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等,如徐盛桓、刘正光③等都属于此类研究。张伯然获得“画”的意义。这可以看出,动用后的名词转 江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名词动用进行了功能解释。指事件,但其原来的名词属性没有完全消失,只是 王冬梅分析了名转动词的修辞及文体特征、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例如,当“素描”用作动词的 名动互转的不对称性及成因等。司显柱运用语料时候,人们还是将相应的名词理解成事件中的参与 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并讨论了名词动用在各者,即目标宾语。王冬梅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把现 类文体中的分布。 代汉语中的名词动用分成了十类,即工具转指动 以上研究对廓清名词动用的概念,认识其语义作、材料转指制作、处所转指放置、地点转指动作 基础和认知机制等都徹岀了重要贡献。考察发现,覆盖物转指覆盖、填充物转指填充、结果转指动作 较之于其他文体,名词动用在诗歌中运用得更加普对象转指动作、施事转指动作、事物转指使成事物 遍。但此前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作为状。说到底,这些不同类别的动用名词,都是通过 一种“岀格”现象,名词动用的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常规关系获得动词义。而名词动用的句法环境,往 现得更为鲜明,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往有助于显现这种常规关系。如上例中,素描前接 以下讨论主要围绕诗歌中的名词动用展开。首先,“请”,后接补语“出”,然后接对象宾语“这片芦苇 我们结合诗歌语言的用例,来看名词动用的语义基荡、落日与风”,表示画的对象。这种句法环境,使 础及语法手段 名词动用成为可能,并为激发常规关系,理解相应 二、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及语法手段 的动词义提供帮助 有些名词与事件的常规关系不止一种,或者没 (一)语义基础 有与之有典型联系的常规关系。这样的名词在一 般认为,名词指称事物,动词描述事件。在般场合不大可能活用为动词。但在诗歌语言中,可 句子中,名词一般作为参与者参与到动词所描述的以见到这样的活用,这是和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和歧 事件中去。而在名词动用中,名动功能发生了错义性特征相联系的。(详见后文 位,也就是说,名词指称事物的意义让位于描述事 (二)语法手段 件的意义。转变后的动词与原名词有牵连,这种牵 名词动用除了意义上的基础,还需要借助一定 连使名词动用成为可能。°具体地说,事物参与事的语法手段。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句法位置,二 件导致名动互含。动用名词指称功能弱化,面描述是典型的动词标记 功能得到凸显。名动互含为名词动用提供了语义 首先,动用名词会出现在典型谓语动词的位置 基础。由于动词表示的事件涉及不同概念实体间上。句法位置和顺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句法手 的联系,事物名词可以凭事物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段,因此,占据典型动词的句法位置,从句法功能上 事件中去,使指称能够转变成描述。所以,认知语实现由名词向动词的转变,自然而然成了名词动用 言学认为,名词动用是一种转喻,其本质是以一个必须凭借的句法手段。这就是邢福义先生所说的 事件中的参与者来转喻事件,属于以部分转喻整体“入句显类”和“入句变类”。例如,上文例(1)中 的概念现象。 的“黄昏了”前后各接一个名词(词组),分别充当主 接下来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名动如何互含,语和宾语,“黄昏了”前面有时间副词“早已”修饰 名词如何参与到事件中?答案是,通过常规特征。形成状心结构作谓语。例(2)中,“素描”和“出”构 换句话说,动用后的名词转指一个与之相关的常规成动补结构,用在表示祈使的“请”字后面,充当祈 关系(事件)。这牵涉到事物的常规属性( con ven-使句中的谓语。又如, tionalized attributes),即事物的典型特征,包括事 (3)黄河到这里缓慢而沉重/那些湖泊里 物的典型用途、与事物相关的常规活动等。比如, 有诸神的微笑,生命高傲而美丽/丹顶鹤的舞 (2)请素描出这片芦苇荡、落日与风/树林 步让秋天秩序而鲜活(翟营文《黃河口》) 从春天就开始变得葱绿,如今只剩下枝条(孙 例(3)中,“丹顶鹤的舞步让秋天秩序而鲜活” 梧《汶河向东流》) 是一个主谓句,其谓语由兼语式构成,“秩序”充当 “素描”是“画”出来的,在“画素描”这一事件其中的第二个动词。这些都是动词出现的典型的 中,“素描”是其中规约化的参与者角色,即“目标宾句法位置。这里所说的句法位置,还包括状心短 语”。通俗地说,涉及“素描”的动词,人们首先想语、心补短语中“心语”的位置。也就是说,动用名 到的是“画”。因此,当素描用作动词的时候,很自词前面可能接受状语的修饰(如例1),后面可能接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se等 ,如徐盛桓' 、刘正光®等都属于此类研究。张伯 江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名词动用进行了功能解释。® 王冬梅分析了名转动词的修辞及文体特征、机制、 名动互转的不对称性及成因等。8 司显柱运用语料 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并讨论了名词动用在各 类文体中的分布。® 以上研究对廓清名词动用的概念,认识其语义 基础和认知机制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考察发现, 较之于其他文体,名词动用在诗歌中运用得更加普 遍。但此前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作为 一种“出格”现象,名词动用的特征在诗歌语言中体 现得更为鲜明,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 以下讨论主要围绕诗歌中的名词动用展开。首先, 我们结合诗歌语言的用例,来看名词动用的语义基 础及 法 。 二 、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及语法手段 (一)语义基础 一般认为,名词指称事物,动词描述事件。在 句子中,名词一般作为参与者参与到动词所描述的 事件中去。而在名词动用中,名动功能发生了错 位 ,也就是说,名词指称事物的意义让位于描述事 件的意义。转变后的动词与原名词有牵连,这种牵 连使名词动用成为可能。 体地说,事物参与事 件导致名动互含。动用名词指称功能弱化,而描述 功能得到凸显。名动互含为名词动用提供了语义 基础。由于动词表示的事件涉及不同概念实体间 的联系,事物名词可以凭事物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 事件中去,使指称能够转变成描述。® 所以,认知语 言学认为,名词动用是一种转喻,其本质是以一个 事件中的参与者来转喻事件,属于以部分转喻整体 的概念现象。0 接下来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名动如何互含, 名词如何参与到事件中?答案是,通过常规特征。 换句话说,动用后的名词转指一个与之相关的常规 关系(事件)。这牵涉到事物的常规属性(c o n v e n - t i o n a l i z e d a t t r i b u t e s) ,即事物的典型特征,包括事 物的典型用途、与事物相关的常规活动等。®比 如 , (2)请 出 这 片 芦 苇 荡 、落日与风/树林 从春天就开始变得葱绿,如今只剩下枝条(孙 梧《汶河向东流》) “素描”是“画”出来的,在“画素描”这一事件 中,“素描”是其中规约化的参与者角色,目卩“ 目标宾 语”。® 通俗地说,涉及“素描”的动词,人们首先想 到的是“画”。因此,当素描用作动词的时候,很自 然获得“画”的意义。这可以看出,动用后的名词转 指事件,但其原来的名词属性没有完全消失,只是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例如,当“素描”用作动词的 时候,人们还是将相应的名词理解成事件中的参与 者 ,即目标宾语。王冬梅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把现 代汉语中的名词动用分成了十类,即工具转指动 作、材料转指制作、处所转指放置、地点转指动作、 覆盖物转指覆盖、填充物转指填充、结果转指动作、 对象转指动作、施事转指动作、事物转指使成事物 状。® 说到底,这些不同类别的动用名词,都是通过 常规关系获得动词义。而名词动用的句法环境,往 往有助于显现这种常规关系。如上例中,素描前接 “请”,后接补语“出”,然后接对象宾语“这片芦苇 荡、落日与风”,表示画的对象。这种句法环境,使 词动用 为 , 为 发 规关 , 理 相 的动词 提供 & 有些名词与事件的常规关系不止一种,或者没 有与之有典型联系的常规关系。这样的名词在一 般场合不大可能活用为动词。但在诗歌语言中,可 以见到这样的活用,这是和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和歧 义性特征相联系的。(详见后文。) (二)语法手段 名词动用除了意义上的基础,还需要借助一定 的语法手段。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句法位置,二 是典型的动词标记。 首先,动用名词会出现在典型谓语动词的位置 上。句法位置和顺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句法手 段 ,因此,占据典型动词的句法位置,从句法功能上 实现由名词向动词的转变,自然而然成了名词动用 必须凭借的句法手段。这就是邢福义先生所说的 “人句显类”和“人句变类”® 。例如,上文例!)中 的“黄昏了”前后各接一个名词(词组" 分别充当主 语和宾语,“黄昏了 ”前面有时间副词“早已”修饰, 形成状心结构作谓语。例 (2 )中,“素描”和“出”构 成动补结构,用在表示祈使的“请”字后面,充当祈 使句中的谓语。又如, (3 )黄河到这里缓慢而沉重/那些湖泊里 有诸神的微笑,生命高傲而美丽/丹顶鹤的舞 步让秋天 ^生而鲜活(翟营文《黄河口》) 例(3)中,“丹顶鹤的舞步让秋天迭序而鲜活” 是一个主谓句,其谓语由兼语式构成,“秩序”充当 其中的第二个动词。这些都是动词出现的典型的 句法位 。 这 的句 法位 , 还包括 语、心补短语中“心语”的位置。也就是说,动用名 词前面可能接受状语的修饰(如 例 1),后面可能接 10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