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8期 宋若康等:Cr35Ni45钢高温长期服役过程的氧化与渗碳机理 ·1049· Cr,0 Cr,0膜 Cr,0,膜 基体 基体 基体 Cr,O,膜 Cr,O,膜 Cr0,膜 膜剥落 膜剥落 膜剥落 基体 基体 基体 图6氧化膜形成和破坏过程 Fig.6 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of oxide scales 常认为它与氧化过程交互进行.对于炉管内壁的渗 的渗碳程度都很低, 碳机制,目前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机制:(1)炉 根据Zhu等研究,当合金中碳含量超过固溶 管内表面结焦是造成内壁渗碳的主要原因,丝状催 极限时,多余的碳原子会与合金元素结合,以碳化物 化结焦的沉积促进炉管内壁组织弱化,而非催化气 形式析出,设析出碳化物类型为M,Cm,则形成碳化 相焦炭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材料的弱化: 物的临界碳浓度C可用下式表示: (2)Bennett和Price提出了裂缝腐蚀机制,认为裂 C=[e-cBI]-m Eyc]-1 Ey][Cy]m 解气体通过炉管内壁氧化层中空洞和裂缝向合金内 式中,△G°是碳化物标准形成吉布斯自由能,Yc和 部扩散,由于晶间氧化(形成S02)消耗了裂解气中 yM分别为碳及合金元素的活度系数,Cu为碳化物形 的氧化气氛,只剩下碳氢气,在基体金属的催化作用 成元素的浓度.对于本研究中主要的碳化物C2:C6 下,这些碳氢气分解成活性碳,扩散进入合金内部, 来说,C的浓度越高,形成碳化物所需的临界碳浓 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产生内部渗碳区,但此机制很难 度C越小,反之亦然 解释炉管贫碳化物区深度远远超过晶间氧化物区前 内壁贫化区与碳化物富集区的形成与外氧化膜 沿的现象 的反复破坏和重建有密切联系,首先外氧化膜的反 对于C35Ni45钢,从图1(b)和(c)中可以看 复破坏和重建使合金内壁次表层的C浓度比基体 出,贫化区的宽度远远超过晶间氧化物Si02的延伸 低,而Cr在基体中的扩散速率较小,短时间内难以 宽度,可以认为炉管内壁的渗碳主要由其内表面结 通过合金内部的C扩散予以补充,从而使得形成 焦引起,表面结焦层作为渗碳介质,活性碳原子通过Cr的浓度以及形成碳化物的临界碳浓度C从炉 氧化层和贫化区于碳化物富集区形成碳化物,形成 管的次表层到心部呈梯度分布.随着C的不断消 内部渗碳,导致材料组织弱化.从图4看出,碳原子 耗,C不断增大,导致此区域内富Cr的碳化物 在氧化膜开裂处的浓度比周围高,渗碳只是在氧化 M:C6不稳定而发生分解,在合金的亚表层出现了一 膜破坏时才较明显.根据Ling和Petkovie-Luton 个碳化物的贫化区. 等4-的研究,当基体中铬的质量分数大于10% 同时,碳化物的分解导致固溶在贫化区内的碳 时,剥落后的保护性Cr,O3氧化膜就能重新形成,波 浓度提高,使贫化区与合金内部形成碳浓度梯度,碳 谱定点测量显示,三个炉管亚表层铬质量分数分别 原子向内部扩散.由于贫碳化物区的C较高,通 是28%、25%和19%,可见氧化膜破坏后仍能自动 过氧化层缺陷和晶间氧化通道扩散进入合金基体的 修复,且对照Ling和Petkovie-Luton等对该类材料 活性碳原子以及由碳化物分解而排出的碳在扩散通 组织弱化所分的五个阶段,服役态的两个炉管应处 过该区时并不形成碳化物,而是继续扩散向内扩散 于第二、三阶段,在此阶段内材料基体含有足够高的 到Cm较小区域,在炉管贫化区内侧与合金元素结 铬,保护性氧化膜破坏后能自动修复,所以两个炉管 合形成碳化物,形成碳化物富集区.从图7可以看第 8 期 宋若康等: Cr35Ni45 钢高温长期服役过程的氧化与渗碳机理 图 6 氧化膜形成和破坏过程 Fig. 6 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of oxide scales 常认为它与氧化过程交互进行. 对于炉管内壁的渗 碳机制,目前尚存争议,主要有两种机制[23]: ( 1) 炉 管内表面结焦是造成内壁渗碳的主要原因,丝状催 化结焦的沉积促进炉管内壁组织弱化,而非催化气 相焦炭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材料的弱化; ( 2) Bennett 和 Price 提出了裂缝腐蚀机制,认为裂 解气体通过炉管内壁氧化层中空洞和裂缝向合金内 部扩散,由于晶间氧化( 形成 SiO2 ) 消耗了裂解气中 的氧化气氛,只剩下碳氢气,在基体金属的催化作用 下,这些碳氢气分解成活性碳,扩散进入合金内部, 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产生内部渗碳区,但此机制很难 解释炉管贫碳化物区深度远远超过晶间氧化物区前 沿的现象. 对于 Cr35Ni45 钢,从图 1 ( b) 和( c) 中可以看 出,贫化区的宽度远远超过晶间氧化物 SiO2 的延伸 宽度,可以认为炉管内壁的渗碳主要由其内表面结 焦引起,表面结焦层作为渗碳介质,活性碳原子通过 氧化层和贫化区于碳化物富集区形成碳化物,形成 内部渗碳,导致材料组织弱化. 从图 4 看出,碳原子 在氧化膜开裂处的浓度比周围高,渗碳只是在氧化 膜破 坏 时 才 较 明 显. 根 据 Ling 和 Petkovie-Luton 等[24 - 25]的研究,当基体中铬的质量分数大于 10% 时,剥落后的保护性 Cr2O3 氧化膜就能重新形成,波 谱定点测量显示,三个炉管亚表层铬质量分数分别 是 28% 、25% 和 19% ,可见氧化膜破坏后仍能自动 修复,且对照 Ling 和 Petkovie-Luton 等对该类材料 组织弱化所分的五个阶段,服役态的两个炉管应处 于第二、三阶段,在此阶段内材料基体含有足够高的 铬,保护性氧化膜破坏后能自动修复,所以两个炉管 的渗碳程度都很低. 根据 Zhu 等[26]研究,当合金中碳含量超过固溶 极限时,多余的碳原子会与合金元素结合,以碳化物 形式析出,设析出碳化物类型为 MnCm,则形成碳化 物的临界碳浓度 Cmax可用下式表示: Cmax =[e - ΔGΘ/RT]- 1 /m [γC]- 1[γM]- n/m[CM]- n/m . 式中,ΔG— 是碳化物标准形成吉布斯自由能,γC 和 γM分别为碳及合金元素的活度系数,CM为碳化物形 成元素的浓度. 对于本研究中主要的碳化物 Cr23C6 来说,Cr 的浓度越高,形成碳化物所需的临界碳浓 度 Cmax越小,反之亦然. 内壁贫化区与碳化物富集区的形成与外氧化膜 的反复破坏和重建有密切联系,首先外氧化膜的反 复破坏和重建使合金内壁次表层的 Cr 浓度比基体 低,而 Cr 在基体中的扩散速率较小,短时间内难以 通过合金内部的 Cr 扩散予以补充,从而使得形成 Cr 的浓度以及形成碳化物的临界碳浓度 Cmax从炉 管的次表层到心部呈梯度分布. 随着 Cr 的不断消 耗,Cmax 不断 增 大,导致此区域内富 Cr 的 碳 化 物 M23C6不稳定而发生分解,在合金的亚表层出现了一 个碳化物的贫化区. 同时,碳化物的分解导致固溶在贫化区内的碳 浓度提高,使贫化区与合金内部形成碳浓度梯度,碳 原子向内部扩散. 由于贫碳化物区的 Cmax较高,通 过氧化层缺陷和晶间氧化通道扩散进入合金基体的 活性碳原子以及由碳化物分解而排出的碳在扩散通 过该区时并不形成碳化物,而是继续扩散向内扩散 到 Cmax较小区域,在炉管贫化区内侧与合金元素结 合形成碳化物,形成碳化物富集区. 从图 7 可以看 · 940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