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4)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三国志·吴书十 三》) 上述用例中的“人人”都强调“每一个个体”。这一用法特点可以从与“人人”经 常搭配的副词上看出来,早期的常与之搭配的副词是表个体的“自”或者“各 自”。然而现代汉语常与“人人”搭配的是总括量词“都”。如上文所讨论的,这 个“都”的使用具有强制性,而且不能换为“自己”或者“各自”,比如“人人都 知道这件事”就不能说成“*人人各自知道这件事”。这种意义上的转变不太容易 看出来 根据我们的考察,最早使用“人人”的文献是《孟子》。那时它的语法特点与 今天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可以在动词之后做宾语。例如 (55)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孟子·离娄下》) 这种用法只偶见于战国末期的文献。尔后的用法一直都是“人人”只能用于谓语动 词之前。 533从个别的词汇用法到能产的语法规则 在现代汉语里,重叠表遍指是量词的一条语法规则,凡是单音节的而且能与数 词自由搭配的都能够重叠表示遍指。但是这条语法规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别的词汇现象。在先秦时期只有“人人”一个形式。尔后 成员逐渐增加。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调查,《史记》中又出现了“国国”、 “世世”、“时时”等。到了中古时期,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就相当发达了,很多 普通的名词都可以采用这一语法形式。例如 (56)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苦留。(史记·大宛列传) (57)知及文章,事事有意。(世说新语·品藻) (58)行至诸城,城城皆是地狱。(冥祥记·珠林55引) (59)器器标题。(同86引) (60)大阵七十二阵,小阵三十三陈,阵阵皆输他西楚霸王。(《汉将王陵 变》) 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虽然产生于战国末期,但是作为一个能产的语法手段是 魏晋以后的事。 那么第一个形式“人人”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人”产生初期也应该跟今天一 样,也是一个口语里常见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记录当时口语的资料,我们 已经无法准确发现它的产生过程。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给它一个合理的 解释。“人”在先秦时期可以单独用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每人”,作用相当于 个副词。例如 (61)使四人人操一策。(《吕氏春秋》60 (54)勤求损益,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三国志·吴书十 三》) 上述用例中的“人人”都强调“每一个个体”。这一用法特点可以从与“人人”经 常搭配的副词上看出来,早期的常与之搭配的副词是表个体的“自”或者“各 自”。然而现代汉语常与“人人”搭配的是总括量词“都”。如上文所讨论的,这 个“都”的使用具有强制性,而且不能换为“自己”或者“各自”,比如“人人都 知道这件事”就不能说成“*人人各自知道这件事”。这种意义上的转变不太容易 看出来。 根据我们的考察,最早使用“人人”的文献是《孟子》。那时它的语法特点与 今天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可以在动词之后做宾语。例如: (55)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孟子·离娄下》) 这种用法只偶见于战国末期的文献。尔后的用法一直都是“人人”只能用于谓语动 词之前。 5.3.3 从个别的词汇用法到能产的语法规则 在现代汉语里,重叠表遍指是量词的一条语法规则,凡是单音节的而且能与数 词自由搭配的都能够重叠表示遍指。但是这条语法规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别的词汇现象。在先秦时期只有“人人”一个形式。尔后 成员逐渐增加。根据太田辰夫(1987)的调查,《史记》中又出现了“国国”、 “世世”、“时时”等。到了中古时期,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就相当发达了,很多 普通的名词都可以采用这一语法形式。例如8: (56)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苦留。(史记·大宛列传) (57)知及文章,事事有意。(世说新语·品藻) (58)行至诸城,城城皆是地狱。(冥祥记·珠林 55 引) (59)器器标题。(同 86 引) (60)大阵七十二阵,小阵三十三陈,阵阵皆输他西楚霸王。(《汉将王陵 变》) 表遍指的名词重叠式虽然产生于战国末期,但是作为一个能产的语法手段是 魏晋以后的事。 那么第一个形式“人人”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人”产生初期也应该跟今天一 样,也是一个口语里常见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记录当时口语的资料,我们 已经无法准确发现它的产生过程。然而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给它一个合理的 解释。“人”在先秦时期可以单独用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每人”,作用相当于一 个副词。例如: (61)使四人人操一策。(《吕氏春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