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教案(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hina)第六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85.7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六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①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 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②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 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 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4/5。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 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南地区。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 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①上游成都平原。②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 江三角洲平原。③中游江汉平原。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 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 “湖广熟,天下足”。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 发 四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 阶段:①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②隋唐两宋时期:东 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③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 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

第六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 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1 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 2000 万至清末增加到 4 亿。○2 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 120 斤,明清 中上地亩产 150-200 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一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 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 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 4/5。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兴, 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 南地区。 二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 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1 上游成都平原。○2 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 江三角洲平原。○3 中游江汉平原。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 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 “湖广熟,天下足”。 三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面开 发。 四 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 2/3 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 阶段:○1 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2 隋唐两宋时期:东 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3 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 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

五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 2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 3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 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 4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岀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岀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 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六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与外来作物的传入 1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吕氏春秋》载:禾、黍、稻、麻、菽、麦、大麦 禾:北方谷子。麻:雄株称“臬”,雌株称“苴”。麦:“来”为小麦,“牟”为大 麦 3秦汉时期主要农作物新出现农作物品种:水稻出现粳、籼、糯等种类。芝麻传入中 4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新岀现农作物品种:北朝:髙梁、荞麦。宋朝:占城稻。魏 晋:苎麻。元代:棉。 5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七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地区、太湖平原→长江中游地区 珠江流域 东北平原。 七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 公元前5000~6000年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大约公元前1500~1000年 气候转冷,原始农业向南移动,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立,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1畜牧业生产特征与游牧方式 逐水草而居 各有分地 2农牧交错带形成 农牧交错带既是畜牧业与农业分布区域的界限,也是生态敏感带,在畜牧业分离的同

五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 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 2 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 3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 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 4 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 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六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与外来作物的传入 1 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吕氏春秋》载:禾、黍、稻、麻、菽、麦、大麦。 禾:北方谷子。 麻:雄株称“枲”,雌株称“苴”。 麦: “来”为小麦,“牟”为大 麦。 3 秦汉时期主要农作物新出现农作物品种:水稻出现粳、籼、糯等种类。芝麻传入中 国。 4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北朝:高梁、荞麦。宋朝:占城稻。魏 晋:苎麻。元代:棉。 5 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七 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地区、太湖平原→长江中游地区 →珠江流域 →东北平原。 七 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 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 公元前 5000~6000 年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大约公元前 1500~1000 年 气候转冷,原始农业向南移动,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立,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1 畜牧业生产特征与游牧方式 逐水草而居 各有分地 2 农牧交错带形成 农牧交错带既是畜牧业与农业分布区域的界限,也是生态敏感带,在畜牧业分离的同

时,农牧交错带也逐渐形成,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龙门——碣石至明长城一县为农牧 交错带的基本位置。 本讲主要参考书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八章、第九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时,农牧交错带也逐渐形成,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龙门——碣石至明长城一县为农牧 交错带的基本位置。 本讲主要参考书: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八章、第九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