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 Plasmodium cynomolgi1)、许氏疟原虫( Plasmodium schwetz)、猪 尾猴疟原虫( Plasmodium inui)及其肖氏种( Plasmodium short ti)。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 疟原虫罕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病例 疟疾是一类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前1401~1122年间在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的字体。周 代时期的《周礼》,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方》和 《外台秘要》,明代的《痃疟论》和《瘴疟指南》等书对于疟疾的症状、流行和治疗分别进行了阐述 古时以为疟疾是由恶浊之气所引起,此点中外不谋而合。真正引起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直到1880年 由法国学者 Laveran在恶性疟病人血液中发现。是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此,他获得诺贝尔奖金。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1922)曾任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军军医,后在巴黎 Val de grace 医院任军事卫生学教授,1896年退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1880年11月6日,在 他任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査一名重症间歇热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 察到红细胞边缘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新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动的丝状体干扰其它细胞。他立刻想 到这些丝状体和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他是用放大约400倍的干镜头显微镜,所看到的是在盖 玻片下未染色的新鲜血液内的虫体。 Marchiafava与 Celli在1882-1884年间以及 Golgi在1885-1886年间也相继分别在他们自己的病人 血液中査见疟原虫,并进一步观察了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过程(即裂体增殖)中的各个时期以及疟原虫 内的疟色素( malaria pigment)。 Golgi则进一步观察到三日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在形态上的区别。1884 年, Gerhardt经注射疟疾病人的血液而使健康人获得感染,并在受血者体内查到这种寄生虫。1892年, Marchiafava和 Bignami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年, 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疟疾的传播媒介,直至1897年,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军医Ross最终闸明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 周期及通过叮咬进行传播,从而解决了这一基础的科学问题。并因而获诺贝尔奖。 Ronald ross(1857~1932)于1892年起在印度的英国军队中担任军医,1899年离开印度后任利物 浦热带医学院热带医学教授。后在伦敦创建RO0S研究院,任热带医学顾问,1902年获诺贝尔奖金。1894 年,ROss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受到 Manson的鼓励在印度研究疟原虫的传播方式。他克服了许多技术和 行政上的困难,终于在1897年8月在吸过有“新月体”的病人血的按蚊体内观察到卵囊。并于1898年在 加尔各答用致倦库蚊传播鸟疟残疟原虫(P. relictum)成功,在几个月内连续观察到蚊虫体内疟原虫的所 有发育期。 但是,当时却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被携带有疟原虫子孢子的按蚊叮咬后必须经过一定时期后才能在血 液中查见疟原虫?为何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一直 到二十世纪中叶分别在鸟( Raffaele等,1934)和猴( Shortt, Garnham等,1948)发现在疟原虫的生活史 中除蚊体内孢子增殖与另一宿主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之外,还有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的一个时期,也就是 红细胞外期。之后,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Shot等,1949,1951)、卵形疟原虫( Garnham,Bray等 1954)和三日疟原虫(Bray,1960)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也相继被证实 1977年, Lysenko等发现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发育速度不同,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Krofoski等(1980,1982,1986)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受累猴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灵长类动物肝细胞内 存在休眠子-2- (Plasmodium cynomolgi)、许氏疟原虫(Plasmodium schwetzi)、猪 尾猴疟原虫(Plasmodium inui)及其肖氏种(Plasmodium shortti)。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卵形 疟原虫罕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病例。 疟疾是一类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前 1401~1122 年间在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疟”的字体。周 代时期的《周礼》,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千金方》和 《外台秘要》,明代的《痎疟论》和《瘴疟指南》等书对于疟疾的症状、流行和治疗分别进行了阐述。 古时以为疟疾是由恶浊之气所引起,此点中外不谋而合。真正引起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直到 1880 年 由法国学者 Laveran 在恶性疟病人血液中发现。是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因此,他获得诺贝尔奖金。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845~1922)曾任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军军医,后在巴黎 Val de Grace 医院任军事卫生学教授,1896 年退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继续从事他的研究。1880 年 11 月 6 日,在 他任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查一名重症间歇热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 察到红细胞边缘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新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动的丝状体干扰其它细胞。他立刻想 到这些丝状体和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他是用放大约 400 倍的干镜头显微镜,所看到的是在盖 玻片下未染色的新鲜血液内的虫体。 Marchiafava 与 Celli 在 1882~1884 年间以及 Golgi 在 1885-1886 年间也相继分别在他们自己的病人 血液中查见疟原虫,并进一步观察了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过程(即裂体增殖)中的各个时期以及疟原虫 内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Golgi 则进一步观察到三日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在形态上的区别。1884 年,Gerhardt 经注射疟疾病人的血液而使健康人获得感染,并在受血者体内查到这种寄生虫。1892 年, Marchiafava 和 Bignami 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 年,Stephens 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疟疾的传播媒介,直至 1897 年,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军医 Ross 最终阐明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 周期及通过叮咬进行传播,从而解决了这一基础的科学问题。并因而获诺贝尔奖。 Ronald Ross(1857~1932)于 1892 年起在印度的英国军队中担任军医,1899 年离开印度后任利物 浦热带医学院热带医学教授。后在伦敦创建 ROOS 研究院,任热带医学顾问,1902 年获诺贝尔奖金。1894 年,Ross 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受到 Manson 的鼓励在印度研究疟原虫的传播方式。他克服了许多技术和 行政上的困难,终于在 1897 年 8 月在吸过有“新月体”的病人血的按蚊体内观察到卵囊。并于 1898 年在 加尔各答用致倦库蚊传播鸟疟残疟原虫(P.relictum)成功,在几个月内连续观察到蚊虫体内疟原虫的所 有发育期。 但是,当时却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被携带有疟原虫子孢子的按蚊叮咬后必须经过一定时期后才能在血 液中查见疟原虫?为何由输入含有疟原虫血液所引起的疟疾远较由按蚊叮咬所引起的疟疾易于根治?一直 到二十世纪中叶分别在鸟(Raffaele 等,1934)和猴(Shortt,Garnham 等,1948)发现在疟原虫的生活史 中除蚊体内孢子增殖与另一宿主的红细胞内裂体增殖之外,还有组织细胞内裂体增殖的一个时期,也就是 红细胞外期。之后,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Shortt 等,1949,1951)、卵形疟原虫(Garnham,Bray 等 1954)和三日疟原虫(Bray,1960)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也相继被证实。 1977 年,Lysenko 等发现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发育速度不同,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Krofoski 等(1980,1982,1986)的研究,也证实了在受累猴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灵长类动物肝细胞内 存在休眠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