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要是决后即塞,从当时情况看来,决溢次数势必更多。决溢所造成 的灾害很大,泛滥所及往往达好几个郡,好几十个县,坏官亭民居 以数万计,浸灌良田至十余万顷。当时下游濒河十郡,每那治堤救 水吏卒多至数千人,岁费至数千万①。可见西汉一代的河患是很 严重的。因而也就引起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司马迁就写了《河渠 书》,班固就写了《沟洫志》。这两篇书的内容虽不是完全讲黄河, 但主要是讲黄河;从篇后的“太史公日”和“赞”看来,作者载笔的动 机也显然是有感于河患的严重。 若是单把第一和第二两期比较起来看,虽然中间的变化太大, 未免觉得有点突然,毕竟还是合乎原来所假定的河患日趋严重的 规律的,还不容易看出问题。问题显示在:到了第三期,河患却又 大大地减轻了。 第三期,东汉以后。黄河自王莽始建国三年决后不塞,隔了将 近六十年之人,到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9年)夏天,才发动了数 十万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师王景的主持之下,大 致按着始建国以来的决河经流,从荥阳(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 到千乘(故城在今山东旧高苑县北)海口千有余里,大规模地予以 修治。到第二年夏天,全部工程告竣®。(西汉以前黄河在今河北 境内入海,此后即改由山东入海)从此以后,黄河出现了一个与西 汉时期迥不相同的局面,即长期安流的局面。从这一年起一直到 隋代,五百几十年中,见于记载的河溢只有四次®:东汉一次④,曹 魏二次⑤,西晋一次⑥;河水冲毁城垣一次,晋末⑦。到了唐代比较 ①见《汉书》文帝纪、武帝纪、成帝纪、沟洫志、王莽传。 ②见《后汉书》明帝纪、王景传。 ③专指发生在下游地区的,在中上游的不计。 ④见《后汉书》桓帝纪永兴元年、五行志 ⑤见《晋书·傅柢传》、《三国魏志》明帝纪太和四年、《宋书·五行志》。 ⑥见《晋书》武帝纪泰始七年,五行志;《宋书·五行志》。 ⑦见《水经·河水注》、《元和志·郓州卢县》。 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