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贾冠清等:主要农作物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1365 过了有效群体增加的过程,形成了如今的栽培品种 群体,由于驯化栽培种与野生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基 野生近缘种 野生近缘种 因流仅发生在栽培品种群体内部(图1A);(2)在模 型1的基础上,驯化栽培种与野生种间不存在生殖 隔离,基因流动在栽培种群体内部以及栽培种与野 生种间频繁发生(图1B);(3)在模型2的基础上, 栽培种 栽培种 野生种中存在两次及以上的独立驯化事件,两次独 生态型(生态型 生态型(生态型 立驯化的栽培种共同组成了现在栽培种群体,并且 基因流动在现代栽培种群体内部以及栽培种与野生C 种间频繁发生(图1C);(4)驯化事件发生于种间杂 野生近缘种 交种,并且驯化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无性繁殖过程,最 终形成了现在栽培种群体(图1D),这一情形多见 于园艺作物和林木。 44驯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栽培种I 栽培种Ⅱ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作物驯化 生态型生态型 生态型)(生态型 相关遗传位点被鉴定和解析,间接表明作物驯化过 基因流 基因流 程影响的基因组区段或可达到作物基因组的十分之 以上,如玉米如中约76%的基因组受到了驯化 选择,菜豆21基因组约25%与驯化紧密相关,桃3 栽培种Ⅲ 基因组约有186%的区段与驯化直接相关。近年 来的研究表明,作物驯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作物 基因流 的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量及可变剪切m以 及代谢组m剧烈改变,选择的过程既可以发D 生在基因内2,也可以发生在顺式调控区域2,甚 野生近缘种I 野生近缘种Ⅱ 至可以通过表观修饰13的选择实现作物的驯化。 MicroRnA+转座元件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 作用也被发现,作物驯化的遗传机制认识极大丰富。 45驯化的历史过程 杂交后 驯化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及遗传学手段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作物驯化起源过程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如 栽培种I 栽培种Ⅱ Huang等采用二代基因组重测序的手段,对水稻 的起源过程进行了遗传学解释和起源地的推断,提A:经过一次驯化形成的作物驯化后野生种与栽培种间存在生殖隔 出了水稻单起源于我国广西珠江流域的新论断;采离;B:经过一次驯化形成的作物,驯化后不存在生殖隔离;C:存在 用考古学技术,Yang等通过对东胡林考古遗址多到化事件的作物,化后部分存在生殖隔离,D,作物从种间条 出土磨盘淀粉粒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北方的粟 或群体内的亚种或亚群 作文明史可以前推至距今11500年前,极大丰富了 对我国原产作物驯化历史的认识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domesticating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对驯化综合征的表 process. B: Single domestication event and gene fiows between 现形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了籽粒灌浆【 1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domesticating process. C: Multiple domestication event and partial reproductive 及种子休眠性0等性状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普遍 isolations between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虽然部分农作物驯化性状的遗 during domesticating proces,p;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derived 传由单基因或少数主效基因位点控制,遗传效应也 crop domestication, Solid circle means different type of species, dashed circle means sub-species or sub-ecological groups 不受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人类文化活动 图1作物驯化过程的统计学模型 和社会因素往往导致了作物驯化过程的相对漫长[6。 Fig 1 Demographic model for crop domestication6 期 贾冠清等:主要农作物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1365 过了有效群体增加的过程,形成了如今的栽培品种 群体,由于驯化栽培种与野生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基 因流仅发生在栽培品种群体内部(图 1A);(2)在模 型 1 的基础上,驯化栽培种与野生种间不存在生殖 隔离,基因流动在栽培种群体内部以及栽培种与野 生种间频繁发生(图 1B);(3)在模型 2 的基础上, 野生种中存在两次及以上的独立驯化事件,两次独 立驯化的栽培种共同组成了现在栽培种群体,并且 基因流动在现代栽培种群体内部以及栽培种与野生 种间频繁发生(图 1C);(4)驯化事件发生于种间杂 交种,并且驯化后经历了长时间的无性繁殖过程,最 终形成了现在栽培种群体(图 1D),这一情形多见 于园艺作物和林木。 4.4 驯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作物驯化 相关遗传位点被鉴定和解析,间接表明作物驯化过 程影响的基因组区段或可达到作物基因组的十分之 一以上,如玉米[30]中约 7.6% 的基因组受到了驯化 选择,菜豆[32] 基因组约 25% 与驯化紧密相关,桃[33] 基因组约有 18.6% 的区段与驯化直接相关。近年 来的研究表明,作物驯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对作物 的基因组结构[106] 、基因表达量及可变剪切[107-109] 以 及代谢组[110-111]的剧烈改变,选择的过程既可以发 生在基因内[24] ,也可以发生在顺式调控区域[112] ,甚 至可以通过表观修饰[113]的选择实现作物的驯化。 MicroRNA[114-115] 和转座元件[59] 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 作用也被发现,作物驯化的遗传机制认识极大丰富。 4.5 驯化的历史过程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及遗传学手段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作物驯化起源过程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如 Huang 等[29] 采用二代基因组重测序的手段,对水稻 的起源过程进行了遗传学解释和起源地的推断,提 出了水稻单起源于我国广西珠江流域的新论断;采 用考古学技术,Yang 等[116] 通过对东胡林考古遗址 出土磨盘淀粉粒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我国北方的粟 作文明史可以前推至距今 11500 年前,极大丰富了 对我国原产作物驯化历史的认识。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对驯化综合征的表 现形式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认识到了籽粒灌浆[14] 及种子休眠性[10] 等性状在作物驯化过程中的普遍 重要性,同时认识到,虽然部分农作物驯化性状的遗 传由单基因或少数主效基因位点控制,遗传效应也 不受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人类文化活动 和社会因素往往导致了作物驯化过程的相对漫长[16] 。 A:经过一次驯化形成的作物,驯化后野生种与栽培种间存在生殖隔 离;B:经过一次驯化形成的作物,驯化后不存在生殖隔离;C:存在 多次驯化事件的作物,驯化后部分存在生殖隔离;D:作物从种间杂 交种后代驯化而来。实线圈代表不同种或群体,虚线圈代表同一种 或群体内的亚种或亚群 A:Single domestication event and reproductive isolations between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domesticating process,B:Single domestication event and gene flows between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domesticating process,C:Multiple domestication event and partial reproductive isolations between crops and their wild progenitor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domesticating process,D: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derived crop domestication,Solid circle means different type of species,dashed circle means sub-species or sub-ecological groups 图 1 作物驯化过程的统计学模型 Fig.1 Demographic model for crop domestication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