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卷數丶版本丶作者丶書中主要內容丶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文末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硏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丶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鍳物’姸媸好 魏’毫無遜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丶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1943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丶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丶〈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硏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問易講解》與冮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α易》學的基礎知 識丶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人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文’由王筱婧校錄,1°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寫於1941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詳參黃壽褀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 8如筆者業師黃慶萓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迹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趄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硏究者偕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硏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按:1983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蕐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鯈進行校錄·撰成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此篇論文1988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像六庵先生業師卷數、版本、作者、書中主要內容、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一》文末 云: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鑒物,妍媸好 醜,毫無遯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 1943 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研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周易講解》與江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易》學的基礎知 識、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入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一文,由王筱婧校錄,10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述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11 〈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述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2寫於 1941 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 詳參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一。 8 如筆者業師黃慶萱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 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 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述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起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研究者借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研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 按:1983 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華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條進行校錄,撰成此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11 按:此篇論文 1988 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 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係六庵先生業師 之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