终不能忘怀。”这是李 开复说过的一句话。当李开复投到瑞迪门下时,瑞迪正准备组建一个团队,用专家系统来解 决不特定语者语音识别的难题。但是李开复却并不看好专家系统,而是认为统计方法可以解 决问题。在当时,李开复所提出的方法并不被大多数研究者看好,但瑞迪却说:“我不同意你 的看法,但我支持你用统计方法研究下去。”当李开复说目前的语料数据不足时,瑞迪表示可 以帮他去找国防部,让国防部出钱建立一个足够大的语料库;当李开复说实验室的计算机速 度太慢时,瑞迪又帮他买来了最新、运行速度最快的机器。 那段时间,李开复每天工作 18 个小时,写了至少 10 万行程序。1987 年 12 月,李开复的“非 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终于成功了。在李开复的成功里,导师瑞迪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这些让人尊敬的老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支持,李开复一路顺利地攀上了科学的高 峰。然而,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孩子好学、勤奋、充满激情,但却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