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启示录 The Revelations of euthanasia 许士凯王建国胡仁喜编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安 乐 死 启 示 录 The Revelations of Euthanasia 许士凯 王建国 胡仁喜 编著 上 海 科 技 教 育 出 版 社 观者藏书 20100112
(沪)新登字116号 内容简介 主命 生、老、病、死,历来是人类探索、研究和争论的热门课题。作为生 之链的一个最终环节“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 与“生”(优生学)、“老”(老年学)、“病”(医学)相比较,“死”(死 亡学),却一直为公众所忌讳或忽视,其科学意义尚鲜为人知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和评价了“安乐 死”( Euthanasia),这有助于进一步研讨和立法。 本书适合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法学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和具有中等以 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参考。 安乐死启示录 The Revelat ions of euthanasia 许士凯王建国胡仁喜编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冠生园路393号) 各地兵著告压经销浙江奉化印刷厂印刷 开本787×10921/32印张45字数99000 1992年3月第1版199年3月第1次印剛 印数1-3400 ISBN7-5428-0607-6 定价:1.40元
(沪)新登字 116 号 内 容 简 介 生、老、病、死,历来是人类探索、研究和争论的热门课题。作为生命 之链的一个最终环节“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 与“生”(优生学)、“老”(老年学)、“病”(医学)相比较,“死”(死 亡学),却一直为公众所忌讳或忽视,其科学意义尚鲜为人知。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和评价了“安乐 死”(Euthanasia),这有助于进一步研讨和立法。 本书适合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法学工作者,社会学工作者和具有中等以 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参考。 安 乐 死 启 示 录 The Revelations of Euthanasia 许士凯 王建国 胡仁喜 编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冠生园路 393 号) 各地 经销 浙江奉化印刷厂印刷 开本 787×1092 1/32 印张 4.5 字数 99000 1992 年 3 月第 1 版 1992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印数 1-3400 ISBN 7-5428-0607-6 G·608 定价:1.40 元 观者藏书 20100112
序 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两个“极点”,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忌 讳谈论死亡,乐于追求长生。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留恋,构 成人类共有的相通的普遍情感。但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 历程总要划上句号。谁都逃避不了死亡。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观 念也跟着发生变化。长久视为禁忌的话题,现在已经可以公 开地讨论了。它不仅涉及到死亡概念,死亡标准,死亡方式 死亡权利,更涉及到人们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对待死亡。 安乐死是人生对死亡过程的一种美好的追求。当今议论 的“安乐死”是由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出的问题。 国外开创的“优死学”的研究,涉及到广泛的各个学科领 域,如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 目前,我国也开展了“安乐死”问题的多学科研究。 安乐死”可分为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 前者是有意识地对不可逆转的垂危患者用药物加速其死亡 后者是在一定的诊断、预测基础上作出终止延长生命的医学 处理,让不可逆转的垂危病人自然死亡。实施安乐死的根本 出发点,应该是为患者本人解脱死亡前的痛苦,而并不是为 社会或亲友解脱痛苦。 首先,安乐死关系到人的生命权利。人人都享有生的权 利,这应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保障人的生命是人 道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只要病人
·1· 序 生与死是人生中的两个“极点”,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忌 讳谈论死亡,乐于追求长生。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留恋,构 成人类共有的相通的普遍情感。但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 历程总要划上句号。谁都逃避不了死亡。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观 念也跟着发生变化。长久视为禁忌的话题,现在已经可以公 开地讨论了。它不仅涉及到死亡概念,死亡标准,死亡方式, 死亡权利,更涉及到人们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对待死亡。 安乐死是人生对死亡过程的一种美好的追求。当今议论 的“安乐死”是由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出的问题。 国外开创的“优死学”的研究,涉及到广泛的各个学科领 域,如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 目前,我国也开展了“安乐死”问题的多学科研究。 “安乐死”可分为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 前者是有意识地对不可逆转的垂危患者用药物加速其死亡; 后者是在一定的诊断、预测基础上作出终止延长生命的医学 处理,让不可逆转的垂危病人自然死亡。实施安乐死的根本 出发点,应该是为患者本人解脱死亡前的痛苦,而并不是为 社会或亲友解脱痛苦。 首先,安乐死关系到人的生命权利。人人都享有生的权 利,这应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保障人的生命是人 道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医生的职责在于救死扶伤,只要病人 观者藏书 20100112
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应轻率地人为地结束其生命。 其次,实施安乐死,必须建立在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 对象一定要是经现代医学技术确认为不可救治且濒临死亡的 病人。不治与可治是相对的,昨日的不治之症,今日可治 今日的不治之症,明日有可能为可治之症。医生的职责是不 轻易放弃抢救,医学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在攻克不治之症的 大量实践中前进的。 第三,安乐死必须是以为减轻垂危病人的死亡痛苦作为 根本出发点,不能任意扩大其实施范围。 第四,人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安乐死的实施,必须 尊重本人意愿,或本人的委托与认可,即所谓“预嘱 ( Living will),但受委托人及亲属不能与病人有利益和 感情上的冲突。 第五,主动积极安乐死绝不能轻易施行,世界上许多国 家的法律均不接受积极安乐死,既使接受积极安乐死的荷 也没有这方面的立法规定。 第六,安乐死的实施需要法制化、程序化。实施安乐死 无疑需要对伦理的论证和对公众的教育,更需要有法律的保 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德国和美国的大多数 州,都先后有安乐死亡法。日本最高法院也有允许安乐死的 六项规定。这些对我国制定安乐死法有借鉴意义。 《安乐死启示录》的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付出了辛 勤的劳动,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它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有 关安乐死问题的丰富知识,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更多的思 考,这很有助于推动“死亡教育”的开展。 刘本仁
·2· 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应轻率地人为地结束其生命。 其次,实施安乐死,必须建立在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 对象一定要是经现代医学技术确认为不可救治且濒临死亡的 病人。不治与可治是相对的,昨日的不治之症,今日可治; 今日的不治之症,明日有可能为可治之症。医生的职责是不 轻易放弃抢救,医学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在攻克不治之症的 大量实践中前进的。 第三,安乐死必须是以为减轻垂危..病人的死亡痛苦作为 根本出发点,不能任意扩大其实施范围。 第四,人人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安乐死的实施,必须 尊重本人意愿,或本人的委托与认可,即所谓“预嘱” (Living w ill),但受委托人及亲属不能与病人有利益和 感情上的冲突。 第五,主动积极安乐死绝不能轻易施行,世界上许多国 家的法律均不接受积极安乐死,既使接受积极安乐死的荷 兰,也没有这方面的立法规定。 第六,安乐死的实施需要法制化、程序化。实施安乐死 无疑需要对伦理的论证和对公众的教育,更需要有法律的保 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德国和美国的大多数 州,都先后有安乐死亡法。日本最高法院也有允许安乐死的 六项规定。这些对我国制定安乐死法有借鉴意义。 《安乐死启示录》的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付出了辛 勤的劳动,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它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有 关安乐死问题的丰富知识,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更多的思 考,这很有助于推动“死亡教育”的开展。 刘本仁 1991.11 观者藏书 20100112
前言 安乐死理论与实践的产生,是东西方科学和文化交汇的 结果。尽管它仍处于萌芽状态,但从公众的文化心理的相容 度来观察,却预示这一学科有着广阔的前景。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安乐死”的案例引起我国 哲学、医学、法学、文学、社会学等学术界及舆论的广泛兴 趣。于是,学术刊物开始陆续刊登安乐死编译文章及其述评 报刊专栏相继登载了安乐死的轶事趣闻,大众化的杂志则辟 有连载安乐死的常识和故事的专栏,也有些学者在本学科的 专著里述及安乐死,等等。然而,有关安乐死的经典理论和 典型案例以及相关资料的介绍和研究,仍然是零星的,分散 的,不能总其大成。为了让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安乐死的 因果与由来,我们尽可能地搜集了国内外的资料,作了一些 鉴证工作,同时汇编有关专家的编译和评述文章,并进行了 讨论与评价。 鉴于资料来源和所收集的学说观点的广泛性,我们难于 对每一出处都作出注解,这里谨向有关作者致意 本书从征集材料到撰写成篇,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其 间多蒙不少朋友的襄助,特别是学术界人士的帮助。假如我们 的著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则于我们将是莫大的鼓励。 前辈、同道和读者在开卷之时,祈望能赐教。 许士凯 于上海铁道医学院 1991年3月
前 言 安乐死理论与实践的产生,是东西方科学和文化交汇的 结果。尽管它仍处于萌芽状态,但从公众的文化心理的相容 度来观察,却预示这一学科有着广阔的前景。 自本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安乐死”的案例引起我国 哲学、医学、法学、文学、社会学等学术界及舆论的广泛兴 趣。于是,学术刊物开始陆续刊登安乐死编译文章及其述评, 报刊专栏相继登载了安乐死的轶事趣闻,大众化的杂志则辟 有连载安乐死的常识和故事的专栏,也有些学者在本学科的 专著里述及安乐死,等等。然而,有关安乐死的经典理论和 典型案例以及相关资料的介绍和研究,仍然是零星的,分散 的,不能总其大成。为了让读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安乐死的 因果与由来,我们尽可能地搜集了国内外的资料,作了一些 鉴证工作,同时汇编有关专家的编译和评述文章,并进行了 讨论与评价。 鉴于资料来源和所收集的学说观点的广泛性,我们难于 对每一出处都作出注解,这里谨向有关作者致意。 本书从征集材料到撰写成篇,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其 间多蒙不少朋友的襄助,特别是学术界人士的帮助。假如我们 的著述能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则于我们将是莫大的鼓励。 前辈、同道和读者在开卷之时,祈望能赐教。 许 士 凯 于上海铁道医学院 1991 年 3 月 观者藏书 20100112
目录 热点和难点 (1) 1.有人权的生命从何时始 (1) 2.生命“法案 (3) 3.生命质量的评价 4.生命的人口学意义 ………(7) 、生命的归宿 (10) 1.心、肺死亡概念· 2.脑死亡概念 (12) 3.意识死亡概念 (14) 4.死亡的有关文献掠影… (16) 5.人死亡的五阶段论 6.对死亡的各种态度 (21) 7.“植物人”的启迪 (24) 8.生死观的变革 (26) 9.合理自杀问题 (28) 10.拒绝治疗的权利 l1.死亡教育的意义 (32) 三、安乐死面面观 (36) 1.安乐死的涵义 (36) 2.历史变迁中的安乐死 3.当代安乐死拾遗 4.争论的若干要点 (45)
·1· 目 录 一、热点和难点··························································(1) 1.有人权的生命从何时始 ···································(1) 2.生命“法案” ·················································(3) 3.生命质量的评价··············································(4) 4.生命的人口学意义 ··········································(7) 二、生命的归宿························································(10) 1.心、肺死亡概念············································(10) 2.脑死亡概念···················································(12) 3.意识死亡概念 ···············································(14) 4.死亡的有关文献掠影·····································(16) 5.人死亡的五阶段论 ········································(19) 6.对死亡的各种态度 ········································(21) 7.“植物人”的启迪··········································(24) 8.生死观的变革 ···············································(26) 9.合理自杀问题 ···············································(28) 10.拒绝治疗的权利··········································(30) 11.死亡教育的意义 ··········································(32) 三、安乐死面面观·····················································(36) 1.安乐死的涵义 ···············································(36) 2.历史变迁中的安乐死·····································(38) 3.当代安乐死拾遗············································(42) 4.争论的若干要点············································(45) 观者藏书 20100112
5.安乐死随机调查摘要 (50) 6.有缺陷新生儿的安乐死 (52) 四、艰难的选择 (57) 通常与非常的选择 ……(57) 2.主动与被动的选择 (58) 3.失职与越权的选择 (60) 4.自愿与非自愿的选择…… ………(63) 5.病人临终时做法的选择 (65) 五、有关安乐死的政策与立法 (69) 1.有关安乐死的政策、措施问题 (69) 2.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72) 3.医疗、保健的新形式 (75) 4.对待植物人的政策 ……(79) 5.器官移植涉及安乐死的政策问题 (84) 六、安乐死的启示 (88) 1.生就意味着死 (88) 2.人道主义原则的发展… (92) 3.社会文化意识的导向 (96) 社会价值问题随想 (101) 5.经济价值问题管窥 (109) 七、安乐死的经典案例 (114) 1.美国的安乐死案例 2.西欧的安乐死案例 (116) 3.中国的安乐死案例 (120) 4.李x×的案例 (122) 5.枯木逢春—安乐死悖论 (124) 6.来自案例的思索 (127)
·2· 5.安乐死随机调查摘要·····································(50) 6.有缺陷新生儿的安乐死 ·································(52) 四、艰难的选择························································(57) 1.通常与非常的选择 ········································(57) 2.主动与被动的选择 ········································(58) 3.失职与越权的选择 ········································(60) 4.自愿与非自愿的选择·····································(63) 5.病人临终时做法的选择 ·································(65) 五、有关安乐死的政策与立法···································(69) 1.有关安乐死的政策、措施问题·······················(69) 2.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72) 3.医疗、保健的新形式·····································(75) 4.对待植物人的政策 ········································(79) 5.器官移植涉及安乐死的政策问题 ···················(84) 六、安乐死的启示·····················································(88) 1.生就意味着死 ···············································(88) 2.人道主义原则的发展·····································(92) 3.社会文化意识的导向·····································(96) 4.社会价值问题随想 ·······································(101) 5.经济价值问题管窥 ·······································(109) 七、安乐死的经典案例·············································(114) 1.美国的安乐死案例 ·······································(114) 2.西欧的安乐死案例 ·······································(116) 3.中国的安乐死案例 ·······································(120) 4.李××的案例 ···············································(122) 5.枯木逢春——安乐死悖论·····························(124) 6.来自案例的思索···········································(127) 观者藏书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