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晴文诟著谨集 何俊编 nos 东生观 余英时著 侯旭东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纪□ 时英文论着汉译(何役编) 《东汉生死观》 《汉代贸易与扩张》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 ISBN7-5325-4175-4 9"787532541751> B.507定价:2500元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 何俊编 na 5 Ooc 余英时著 侯旭东等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东汉生死观/余英时著;何俊编;侯旭东等译.一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1) ISBN7-5325-4175-4 Ⅰ.东..Ⅱ.①余.②何.③侯..Ⅲ.①生命 哲学研究-中国-东汉时代②死亡哲学-研究中国 东汉时代Ⅳ.B234.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05)第060315号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 东汉生死观 余英时著 何俊编 侯旭东等译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瑞金二路272号邮政编码200000 (1)网址:www,p.com,cm (2)e-mail:guil@guji.com.cn (3)易文网网址:www,ewen 女金上上海发行所发行经销 商咿套馆上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宏达装订厂装订 开本787×10921/18印张9插页5字数123,000 2005年9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次印刷 印数:1-4,250 ISBN7-5325 B·507定价:25.00元 如发生质量问题读者可向工厂调换
编者序言 何俊 我收集余英时先生的英文论著,初衷本是为了自己更全面地学习 他的治学方法和理解他的论学旨趣。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觉得, 如果能将这些论著译成中文,也许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意 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点:一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读到余先 生的论著;二是有助于对海外汉学以及中美学术交流的认识与研 究 《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编为四册。《东汉生死观》取名于余先生 1962年在哈佛大学的同名博士论文。由于这篇学位论文中的第一章 后经修改以同名发表于1964-1965年的《哈佛亚洲研究学刊》,因此在 本册中用后者取代了前者。此外,另收了同一主题的一篇书评(1981 年)和一篇论文(1987年)。时隔二十年作者续论这一主题,主要是因 为考古的新发现。1978年末余先生率美国汉代研究代表团访问中国 月余,汉代文献与遗迹的亲切感受大概也起了激活作用。 《汉代贸易与扩张》取名于余先生1967年出版的同名专著。此外, 另收了两篇论文和一篇书评。论文与汉代有关,发表的时间虽然分别 是1977年和1990年,但后者是因所收入的文集出版延后所致,实际上 它们同时完成于1973-1975年间。与这一主题相关,作者后来为《剑 桥中国史》(秦汉卷)(1988年)撰有专章“汉代对外关系”,此书早有中
东汉生死观 译本,故这里不再收录。1964年刊行的书评是关于唐代财政体制的 虽与汉代无直接关系,但考虑到主题同属于社会经济史,所以一并编入 此册。 《人文与理性的中国》由多篇论文组成,讨论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 史,涉及3世纪到当代,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先后发表于 19802000年。之所以取名为《人文与理性的中国》,是我以为这个提 法能反映余先生的思想,他的所有思想史论著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也正 是要释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精神。 《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取名于余先生作为美国汉代研究访华团 团长写成的同名总结报告。此外,收入了由余先生汇总的访问活动与 讨论日记,以及差不多同时完成并与主题相关的一篇专论。这篇专论 最初以中文写成发表,后被译成英文并经作者适当改写后发表,收入本 册时相同部分照录中文,不同部分则据英文而译。 余英时先生的英文论著在19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此后他的 学术论著主要是以中文发表,大部分英文论著则概述他中文论著的主 要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分析性通论。前者显然是因为 他希望更直接地贡献于中国学术,后者则表明他希望将中国的学术引 人美国。促成这个变化的契机大概是他1973-1975年在新亚书院及 香港中文大学的任职。虽然服务两年后仍回哈佛任教本是事先的约 定,且这两年的服务也令他身心疲惫,但深藏于他心中的中国感情似乎 更被触动,更需要得到合理的安顿。1976年1月余英时先生四十六岁 时,同在哈佛任教的杨联陞将自己与胡适的长年往来书信复印本送给 他作为生日礼物,在封面上题写:“何必家园柳?灼然狮子儿!”大概正 是体会到弟子的心情而示以老师的宽慰提示与勉励吧 此后,余先生与两岸三地的中国学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流。 我在余先生小书斋的书架上翻览时曾见到钱锺书在所赠《管锥编》扉页 上的题词,当时觉得有趣,便请余先生用他的小复印机复印了一份给 我,现不妨抄录在这里,也算是一个佐证。题云:
编者序言 误字颇多,未能尽校改,印就后自读一过,已觉须补订者 三十处。学无止而知无涯,炳烛见跋,求全自苦,真痴顽老 子也。每得君书,感其词翰之妙,来客有解事者,辄岀而共赏 焉。今晨客过,睹而叹曰:“海外当推独步矣。”应之曰:“即在 中原亦岂作第二人想乎!”并告以入语林。 总之,读余英时先生的英文论著应当注意其中的中国学术背景,正如读 他的中文论著应该留心其中的西方学术背景一样。 借此我说几句言轻意重的感谢话。感谢余先生对我的信任,感谢 上海古籍出版社领导张晓敏先生、编辑童力军先生对我的支持,感谢所 有的译者对我的帮助,以及对我校改大家译文的理解。还要预先感谢 读者对这一汉译集的宽容,因为我认识到翻译的不容易,尤其是翻译汉 语文章写得极好且广为人读的余先生的英文论著所以我常想像到嚼 饭与人的感觉。因此除了预先感谢读者的宽容外,我也诚望读者能够 得意忘言,尽管不足甚至错误的责任我丝毫不应该也不可能推卸。 最后我想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神学组主任卢龙光教授,他邀我来此 任客座教授,使我在教课之余有自由的时间来集中处理这一汉译集的 工作,同时也让我得以利用这里图书馆的丰富藏书来复核相关文献。 还有,我窗外的溪声鸟语绿树红花,使我孤寂的工作变得活泼泼地。 2004年4月8日 序于香港中文大学神学楼
目录 编者序言 击。垂 ……何俊1 Ⅰ.东汉生死观(1962年) 导言 .······.··....,··········.·· 、思想史及其若干问题 1336 方法与目的 材料 12 第一章生与不朽………………………………………………17 、生的重要性 长寿和不朽 22 求仙的世间转化 27 四、民间思想中的“神仙”观念 五、小结……………………………………46 附录:汉代专有名词中的长寿类用语 47 第二章养生长寿 、士人中的养生风气………………… …50 二、养生术与求仙 58 三、人的“命”与“寿” 第三章死与神灭的争论 ,·,非 78 死亡的自然主义态度 78
东汉生死观 、死后生活的流行信仰 、神灭的争论 参考书目 109 Ⅱ.早期中国来世观念的新证据 评鲁惟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国人对长生的 追求》(1981年) ···.·.··· 119 Ⅲ.“魂兮归来!” 论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灵魂与来世观念的转变 (1987年)………… …127 复礼 131 魂和魄 …………………134 来世信仰 140 阴间:魂和魄的各自住所 …142 仙的出现和来世的重建… 146
东汉生死观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