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blems theoretically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理论力学的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原理,能够用相关规范和数 学模型表达机械工程领域的力学问题。(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2-2) 课程目标2:掌握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用于建立机械工程力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求解。(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12) 课程目标3:对理论力学相关理论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借鉴教材、网络检素、调 研等获取经验和开拓思路,分析机城工程复杂力学问题,合理地对建模和分析方法进行选择。 (支撞毕业要求观测占41) 课程目标4:培训学生在机械工程力学问题中运用理论力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并有意识 去回顾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并培养这种习惯。 (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12-2) 课程目标5: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科学中的辩证思维、勤朴忠实的工匠精神,以 及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思维习惯。(支撑课程思政目标)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观测点 毕业要求 22能抹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机械领域复杂工 程问 2.问避分析 2 1-2能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工程知识 3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机械 领城复杂工程问避的解决方案。 4.研究 4 122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 12.终身学习 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实 机、讨论 标 解力学基本概 4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公 1)静 受力图的画法 受力图绘制 讲授 果程目标 3)受力分 果程目标 点:介绍《理论力学》的体 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第2意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 堂平面汇交力系重占: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 D平面汇交力系 的合成与平衡方法、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的 2)平而力偶系 程,力偶的性平衡方程,力矩、力偶、力偶 思政融入点通过力系分类,启发学 课程目标 质及平衡方程。 性质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为 讲授 课程目标 科学中的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的 程。 辩证关系。 难点:平衡方程应用 16 problems theoretically.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掌握理论力学的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原理,能够用相关规范和数 学模型表达机械工程领域的力学问题。(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 2-2) 课程目标 2:掌握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用于建立机械工程力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求解。(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 1-2) 课程目标 3:对理论力学相关理论具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借鉴教材、网络检索、调 研等获取经验和开拓思路,分析机械工程复杂力学问题,合理地对建模和分析方法进行选择。 (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 4-1) 课程目标 4:培训学生在机械工程力学问题中运用理论力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并有意识 去回顾相关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并培养这种习惯。 (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 12-2) 课程目标 5: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科学中的辩证思维、勤朴忠实的工匠精神,以 及解决工程问题的系统思维习惯。(支撑课程思政目标)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观测点 毕业要求 1 2-2 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机械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 2.问题分析 2 1-2 能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1.工程知识 3 4-1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机械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研究 4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 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12.终身学习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 授、实验、上 机、讨论) 支撑课程目 标 绪论 第 1 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公理 1)静力学公理 2)约束与约束力 3)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思政融入点:介绍《理论力学》的体系 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理解力学基本概念 及公理、熟练掌握 受力图的画法。 重点:力、力系、平衡、公理、 约束、约束反力、受力分析、 受力图。 难点:受力图绘制。 4 讲授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5 第 2 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平面汇交力系 2)平面力偶系 思政融入点:通过力系分类,启发学生 科学中的简单与复杂、特殊与一般的 辩证关系。 掌握平面汇交力系 的 合成 与平 衡方 程。掌握力偶的性 质及平衡方程。 重点: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 法、解析法,平面汇交力系的 平衡方程,力矩、力偶、力偶 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 程。 难点:平衡方程应用。 4 讲授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