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撒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9,37(36):18311-18314 责任塘辑头丽贵任校对李岩 农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特殊的教育内容 李奇璋,周选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实践中已进入微观的课程研究阶段。通识教育以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其课程涵益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3部分。农学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涉及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及能源 问题等,成为人类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农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在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的教有中,农学也提供了广泛的 素材。 关键词通识教育;农学:目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9)36-18311-04 Status and Rol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Especial Educational Materials LI Qi-zhang et al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has involved in curriculum research stag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The major educational objective is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humanity qualities.The curriculum in general education includes three sections:humanities,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Agricultural science is playing a crucial oe in general education,and includes especial educational materials which includes the problems of food,environment and energy,those of them was listed on the major 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 ricultural science is the basis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In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ag- ricultural science also offers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Objective;Curriculum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 标,同时还需要兼顾专业教育培养目标。通识教育的目标体 在西方也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区 系见图1。 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是与大学专业教育并行发展的 本科阶段 一个概念。它注重更广泛、更深人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 全面发展目标 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 格的教化作用,已在欧美国家盛行了数百年,是学生在接受 适识教育的目标 专业教育的日标 专业教育之前理所应当先接受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经 品德发展的目标智慧发展目标运动能力的目标体形体态的目标 历了自我探索(1987~1994年)、引进借鉴(1995-2001年)、 反思改进(2002~2006年)3个阶段。目前,在自我探索和对 政治品质的目桐蜘识发展的目标 *40404 美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通识教育的借鉴性研究的基础 思想品质的目标 智力发展的目标 t中+ 道德品质的目胡能力发展的目标 上,已经开始实现超越,以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本土 心理品质的目标 化”实践,拉开了新一轮通识教育的大讨论,高等学校对通识 图1通识教育的目标体系 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反思,研究群体在逐渐壮 Fig.1 Objective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大,研究层次从宏观的转变观念,到微观的课程设置、教学内 通识教育的目标从属于大学普通教育目标,多数研究者 容、教学方法等,其研究深度在逐渐加强,研究方法也更为丰 均赞同通识教育的目标应注重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的培 富。然而,与美国高校的核心课程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通 养3),可概括如下:通过由某一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学习和 识教育课程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如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研讨,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政治与 体系仅仅根据现行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 经济等领域有自己的理解,获得广泛的、相互联系并与实际 人”的要求之间的差距给出了一个“知识(或能力)的模块”, 紧密结合的知识和实用性技能,获得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些想法如何通过一门门的课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来体 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识别各种社会现象,从整体性和相互 现,还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精心设置,从而提出具有中国 联系的角度分析各种社会问题,自觉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 教育内涵的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此,笔者详细介绍了通 作。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应使现实社会与所学知识紧密相 识教育的目标及课程体系,并论述了农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 连,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得到普遍提升,社会道德感 位和作用及特殊的教育内容。 升华。 1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课程体系 1.2课程体系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提出通 1.1目标教育过程各个阶段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就构 识教育的理念,并付诸教育实践,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 成了教育目标系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按照理论上的分 通识教育课程。如北大的通识教育分成5个部分:①数学与 析,通识教育的目标,首先服从于高等学校培养人的总的目 自然科学:②社会科学:③哲学与心理学;④历史学:⑤语言 学、文学和艺术。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成6个部分:①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李奇难(1984-),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②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③文明对 真菌生物技术、药用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讯作者, 话与世界视野:④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⑤生态环境与生命 E-mail:xuanweizhou@sjtu.edu.cn 收稿日期2009-11-27 关怀;⑥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上海交通大学初步提了一个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312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案,其课程类群分成4个部分:①人 农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文科学:②社会科学:③自然科学与技术:④外国语言文化。 上述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质上均是在前人对通识教育课 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多 年来,比较认同的在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 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各类课程。 概括起来,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农学及环境科学涉及的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 Fig.3 Curricular modules involved in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 mental science 基础教育课程 博推通识课程 论、生物工程导论、生物信息学概论、微生物与人类、农业生 物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作物遗传育种概论、实验动物学、设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施农业、动物克隆、动物保护概论、动物行为学、生物人侵与 国家安全、水产学通论、动物营养与食品安全等特色课程。 环境:育 应用科学 2.2.2环境与生态模块。包括生态学概论、生态安全、环境 保护学、可持续发展概论、国土资源概论、有机农业与生态食 品、昆虫与健康、有机农业概论等特色课程。 里置人 生物,水亚 与环: 法律政治 2.2.3文化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园林园艺鉴赏、工业概论、 哲 计算机技术 管理 茶学概论、大学生生涯规划、流行舞蹈、风景园林与旅游、插 发 花艺术基础、花卉鉴赏与花文化、生物伦理学、生物安全、现 图2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代科学技术概论、中国历代咏农诗词选等一批农科特色课 Fig.2 Curricular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程。 2农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2.4经济与管理模块。包括农业经济学、世界贸易组织 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专业性,也正是因为它 概论、市场营销学、区域规划等。 的专业性而忽视了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2.5政法与社会模块。包括世界农业概论、生命伦理学等。 实际上,“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 2.2.6医药与健康模块。包括常见人畜共患病防治、食品 别类进行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营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园艺与健康、营养与健康、烹饪学等。 学科的基础,而学科是某些相关专业的集合体。该研究中的 3农学在通识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内容 农科专业即指以上农学门类所属学科的各专业。从通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 教育的目标来看,农学和环境科学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替 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 代的特殊作用。 门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工业乃至整 2.1农学在通识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 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如 术的发展,知识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 环境问题等。随着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人类审 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而新知识的 视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制定了环境保护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 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边缘科学与交叉学科上。农学对上述 略,环境教育也纳人了全民教育体系中。可以认为,环境教 特点十分明显,既有学科内的综合,又具有学科间的综合;在 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类的素质教育)。 多学科协同的过程中,农学则是最基础的领域。 因此,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是通识教育中其他学科所不具备 2.2农学给通识教育提供丰言的课程资源科学技术发展 的知识内容。 到今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 31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 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交叉日渐频繁。不少农 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科专业都是集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例如城市园林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 专业,就是要探讨城市建筑、规划、土地、水、大气、植物等资 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包括3方 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改造,其知识领域包括景观工程、土 面的内容:控制人口战略、节约资源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其 地利用、文化传统、园林设计与规划等。因此,农学专业给通 核心内容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 识教育提供的课程资源也同样具有高度综合的特点,根据农 需要,要正确处理好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实施可持续发 业科学的特点参照“南京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有 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优化人类生存和发 关课程设置,把农学专业可以给通识教育提供的课程资源分 展的环境,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它的特征可简括为自 为6个模块(图3)。 然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大特征。自然可持续 2.2.1生命科学与技术模块。包括植物与生活、生命科学 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三者是密不 导论、植物起源、进化与遗传资源利用、昆虫与文化、生物安 可分的。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崭新 全、园艺学通论、人类与畜牧业、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学概 的内容和层次,它既坚持人类应发展这一观点,又以维护自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7卷36期 李奇璋等农学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特珠的教育内容 18313 然生态的平衡为条件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只有可持续 感性知识的教育,这种由理论指导的思想使得同学们在心里 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步人2】世纪,各行各业发 形成一种观念,形成高度的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在相当 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各级领导、管理干部以及社会各 程度上会指导学生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阶层树立这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是各级各类教育尤其应该子 在上述观念的支配下,一些学校纷纷设立环境科学教育 以重视的问题。综合性大学是给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主要 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素6。在 场所,其学生的去向涉及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他们是未 环境知识教育方面,达成的共识是:进行环境教育必须有专 来社会的主宰者。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诸如上海交大这 门的课程,有专门环境知识教材,教材内容要尽量包含环境 样的综合性大学更应该把它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农 问题的各个领域,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要有所反映, 学和环境科学的相关内容则给其提供了丰富的、不可替代的 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 素材。 授给他们,使环境知识的有关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另 3.2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环境教 外,教材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可操作性的环境题材,如案例分 育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但在那段时间,一些国家把环境 析、现实材料的分析、某个发展计划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等,这 教育纳人基础教育的范畴中,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 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 的环境意识,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世界各国一般都不设专 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思想素质和环保素 门课程,而是结合有关课程(生物、地理、常识等)和校内外的 质。现实中的每个环境问题都是一个案例,通过对环境问题 各种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进行环境教育。相 中的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 对国外来说,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在中学阶段,主要渗 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环境 透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然而,由于我国现行人才选拔制度 教育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的实效性。 的影响,再加上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多数中小学 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惊人的契合。通过学校的环 校忽略了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使我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处 境科学与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 于比较薄弱的水平。如果在大学阶段还没有相应的环境意 发展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强化了个人的责任意识。环境意识 识的培养措施,那么将导致民族性环境意识的缺失。 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渐重视环境教育的相关 也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思想、理论和情感,环境教育是提高全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19%年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 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根本手段。大学生除了掌 行动纲要(199%-2010)》指出:“环境教育是学生提高全民族 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习环境科学知识,以培养科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 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要比学习任何其它 手段”,“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 知识都更加重要,因为人类的生存质量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人 修课”。1997年全国“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环境教育研讨 类生存的环境下才有现实意义。不仅如此,任何学科知识只 会”的会议纪要认为,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 有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它才具有科学性,否则,它不仅不能实 可持续发展观念,把环境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现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目标,甚至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成部分 4结语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了大范围的扩招,随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识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的提出是 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其在总人口的比例也有了大幅度的增 为了避免把大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要把大 加。因此,当代大学生日益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专 他们将在国家的未来建设中担负起重要的历史责任。在校 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或者说培养“专家”,通识教育培养 期间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成熟的时期,其思 “通才”,按孔子的话说,专识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某一方面专 想意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思想观念,培 长的“器”,而“君子不器”,君子是具有多方面才华且通达人 养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未来的 情世故的人。今天的专识教育是要培养“器”,通识教育是要 行为。不仅如此,大学生自身的环境行为,还将影响着其他 培养“君子”类的人才。这可能就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所 社会群体的环保行为。因此,在大学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环境 有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均采取通识教育模式的原因。 意识就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平民化以后出现的 3.3环境知识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三大目的之一是结合学 新思潮,要达到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必须有合理的课程结 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意识的培养就包含 构体系,并落实到一门门具体的教材中去。为此,国内通识 在其中、但这种渗透往往由于学科知识的溃乏,而显得苍白 教育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块,并已经或刚开始着手编 无力。因此,许多学者建议在高等学校设立环境科学知识和 写通识教育的教材。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体系有高度分化和 环境道德教育的课程,来专门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在高等 高度综合的两种趋势,通识教育借用哪种观点构思通识教育 教育中设立环境科学与环境道德教育学科,对于帮助学生掌 的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值得研究的:再之,教材的编写区别于 握环境知识,培养正确的环境态度,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专蓍的编写的,对编写者的教育技巧有相对比较高的要求, 形成环保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因为大学教育不 一些“名牌大学纷纷邀请国内名家编写通识教材,而这些名 同于中小学教育,它更着重于理论知识培养,而不是局限于 家在没有具体弄清通识教材的用途,像写专著似地写通识教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A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314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材,全面而前卫,生涩而艰深,作为专业课教材尚嫌难教,作 【5]张兴,肖刚云,王文莉.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07 为通识教材更是叫施教者云里雾里”川,因此,学校在构建 (5):26-27. [6]李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 课程体系和确定编写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因地、因时、因专 4665-4666. 业、因学生而宜,不可一刀切一锅烩”,一句话“适合的就是好 [7】陶美重,杨秀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一新形势下衣业大学 学科发展的方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7(3):3-6,10. 的”,便于教学、便于接受,学生受益大,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就 [8]黄锐清我园高校农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 是可行的。 农业大学,2006. [9]徐大伟,范立国,史薇芮,环境教育: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 通识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各种教材和各种教学方 [J】.环教育,1999(2):24-25. 法的选用,尚属试验阶段,不妨从本科阶段各专业中选拔一 [10]杨金洲简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 (3):57-59. 些有志向从事于通识教育研究的学生,培养一些通识教育硕 [11]叶静华.可持续发展与高等农业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19(1):20 士或博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研究和实践,在实践 -22. [12]王英,德国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敦育导刊, 的过程中摸索新路子,探讨新途径,亦可从中找到适合的课 2005(2):46-48. 程安排和适合的教学方法。 [13】申秀英,徐美,刘春腊,等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46-151. 参考文献 [14]吕文英,通过“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提高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 [1]苑英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 环境意识[J小.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S1):129- (26):182-183. 131. [2]苗文利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12 [15]蒋正明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环境科学与环境教育学科的构想[J】.高 -16. 等建筑教育,2004,13(3):71-73. [3]梁建中,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16]唐杰,李炳焕《环境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设想与实践[J】.唐山师范 2007(24):215. 学院学报,2001,23(5):17-18. [4]陆慧,张杨.大学通识教育与课程[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7- [17]程东蜂.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三板块[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188. 高教研究版,2007,28(2):87-89 (上接第18310页) 中品位相对较高的热水主要集中在进人蓄热装置的上部,也 力把形成有温度梯度的水层平稳的移出水箱,恰好上层的水 就是冷凝管进人蓄热装置区域。从分析可知,热泵综合利用 温较高,故可得到品位相对较高的热水。因此,在使用热水 装置在制冷兼制热水的运行工况下,可提高系统的制冷性 的过程中,要维持高温出水推荐使用小流量。但是,在实际 能,减少能耗,而且还能够回收制冷系统的冷凝热量供应热 过程中,热水的使用量是根据不同的用水方式和用水量而时 水,这就是该系统相对于常规系统根本的优越性所在 刻变化的。 参考文献 4结论 [1]龙惟定,王长庆,丁文婷.试论中国的能源结构与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取 热泵热水器装置是在常规制冷系统基础上,利用冷凝热 向[J}.暖通空调,2000,30(5):27-32. [2]龙准定.试论我国暖通空调业的可持续发展[J】.暖通空调,199,29 来加热热水。通过理论分析可知,制冷系统冷凝器释放热量 (3):25-30. 等于蒸发器吸收热量与压缩机做功的和,也就是说,冷凝器 [3]张华俊,陈伟,李勇.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研究与发展前景[J].中国建设 信息供热制冷,2007(8):10-13. 放出的热量永远大于压缩机所消耗的电能,这也是热泵热水 [4]高秀明空气源热泵挑战传统供暖模式[J].城市住宅,2009(1):59- 器装置节能的主要理论依据。在环境温度为25℃下,通过 60. 试验测得,蓄热装置的保温能力已满足试验要求,试验装置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