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来看,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仅仅依据现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给出一个“知识(或能力)模块”,而这个美好的“蓝图如何通过具体的一门门课程,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内 容来体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心设置,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教育内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物技 术与人类》是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立项建设的众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此作者详细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中课程体系与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 伴随着生命利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无论在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利用生物现象去创造产品和服务人类,如生产有价值的药 物、进行疾病诊断、利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发酵的方法生产疫苗:又如使用胚胎或人体干细胞取 代病变组织、进行基因治疗,进行治疗性克隆、分子诊断等等。总之,生物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 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并且日益显示出对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 问题的巨大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技术”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进入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殿堂,一 开始“生物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作为相关专业(如农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核心课程的部 分内容分散在其它的课程中,并仅仅局限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的 出版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翻译了大量的直接冠名为“生物技术”的书籍,如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 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4,]等,至此大部分学校才在本科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的专门课程,并逐渐由相关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扩展到非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人类步入二十世纪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教育也不只是在高等学校开展,而被认为是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所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部分内容进入了高中生物教有行列,以增强全民对现代生物技术教育的 认识。 1.2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众多学科,综合性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与人类生产生 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其它问题,如“环境安全问题”、“社会 伦理问题”等,因此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着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1.2.1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专业领域 我国中学教育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学招生考试中的“3+X”的课程设置,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科学 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生物技术”架起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现代 生物技术内容的学习涉及到许多现代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没有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 命,也就没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如显微镜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均和物理学的发展有关:而 没有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不可能促生生物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实质上就是对生物的生长生活、 生殖发育、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的自觉运用的“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强、跨学科多的显着 特点,要进一步走向成熟,必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地整合。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知识开发、利用和改造生物资源,从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所有相关 技术:因此它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其应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社会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农业、医药、食品、化工、环保、能源、采矿、治金和饲料等。通过 这些技术与原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发 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为相近专业(生物、农学、医学、药学)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技 -45- www.erfrontier.org- 45 - www.erfrontier.org 来看,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仅仅依据现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给出一个“知识(或能力)模块”,而这个美好的“蓝图”如何通过具体的一门门课程,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内 容来体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心设置,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教育内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物技 术与人类》是上海交通大学 2009 年立项建设的众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此作者详细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中课程体系与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无论在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利用生物现象去创造产品和服务人类,如生产有价值的药 物、进行疾病诊断、利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发酵的方法生产疫苗;又如使用胚胎或人体干细胞取 代病变组织、进行基因治疗,进行治疗性克隆、分子诊断等等。总之,生物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 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并且日益显示出对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 问题的巨大作用[3]。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技术”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进入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殿堂,一 开始“生物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作为相关专业(如农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核心课程的部 分内容分散在其它的课程中,并仅仅局限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的 出版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翻译了大量的直接冠名为“生物技术”的书籍,如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 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4,5]等,至此大部分学校才在本科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的专门课程,并逐渐由相关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扩展到非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人类步入二十世纪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教育也不只是在高等学校开展,而被认为是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所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部分内容进入了高中生物教育行列,以增强全民对现代生物技术教育的 认识[6]。 1.2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众多学科,综合性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与人类生产生 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其它问题,如“环境安全问题”、“社会 伦理问题”等,因此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着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1.2.1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专业领域 我国中学教育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学招生考试中的“3+X”的课程设置,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科学 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生物技术”架起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现代 生物技术内容的学习涉及到许多现代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没有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 命,也就没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如显微镜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均和物理学的发展有关;而 没有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不可能促生生物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实质上就是对生物的生长生活、 生殖发育、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的自觉运用的“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强、跨学科多的显着 特点,要进一步走向成熟,必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地整合。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知识开发、利用和改造生物资源,从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所有相关 技术;因此它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其应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社会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农业、医药、食品、化工、环保、能源、采矿、冶金和饲料等[7]。通过 这些技术与原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发 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为相近专业(生物、农学、医学、药学)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