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压应力是靠构件两端一定距离内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 粘结力来传递。其传递并不能在构件的端部集中一点完成,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传递长度 进行 10-8示出了构件端部长度为x的预应力钢筋脱离体在放张钢筋时,钢筋发生内缩或 滑移的情况,见图10-8(a)。此时,端部a处是自由端,预应力钢筋的预拉应力为零 而在构件端面以内,钢筋的内缩受到周围混凝土的阻止,使得钢筋受拉,即预拉应力σ, 周围混凝土受压,即预压应力σ。随离端部距离x的增大,由于粘结力的积累,预应力 钢筋的预拉应力及周围混凝土中的预压应力a将增大,当x达到一定长度lx(图10-8 (a)中a截面与b截面之间的距离)时,在l长度内的粘结力与预拉力a平衡,自l 长度以外,即自b截面起,预应力钢筋才建立起稳定的预拉应力σ,周围混凝土也建 立起有效的预压应力a见图10-8(c)。长度l称为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传递长 度,ab段称为先张法构件的自锚区。由于在自锚区的预应力的值较小,所以对先张法预 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 虑预应力钢筋在其传递长度l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在计算时,把预应力钢筋的实 际预应力都简化为按线性规律增大。见图10-8(c)虚线所示,即在构件端部为零,在 其预应力传递长度的末端取有效预应力值σn。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l可按下 式计算: (10-1) 式中On一放张时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值 d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称,见附录4附表4-2、4-3; a—预应力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表10-3取用; f-与放张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a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可按附录2 附表2-1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表10-3预应力钢筋外形系数 钢绞线 预应力钢筋种类 刻痕钢丝 螺旋肋钢丝 三股 0.14 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l的起点应从距构件末端0.25lx处开始计算。 肋钢筋系指HRB335级、HRBA00级钢筋及RRB400级余热处理钢筋。 2.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较其传递长度l1大,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可按下式 计算 =a265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压应力是靠构件两端一定距离内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 粘结力来传递。其传递并不能在构件的端部集中一点完成,而必须通过一定的传递长度 进行。 10-8 示出了构件端部长度为 x 的预应力钢筋脱离体在放张钢筋时,钢筋发生内缩或 滑移的情况,见图 10-8(a)。此时,端部 a 处是自由端,预应力钢筋的预拉应力为零, 而在构件端面以内,钢筋的内缩受到周围混凝土的阻止,使得钢筋受拉,即预拉应力p, 周围混凝土受压,即预压应力c。随离端部距离 x 的增大,由于粘结力的积累,预应力 钢筋的预拉应力p及周围混凝土中的预压应力 σc将增大,当 x 达到一定长度 ltr(图 10-8 (a)中 a 截面与 b 截面之间的距离)时,在 ltr 长度内的粘结力与预拉力pAp平衡,自 ltr 长度以外,即自 b 截面起,预应力钢筋才建立起稳定的预拉应力 σpe,周围混凝土也建 立起有效的预压应力 σpc。见图 10-8(c)。长度 ltr 称为先张法构件预应力钢筋的传递长 度,ab 段称为先张法构件的自锚区。由于在自锚区的预应力的值较小,所以对先张法预 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正截面、斜截面抗裂验算时,应考 虑预应力钢筋在其传递长度 ltr 范围内实际应力值的变化。在计算时,把预应力钢筋的实 际预应力都简化为按线性规律增大。见图 10-8(c)虚线所示,即在构件端部为零,在 其预应力传递长度的末端取有效预应力值 σpe。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 ltr 可按下 式计算: d f l tk pe tr  =   (10-1) 式中 σpe—放张时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值; d—预应力钢筋的公称直称,见附录 4 附表 4-2、4-3; —预应力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表 10-3 取用; ftk—与放张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fcu相应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可按附录 2 附表 2-1 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表 10-3 预应力钢筋外形系数 预应力钢筋种类 带肋钢筋 刻痕钢丝 螺旋肋钢丝 钢绞线 三股 七股  0.14 0.19 0.13 0.16 0.17 注:当采用骤然放松预应力钢筋的施工工艺时,lt r的起点应从距构件末端 0.25lt r处开始计算。 带肋钢筋系指 HRB335 级、HRB400 级钢筋及 RRB400 级余热处理钢筋。 2.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 la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 la较其传递长度 ltr 大,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长度 la可按下式 计算: d f f l t py a =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