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六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①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 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②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 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 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4/5。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 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南地区。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 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①上游成都平原。②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 江三角洲平原。③中游江汉平原。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 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 “湖广熟,天下足”。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 发 四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 阶段:①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②隋唐两宋时期:东 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③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 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第六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1 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 2000 万至清末增加到 4 亿。○2 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 120 斤,明清 中上地亩产 150-200 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一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 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 4/5。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 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南地区。 二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 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1 上游成都平原。○2 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 江三角洲平原。○3 中游江汉平原。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 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 “湖广熟,天下足”。 三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 发。 四 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 2/3 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 阶段:○1 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2 隋唐两宋时期:东 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3 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 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