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与人类》通识课程教学资源(研究论文)“生物技术”类通识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757.3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June 2013,Volume 3,Issue 2,PP.44-50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ilation of Subject Mat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on Biotechnology Xuanwei Zhou,Juan Lin2 1.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ail:xuanweizhou@sjtu.edu.cn;xuanweizhou@163.com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an educational idea relative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has entered into curriculum research stag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purpose in this article is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general education on Biotechnology.Firstly,the cours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elated to Biotechnology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subject matter in Biotechnology and Huma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ubsequently,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of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are discussed on the aspect of the course characters,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method and organization,etc.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years,an educational website named as"Bi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has been set up,and relevant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published.This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xploration on other curricula construction on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Biotechnology;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Subject Matter Construction. “生物技术”类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周选围1,林娟2 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2.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通识教有是相对于专业教有而提出的一种教有理念,在高等学校的教有实践中已经进入了微观的课程研究阶段。 为了建设生物技术类通识教有课程体系,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有核心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和教材建设, 分析探讨了“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在通识教有中的意义,从课程性质与体系、教材内容特点与组织形式 等方面提出了教材建设的思路与技巧;通过儿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生物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与教学网站,出版了相 关教材,在新一轮的通识教有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通识教有;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核 心课程”教学体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通识教育”。中国高校在经历了自我探索(1987-1994)、引进借鉴 (1995-2001)和反思改进(2002-2006)三个基本阶段以后,近年来研究群体逐渐壮大,研究层次从宏观的 转变观念,到微观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研究的深度也在逐渐加强,研究方法也更为丰富: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核心课程相比,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四,如从课程体系 “基金资助:受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资助 -44- www.erfrontier.org

- 44 - www.erfrontier.org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June 2013, Volume 3, Issue 2, PP.44-50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ilation of Subject Mat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on Biotechnology Xuanwei Zhou 1# , Juan Lin 2 1.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ail: xuanweizhou@sjtu.edu.cn; xuanweizhou@163.com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an educational idea relative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into curriculum research stag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purpose in this article is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general education on Biotechnology. Firstly, the cours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related to Biotechnology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subject matter in Biotechnology and Huma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ubsequently, the ideas and techniques of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are discussed on the aspect of the course characters, 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 method and organization, etc.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years, an educational website named as “Bi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set up, and relevant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been published. This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xploration on other curricula construction on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Biotechnology;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ubject Matter Construction. “生物技术”类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周选围 1,林娟 2 1.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 200240; 2.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已经进入了微观的课程研究阶段。 为了建设生物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和教材建设, 分析探讨了“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从课程性质与体系、教材内容特点与组织形式 等方面提出了教材建设的思路与技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生物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与教学网站,出版了相 关教材,在新一轮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核 心课程”教学体制,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通识教育”。中国高校在经历了自我探索(1987-1994)、引进借鉴 (1995-2001)和反思改进(2002-2006)三个基本阶段[1]以后,近年来研究群体逐渐壮大,研究层次从宏观的 转变观念,到微观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研究的深度也在逐渐加强,研究方法也更为丰富; 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核心课程相比,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2],如从课程体系 基金资助:受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资助

来看,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仅仅依据现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给出一个“知识(或能力)模块”,而这个美好的“蓝图如何通过具体的一门门课程,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内 容来体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心设置,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教育内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物技 术与人类》是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立项建设的众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此作者详细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中课程体系与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 伴随着生命利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无论在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利用生物现象去创造产品和服务人类,如生产有价值的药 物、进行疾病诊断、利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发酵的方法生产疫苗:又如使用胚胎或人体干细胞取 代病变组织、进行基因治疗,进行治疗性克隆、分子诊断等等。总之,生物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 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并且日益显示出对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 问题的巨大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技术”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进入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殿堂,一 开始“生物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作为相关专业(如农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核心课程的部 分内容分散在其它的课程中,并仅仅局限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的 出版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翻译了大量的直接冠名为“生物技术”的书籍,如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 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4,]等,至此大部分学校才在本科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的专门课程,并逐渐由相关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扩展到非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人类步入二十世纪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教育也不只是在高等学校开展,而被认为是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所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部分内容进入了高中生物教有行列,以增强全民对现代生物技术教育的 认识。 1.2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众多学科,综合性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与人类生产生 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其它问题,如“环境安全问题”、“社会 伦理问题”等,因此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着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1.2.1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专业领域 我国中学教育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学招生考试中的“3+X”的课程设置,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科学 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生物技术”架起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现代 生物技术内容的学习涉及到许多现代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没有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 命,也就没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如显微镜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均和物理学的发展有关:而 没有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不可能促生生物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实质上就是对生物的生长生活、 生殖发育、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的自觉运用的“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强、跨学科多的显着 特点,要进一步走向成熟,必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地整合。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知识开发、利用和改造生物资源,从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所有相关 技术:因此它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其应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社会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农业、医药、食品、化工、环保、能源、采矿、治金和饲料等。通过 这些技术与原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发 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为相近专业(生物、农学、医学、药学)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技 -45- www.erfrontier.org

- 45 - www.erfrontier.org 来看,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仅仅依据现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给出一个“知识(或能力)模块”,而这个美好的“蓝图”如何通过具体的一门门课程,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学内 容来体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精心设置,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教育内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生物技 术与人类》是上海交通大学 2009 年立项建设的众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历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此作者详细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课程《生物技术与人类》中课程体系与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1.1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背景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无论在基础研 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利用生物现象去创造产品和服务人类,如生产有价值的药 物、进行疾病诊断、利用转基因或非转基因微生物通过发酵的方法生产疫苗;又如使用胚胎或人体干细胞取 代病变组织、进行基因治疗,进行治疗性克隆、分子诊断等等。总之,生物技术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 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并且日益显示出对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 问题的巨大作用[3]。上世纪90年代初“生物技术”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进入了中国高等学校的殿堂,一 开始“生物技术”教育的内容是作为相关专业(如农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核心课程的部 分内容分散在其它的课程中,并仅仅局限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的 出版单位在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翻译了大量的直接冠名为“生物技术”的书籍,如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 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4,5]等,至此大部分学校才在本科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的专门课程,并逐渐由相关专 业的专业基础课扩展到非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人类步入二十世纪后,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教育也不只是在高等学校开展,而被认为是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所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部分内容进入了高中生物教育行列,以增强全民对现代生物技术教育的 认识[6]。 1.2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意义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众多学科,综合性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与人类生产生 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出了许许多多的其它问题,如“环境安全问题”、“社会 伦理问题”等,因此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着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1.2.1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专业领域 我国中学教育中过早的文理分科和大学招生考试中的“3+X”的课程设置,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科学 的基础知识缺乏了解,“生物技术”架起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桥梁,现代 生物技术内容的学习涉及到许多现代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没有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 命,也就没有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如显微镜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均和物理学的发展有关;而 没有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不可能促生生物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实质上就是对生物的生长生活、 生殖发育、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规律的自觉运用的“技术”。它具有综合性强、跨学科多的显着 特点,要进一步走向成熟,必须依赖于众多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有效地整合。 广义的“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知识开发、利用和改造生物资源,从而服务于人类生活的所有相关 技术;因此它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其应用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社会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农业、医药、食品、化工、环保、能源、采矿、冶金和饲料等[7]。通过 这些技术与原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发 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开拓学生视野,为相近专业(生物、农学、医学、药学)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技

术奠定基础:为非生物(或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拓宽专业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2.2增强科技意识,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特性或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 以及与工程原理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或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技术领域”,它涉及到健康、食物、能源、 资源和环境等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生产、解决世界粮食短缺”,“提高 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解决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等,因此,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 环境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生物技术就是生命科学的延伸和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应用,它既能从这些基 础的应用领域获取研究的原动力,又能为其提供改进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发展, 将有助于人类认识许多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等的致病机理,为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水 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有利于对水稻中影响产量和其它重要农业性状的基因进行鉴定,并采取措施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它在生产上的意义也完全可以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健康领域的作用相媲美。总 之,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如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等都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了解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 技术的重大意义,激发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1.2.3培养哲学思维,陶冶道德情操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学科之间的角度 看,生物技术是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中涵盖范围最广的学科。它融汇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 胞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营养学、伦理学、信息学、化学及化学工程学、生物物理学及育种技术等多学 科知识和技术并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体系;又结合了诸如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 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从而形成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又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为基础。从学科内部的关系看,二十世纪生物科学取得了三次 革命性的进展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和摩尔根的基因论”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沃 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使人们认识了生命物质的结构基础:“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 使得生命科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纵观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互相关联, 相互影响。前一阶段的成果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又丰富了 前一阶段理论和技术的内容。 如今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 病危害、能源和资源匮乏、生态平衡破坏及生物物种消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生物技术的 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利于改善(或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必将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 的困惑,如是否它会成为恐怖分子(或组织)武器,从而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基因重组技术打破了物种之 间的界限,打乱了自然进化历程,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这对人类来说是福还是祸?克隆人等技术带来的一 系列伦理问题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和展望,以及对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并参与到 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有益于他们思考科技发展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 生物技术与自身健康等诸多关系,陶怡学生的情操,并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和决策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未来 社会和生活。 2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大学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平民化以后出现的新思潮,要达到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必须有合理的课程 结构体系,并落实到一门门具体的教材中去。为此,国内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块⑧),并已经 -46- www.erfrontier.org

- 46 - www.erfrontier.org 术奠定基础;为非生物(或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拓宽专业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2.2 增强科技意识,培养科学素养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的特性或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 以及与工程原理和技术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或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技术领域”,它涉及到健康、食物、能源、 资源和环境等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生产、解决世界粮食短缺”,“提高 生命质量,延长人类寿命”,“解决能源危机,治理环境污染”等,因此,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 环境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生物技术就是生命科学的延伸和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应用,它既能从这些基 础的应用领域获取研究的原动力,又能为其提供改进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和发展, 将有助于人类认识许多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等的致病机理,为分子诊断、基因治疗等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水 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有利于对水稻中影响产量和其它重要农业性状的基因进行鉴定,并采取措施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它在生产上的意义也完全可以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健康领域的作用相媲美。总 之,人类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如粮食、能源、环境、健康等都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关系,了解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 技术的重大意义,激发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1.2.3 培养哲学思维,陶冶道德情操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学科之间的角度 看,生物技术是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中涵盖范围最广的学科。它融汇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 胞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营养学、伦理学、信息学、化学及化学工程学、生物物理学及育种技术等多学 科知识和技术并形成了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体系;又结合了诸如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 技术、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从而形成一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又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为基础。从学科内部的关系看,二十世纪生物科学取得了三次 革命性的进展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新发现和摩尔根的基因论”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沃 森和克里克的 DNA 双螺旋模型”使人们认识了生命物质的结构基础;“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 使得生命科学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纵观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互相关联, 相互影响。前一阶段的成果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又丰富了 前一阶段理论和技术的内容。 如今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 病危害、能源和资源匮乏、生态平衡破坏及生物物种消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生物技术的 深入研究和发展,有利于改善(或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发展生物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必将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 的困惑,如是否它会成为恐怖分子(或组织)武器,从而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基因重组技术打破了物种之 间的界限,打乱了自然进化历程,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这对人类来说是福还是祸?克隆人等技术带来的一 系列伦理问题等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和展望,以及对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并参与到 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有益于他们思考科技发展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 生物技术与自身健康等诸多关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和决策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未来 社会和生活。 2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内容和特点 大学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平民化以后出现的新思潮,要达到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必须有合理的课程 结构体系,并落实到一门门具体的教材中去。为此,国内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块[8],并已经

或刚开始着手编写通识教育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体系有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两种趋势,通识教育 借用哪种观点构思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值得研究的。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 拟出版100本通识教育的教材,其主导原则就是借用了前者的思路构思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生物技术与 人类”也是这种思想指导下构思了如下的课程教材体系(图1)。 生物技术与人类 理论模块 应用模块 安全伦理模块 第2-6章 第1章 农业、食品、环境、 第7-8章 生物技术概论 能源与健康的具体应 生物技术发明与保 护、伦理与安全 用 图1“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与教材体系 2.1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应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和教材。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编制课 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生物技术与人类”是一门全方位介绍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健康产品、环 境保护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应用的课程,是在学生学习高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系统了解和 学习生物技术各个领域进展和应用的选修课程:服从于通识教育的总目标,该课程通过对“生物技术”这一 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学习和研讨,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领域有 自己的理解,获得广泛的、相互联系并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和实用性技能,获得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识别各种社会现象,从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自觉从事有益于社会 的工作。如何实现该课程的目标,则是组织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生物技术与人类”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编写共分为3个模块8章内容(如图1所示)。第1章介绍生物 技术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和现代应用,同时概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的 技术组成及其研究现状、发展动向,该部分构成了该课程的“理论模块”。2-6章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人 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涉及了农业、食品、能源、医药与健康、环境等内容,该部分构成了生物技术 的“应用模块”。7-8章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该部分构成了生物技术的“安全伦理”模块。 从结构体系来看,我们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是什么、用在何处、应用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等:各部分既自成 体系,相互独立,又上下关联,相互配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对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人类生产 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以及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2.2教材特点与组织形式 教材建设中,以“应用”为主线,把生物技术各个分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人类生产与生活之中, 用大量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有哪些应用、存在什么问题等,从第2章到第8章的内容均涉及到农业生产的种植 和养殖,食品资源的改造与加工,能源领域中化石能源开采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医药卫生领域中疫苗的生 产、疾病诊断以及基因治疗,环境领域中环境的监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污染的治理等。实际上,从生 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所经历的三次革命性的变革,都与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生产生活的深度相关: -47. www.erfrontier.org

- 47 - www.erfrontier.org 或刚开始着手编写通识教育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体系有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两种趋势,通识教育 借用哪种观点构思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值得研究的。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 拟出版 100 本通识教育的教材,其主导原则就是借用了前者的思路构思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生物技术与 人类”也是这种思想指导下构思了如下的课程教材体系(图 1)。 图 1 “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与教材体系 2.1 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应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和教材。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编制课 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生物技术与人类”是一门全方位介绍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健康产品、环 境保护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应用的课程,是在学生学习高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系统了解和 学习生物技术各个领域进展和应用的选修课程;服从于通识教育的总目标,该课程通过对“生物技术”这一 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学习和研讨,使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领域有 自己的理解,获得广泛的、相互联系并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和实用性技能,获得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识别各种社会现象,从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自觉从事有益于社会 的工作。如何实现该课程的目标,则是组织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 “生物技术与人类”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编写共分为 3 个模块 8 章内容(如图 1 所示)。第 1 章介绍生物 技术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和现代应用,同时概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和蛋白质工程的 技术组成及其研究现状、发展动向,该部分构成了该课程的“理论模块”。2-6 章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人 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涉及了农业、食品、能源、医药与健康、环境等内容,该部分构成了生物技术 的“应用模块”。7-8 章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该部分构成了生物技术的“安全伦理”模块。 从结构体系来看,我们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是什么、用在何处、应用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等;各部分既自成 体系,相互独立,又上下关联,相互配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对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人类生产 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以及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2.2 教材特点与组织形式 教材建设中,以“应用”为主线,把生物技术各个分支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人类生产与生活之中, 用大量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有哪些应用、存在什么问题等,从第 2 章到第 8 章的内容均涉及到农业生产的种植 和养殖,食品资源的改造与加工,能源领域中化石能源开采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医药卫生领域中疫苗的生 产、疾病诊断以及基因治疗,环境领域中环境的监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污染的治理等。实际上,从生 物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所经历的三次革命性的变革,都与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生产生活的深度相关: 生物技术与人类 理论模块 应用模块 安全伦理模块 第 1 章 生物技术概论 第 2-6 章 农业、食品、环境、 能源与健康的具体应 用 第 7-8 章 生物技术发明与保 护、伦理与安全

第一次变革以I982年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在医药领域,称其为红色生物技术(rd biotechnology):第二次以1996年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相继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称其为 绿色生物技术(green biotechnology):第三次以2000年聚乳酸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称其为白色 生物技术(white biotechnology)。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生物技术产业(bio-industry,B)更是以空前的速度 发展和膨胀,它所爆发出的能量正在显着地推动农业、医药、信息、工程和工业向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 展,其形成的产业即将走向成熟和集约化大生产。教材正是抓住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其次,从学科分类角度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科学发展历史长河中诸多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 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更与生命科学中的诸多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如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认为是现代生 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实际上这也是生物技术科学史上交叉和联合所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典型范例。在发 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四位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威尔金 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和弗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中,除沃森毕业于生物学专业外,克里 克和威尔金斯毕业于物理专业,而弗兰克林则毕业于化学专业。这些具有不同背景知识的科学家致力于遗传 物质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他们既合作又竞争,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其中弗兰克林所拍摄的DNA晶体衍射 图片以及关于此物质的相关数据,为沃森与克里克解析出DNA结构的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每章以“本章提意”开始,告诉学生本章学习要达到的目的,以“复习思考与练 习”鼓励学生监测学习效果,而采用“推荐阅读与参考文献”的形式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总 之,教材的编写区别于专著的编写,对编写者的教育技巧有相对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一 定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教材要具有自身 的结构特点,亦即教材体系。因此,学校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确定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因地、 因时、因专业、因学生而宜,不可一刀切一锅烩”,教材体系既要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符合学生心理 发展的顺序。 3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做法与建议 3.1加强电子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教材在传统意义上仅仅是指纸质的文字教材,而在信息社会,它既应包括纸质文字教材,还应有电子教 材、网络教材、教学参考书、参考文献、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有人称这种趋势为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又称立体化教材,有的称为“多元化教材”。这种教材建设的形式,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形式的书本之外, 还包括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文档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教 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 教材建设“立体化”的需求是由新的教学理念下大学生学习方式来决定的。自从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学生学习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渠道”的特点,似乎更喜欢借助电 子、网络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和学校就应开发和编写一些视听 教材,如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形式的教材等,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尽管如 此,教材建设的形式还是应从纸质文字教材入手,因为纸质教材是视听的“脚本”。在教学过程中,纸质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计算机多媒体教材则要反应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任务 的再现:教师参考书应含有与主教材配套的大量参考资料,提供主教材中某些知识的注释以及练习题的参考 答案:学习指导书则对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1。因此,要编 写好一本优秀的纸质版教材,编写者首先要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发现教材的优缺点:其次,构思所编教材 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再之,提出有新意的编写大纲:最后,借鉴国内外精品教材的编排体例,在此基础 上收集素材、编写教材。 -48- www.erfrontier.org

- 48 - www.erfrontier.org 第一次变革以 1982 年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在医药领域,称其为红色生物技术(red biotechnology);第二次以 1996 年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相继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于农业领域,称其为 绿色生物技术(green biotechnology);第三次以 2000 年聚乳酸上市为标志,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称其为白色 生物技术(white biotechnology)。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生物技术产业(bio-industry, BI)更是以空前的速度 发展和膨胀,它所爆发出的能量正在显着地推动农业、医药、信息、工程和工业向更加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 展,其形成的产业即将走向成熟和集约化大生产。教材正是抓住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其次,从学科分类角度看,教学内容广泛涉及科学发展历史长河中诸多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化 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更与生命科学中的诸多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如 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认为是现代生 物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实际上这也是生物技术科学史上交叉和联合所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典型范例。在发 现 DNA 双螺旋结构的四位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威尔金 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和弗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中,除沃森毕业于生物学专业外,克里 克和威尔金斯毕业于物理专业,而弗兰克林则毕业于化学专业。这些具有不同背景知识的科学家致力于遗传 物质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他们既合作又竞争,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其中弗兰克林所拍摄的 DNA 晶体衍射 图片以及关于此物质的相关数据,为沃森与克里克解析出 DNA 结构的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每章以“本章提意”开始,告诉学生本章学习要达到的目的,以“复习思考与练 习”鼓励学生监测学习效果,而采用“推荐阅读与参考文献”的形式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总 之,教材的编写区别于专著的编写,对编写者的教育技巧有相对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一 定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教材要具有自身 的结构特点,亦即教材体系。因此,学校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确定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因地、 因时、因专业、因学生而宜,不可一刀切一锅烩”,教材体系既要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符合学生心理 发展的顺序。 3 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做法与建议 3.1 加强电子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教材在传统意义上仅仅是指纸质的文字教材,而在信息社会,它既应包括纸质文字教材,还应有电子教 材、网络教材、教学参考书、参考文献、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等,有人称这种趋势为教材建设的立体化, 又称立体化教材,有的称为“多元化教材”。这种教材建设的形式,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形式的书本之外, 还包括与教学内容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文档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教 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9]。 教材建设“立体化”的需求是由新的教学理念下大学生学习方式来决定的。自从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学生学习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渠道”的特点,似乎更喜欢借助电 子、网络途径和手段获取知识。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这一特点,教师和学校就应开发和编写一些视听 教材,如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软件形式的教材等,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尽管如 此,教材建设的形式还是应从纸质文字教材入手,因为纸质教材是视听的“脚本”。在教学过程中,纸质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依据,计算机多媒体教材则要反应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任务 的再现;教师参考书应含有与主教材配套的大量参考资料,提供主教材中某些知识的注释以及练习题的参考 答案;学习指导书则对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并对相关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10]。因此,要编 写好一本优秀的纸质版教材,编写者首先要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发现教材的优缺点;其次,构思所编教材 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再之,提出有新意的编写大纲;最后,借鉴国内外精品教材的编排体例,在此基础 上收集素材、编写教材

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可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 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学 通识教育的各门课程,通过科研立项,带动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在教务处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课程网站,设 立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介绍、教学日历、互动栏目”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教学网站提 供的教学录像,观摩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浏览教师提供的阅读资料并与教师互动,充分利用了计 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指导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3.2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内容,以“趣”引导学生 教材编写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指在教材编写时坚持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统一,用生物技术的理 论分析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用实际的示例诠释和验证生物技术的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 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生物技术”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生物体的操纵技术”,人类对生物体的 利用、操作和改造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真正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 生物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迅速遍及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为人类解 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有利手段。如今,生物技术产业 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和膨胀:其爆发出的能量正在显着地推动农业、医药、信息、工程和工业工艺向更加高 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其形成的产业即将走向成熟和集约化大生产。如果能在教材编写时紧扣生产生活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能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对生物现象认识和利用的艰难过程 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物技术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学习兴趣,对人类所面临的“粮食、能源与健康”等世界性问题的有效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得益于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兴 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产品开发,促进了医药、食品、环境等和人类生活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主 要表现在: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生物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 农副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 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生物体的加 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和改善品质。总之,生物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 生物资源的历史、一个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历史。 3.3充实学科前沿的知识,靠“新”吸引学生 生物技术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教材编写时,只有内容上的“新”,才能拉近学 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当然,这里强调的“新”并非排除过去经常倡导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而是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双基”,赋予“双基”以新的内容。例如,“基因”概念的发展,在不同科 技发展阶段就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孟德尔时期所指的基因只是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还没有具体涉及基因的 物质概念:摩尔根时期,才将代表某一性状的基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确立了基因学说:“顺反 子”学说出现后,人们开始把基因的内部结构和DNA分子结构联系起来,认为基因就是DNA分子上起作用的 一段核苷酸序列,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就是不同的基因: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基因的概念出现了“多元化”现象,相继出现了“跳跃 基因”,“重复基因”,“重叠基因”,“假基因”,“断裂基因”,“隐蔽基因”和“反转录基因”等新 的概念。因此,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基因的概念也不断地在修正和发 展。教材内容,应该时刻关注并突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通过“新”知识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 离,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很快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材编写的 核心所在。只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核心”必须赋予新的内容,必须以动态的眼光进行审视。上述不同阶段 -49- www.erfrontier.org

- 49 - www.erfrontier.org 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可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精讲课程 内容,学生研究主教材、阅读辅助教材,扩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视野,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学 通识教育的各门课程,通过科研立项,带动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在教务处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课程网站,设 立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介绍、教学日历、互动栏目”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教学网站提 供的教学录像,观摩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浏览教师提供的阅读资料并与教师互动,充分利用了计 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指导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3.2 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内容,以“趣”引导学生 教材编写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是指在教材编写时坚持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统一,用生物技术的理 论分析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用实际的示例诠释和验证生物技术的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 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生物技术”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对生物体的操纵技术”,人类对生物体的 利用、操作和改造的历史,则可追溯到史前时代,但真正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 生物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迅速遍及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为人类解 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健康、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有利手段。如今,生物技术产业 将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和膨胀;其爆发出的能量正在显着地推动农业、医药、信息、工程和工业工艺向更加高 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其形成的产业即将走向成熟和集约化大生产。如果能在教材编写时紧扣生产生活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能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对生物现象认识和利用的艰难过程 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物技术的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学习兴趣,对人类所面临的“粮食、能源与健康”等世界性问题的有效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得益于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兴 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与产品开发,促进了医药、食品、环境等和人类生活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主 要表现在: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生物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 农副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 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生物体的加 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和改善品质。总之,生物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利用 生物资源的历史、一个科学与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历史。 3.3 充实学科前沿的知识,靠“新”吸引学生 生物技术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教材编写时,只有内容上的“新”,才能拉近学 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当然,这里强调的“新”并非排除过去经常倡导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而是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双基”,赋予“双基”以新的内容。例如,“基因”概念的发展,在不同科 技发展阶段就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孟德尔时期所指的基因只是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还没有具体涉及基因的 物质概念;摩尔根时期,才将代表某一性状的基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确立了基因学说;“顺反 子”学说出现后,人们开始把基因的内部结构和 DNA 分子结构联系起来,认为基因就是 DNA 分子上起作用的 一段核苷酸序列,不同的核苷酸序列就是不同的基因;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对基因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基因的概念出现了“多元化”现象,相继出现了“跳跃 基因”,“重复基因”,“重叠基因”,“假基因”,“断裂基因”,“隐蔽基因”和“反转录基因”等新 的概念。因此,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基因的概念也不断地在修正和发 展。教材内容,应该时刻关注并突出科学发展的“新”成果,通过“新”知识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 离,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很快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材编写的 核心所在。只是随着学科的发展,“核心”必须赋予新的内容,必须以动态的眼光进行审视。上述不同阶段

基因概念的变化,就说明了“双基”是变化的,如有必要可指导学生参阅以往出版的书。另外,教材的“新” 可以通过教材的延伸部分来体现,如把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内容,以“推荐阅读”或“参考资料”作为教 材核心部分的延伸门,借以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或焦点以及争论的问题。这方面的“新”,无 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在 新的起点或者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和创新。总之,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实 用性,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的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 趋于多样化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REFERENCES [1]Li-Wen Miao.The stud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J].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2007,(4):84-88.(in Chinese) [2]Tong-Dong Bai.Reflection on reform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general education of USA [J].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2010,(6):6-13.(in Chinese) [3]Richard Braun,Vivian Moses.A public policy on biotechnology education:what might be relevant and effective [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004,15(3):246-249. [4]Xuan-Wei Zhou,Juan Lin,Lei Zhang,et al.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education in China [J].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2006,34(2):141-147 [5]Zhi Wang,Xuan-Wei Zhou,Meng Zhang.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biotechnology education.The Biological Bulletin [J]. 2005,40(2):53-55.(in Chinese) [6]Guo-Lian Xiao.Brief discuss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biology education [J].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0.25(3):133-134.(in Chinese) [7刀 Xuan-Wei Zhou.Introduction to Biotechnology [M].Beijing,High Education Press.2010.P2-3.(in Chinese) [8]Qi-Zhang Li,Xuan-Wei Zhou.Status and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especial education materials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36):18311-18314(in Chinese). [9]Yi-Fang Chen.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9,12(3):91-93.(in Chinese) [10]Yuan-Yuan Duan,Wan-Ling Feng.Thought on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J].Chinese University Teaching. 2008.(12):80-83.(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周选围(1962-),男,汉族,在职博 林娟(1962-),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遗传学 士,副教授,主要研究生物技术教育。 和生命科学教育。E-mail:linjuan@fudan.cdu.cn E-mail:xuanweizhou@sjtu.edu.cn -50- www.erfrontier.org

- 50 - www.erfrontier.org 基因概念的变化,就说明了“双基”是变化的,如有必要可指导学生参阅以往出版的书。另外,教材的“新” 可以通过教材的延伸部分来体现,如把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内容,以“推荐阅读”或“参考资料”作为教 材核心部分的延伸[7],借以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或焦点以及争论的问题。这方面的“新”,无 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只有在 新的起点或者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和创新。总之,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层次性、实 用性,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的办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 趋于多样化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REFERENCES [1] Li-Wen Miao. The stud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J].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2007, (4): 84-88. (in Chinese) [2] Tong-Dong Bai. Reflection on reform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general education of USA [J].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0, (6): 6-13.(in Chinese) [3] Richard Braun, Vivian Moses. A public policy on biotechnology education: what might be relevant and effective [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4, 15(3):246–249. [4] Xuan-Wei Zhou, Juan Lin, Lei Zhang,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education in China [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6, 34(2): 141-147. [5] Zhi Wang, Xuan-Wei Zhou, Meng Zhang.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biotechnology education.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J]. 2005, 40(2): 53-55. (in Chinese) [6] Guo-Lian Xiao. Brief discuss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high school biology education [J].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0, 25 (3):133-134. (in Chinese) [7] Xuan-Wei Zhou. Introduction to Biotechnology [M]. Beijing, High Education Press. 2010. P 2-3.(in Chinese) [8] Qi-Zhang Li, Xuan-Wei Zhou. Status and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especial education materials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7(36): 18311-18314 (in Chinese). [9] Yi-Fang Che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 12(3): 91- 93. (in Chinese) [10] Yuan-Yuan Duan, Wan-Ling Feng. Thought on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J].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ing. 2008, (12): 80-83.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周选围(1962-),男,汉族,在职博 士,副教授,主要研究生物技术教育。 E-mail: xuanweizhou@sjtu.edu.cn 林娟(1962-),女,汉族,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遗传学 和生命科学教育。E-mail: linjuan@fudan.edu.cn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