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号:B1913班级号:F1803401 姓名:叶泰恒学号: 517015910016专业: 信息工程 阅读与理解 阅读文章名称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Biology) 得分 Shi Qiaoting,Wei Chengbin,Li Jianlin,Lin Ping,Xu Zhaoxue. 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Biology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9,25(22):67-70 中文题目: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姓名:叶泰恒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背景知识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从技术的层面分析, 它是一个科学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它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几年,转基 因技术以其独特的成果品质和特性成为农业和加工业的宠儿,农作物由此变得个 大、高产、存放时间久、颜色艳丽、四季均可种植,不受季节时令和地域的限制: 食品变得保质期长、原料只采用转基因食材来加工、制造。转基因技术变革了整 个生物行业(系统),世界各国纷纷在转基因食品发展过程中,出台相关政策和手 段进行干预和控制,以规范转基因产业发展。 转基因技术就是一种对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和连接,留住好的,去掉坏的, 将两种生物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使生物只遗传某一部分的特质,促进其更好更完 善的生长发育的技术四。 目前,光是在中国,中国农业部己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13 班级号: F1803401 姓名: 叶泰恒 学号: 517015910016 专业: 信息工程 阅读与理解 阅读文章名称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Biology) 得分 Shi Qiaoting, Wei Chengbin, Li Jianlin, Lin Ping, Xu Zhaoxue. The Safety of Transgenic Biology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9,25(22):67-70 中文题目: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姓名:叶泰恒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一.背景知识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从技术的层面分析, 它是一个科学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它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几年,转基 因技术以其独特的成果品质和特性成为农业和加工业的宠儿,农作物由此变得个 大、高产、存放时间久、颜色艳丽、四季均可种植,不受季节时令和地域的限制; 食品变得保质期长、原料只采用转基因食材来加工、制造。转基因技术变革了整 个生物行业(系统),世界各国纷纷在转基因食品发展过程中,出台相关政策和手 段进行干预和控制,以规范转基因产业发展。 转基因技术就是一种对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和连接,留住好的,去掉坏的, 将两种生物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使生物只遗传某一部分的特质,促进其更好更完 善的生长发育的技术 [1]。 目前,光是在中国,中国农业部已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农作物有:甜椒、西
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 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目前只有花生油 不是转基因的。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基本全部是转基因的。可见转基因食品已 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但是,转基因食品毕竞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在讲究 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潮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 “冷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其实,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 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个等级。即安全等级I(尚 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II(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III(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 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是怎样做才能 完全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所以这篇文章就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两个方面)、转基因 生物的环境安全性,从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和基因漂流到近缘野 生种的可能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分析,最后讲了一下 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前景。 二.文章亮点(创新点) 1.文字平易近人 本文讲的是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是从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入手的,同时这也是大众聚焦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过程中多次引用现实研究的例 子,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使文章更易于理解,具有科普效果。全文专业名词出 现较少,而且解释也十分的清楚,逻辑清晰,只要高中学习过的一些背景知识即 可理解。 2.层次明显 文章有引言、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转基因生物与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 因生物的发展前景四大部分,文章的主题明确,层次十分的清晰,每部分阐述的 时候主题明确,读者很容易把握中心含义,易于对文章的理解。 3.旁征博引,有说服力 文章引用了许多著作文献的一些研究,使论述更具严谨性和说服力,而不仅 仅是使用道理论证,更多的是举例论证
红柿、土豆;主粮作物有玉米、水稻。今后可能陆续批准的农作物有小麦、甘薯、 谷子、花生等。进口的转基因食品有大豆油、菜子油、大豆等。目前只有花生油 不是转基因的。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基本全部是转基因的。可见转基因食品已 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2]。 但是,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在讲究 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潮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 “冷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3]。 其实,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 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 4 个等级。即安全等级 I(尚 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 II(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 III(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 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是怎样做才能 完全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3]。 所以这篇文章就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毒物质和过敏源两个方面)、转基因 生物的环境安全性,从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和基因漂流到近缘野 生种的可能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和分析,最后讲了一下 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前景。 二.文章亮点(创新点) 1.文字平易近人 本文讲的是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是从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入手的,同时这也是大众聚焦的问题,本文在阐述过程中多次引用现实研究的例 子,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使文章更易于理解,具有科普效果。全文专业名词出 现较少,而且解释也十分的清楚,逻辑清晰,只要高中学习过的一些背景知识即 可理解。 2.层次明显 文章有引言、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转基因生物与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转基 因生物的发展前景四大部分,文章的主题明确,层次十分的清晰,每部分阐述的 时候主题明确,读者很容易把握中心含义,易于对文章的理解。 3.旁征博引,有说服力 文章引用了许多著作文献的一些研究,使论述更具严谨性和说服力,而不仅 仅是使用道理论证,更多的是举例论证
4.联系实际生活 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联系了实际生活,比如说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 转基因食品,多年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人们早就享受了杂交水稻 煮出的饭香,而杂交水稻就是一次性转移了无数个基因,也可以算是转基因植物 等,都是联系了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三.读后感 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如何能够利用好这一技术?其安全性如何? 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作者就转基因生物 安全做一阐述,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安全性评价,详细讨论了转基因生 物及对环境的安全性的影响,包括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外源转基因逃逸 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并展望了转基因 生物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于抗性、营养和动物乳腺生物感应器三个热点研究。 作者直接在引言中表明观点,应该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转基因的健康风险 不会比常规食品更高。这个就是作者这篇文章想要讲的重点,但其实我本人对这 个观点就是不太赞同的,我觉得还有待观察。比如文中说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 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多年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中国进口转基因大 豆较多,据估计约有一半的大豆色拉油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只能说明目前没有问题,如果长时间吃转基因食品,谁也不知道是 好还是坏,而这个实验又是没有办法去做的。还有就是1998年英国煤体报道,用 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 破坏这件事,确实只给大鼠吃马铃薯的做法不严谨不严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 转基因食品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 还有就是作者在文中讲的一些对转基因食品基本的安全性评估大大启发了 我,就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一是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 畜无毒,但是确保无毒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含有Bt杀虫 蛋白,研究说目前在人身上是没有这种毒蛋白的受体的,但是也有可能是目前的 科技还没有发现受体,所以如果真的没有受体,那自然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二 是过敏源,我觉得要尽量减少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这样会 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说起转基因,我以前一直都是想着它对个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而本文的作者 还讲到了它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目前,全球对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比较有共
4.联系实际生活 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联系了实际生活,比如说全球约有 2 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 转基因食品,多年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人们早就享受了杂交水稻 煮出的饭香,而杂交水稻就是一次性转移了无数个基因,也可以算是转基因植物 等,都是联系了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三.读后感 转基因技术出现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如何能够利用好这一技术?其安全性如何? 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作者就转基因生物 安全做一阐述,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及安全性评价,详细讨论了转基因生 物及对环境的安全性的影响,包括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外源转基因逃逸 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并展望了转基因 生物的发展前景,主要集中于抗性、营养和动物乳腺生物感应器三个热点研究。 作者直接在引言中表明观点,,应该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转基因的健康风险 不会比常规食品更高 [4]。这个就是作者这篇文章想要讲的重点,但其实我本人对这 个观点就是不太赞同的,我觉得还有待观察。比如文中说全球约有 2 亿多人食用 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多年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中国进口转基因大 豆较多,据估计约有一半的大豆色拉油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只能说明目前没有问题,如果长时间吃转基因食品,谁也不知道是 好还是坏,而这个实验又是没有办法去做的。还有就是 1998 年英国媒体报道,用 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 破坏这件事,确实只给大鼠吃马铃薯的做法不严谨不严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 转基因食品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 还有就是作者在文中讲的一些对转基因食品基本的安全性评估大大启发了 我,就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实质等同性原则,一是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 畜无毒,但是确保无毒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转 Bt 杀虫基因玉米含有 Bt 杀虫 蛋白,研究说目前在人身上是没有这种毒蛋白的受体的,但是也有可能是目前的 科技还没有发现受体,所以如果真的没有受体,那自然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二 是过敏源,我觉得要尽量减少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这样会 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说起转基因,我以前一直都是想着它对个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而本文的作者 还讲到了它对环境安全性的影响,目前,全球对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种植比较有共
识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含:(1)转基因的非靶标效应;(2)转基因向非转 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以带来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 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抗生物胁迫基因的长期使用及其带来的靶标生 物对转基因抗性类型的产生:(5)转基因作物长期种植和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 的影响等,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中,是否会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和对无脊椎动物群落更复杂的影响,是否会引发其 他生态问题,对于这些疑问尚未有明确答案。 作者在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考虑了以下方面,一是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 田杂草的可能性,确实,如果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存,那么它 变成杂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二是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在自然 生态条件下,有些栽培植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栽 培植物中的基因转入野生种中,所以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时候,还要考虑它周围 有没有近缘野生种,。但若是品质相关基因等转入野生种,由于不能增加野生种的 生存竞争力,所以影响也不大;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如在抗虫棉推广时 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虫棉,以延缓昆虫产生抗性。除了目标昆虫外,还 要考虑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昆虫的影响。 总之,这篇文章让我对转基因生物的评判更加具体,也不再只局限于对个人 的影响而是考虑到了它对环境的影响,让我对转基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江鸿.转基因技术安全性分析及防范措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 2期.(总第170期) [2]王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Seed2014(7): 51-53. [3]施巧婷,魏成斌,李建林,蔺萍,徐照学.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J刀].中国农学 通报,2009,25(22):67-70 [4]GrifiRsJoelS.,Haslam StuartM.,YangTinglu,etal.Glycolipids asReceptorsforBacillus.thuringiensisCrystalToxin[J].Science, 2005,307:922—925. [5]Adow D A,ZwahlenC.Assessingenvironmentalrisksoftransgenic plants[J].Ecology Lette 2006,9:196-214
识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含:(1)转基因的非靶标效应 [5] ;(2)转基因向非转 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以带来的生态后果 [6] ;(3)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 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7] ;(4)抗生物胁迫基因的长期使用及其带来的靶标生 物对转基因抗性类型的产生 [8] ;(5)转基因作物长期种植和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 的影响 n 等 [9],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环境中,是否会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直接毒害和对无脊椎动物群落更复杂的影响,是否会引发其 他生态问题,对于这些疑问尚未有明确答案。 作者在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考虑了以下方面,一是转基因植物演变成农 田杂草的可能性,确实,如果转基因的作物可以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存,那么它 变成杂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二是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性,在自然 生态条件下,有些栽培植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栽 培植物中的基因转入野生种中,所以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时候,还要考虑它周围 有没有近缘野生种,。但若是品质相关基因等转入野生种,由于不能增加野生种的 生存竞争力,所以影响也不大;三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如在抗虫棉推广时 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虫棉,以延缓昆虫产生抗性。除了目标昆虫外,还 要考虑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昆虫的影响。 总之,这篇文章让我对转基因生物的评判更加具体,也不再只局限于对个人 的影响而是考虑到了它对环境的影响,让我对转基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江鸿. 转基因技术安全性分析及防范措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年第 2 期.(总第 170 期) [2]王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 & Seed 2014(7): 51-53. [3] 施巧婷,魏成斌,李建林,蔺萍,徐照学.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J].中国农学 通报, 2009,25(22):67-70. [4] GrifiRsJoelS.,Haslam StuartM .,YangTinglu,eta1.Glycolipids asReceptorsforBacillus.thuringiensisCrystalToxin[J].Science, 2005,307:922—925. [5] Adow D A,ZwahlenC.Assessingenvironmentalrisksoftransgenic plants[J].Ecology Lette~2006,9:196-214.
[6]EllstandN C,PrenticeH C,Hancock JF Geneflow andintrogre s- sionfrom domesticatedplantsintotheirwildrelatives[J].Annual Review 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99,30:539-563 [7]WatkinsonAlL FreckletonR RobinsonRA'etal.Predictionsof biodiversity respons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crops[J].Science,2000,289:1554-1557. [8]李本金,李碉任,胡奇勇,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 影响[J刀].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35:97.101 [9]DunfleldaK E,GermidaJJ.Theimpactof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onsoilmicrobial communit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 Qua1ity,2004,98:33:806-815
[6] EllstandN C,PrenticeH C,Hancock JF Geneflow andintrogre s— sionfrom domesticatedplantsintotheirwildrelatives[J].Annual Review OfEcologyandSystematics,1999,30:539-563. [7] WatkinsonA1L FreckletonR RobinsonRA'eta1.Predictionsof biodiversity response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crops[J].Science,2000,289:1554—1557. [8] 李本金,李碉任,胡奇勇,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 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35:97.101. [9] DunfleldaK E,GermidaJJ.Theimpactof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onsoilmicrobial communities[J].JournalofEnvironmental Quality,2004,98:33:80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