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第4章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简介)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重点)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重点)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重点) 超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简介) 4.1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 4.1.1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1)线弹性分析方法 (2)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3)非线性分析方法 (4)模型试验分析方法。 线弹性分析方法是最基本、最成熟的方法,目前大多采用该方法,实践证明, 般情况下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例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框架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装配整体式框架取0.7 0.8,现浇式框架取0.8~0.9;抗震设计的框剪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 减系数不宜小于0.5。 ●对复杂的不规则结构或重要的结构,可考虑非线性分析方法和模型实验方 4.1.2结构计算模型 (一)计算模型 高层建筑结构是复杂的三维空间受力体系,应根据实际选取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各 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的力学模型。可选择 (1)平面协同工作模型:平面和立面布置简单规则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2)空间协同工作模型 3)空间杄系模型: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和复杂布置的框架结枃、框架-剪力墙结 构应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4)空间杆-薄壁杆系模型 (5)空间杆-墙板元模型 (6)有限元计算模型。 针对这些力学模型,目前我国均有相应的结构分析软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1 - 第 4 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z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简介) z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重点) z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重点) z 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重点) z 超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简介) 4.1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 4.1.1 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1)线弹性分析方法 (2)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3)非线性分析方法 (4)模型试验分析方法。 z 线弹性分析方法是最基本、最成熟的方法,目前大多采用该方法,实践证明,一 般情况下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z 框架梁及连梁等构件可考虑局部塑性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例如: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对框架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装配整体式框架取 0.7~ 0.8,现浇式框架取 0.8~0.9;抗震设计的框剪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可予以折减,折 减系数不宜小于 0.5。 z 对复杂的不规则结构或重要的结构,可考虑非线性分析方法和模型实验方法。 4.1.2 结构计算模型 (一)计算模型 高层建筑结构是复杂的三维空间受力体系,应根据实际选取能较准确地反映结构中各 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的力学模型。可选择 (1)平面协同工作模型:平面和立面布置简单规则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2)空间协同工作模型: (3)空间杆系模型: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和复杂布置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 构应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4)空间杆-薄壁杆系模型 (5)空间杆-墙板元模型 (6)有限元计算模型。 针对这些力学模型,目前我国均有相应的结构分析软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二)计算假定 楼盖(面)平面内刚度为无限大 楼(屋)面为水平放置的深梁,近似认为其平面内为无限刚性。可使自由度数减小, 计算大为简化。实践证明,对很多高层建筑结构可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 若采用了刚性楼(屋)面板假定,设计上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面的整体刚度。如 结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宜采用现浇 钢筋混凝土楼板;对局部削弱的楼面,可采取楼板局部加厚、设置边梁、加大楼板配筋等 措施。 下列情况应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1)楼板有效宽度较窄或有较大开洞搂面 (2)狭长外伸段楼面; (3)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 (4)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搂面等,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的削弱,楼板会产生明显 的平面内变形 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而采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刚性的假定时,应将计算结果进行适 当调整,一般可对楼板削弱部位的结构枃件适当増大内力,加强配筋和枃造措施 (三)构件刚度与变形 结构计算时,应考虑下列变形 (1)梁的弯曲、剪切、扭转变形,当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时,还有轴向变形: (2)柱和墙的弯曲、剪切、轴向和扭转变形。柱、墙的轴向变形影响显著,计算时 应予以考虑 (3)层数多的高层建筑,柱、墙轴向变形宜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 (四)计算要求 (1)对体形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应至少采用至少两个不 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2)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复杂的剪力墙、加强层构件、转换层构件、错层构件 等),除整体分析外,尚应按有限元等方法进行局部应力分析; 3)对易形成薄弱部位的复杂髙层建筑结构(带加强层或转换层、错层结构、连体 和立面开洞结构、多塔楼结构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计算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 小于塔楼数的9倍; 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4)除选用可靠的结构分析软件外,还应对软件的计算结果从力学概念和工程经验 等方面加以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采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2 - (二)计算假定: z 楼盖(面)平面内刚度为无限大 楼(屋)面为水平放置的深梁,近似认为其平面内为无限刚性。可使自由度数减小, 计算大为简化。实践证明,对很多高层建筑结构可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 若采用了刚性楼(屋)面板假定,设计上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面的整体刚度。如 结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宜采用现浇 钢筋混凝土楼板;对局部削弱的楼面,可采取楼板局部加厚、设置边梁、加大楼板配筋等 措施。 下列情况应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1)楼板有效宽度较窄或有较大开洞搂面; (2)狭长外伸段楼面; (3)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 (4)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搂面等,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的削弱,楼板会产生明显 的平面内变形。 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而采用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刚性的假定时,应将计算结果进行适 当调整,一般可对楼板削弱部位的结构构件适当增大内力,加强配筋和构造措施。 (三)构件刚度与变形 结构计算时,应考虑下列变形: (1)梁的弯曲、剪切、扭转变形,当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时,还有轴向变形; (2)柱和墙的弯曲、剪切、轴向和扭转变形。柱、墙的轴向变形影响显著,计算时 应予以考虑。 (3)层数多的高层建筑,柱、墙轴向变形宜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 (四)计算要求 (1)对体形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应至少采用至少两个不 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2)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复杂的剪力墙、加强层构件、转换层构件、错层构件 等),除整体分析外,尚应按有限元等方法进行局部应力分析; (3)对易形成薄弱部位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带加强层或转换层、错层结构、连体 和立面开洞结构、多塔楼结构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计算;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 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 小于塔楼数的 9 倍; 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4)除选用可靠的结构分析软件外,还应对软件的计算结果从力学概念和工程经验 等方面加以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采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2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表达式如下 (1)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 S=yGSGk+VoyoSok +wwrwswk (42.1) 式中,yG、y、ym-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vo、vw-楼面活荷载组 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0.7和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 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 表421无地震作用时的分项系数 项系数值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yG 其效应对结构不利且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其效应对结构不利且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1.35 承载力计算时 其效应对结构有利 0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yg 14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y 14 位移计算时各分项系数yG、g、y (2)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 S=YGSGE +yEh SEhk + Ey SExk+VuySwk(4.2.2) 式中,SE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M、SEk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yc、yn、 yB、γs为重力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承载能力计算时按表4.2.2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表422中γ不应大于1.0;位移计算时,各分项系数均 取10。vm为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应取02 表422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载荷和作用分项系数表 所考虑的组合yGy En 说明 重力荷载及水平地震 1.2 不考虑不考虑 作用 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 9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 12不考虑13不考虑悬臂结构8度、9度抗震设计 作用 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9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 及竖向地震作用 1.3 05不考虑悬臂结构8度、9度抗震设计 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1.213不考虑1460m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 作用及风荷载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60m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9 作用、竖向地震作用 0514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悬 及风荷载 臂结构8度、9度抗震设计时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3 - 4.2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表达式如下: (1)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 S G SGk Q Q SQk w wSwk = γ +ψ γ +ψ γ (4.2.1) 式中, G γ 、 Q γ 、 w γ —永久荷载、楼面活荷载和风荷载的分项系数;ψ Q 、ψ w -楼面活荷载组 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分别取 0.7 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 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1.0 和 0.6 或 0.7 和 1.0。 表 4.2.1 无地震作用时的分项系数 情 况 分项系数值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G γ 其效应对结构不利且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其效应对结构不利且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其效应对结构有利 1.2 1.35 1.0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 Q γ 1.4 承载力计算时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w γ 1.4 位移计算时 各分项系数 G γ 、 Q γ 、 w γ 1.0 (2)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 S G SGE Eh SEhk EvSEvk w wSwk = γ + γ + γ +ψ γ (4.2.2) 式中, SGE 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Ehk 、SEvk 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G γ 、 w γ 、 Eh γ 、 Ev γ 为重力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承载能力计算时按表 4.2.2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表 4.2.2 中 G γ 不应大于 1.0;位移计算时,各分项系数均 取 1.0。ψ w为风荷载的组合系数,应取 0.2。 表 4.2.2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载荷和作用分项系数表 所考虑的组合 G γ Eh γ Ev γ w γ 说 明 重力荷载及水平地震 作用 1.2 1.3 不考虑 不考虑 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 作用 1.2 不考虑 1.3 不考虑 9 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 悬臂结构 8 度、9 度抗震设计 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及竖向地震作用 1.2 1.3 0.5 不考虑 9 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 悬臂结构 8 度、9 度抗震设计 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作用及风荷载 1.2 1.3 不考虑 1.4 60m 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 作用、竖向地震作用 及风荷载 1.2 1.3 0.5 1.4 60m 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9 度抗震设防时考虑;水平长悬 臂结构 8 度、9 度抗震设计时 考虑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3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 4.3.1承载力要求 非抗震设计时,结构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表达式为 y0S≤R 式中,y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结构,分别取11,10和09。 抗震设计时,其设计表达式为 S≤R/yRE (43.2) 式中,yg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表43的规定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 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 表43.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构件类别 轴压比小于0.15轴压比不小于 0.15的柱 剪力墙 各类构件 节点 受力状态 弯 偏压 偏压 偏 局部承压 受剪、偏拉 受剪 0.75 1.0 0.85 4.3.2水平位移限制和舒适度要求 1.弹性位移验算 弹性层间位移验算,实际上是对构件截面大小、刚度大小进行控制的一个相对指 弹性层间位移验算,可保证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以及非结 构构件的基本完好(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 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8 Jh (43.3) 表4.3.2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el 钢筋混凝土框架 l/550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 1/800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 1/1000 钢筋混凝士 土框支层 多、高层钢结构 1/300 注意:(1)因变形计算属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故在计算弹性位移时,各分项系数均取1.0,钢筋混凝土 构件的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 (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Δ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3)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当高度〉150m时,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有较快增长,所以超过250m高度时,层间位移角限 值按1/500作为限值。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按线性插入考虑。 2.弹塑性位移验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4 - 4.3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 4.3.1 承载力要求 非抗震设计时,结构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表达式为: γ 0 S ≤ R (4.3.1) 式中, 0 γ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结构,分别取 1.1,1.0 和 0.9。 抗震设计时,其设计表达式为 S ≤ R / RE γ (4.3.2) 式中, RE γ 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按表 4.3.1 的规定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 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 1.0。 表 4.3.1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构件类别 梁 轴压比小于 0.15 的柱 轴压比不小于 0.15 的柱 剪力墙 各类构件 节点 受力状态 受弯 偏压 偏压 偏压 局部承压 受剪、偏拉 受剪 RE γ 0.75 0.75 0.80 0.85 1.0 0.85 0.85 4.3.2 水平位移限制和舒适度要求 1. 弹性位移验算 z 弹性层间位移验算,实际上是对构件截面大小、刚度大小进行控制的一个相对指 标。 z 弹性层间位移验算,可保证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以及非结 构构件的基本完好(填充墙、隔墙和幕墙等); 风荷载、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Δue ≤[θ e ]h (4.3.3) 表 4.3.2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结 构 类 型 [θe ] 钢筋混凝土框架 1/550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 1/800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 1/1000 钢筋混凝土框支层 1/1000 多、高层钢结构 1/300 注意:(1)因变形计算属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故在计算弹性位移时,各分项系数均取 1.0,钢筋混凝土 构件的刚度可采用弹性刚度。 (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 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3)抗震设计时,楼层位移计算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当高度> 150m 时,弯曲变形产生的侧移有较快增长,所以超过 250m 高度时,层间位移角限 值按 1/500 作为限值。150~250m 之间的高层建筑按线性插入考虑。 2.弹塑性位移验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针对结构的薄弱层进行位移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434) 表433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O]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 l/100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框支层 1120 验算范围:(1)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甲类建筑和9度抗震设防的乙 类建筑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2)竖向不规则高层建 筑结构: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等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按下式计算: Sy=Vy/l (4.3.5) 式中:v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V为按罕遇地 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 (1)弹塑性变形计算的简化方法 适用于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对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髙度分布不 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4.3.6) Ip (4.36b) 式中,n为层间弹塑性位移;4,为层间屈服位移;为楼层延性系数;4n为罕遇地震作用下 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7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表434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n 7 1.8 2.0 2.2 (2)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弹塑性分析法 常用的有: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如Push-over方法);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由于水平地震作用模式和本构关系较为复杂,且现有的分析软件还不够完善,因此,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还受到较大的限制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时,地震波的选择 不少于两组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且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2s,最 大加速度,可按表4.3.5采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5 - 针对结构的薄弱层进行位移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Δu p ≤[θ p ]h (4.3.4) 表4.3.3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 θ p 结构类别 [ ] θ p 框架结构 1/50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 1/100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1/120 框支层 1/120 验算范围:(1)7~9 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 0.5 的框架结构;甲类建筑和 9 度抗震设防的乙 类建筑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2)竖向不规则高层建 筑结构;7 度Ⅲ、Ⅳ类场地和 8 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等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 算: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按下式计算: ξy=Vy/Ve (4.3.5) 式中:Vy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Ve为按罕遇地 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 (1)弹塑性变形计算的简化方法 适用于不超过 12 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对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对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 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 2~3 处。 p p e Δu =η Δu (4.3.6) y y p p y u u Δu ξ η Δ = μΔ = (4.3.6b) 式中, p Δu 为层间弹塑性位移; y Δu 为层间屈服位移;μ 为楼层延性系数;Δue 为罕遇地震作用下 按弹性分析的层间位移;η p 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表 4.3.4 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η p ξ y 0.5 0.4 0.3 η p 1.8 2.0 2.2 (2)弹塑性变形计算的弹塑性分析法 常用的有: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如 Push-over 方法);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由于水平地震作用模式和本构关系较为复杂,且现有的分析软件还不够完善,因此,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还受到较大的限制。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时,地震波的选择: 不少于两组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且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 12s,最 大加速度,可按表 4.3.5 采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表43.5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Amax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8度 9度 220(310) 400510)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对应于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3.舒适度要求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使在高层建筑内居住的人 们感觉不舒服,甚至不能忍受,表4.3.6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436舒适度与风振加速度关系 表437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限值am 不舒适的程度 建筑物的加速度 使用功能 有感觉 0005g-0015g 扰人 0015g0.05g 住宅、公寓 0.15 十分扰人 办公、旅馆 0.25 不能忍受 《高层规程》规定,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结构,按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 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mx不应超过表4.37的限值。 4.3.3整体稳定和倾覆问题 1.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重力二阶效应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一是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附加重力效应,即P-δ效应,二阶内力与构件挠 曲形态有关,一般是构件的中间大,两端为零; (2)二是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侧移后,重力荷载由于该侧移而引起的附加效 应,即P-4效应 分析表明,挠曲二阶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重力荷载因结构侧移产生的P-4效应相 对较大,可使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增加,甚至导致结构失稳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和验算结构在风或地震作用下,重 力P-4效应 2.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倾覆问题 当高层建筑的高宽比较大、水平作用较大、地基刚度较弱时,则可能出现倾覆问题。 ●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一般都要控制高宽比。 ●在设计基础时,对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 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 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当满足上述条件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倾覆能力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不需进行专门的 抗倾覆验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6 - 表 4.3.5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 Amax 抗震设防烈度 7 度 8 度 9 度 ( ) 2 A cm s max 220(310) 400(510) 620 注:括号内数值分别对应于设计基本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 3.舒适度要求 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振动,过大的振动加速度将使在高层建筑内居住的人 们感觉不舒服,甚至不能忍受,表 4.3.6 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表 4.3.6 舒适度与风振加速度关系 表 4.3.7 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限值 amax 不舒适的程度 建筑物的加速度 无感觉 有感觉 扰 人 十分扰人 不能忍受 0.15g 《高层规程》规定,高度超过 150m 的高层建筑结构,按 10 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 的顺风向与横风向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amax 不应超过表 4.3.7 的限值。 4.3.3 整体稳定和倾覆问题 1.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重力二阶效应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一是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附加重力效应,即 P − δ 效应,二阶内力与构件挠 曲形态有关,一般是构件的中间大,两端为零; (2)二是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产生侧移后,重力荷载由于该侧移而引起的附加效 应,即 P − Δ 效应。 分析表明,挠曲二阶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重力荷载因结构侧移产生的 P − Δ 效应相 对较大,可使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增加,甚至导致结构失稳。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和验算结构在风或地震作用下,重 力 P − Δ 效应。 2.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倾覆问题 当高层建筑的高宽比较大、水平作用较大、地基刚度较弱时,则可能出现倾覆问题。 z 在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一般都要控制高宽比。 z 在设计基础时,对高宽比大于 4 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基础 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 4 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 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 15%。 当满足上述条件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倾覆能力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不需进行专门的 抗倾覆验算。 使用功能 amax 2 m s 住宅、公寓 0.15 办公、旅馆 0.25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3.4结构延性和抗震等级 在地震区,结构除承载力和刚度外,还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延性, 延性比μ是衡量结构或构件塑性变形的能力,是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 延性比大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能吸收、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 此时结构虽然变形较大,但不会出现超出抗震要求的建筑物严重破坏或倒塌。若结构延性 较差,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甚至倒塌。 对一般建筑结构延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四级:很严格(一级)、严格(二级)、较 严格(三级)和一般(四级),这称之为结构的抗震等级 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 造措施要求 表438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框架 ≤30>30≤30>30≤30>30≤25 框架-剪 ≤60>60≤60>60≤60>60≤50 力墙 四 剪力墙 ≤80>80≤80>80≤80>80≤6 剪力墙 框支剪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四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框支框架 采用 框架-核心筒 核心筒 筒中筒 内筒 外筒 板柱-剪 板柱的 力墙 剪力墙 注:1、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2、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 结构,其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3、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与表中“板 柱的柱”相同 表43.9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框架-剪力墙 墙 剪力墙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 墙 框支剪力墙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框支框架 框架-核心筒 框架 筒体 特特特特 筒中筒 外筒 表中的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1)甲类、乙类建筑: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7 - 4.3.4 结构延性和抗震等级 在地震区,结构除承载力和刚度外,还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延性。 延性比 μ 是衡量结构或构件塑性变形的能力,是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 延性比大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能吸收、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 此时结构虽然变形较大,但不会出现超出抗震要求的建筑物严重破坏或倒塌。若结构延性 较差,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破坏,甚至倒塌。 对一般建筑结构延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四级:很严格(一级)、严格(二级)、较 严格(三级)和一般(四级),这称之为结构的抗震等级。 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 造措施要求。 表4.3.8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烈 度 结构类型 6度 7度 8度 9度 高度/m ≤30 >30 ≤30 >30 ≤30 >30 ≤25 框架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高度/m ≤60 >60 ≤60 >60 ≤60 >60 ≤50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框架-剪 力墙 剪力墙 三 二 一 一 一 高度/m ≤80 >80 ≤80 >80 ≤80 >80 ≤60 剪力墙 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三 二 二 一 框支剪 力墙 框支框架 二 二 一 一 不应 采用 框架 三 二 一 一 框架-核心筒 核心筒 二 二 一 一 内筒 三 二 一 一 筒体 筒中筒 外筒 板柱-剪 板柱的柱 三 二 一 力墙 剪力墙 二 二 二 不应 采用 注:1、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2、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 结构,其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3、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与表中“板 柱的柱”相同。 表4.3.9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烈 度 结构类型 6度 7度 8度 框架 二 一 一 框架-剪力墙 剪力墙 二 一 特一 剪力墙 剪力墙 二 一 一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 墙 二 一 一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 一 一 特一 框支剪力墙 框支框架 一 特一 特一 框架 二 一 一 框架-核心筒 筒体 二 一 特一 外筒 二 一 特一 筒中筒 内筒 二 一 特一 表中的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1)甲类、乙类建筑: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高一度;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按抗 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 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8 - 高一度;当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按抗 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 为Ⅰ类时,除 6 度外,应允许按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4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选择有利的场地,采取措施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2)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一般来说,RC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框-剪结构性能较 好;剪力墙、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性。 (3)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平面布置应使结构的“刚心”与质 心靠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4)结构竖向宜做成上下等宽或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的体型,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 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小 (5)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某一部分过强、过刚也会使 其它楼层形成相对薄弱环节而导致破坏。 (6)抗震结构在设计上和构造上应实现具有多道设防。 框架结构采用强柱弱梁; 剪力墙,在连梁作为第一道设防破坏后,还会存在一个能够独立抵抗地震作用的 结构 框架一剪力墙(筒体),在剪力墙屈服以后,或者在框架部分构件屈服以后,另一部 分抗侧力结构仍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仍能够共同抵抗地震。 (7)尽量不设缝、少设缝。必需设缝时须保证有足够的宽度,避免地震时相邻部分发 生碰撞而破坏 (8)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抵抗地震作用;反之,如果结构的延性不好,则必须 用足够大的承载力抵抗地震 (9)结构倒塌是由竖向构件破坏造成的,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属于重 要构件,要考虑在水平力作用下进入塑性后,它是否仍然能够安全地承受竖向荷载。 (10)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刚度和有足够的抗滑移、抗转动能力,防止产生过大 的差异沉降和倾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9 - 4.4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选择有利的场地,采取措施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2)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一般来说,RC 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框-剪结构性能较 好;剪力墙、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性。 (3)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结构平面布置应使结构的“刚心”与质 心靠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4)结构竖向宜做成上下等宽或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的体型,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 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小。 (5)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某一部分过强、过刚也会使 其它楼层形成相对薄弱环节而导致破坏。 (6)抗震结构在设计上和构造上应实现具有多道设防。 z 框架结构采用强柱弱梁; z 剪力墙,在连梁作为第一道设防破坏后,还会存在一个能够独立抵抗地震作用的 结构; z 框架一剪力墙(筒体),在剪力墙屈服以后,或者在框架部分构件屈服以后,另一部 分抗侧力结构仍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仍能够共同抵抗地震。 (7)尽量不设缝、少设缝。必需设缝时须保证有足够的宽度,避免地震时相邻部分发 生碰撞而破坏。 (8)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抵抗地震作用;反之,如果结构的延性不好,则必须 用足够大的承载力抵抗地震。 (9)结构倒塌是由竖向构件破坏造成的,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抗侧力的竖向构件属于重 要构件,要考虑在水平力作用下进入塑性后,它是否仍然能够安全地承受竖向荷载。 (10)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刚度和有足够的抗滑移、抗转动能力,防止产生过大 的差异沉降和倾覆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5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认定 高度超限是指房屋髙度超过现行《抗震规范》和《高层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的高 层建筑工程;房屋髙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范》《髙层规程》规定 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具体规定为 (1)同时具有两项以上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高层 建筑。 (2)结构布置明显不规则的复杂结构和混合结构的高层建筑,主要包括:同时具有 两种以上复杂类型(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和具有错层、连体、多塔)的高层建筑。 思考题 (1〕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高层建筑结构一般采用哪种分析方法计算其内力和位移? (2〕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模型有哪些?通常根据什么原则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 (3)什么是荷载效应组合?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和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区别是什么? (4)荷载组合要考虑哪些工况?有地震作用组合和无地震作用组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5)为什么要限制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水平位移? (6)哪些结构需进行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层变形验算?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弹塑性位移计算 的方法有哪些?在什么条件下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 (7)为什么应对高度超过150m的高层建筑进行舒适度验算?如何进行验算? (8)什么是结构的二阶效应?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高层建筑 结构的整体稳定验算 (9)什么是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高层建筑结构为什么应进行稳定验算? (10)何谓刚重比,如何采用刚重比进行结构的整体稳定验算? (11)如何防止高层建筑出现倾覆问题?为什么不进行专门的抗倾覆验算? (12)为什么抗震设计要区分抗震等级?抗震等级与延性要求是什么关系? (13)什么是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 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 10 - 4.5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认定 高度超限是指房屋高度超过现行《抗震规范》和《高层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的高 层建筑工程;房屋高度不超过规定,但建筑结构布置属于《抗震规范》、《高层规程》规定 的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具体规定为 (1)同时具有两项以上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高层 建筑。 (2)结构布置明显不规则的复杂结构和混合结构的高层建筑,主要包括:同时具有 两种以上复杂类型(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和具有错层、连体、多塔)的高层建筑。 思 考 题 (1)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高层建筑结构一般采用哪种分析方法计算其内力和位移? (2)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模型有哪些?通常根据什么原则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型? (3)什么是荷载效应组合?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和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区别是什么? (4)荷载组合要考虑哪些工况?有地震作用组合和无地震作用组合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5)为什么要限制结构在正常情况下的水平位移? (6)哪些结构需进行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层变形验算?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弹塑性位移计算 的方法有哪些?在什么条件下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薄弱层的弹塑性位移? (7)为什么应对高度超过150 m的高层建筑进行舒适度验算?如何进行验算? (8)什么是结构的二阶效应?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进行高层建筑 结构的整体稳定验算? (9)什么是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高层建筑结构为什么应进行稳定验算? (10)何谓刚重比,如何采用刚重比进行结构的整体稳定验算? (11)如何防止高层建筑出现倾覆问题?为什么不进行专门的抗倾覆验算? (12)为什么抗震设计要区分抗震等级?抗震等级与延性要求是什么关系? (13)什么是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高层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