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例文 主体之死与情感转型 —兼评左其福《祛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 李红波张子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在后现代语境之中,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和平面化,文学情感越来越同 质化、虚拟化、表演化,文学情感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隐蔽。而 这一切最终将会改变文学的面貌,重构文学理论。 关键词:主体之死;情感转型;非本质;后情感 作者简介 李红波(1971—),男,河南汝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 现代文学思潮和基础文论研究 张子才(1978—),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 代文学思潮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22号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 学院。邮编:450046。手机:13683836962(郑州), Email: hongboli508@163.com 主体之死 在中外文论史上,谈到情感,自然会和“表现说”相联系,认为文学艺术 是情感的表现,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文学艺术被看成是表现说的代表。因为在 《毛诗序》之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常被人解读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建立在激情 抒发基础之上的。其实,西方,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不过要到了近代,托尔斯 泰就是代表,他认为“艺术就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 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 到这些情感。”14243 按照德里达、利奥塔等后现代理论家的论述,现代话语体系之中的统一稳 定的主体,只不过是我们头脑之中的幻象,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就像不存在所 谓的普世价值一样,其实主体和人性根本没有稳定的结构和本质,我们根本无 法把主体所谓的本质化约为一句不变的话语和一副恒定的图景。主体永远不会 在某种语境之中完全在场,总会有部分“缺场”,而这种缺场又不是通过补充 可以弥补的,这就是德里达的“缺场”和“增补”理论,它可以很好的说明主例文: 主体之死与情感转型 ——兼评左其福《祛魅与重构: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情感研究》 李红波,张子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在后现代语境之中,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和平面化,文学情感越来越同 质化、虚拟化、表演化,文学情感与文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和隐蔽。而 这一切最终将会改变文学的面貌,重构文学理论。 关键词:主体之死;情感转型;非本质;后情感 作者简介: 李红波(1971—),男,河南汝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 现代文学思潮和基础文论研究。 张子才(1978—),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 代文学思潮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 22 号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 学院。邮编:450046。手机:13683836962(郑州),Email: hongboli508@163.com 一 主体之死 在中外文论史上,谈到情感,自然会和“表现说”相联系,认为文学艺术 是情感的表现,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文学艺术被看成是表现说的代表。因为在 《毛诗序》之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 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常被人解读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建立在激情 抒发基础之上的。其实,西方,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不过要到了近代,托尔斯 泰就是代表,他认为“艺术就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 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 到这些情感。”[1]442-443 按照德里达、利奥塔等后现代理论家的论述,现代话语体系之中的统一稳 定的主体,只不过是我们头脑之中的幻象,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就像不存在所 谓的普世价值一样,其实主体和人性根本没有稳定的结构和本质,我们根本无 法把主体所谓的本质化约为一句不变的话语和一副恒定的图景。主体永远不会 在某种语境之中完全在场,总会有部分“缺场”,而这种缺场又不是通过补充 可以弥补的,这就是德里达的“缺场”和“增补”理论,它可以很好的说明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