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针对结构的薄弱层进行位移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434) 表433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O]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 l/100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框支层 1120 验算范围:(1)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甲类建筑和9度抗震设防的乙 类建筑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2)竖向不规则高层建 筑结构: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等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按下式计算: Sy=Vy/l (4.3.5) 式中:v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V为按罕遇地 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 (1)弹塑性变形计算的简化方法 适用于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对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髙度分布不 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4.3.6) Ip (4.36b) 式中,n为层间弹塑性位移;4,为层间屈服位移;为楼层延性系数;4n为罕遇地震作用下 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7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表434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n 7 1.8 2.0 2.2 (2)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弹塑性分析法 常用的有: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如Push-over方法);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由于水平地震作用模式和本构关系较为复杂,且现有的分析软件还不够完善,因此,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还受到较大的限制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时,地震波的选择 不少于两组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且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2s,最 大加速度,可按表4.3.5采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5 - 针对结构的薄弱层进行位移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Δu p ≤[θ p ]h (4.3.4) 表4.3.3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 θ p 结构类别 [ ] θ p 框架结构 1/50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 1/100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1/120 框支层 1/120 验算范围:(1)7~9 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 0.5 的框架结构;甲类建筑和 9 度抗震设防的乙 类建筑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2)竖向不规则高层建 筑结构;7 度Ⅲ、Ⅳ类场地和 8 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等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 算: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按下式计算: ξy=Vy/Ve (4.3.5) 式中:Vy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Ve为按罕遇地 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 (1)弹塑性变形计算的简化方法 适用于不超过 12 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对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 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 2~3 处。 p p e Δu =η Δu (4.3.6) y y p p y u u Δu ξ η Δ = μΔ = (4.3.6b) 式中, p Δu 为层间弹塑性位移; y Δu 为层间屈服位移;μ 为楼层延性系数;Δue 为罕遇地震作用下 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η p 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表 4.3.4 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η p ξ y 0.5 0.4 0.3 η p 1.8 2.0 2.2 (2)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弹塑性分析法 常用的有: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如 Push-over 方法);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由于水平地震作用模式和本构关系较为复杂,且现有的分析软件还不够完善,因此,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还受到较大的限制。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时,地震波的选择: 不少于两组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且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 12s,最 大加速度,可按表 4.3.5 采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