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死亡 Facing Death And The Life After 作者:葛培理 译者:余国亮 浸信会出版社
1 如何面对死亡 Facing Death And The Life After 作者:葛培理 译者:余国亮 浸信会出版社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 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 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 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启示录十四13
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 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 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 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启示录十四 13
目录 刖言 最后的仇敌 死亡:最终的实况·面对事实·死亡:我们致命的仇敌·死亡:敌挡神计划的仇敌·对死亡的一些 反应 2.死亡:不再禁忌 地狱又如何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到底什么是死亡呢? 3.恐怖的王 ·保持缄默的协定·对待死亡的态度:世界和异教迷信·害怕是不合理的吗?·耶稣害怕吗?耶稣的 先择:我们的选择 4.为何有人“英年早逝”? 内子露芙的小弟弟·如一片云雾·依丽嘉的故事·罗宾的故事·内疚综合症·为什么要“让小孩子 来”?·“如果我长眠不醒”·死亡的事实·失去一位亲爱的人·家人发生了什么事? 5.幽谷的旅程 ·否认的危险·当实情损害——或医治时·没有人贏·约伯的朋友:谁需要敌人?·我们是否经过不 同的阶段呢?·借愤怒和忽视来否认·借讨价还价来否认·神的医治:实情和结果·极不寻常的艾美 卡迈高·祷告必蒙垂听·死囚站讲坛·有谁关心? 6.拖延多久 我们有死亡的权利·什么是“被动的安乐死”?·什么是“主动的安乐死”?·神的旨意不能逃避·自 杀是可行之道吗?·要问的问题 7.生死的选择 ·更难的决定·一个毫不掩饰的死亡·选择因人而异·神的智慧和我们的责任·请不要离开我·患上 了绝症者的一个选择·对特殊人的特殊照顾·表达基督之爱的机会 8.在悲伤中摸索 悲伤是一个事实·悲伤的情绪·有某些地方——阳光依然普照·要安慰我的子民·盼望……是最重 要的因素·要学习怎样活和怎样死·一颗仁慈的心·一颗明白的心·最后的里程 9.你的家是否安排妥当了? 为那里程作准备·把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计划你自己的丧礼·丧礼是为活人而设·你需要立一份 遗嘱吗? 10.当我死时要往何处去? 你有何权利进入天堂?·我们决心去地狱吗?·地狱:一个引起争辩的题目·天堂能等待吗?·天 堂的应许·神从天上说话·在天堂“没有”什么·对天堂的思乡病 11.信徒死亡的益处 我们何时会去天堂?·并非人人都尝死味·那旅程值得吗?·新身体替换旧身体·个超人的身体·超
3 目录 前言 1. 最后的仇敌 ·死亡:最终的实况·面对事实·死亡:我们致命的仇敌·死亡:敌挡神计划的仇敌·对死亡的一些 反应 2. 死亡:不再禁忌 ·地狱又如何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到底什么是死亡呢? 3. 恐怖的王 ·保持缄默的协定·对待死亡的态度:世界和异教迷信·害怕是不合理的吗?·耶稣害怕吗?耶稣的 选择:我们的选择 4. 为何有人“英年早逝”? ·内子露芙的小弟弟·如一片云雾·依丽嘉的故事·罗宾的故事·内疚综合症·为什么要“让小孩子 来”?·“如果我长眠不醒”·死亡的事实·失去一位亲爱的人·家人发生了什么事? 5. 幽谷的旅程 ·否认的危险·当实情损害——或医治时·没有人赢·约伯的朋友:谁需要敌人?·我们是否经过不 同的阶段呢?·借愤怒和忽视来否认·借讨价还价来否认·神的医治:实情和结果·极不寻常的艾美 卡迈高·祷告必蒙垂听·死囚站讲坛·有谁关心? 6. 拖延多久 ·我们有死亡的权利·什么是“被动的安乐死”?·什么是“主动的安乐死”?·神的旨意不能逃避·自 杀是可行之道吗?·要问的问题 7. 生死的选择 ·更难的决定·一个毫不掩饰的死亡·选择因人而异·神的智慧和我们的责任·请不要离开我·患上 了绝症者的一个选择·对特殊人的特殊照顾·表达基督之爱的机会 8. 在悲伤中摸索 ·悲伤是一个事实·悲伤的情绪·有某些地方——阳光依然普照·要安慰我的子民·盼望„„是最重 要的因素·要学习怎样活和怎样死·一颗仁慈的心·一颗明白的心·最后的里程 9. 你的家是否安排妥当了? ·为那里程作准备·把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计划你自己的丧礼·丧礼是为活人而设·你需要立一份 遗嘱吗? 10. 当我死时要往何处去? ·你有何权利进入天堂?·我们决心去地狱吗?·地狱:一个引起争辩的题目·天堂能等待吗?·天 堂的应许·神从天上说话·在天堂“没有”什么·对天堂的思乡病 11. 信徒死亡的益处 ·我们何时会去天堂?·并非人人都尝死味·那旅程值得吗?·新身体替换旧身体·一个超人的身体·超
越身体的好处 12.在我死亡之前 平安出路的记号·圣人的遗言·我们都要交账·最终的考验·我到天堂后的五分钟·想望归家 结语 附注
4 越身体的好处 12. 在我死亡之前 ·平安出路的记号·圣人的遗言·我们都要交账·最终的考验·我到天堂后的五分钟·想望归家 结语 附注
前言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 五百六十三个男人、女人,和小孩子,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六日在比利时港口西布芝( Zeebrugge)乘搭 自由企业先驱号渡轮,横渡英伦海峡到英国的多佛(over)去。他们离岸不久之时,绝没有人会想到厄运 正等待着他们。 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那四千吨轮船突然倾侧。几秒钟后,这帮快乐无忧的乘客,竟在冰冷的海水中, 恐惧绝望地为求生存二挣扎 结果,二百位乘客和船员葬身在大海里。幸赖船上救生员迅速和冒死抢救,死亡人数才不致超越此数 最近,三十七位在美国军舰施塔克号( USS Start)服役的士兵丧生于波斯湾;此外,二十九人在德克 萨斯州西部的一个小市镇因龙卷风也丧生了。我们已习惯了从电视新闻报告中看到世界各地这一类的悲 剧,有时甚至只视之为统计数字,除非其中有我们的所爱者在内 有句谚语说:“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是肯定的,就是死亡与纳税”,但这句话并非完全对。借增加免税额 和聪明会计师的精密盘算,百万富翁也可以避免付出任何税款。但任何人,包括富人与穷人,都必须面对 这最后和必然的事实:死亡。 我怀疑那群乘客中会否有人在登上渡轮的几分钟内,想到有死亡的可能性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生 活在一个否认死亡的社会中 甚至殡仪馆中的气氛以及用语,都极力避开死亡。一个死了的人被称为“去世”;再也不用他或她的 名字而是简单地冠上“先”或“故”;同时,专业的化妆师,也可以把尸体打扮得像正在熟睡中的人一样 广告商用尽法宝帮助我们否认生命的最终实况。化妆品公司生产数十亿美元的美容商品,据称可以减 慢衰老过程,可使用户保持青春。晨运客在天亮前便随处可见。现代人士多喜欢参加健身运动,以保持身 材健美和延年益寿。有些人喜欢吃多含纤维素的食物,因医生告诉我们这会有防癌作用。很多人不再吸烟 以减少心肺病患。 但不可避免的事实是:不管你如何注意饮食,不管你如何经常运动,不管你多吃维他命丸和及时进补 不管你的胆固醇是如何低,你仍会在某一时刻,因某种原因而去世。可能因你注重健康,你会延长几年的 寿命。但最后死亡仍然会来临,像临到每一位曾经生存过的人一样, 如果你预先知道你死亡的时刻和去世的方法,你是否会选择另一个不同的人生呢?如果是的话,你要 在何时开始呢?是现在,抑或等到死亡的前一天呢?现时,你会做些什么来弥补过去一生的错误呢? 很不幸,没有人知道他离世的时刻。因此最好能做到像童子军的口号那样:“时刻准备。” 我祈求神使每位读者能借这本书得到鼓励和祝福。当我们面对这本书所讨论的题材时,每一个人都会 从神的爱中得到安慰。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基督的人,我祈求神使他们在阅读本书时与他相遇。 向过去一样,我不是独自一人写成这本书的,其他人给我很多帮助。我特别要感谢挚友嘉露卡森 ( Carole carlson),她作很多研究,提供我初稿的资料;没有她的帮助,这本书几乎不能如期完成。我也 很感谢内子露芙(Ruth),她帮助筹划本书的大纲和贡献好几个她自己生平的动人事迹。多年来,她把有关 死亡的资料放在一个公文夹内(她也搜集其他题目的资料,帮助我讲道和写作)。这本书里的一些故事和统
5 前言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 9:27) 五百六十三个男人、女人,和小孩子,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六日在比利时港口西布芝(Zeebrugge)乘搭 自由企业先驱号渡轮,横渡英伦海峡到英国的多佛(Dover)去。他们离岸不久之时,绝没有人会想到厄运 正等待着他们。 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那四千吨轮船突然倾侧。几秒钟后,这帮快乐无忧的乘客,竟在冰冷的海水中, 恐惧绝望地为求生存二挣扎。 结果,二百位乘客和船员葬身在大海里。幸赖船上救生员迅速和冒死抢救,死亡人数才不致超越此数 目。 最近,三十七位在美国军舰施塔克号(USS Start)服役的士兵丧生于波斯湾;此外,二十九人在德克 萨斯州西部的一个小市镇因龙卷风也丧生了。我们已习惯了从电视新闻报告中看到世界各地这一类的悲 剧,有时甚至只视之为统计数字,除非其中有我们的所爱者在内。 有句谚语说:“人生只有两件事情是肯定的,就是死亡与纳税”,但这句话并非完全对。借增加免税额 和聪明会计师的精密盘算,百万富翁也可以避免付出任何税款。但任何人,包括富人与穷人,都必须面对 这最后和必然的事实:死亡。 我怀疑那群乘客中会否有人在登上渡轮的几分钟内,想到有死亡的可能性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生 活在一个否认死亡的社会中。 甚至殡仪馆中的气氛以及用语,都极力避开死亡。一个死了的人被称为“去世”;再也不用他或她的 名字而是简单地冠上“先”或“故”;同时,专业的化妆师,也可以把尸体打扮得像正在熟睡中的人一样。 广告商用尽法宝帮助我们否认生命的最终实况。化妆品公司生产数十亿美元的美容商品,据称可以减 慢衰老过程,可使用户保持青春。晨运客在天亮前便随处可见。现代人士多喜欢参加健身运动,以保持身 材健美和延年益寿。有些人喜欢吃多含纤维素的食物,因医生告诉我们这会有防癌作用。很多人不再吸烟 以减少心肺病患。 但不可避免的事实是:不管你如何注意饮食,不管你如何经常运动,不管你多吃维他命丸和及时进补, 不管你的胆固醇是如何低,你仍会在某一时刻,因某种原因而去世。可能因你注重健康,你会延长几年的 寿命。但最后死亡仍然会来临,像临到每一位曾经生存过的人一样。 如果你预先知道你死亡的时刻和去世的方法,你是否会选择另一个不同的人生呢?如果是的话,你要 在何时开始呢?是现在,抑或等到死亡的前一天呢?现时,你会做些什么来弥补过去一生的错误呢? 很不幸,没有人知道他离世的时刻。因此最好能做到像童子军的口号那样:“时刻准备。” 我祈求神使每位读者能借这本书得到鼓励和祝福。当我们面对这本书所讨论的题材时,每一个人都会 从神的爱中得到安慰。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基督的人,我祈求神使他们在阅读本书时与他相遇。 向过去一样,我不是独自一人写成这本书的,其他人给我很多帮助。我特别要感谢挚友嘉露卡森 (Carole Carlson),她作很多研究,提供我初稿的资料;没有她的帮助,这本书几乎不能如期完成。我也 很感谢内子露芙(Ruth),她帮助筹划本书的大纲和贡献好几个她自己生平的动人事迹。多年来,她把有关 死亡的资料放在一个公文夹内(她也搜集其他题目的资料,帮助我讲道和写作)。这本书里的一些故事和统
计数字,是来自她的资料夹的。我也多谢约翰·艾克斯博士①Dr. John Akers),杰克·布莱克牧师(Rev.Jack Black),米莉·迪纳太太aMrs. Millie diener)和哈罗德·林塞尔博士(Dr. Harold lindsell)。他们阅 读原稿,并为本书的某些片断,作出建设性的评语和增益。 我更要多谢其他在研究、汇集本书资料,和准备印行本书的工作上支持我的各位人士。我也要向发行 人约里·欧文( Ernie owen),以及艾尔·布莱恩( Al Bryant)和占·布莱克博士(r. Jim black)两位编辑 致谢。最后,我谨向我的秘书斯蒂法妮·威尔斯( Stephanie Wills)特别致谢,因她孜孜不倦地工作,且 忠心耿耿地支持本书的撰写。此外还有许多我要致以谢忱的人,请恕我在此不一一尽录了
6 计数字,是来自她的资料夹的。我也多谢约翰·艾克斯博士(Dr. John Akers),杰克·布莱克牧师(Rev. Jack Black),米莉·迪纳太太(Mrs. Millie Dienert)和哈罗德·林塞尔博士(Dr. Harold Lindsell)。他们阅 读原稿,并为本书的某些片断,作出建设性的评语和增益。 我更要多谢其他在研究、汇集本书资料,和准备印行本书的工作上支持我的各位人士。我也要向发行 人约里·欧文(Ernie Owen),以及艾尔·布莱恩(Al Bryant)和占·布莱克博士(Dr. Jim Black)两位编辑 致谢。最后,我谨向我的秘书斯蒂法妮·威尔斯(Stephanie Wills)特别致谢,因她孜孜不倦地工作,且 忠心耿耿地支持本书的撰写。此外还有许多我要致以谢忱的人,请恕我在此不一一尽录了
最后的仇敌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 历。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尽末了所毀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十五:26) 在高速公路的左边行车道上,放着一大堆扭曲了的钢铁和玻璃碎片,就像一件支离破碎的玩具。火焰、 警车、救护车、还有闪烁的红灯,组成一幅触目惊心的可怕图画。一辆名贵的跑车,本是众人啧啧称羡的 对象,现已被撞至破碎不堪,无法修理。一具身躯躺在前座,被夹在驾驶盘下,这遭难者是生是死尚属疑 问。这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能否藉外科医生灵巧熟练的双手缝合起来?抑或要被装进胶袋,运到停尸场, 外面写上“已死”? 亲属面对此情此景的震惊和痛苦,每天屡见不鲜。我们所爱的人突然去世,会令我们伤心欲绝。但这 样的意外却非常普遍,只有极不寻常的事件,才会用大字标题在报章刊登;而那些突受打击而前途骤变的 家庭,才发觉自己没有未雨绸缪,可惜为时己晚。 那位不知姓名的司机又怎样呢?他有没有想到这突变影响了他的未来计划呢?他有否为他的事作妥 善安排,并考虑过永恒归宿的选择呢? 我们对死亡和悲剧的反应可以表明我们的为人如何。很多时候我们阅览报章,知道又一位名人去世了 从电话或信件,知道一位朋友去世的噩耗。我们为亲友的离世伤痛,为自己的损失哀哭。我们怎样实事求 是地去面对死亡,和处理因此而带来的难题呢? 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九月,在巴黎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颇正常,并且正要开始 布道大会。突然间,这个美丽的都市就像遭敌人围困一样。在中午的繁忙时分,一颗炸弹在一间熙来攘往 的百货公司爆炸,很多妇孺被炸死或炸伤。这时我们才发觉我们是在恐怖分子到处活动的时候来到巴黎 《时代杂志》谴责这种罪行,把这种新的恐怖活动称为“近代的麻疯病”。(注一) 其后,我们发觉这种突如其来的暴力行动,并没有严重地吓倒我们。对此,我如今另有一番感受。然 而,我们必须想到它可能带来的恶果,和我们的布道团会碰到的困难。人本能地不想面对厌恶的事实。我 们希望集中思想“光明的一面”,忘记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我们使自己相信,那猝不及防的死亡,只发 生在别人身上,而非我们身上,但这看法并不尽然。 死亡:最终的实况 战争和瘟疫带来死亡。从阅读新闻报导,我们知道外地有饥荒,它提醒我们世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从 非洲和南美洲传来的消息,告诉我们数百万人受到饥荒的威胁,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广大的田地遭殃,老 百姓经年累月受痛苦,以及种种可用数目统计的惨剧。但统计数字或新闻媒介传来的报告,可能会误导我 们。死亡其实是经年不断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益师(C.S. Lewis)就指出战争并没有增添死亡; 每一代的死亡都是百分之百,它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掳去。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幽默地说:“死亡 的统计数字非常惊人,每一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亡。 在一个基督徒会议中心举行的家庭退修会中,传出此消息:一对在退修会教导儿童的夫妇,走进他们
7 1 最后的仇敌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 历。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十五:26) 在高速公路的左边行车道上,放着一大堆扭曲了的钢铁和玻璃碎片,就像一件支离破碎的玩具。火焰、 警车、救护车、还有闪烁的红灯,组成一幅触目惊心的可怕图画。一辆名贵的跑车,本是众人啧啧称羡的 对象,现已被撞至破碎不堪,无法修理。一具身躯躺在前座,被夹在驾驶盘下,这遭难者是生是死尚属疑 问。这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能否藉外科医生灵巧熟练的双手缝合起来?抑或要被装进胶袋,运到停尸场, 外面写上“已死”? 亲属面对此情此景的震惊和痛苦,每天屡见不鲜。我们所爱的人突然去世,会令我们伤心欲绝。但这 样的意外却非常普遍,只有极不寻常的事件,才会用大字标题在报章刊登;而那些突受打击而前途骤变的 家庭,才发觉自己没有未雨绸缪,可惜为时已晚。 那位不知姓名的司机又怎样呢?他有没有想到这突变影响了他的未来计划呢?他有否为他的事作妥 善安排,并考虑过永恒归宿的选择呢? 我们对死亡和悲剧的反应可以表明我们的为人如何。很多时候我们阅览报章,知道又一位名人去世了; 从电话或信件,知道一位朋友去世的噩耗。我们为亲友的离世伤痛,为自己的损失哀哭。我们怎样实事求 是地去面对死亡,和处理因此而带来的难题呢? 我还记得一九八六年九月,在巴黎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颇正常,并且正要开始 布道大会。突然间,这个美丽的都市就像遭敌人围困一样。在中午的繁忙时分,一颗炸弹在一间熙来攘往 的百货公司爆炸,很多妇孺被炸死或炸伤。这时我们才发觉我们是在恐怖分子到处活动的时候来到巴黎。 《时代杂志》谴责这种罪行,把这种新的恐怖活动称为“近代的麻疯病”。(注一) 其后,我们发觉这种突如其来的暴力行动,并没有严重地吓倒我们。对此,我如今另有一番感受。然 而,我们必须想到它可能带来的恶果,和我们的布道团会碰到的困难。人本能地不想面对厌恶的事实。我 们希望集中思想“光明的一面”,忘记不愉快或痛苦的事情。我们使自己相信,那猝不及防的死亡,只发 生在别人身上,而非我们身上,但这看法并不尽然。 死亡:最终的实况 战争和瘟疫带来死亡。从阅读新闻报导,我们知道外地有饥荒,它提醒我们世上有许多不幸的人。从 非洲和南美洲传来的消息,告诉我们数百万人受到饥荒的威胁,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广大的田地遭殃,老 百姓经年累月受痛苦,以及种种可用数目统计的惨剧。但统计数字或新闻媒介传来的报告,可能会误导我 们。死亡其实是经年不断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益师(C.S. Lewis)就指出战争并没有增添死亡; 每一代的死亡都是百分之百,它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掳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幽默地说:“死亡 的统计数字非常惊人,每一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亡。” 在一个基督徒会议中心举行的家庭退修会中,传出此消息:一对在退修会教导儿童的夫妇,走进他们
四个月大的婴孩卧室时,发现他面色苍白、毫无生气。这是一件摇篮中死亡的事故。当消息传出后,悲哀 的阴影弥漫在众人的心中,为何这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她已四十多岁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婴孩。她 在婴孩出生前不久,仍任教于幼儿级。每天,她班中的学生都为这婴孩祷告。婴孩小便雅悯出生时,他的 双亲及教会的会友都非常兴奋。为何神要把他接回天家呢 伴随死亡的常是这类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亡?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27)它是所有经历中最 民主的一项。四百多年前,英国作家海伍德( John Heywood)写下这样的句子:“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 律平等。”我们会与死亡搏斗,这搏斗的意志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能暂时回避死亡,常识告诉我们有这 权利。我们会争论、求情、讨价还价,但死亡仍是人类的仇敌。嘴里说“我不去想这事”,但这并不能挪 去使它不存在。死亡最终仍闯进我们已安排妥当的生活中,而且彻底改变周围的境况。 我们想否认死亡。我们把去世者说成彷佛未死,以图掩饰窘境。我们说“他已辞世”,“他已离世 或“他已先我们而去”。我们不想承认死人的身体已长埋在地下,他的灵魂已离他而去。 如果问及某人的父亲是否仍然活着,中国人会问:“令尊是否健在?”答案则据实况说:“他仍健在。” 或“他已去世。”可见甚至在世上最古老的文化中,也极少用“死亡”的字眼。 今天我们听到许多教导人怎样生活的指引,告诉人怎样保持青春、身材苗条、身体健康、仪态大方、 乐观向上、财源广进和广结朋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但它们全表明了我们要拼命紧抓现今的世界 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 下)诗人说:“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诗篇三十九:5)如果我们要善用生命,就要面对人 生会有尽头的这一事实。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Dr.L. Nelson bel1)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 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己否作好准备。 面对事实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历 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你能否想像竟有军事战略家说:“如果敌人真的在前方,或许我应该稍后才探察他的虚实……?”这 使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被袭,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史实。日 本最高统帅把这次突袭用“Z行动”作密码。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已处心积虑,密谋用飞机来炸沉美国太 平洋舰队之心脏——珍珠港的战舰和航空母舰了。 一九四一年的夏天,我跟内子的家人一同来到首都华盛顿。岳父钟医生原欲与国务院的官员会谈,提 醒他们日本人随时会袭击,但官员们却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警告。对其他人的警告,也是充耳不闻。美国并 没有为珍珠港将会发生的事件作好准备,当局者盲目地拒绝面对将要受入侵的危险 忽略对于最终敌人的警告,我们怎能担当得起?我们要用合乎圣经的教训,实事求是的步骤,来击破 这沉默的大阴谋。多年前,有一出很流行的戏剧,名叫《死亡渡假去了!》其题材曾引起争论,剧中不可 能的情节,却构成一出好戏。但尽管死亡不是神原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都不能逃避它。“死亡是永不会 渡假的。”(我们稍后将会思考一个例外。) 少年人最易否认死亡的实在。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遥远不着边际的事。正当年轻力壮,他们以为享 有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人生际此阶段,应该如此想。但在形势大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前途无限 时,我们全都把生命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我们丰衣足食、经济丰裕时,死亡是我们最后才会想到的事
8 四个月大的婴孩卧室时,发现他面色苍白、毫无生气。这是一件摇篮中死亡的事故。当消息传出后,悲哀 的阴影弥漫在众人的心中,为何这事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她已四十多岁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婴孩。她 在婴孩出生前不久,仍任教于幼儿级。每天,她班中的学生都为这婴孩祷告。婴孩小便雅悯出生时,他的 双亲及教会的会友都非常兴奋。为何神要把他接回天家呢? 伴随死亡的常是这类切肤之痛的问题:“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死亡?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九:27)它是所有经历中最 民主的一项。四百多年前,英国作家海伍德(John Heywood)写下这样的句子:“死亡使高贵与卑贱者一 律平等。”我们会与死亡搏斗,这搏斗的意志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能暂时回避死亡,常识告诉我们有这 权利。我们会争论、求情、讨价还价,但死亡仍是人类的仇敌。嘴里说“我不去想这事”,但这并不能挪 去使它不存在。死亡最终仍闯进我们已安排妥当的生活中,而且彻底改变周围的境况。 我们想否认死亡。我们把去世者说成彷佛未死,以图掩饰窘境。我们说“他已辞世”,“他已离世”, 或“他已先我们而去”。我们不想承认死人的身体已长埋在地下,他的灵魂已离他而去。 如果问及某人的父亲是否仍然活着,中国人会问:“令尊是否健在?”答案则据实况说:“他仍健在。” 或“他已去世。”可见甚至在世上最古老的文化中,也极少用“死亡”的字眼。 今天我们听到许多教导人怎样生活的指引,告诉人怎样保持青春、身材苗条、身体健康、仪态大方、 乐观向上、财源广进和广结朋友。这一切都是合理的事情,但它们全表明了我们要拼命紧抓现今的世界。 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四:14 下)诗人说:“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诗篇三十九:5)如果我们要善用生命,就要面对人 生会有尽头的这一事实。我的岳父钟仁溥医生(Dr. L. Nelson Bell)多年前写下这样的句子:“只有那些 准备好面对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准备好生存的人。”死亡是无可置疑的事,重要的是已否作好准备。 面对事实 我们若要与这个名为死亡的敌人争战,我相信我们要对它有所认识,从而知道如何去面对死亡的经历。 为了自己,也为了处理众挚爱亲朋戚友皆无可避免的死亡,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敌人。 你能否想像竟有军事战略家说:“如果敌人真的在前方,或许我应该稍后才探察他的虚实„„?”这 使我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被袭,是一件值得纪念的史实。日 本最高统帅把这次突袭用“Z 行动”作密码。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已处心积虑,密谋用飞机来炸沉美国太 平洋舰队之心脏——珍珠港的战舰和航空母舰了。 一九四一年的夏天,我跟内子的家人一同来到首都华盛顿。岳父钟医生原欲与国务院的官员会谈,提 醒他们日本人随时会袭击,但官员们却礼貌地拒绝了他的警告。对其他人的警告,也是充耳不闻。美国并 没有为珍珠港将会发生的事件作好准备,当局者盲目地拒绝面对将要受入侵的危险。 忽略对于最终敌人的警告,我们怎能担当得起?我们要用合乎圣经的教训,实事求是的步骤,来击破 这沉默的大阴谋。多年前,有一出很流行的戏剧,名叫《死亡渡假去了!》其题材曾引起争论,剧中不可 能的情节,却构成一出好戏。但尽管死亡不是神原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都不能逃避它。“死亡是永不会 渡假的。”(我们稍后将会思考一个例外。) 少年人最易否认死亡的实在。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是遥远不着边际的事。正当年轻力壮,他们以为享 有生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人生际此阶段,应该如此想。但在形势大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前途无限 时,我们全都把生命看作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我们丰衣足食、经济丰裕时,死亡是我们最后才会想到的事
情。试想像一个相当理智的人,在默想死亡的事实,他正对存在感到迷惘困扰,这个人开始问以下一类的 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我要从这里往哪里去?”有时,在遭受挫折或亲友突然撒手尘 寰时,这类问题会油然而生。当欢愉的时光消失,曲终人散时,他或她要面对明天,这类问题也会呈现。 只要是个会思想、有情感的人,总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某些迹象显示一些人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事实上,一些教育家说死亡已离开冷藏库,走到了教室。 有人告诉我,现在校园里除了性以外,死亡是最流行的论题。学生参观停尸场,甚至安排好自己的葬礼。 无论出自何因,死亡是时尚的话题。可惜的是,基督徒对死亡的探讨,仍然不大热衷。 我猜想在现今的社会中,核战的毁灭、军事行动的浩劫和自然的灾害,都使死亡曝光在这些年轻人的 眼前。我也猜想电视上常出现的暴力镜头,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死亡,可能帮助我们变得更适宜于讨论个人的死亡。面对我们自己死亡的事实, 能帮助我们应付对死亡神经过敏的恐惧。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了解安排人生的优先次序。然而如果没有神 话语的引导,我们不可以打开死亡之谜。离了圣经,死亡永远是个不可知的鬼魅,高视阔步地走向无助的 人类 在这本书内,我期望像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那样,客观地且满有怜恤地启示死亡的事实。 虽然死亡正如保罗所宣称的那样,是尽末了的仇敌,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指明死亡并不 足惧。 死亡:我们致命的仇敌 圣经着重死亡是神和我们的仇敌,而不是朋友。 为什么死亡是我们的仇敌呢?我并非指那种从痛苦,从病患,和从老迈中得到解脱的死亡;而是指那 些摄取尚未懂得在阳光下玩耍之小孩子的死亡,是指那些把未婚之年轻恋人掳去,把成为飞行员之年轻人 的梦想打碎,或把年轻父亲杀掉,留下孤儿寡妇的死亡。当你正读着这句话时,将会有一个人死亡。死亡, 就像一曲尚未奏完的交响乐,破灭了很多充满希望的锦绣前程和美好生命。 个妇人写信告诉我关于她丈夫的去世。她称之为“英年早逝”。 “他在早上曾两次打电话给我,”她说:“经过一星期留院接受心脏治疗后,他认为康复了。他告诉我 他要回家。医生安排他作一个不剧烈的原地踏车测验。三十分钟后,医院打电话来说他在接受测验时去世 我简直震惊得无法自持。请为我代祷,使我能接受这部分主的旨意。” 虽然我们以为一个年轻人的死亡,或一位在青春期的人去世,是对亲人最严重的打击,但实情并非常 是这样。我听见一位妇人说:“请为我代祷,没有了丈夫,我觉得迷惘失落。他是我的生命,我们已结婚 六十年了!” 高先生从克利夫兰打长途电话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附近的家,与妻子维珍妮谈话。她已长时间身体不 适。他们二人非常恩爱,且已结婚多年。他们正计划等他从克利夫兰美美公司经理的职位退休后,环游全 国。虽然退休后,他仍担任不少公司的董事,包括我们机构的董事。在通话时,她说她觉得有点痛楚。他 说:“太太,我想你应该到医院去。”突然间,他听到电话筒滑下的声音。他立即打电话到凤凰城的医院 四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她的家门,但已经来不及了。在她跟丈夫通话时,她骤然去世。这对高先生是个沉 重的打击。丧失了挚爱的妻子,他颓然若丧。但因着他相信有神的同在,现在他更向往到天家去 死亡:抵挡神计划的仇敌
9 情。试想像一个相当理智的人,在默想死亡的事实,他正对存在感到迷惘困扰,这个人开始问以下一类的 问题:“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我要从这里往哪里去?”有时,在遭受挫折或亲友突然撒手尘 寰时,这类问题会油然而生。当欢愉的时光消失,曲终人散时,他或她要面对明天,这类问题也会呈现。 只要是个会思想、有情感的人,总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某些迹象显示一些人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事实上,一些教育家说死亡已离开冷藏库,走到了教室。 有人告诉我,现在校园里除了性以外,死亡是最流行的论题。学生参观停尸场,甚至安排好自己的葬礼。 无论出自何因,死亡是时尚的话题。可惜的是,基督徒对死亡的探讨,仍然不大热衷。 我猜想在现今的社会中,核战的毁灭、军事行动的浩劫和自然的灾害,都使死亡曝光在这些年轻人的 眼前。我也猜想电视上常出现的暴力镜头,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死亡,可能帮助我们变得更适宜于讨论个人的死亡。面对我们自己死亡的事实, 能帮助我们应付对死亡神经过敏的恐惧。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了解安排人生的优先次序。然而如果没有神 话语的引导,我们不可以打开死亡之谜。离了圣经,死亡永远是个不可知的鬼魅,高视阔步地走向无助的 人类。 在这本书内,我期望像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那样,客观地且满有怜恤地启示死亡的事实。 虽然死亡正如保罗所宣称的那样,是尽末了的仇敌,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指明死亡并不 足惧。 死亡:我们致命的仇敌 圣经着重死亡是神和我们的仇敌,而不是朋友。 为什么死亡是我们的仇敌呢?我并非指那种从痛苦,从病患,和从老迈中得到解脱的死亡;而是指那 些摄取尚未懂得在阳光下玩耍之小孩子的死亡,是指那些把未婚之年轻恋人掳去,把成为飞行员之年轻人 的梦想打碎,或把年轻父亲杀掉,留下孤儿寡妇的死亡。当你正读着这句话时,将会有一个人死亡。死亡, 就像一曲尚未奏完的交响乐,破灭了很多充满希望的锦绣前程和美好生命。 一个妇人写信告诉我关于她丈夫的去世。她称之为“英年早逝”。 “他在早上曾两次打电话给我,”她说:“经过一星期留院接受心脏治疗后,他认为康复了。他告诉我 他要回家。医生安排他作一个不剧烈的原地踏车测验。三十分钟后,医院打电话来说他在接受测验时去世。 我简直震惊得无法自持。请为我代祷,使我能接受这部分主的旨意。” 虽然我们以为一个年轻人的死亡,或一位在青春期的人去世,是对亲人最严重的打击,但实情并非常 是这样。我听见一位妇人说:“请为我代祷,没有了丈夫,我觉得迷惘失落。他是我的生命,我们已结婚 六十年了!” 高先生从克利夫兰打长途电话到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附近的家,与妻子维珍妮谈话。她已长时间身体不 适。他们二人非常恩爱,且已结婚多年。他们正计划等他从克利夫兰美美公司经理的职位退休后,环游全 国。虽然退休后,他仍担任不少公司的董事,包括我们机构的董事。在通话时,她说她觉得有点痛楚。他 说:“太太,我想你应该到医院去。”突然间,他听到电话筒滑下的声音。他立即打电话到凤凰城的医院。 四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她的家门,但已经来不及了。在她跟丈夫通话时,她骤然去世。这对高先生是个沉 重的打击。丧失了挚爱的妻子,他颓然若丧。但因着他相信有神的同在,现在他更向往到天家去。 死亡:抵挡神计划的仇敌
“但主啊,我不想死!”神像以往一样回答说:我计划的世界并非这样。但有一天,甚至这个仇敌也 要被消灭。神藉使徒保罗提醒我们:“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 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十五:25-26 为什么死亡是神的仇敌呢?因为它毁灭生命,与神这位生命的创造主和创作者相反。事实上,圣经告 诉我们,罪恶、痛苦、疾病或死亡,都不是神对人原来的计划。死亡是犯罪的恶果。亚当和夏娃利用自由 意志做选择。他们既不顺服神,神就告诉第一对夫妇说,如果他们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他们必定死 但魔鬼嘲笑神的警告,告诉他们不一定会死。亚当和夏娃罔顾神的警告,相信了撒旦的谎话。“因为罪的 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 死亡是每一个人和每一样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共同命运。圣经告诉我们罪恶和死亡影响了神的整个 创造物,包括自然界;只有在这个世代结束,基督荣耀地再来时,罪恶才被消灭,一切创造物才回复到神 原来的计划中。“受造之物,切望等侯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 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的荣耀。”(罗马书八:19-21) 你曾否想过如果人没有犯罪,人的境况会怎样?我们当然不知道,因为圣经没有告诉我们。或者人可 以不尝死味而直接升到天上,就像以诺和以利亚那样也说不定。将来会有一代的信徒,他们不知道身体死 亡的滋味是怎样的。当耶稣基督在荣耀中回来接他的信徒时,那些仍然活着的信徒并不需死亡,而是在 霎时,眨眼之间”(哥林多前书十五:52)得到改变 个小孩问他的母亲说:“如果我没有出生的话,我会在哪里呢?”我们怎能回答这个问题呢?这就 像问,如果夏娃没有咬一口那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没有听从太太的邀请吃禁果又会怎样?我们都不 知道这问题的答案。 对死亡的一些反应 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死亡。有些人与死亡对抗,就像我的朋友史提夫麦昆( Steve McQueen)一样 最后他终被癌症吞噬了。有些人嘲笑死亡,就像韦莱嘉(Wi1 Rogers)一样,直到有一天,他乘坐的飞机 撞毁掉。乔冶伯恩斯( George burns)说:“我不相信死亡。”但他们就像玛利莲梦露( Marilyn Monroe)一样, 当生命变得无法再忍受下去时,就去寻死。有时他们像亨利八世的第二位皇后安娜波利( Anne Boleyn) 那样,以死求解脱。她写下这样辛酸的遗言: 啊,死亡,把我催眠!带我到宁静安息之处 从我谨守的胸怀,让我结束厌烦无辜的生命。 敲起丧钟,奏起我的挽歌 让它宣告我的死亡;死亡已抓住我, 死亡已拉着我,再也无可补偿… 另一些人对死亡抱宿命论,或置之不顾。他们宣称不再杞人忧天,因为死后并没有重生,何况人类对 死亡完全无能为力 生于主前三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Epicurus),他给死亡写下亦庄亦谐的文句,就像我们对 些事物烦躁不安时通常会做的那样。他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恶魔,不外是如此而已。因为只要我们一天 活着,死亡便尚未来到。当它来临时,我们已不在了。” 也有人采取另一极端,他们常常被死亡的恐惧吓得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因为他们对死亡的观念,感
10 “但主啊,我不想死!”神像以往一样回答说:我计划的世界并非这样。但有一天,甚至这个仇敌也 要被消灭。神藉使徒保罗提醒我们:“因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 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十五:25-26) 为什么死亡是神的仇敌呢?因为它毁灭生命,与神这位生命的创造主和创作者相反。事实上,圣经告 诉我们,罪恶、痛苦、疾病或死亡,都不是神对人原来的计划。死亡是犯罪的恶果。亚当和夏娃利用自由 意志做选择。他们既不顺服神,神就告诉第一对夫妇说,如果他们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他们必定死。 但魔鬼嘲笑神的警告,告诉他们不一定会死。亚当和夏娃罔顾神的警告,相信了撒旦的谎话。“因为罪的 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 死亡是每一个人和每一样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共同命运。圣经告诉我们罪恶和死亡影响了神的整个 创造物,包括自然界;只有在这个世代结束,基督荣耀地再来时,罪恶才被消灭,一切创造物才回复到神 原来的计划中。“受造之物,切望等侯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 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的荣耀。”(罗马书八:19-21) 你曾否想过如果人没有犯罪,人的境况会怎样?我们当然不知道,因为圣经没有告诉我们。或者人可 以不尝死味而直接升到天上,就像以诺和以利亚那样也说不定。将来会有一代的信徒,他们不知道身体死 亡的滋味是怎样的。当耶稣基督在荣耀中回来接他的信徒时,那些仍然活着的信徒并不需死亡,而是在“一 霎时,眨眼之间”(哥林多前书十五:52)得到改变。 一个小孩问他的母亲说:“如果我没有出生的话,我会在哪里呢?”我们怎能回答这个问题呢?这就 像问,如果夏娃没有咬一口那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没有听从太太的邀请吃禁果又会怎样?我们都不 知道这问题的答案。 对死亡的一些反应 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面对死亡。有些人与死亡对抗,就像我的朋友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一样; 最后他终被癌症吞噬了。有些人嘲笑死亡,就像韦莱嘉(Will Rogers)一样,直到有一天,他乘坐的飞机 撞毁掉。乔冶伯恩斯(George Burns)说:“我不相信死亡。”但他们就像玛利莲梦露(Marilyn Monroe)一样, 当生命变得无法再忍受下去时,就去寻死。有时他们像亨利八世的第二位皇后安娜波利(Anne Boleyn) 那样,以死求解脱。她写下这样辛酸的遗言: 啊,死亡,把我催眠!带我到宁静安息之处。 从我谨守的胸怀,让我结束厌烦无辜的生命。 敲起丧钟,奏起我的挽歌; 让它宣告我的死亡;死亡已抓住我, 死亡已拉着我,再也无可补偿„„ 另一些人对死亡抱宿命论,或置之不顾。他们宣称不再杞人忧天,因为死后并没有重生,何况人类对 死亡完全无能为力! 生于主前三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他给死亡写下亦庄亦谐的文句,就像我们对一 些事物烦躁不安时通常会做的那样。他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恶魔,不外是如此而已。因为只要我们一天 活着,死亡便尚未来到。当它来临时,我们已不在了。” 也有人采取另一极端,他们常常被死亡的恐惧吓得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因为他们对死亡的观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