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天人之际: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 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黯然惆怅以及“犹过无穷以不愧此生。虽然人生“重屯累厄”,但易箦之际 往来人”的感喟,所欲诉说的是宇宙人生的体验的诗人“心无疵兮”,在天人之际寻得价值依托 与思索。只是,善于利用动与静、多与少、大与小、者,终于也在此框架中得到了生命的安顿。 常与变等矛盾并置法言说难以言说的宇宙人生的 刘禹锡,在往来无穷的宇宙与朝生暮死的人生 余论 中感受到的,尚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机与希 望。个体生命虽然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历史周 中唐之际的思想变革,给其后的知识人留下 期,但人类的社会生活却是一个“芳林新叶催陈了重建“天人”之平衡的历史难题,所幸的是中唐 叶”亘亘长新的过程。个体在自我的生命过程中时期的学者已经给出了重建平衡的走向,在“天 应乘势而为,毋忝所生。 人感应”的天人模式已难以回应历史巨变之际 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重新将“天人”关系带回思 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聆 想探究的核心地带,并无一例外地将天人关系的 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僇兮 天平导向“人”之一极。这是一个儒学“回向自我 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秋声赋》) 以回应历史追问的时代,但此一重建平衡的过程直 (刘禹锡18) 至宋儒方始完成“天人感应”模式下的“天人合 在宋儒的运思之下最终完成了向“以仁为本” 此赋作于会昌元年(841年),已入生命暮景的诗的“天人一体”模式的转型。”与思想的转型相应, 人,在其辞世前一年依然用诗笔向世人表白志在“天人”关系的变化刺激了中唐儒者的诗文书写, 千里的老骥之心“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题材的拓展、语词的创新、风格的多样以及意象的 春朝(《秋词二首》之一)。殊非有“诗豪”之称的怪奇让诗文变革的时代异彩纷呈,但是张弛有道 刘禹锡故作强者之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的文学同样也要回归平衡。伴随宋儒重建天人关 始到金”中所传递的人生之理,已足以让诗人区别系过程的完成,一个新的天人模式下的宋型文学 于虚枵作态的大言者。因为对于天人之理的了悟,也逐步确立了迥异于唐型文化的崭新风格。 偶有怨愤的诗人,较诸韩柳更多一份平和的理性 注释[ Notes (元和元年)宰相贬崖州。予出为 ①儒学的核心问题聚焦于天人、义利、群己、言意诸关系, 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 儒学的转型奠基于核心问题的转移或其理解方式的转 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 变,中唐的儒学转型其表现样态自然多样,但“礼乐”向 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 “道德(心性)”的一般表述,最终依然会回溯至天人关系 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 的变化。大体言之,即由“天人感应”的“察天象”向“天 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 人一体(仁以为体)”的“悟天理(道)”的转变。中唐时期 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 诗文的转型表现形态亦为多样,如言意之论、全才与专才 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 之论及其连带之问题等,但天人关系确是最为根本的问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 题。可参见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 之日,自为铭曰:不天不贱,天之祺兮。重 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导 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论部分: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 版社,2001年)第一编第一节。 ②“进入九世纪后,以往人类与自然界、超自然界未分化 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 的状态开始向人类从自然界、超自然界中独立、分化出来 讵知兮。(刘禹锡59192) 的时期过渡。”参见尾妹达彦“韩愈与长安一—九世纪的 转型”,杜文玉编《唐史论丛》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 会昌二年“今又来”的刘郎在历经宦海风波之后2007年)128 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的诗人虽然感慨天③“李白缯赠曾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 与所长却未得其用,但终日乾乾的生命姿态,已足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这里确认了,自然境象的 137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天人之际: 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 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黯然惆怅以及“犹过无穷 往来人”的感喟,所欲诉说的是宇宙人生的体验 与思索。只是,善于利用动与静、多与少、大与小、 常与变等矛盾并置法言说难以言说的宇宙人生的 刘禹锡,⑨在往来无穷的宇宙与朝生暮死的人生 中感受到的,尚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机与希 望。个体生命虽然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历史周 期,但人类的社会生活却是一个“芳林新叶催陈 叶”亘亘长新的过程。个体在自我的生命过程中 应乘势而为,毋忝所生。 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鞴而有情。聆 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偧兮 足受绁,犹奋迅 于 秋 声。( 《秋 声 赋》) ( 刘禹锡 18) 此赋作于会昌元年( 841 年) ,已入生命暮景的诗 人,在其辞世前一年依然用诗笔向世人表白志在 千里的老骥之心。“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 《秋词二首》之一) 。殊非有“诗豪”之称的 刘禹锡故作强者之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 始到金”中所传递的人生之理,已足以让诗人区别 于虚枵作态的大言者。因为对于天人之理的了悟, 偶有怨愤的诗人,较诸韩柳更多一份平和的理性: ( 元和元年) 宰相贬崖州。予出为 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 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 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 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 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 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 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 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 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 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 讵知兮。( 刘禹锡 591-92) 会昌二年,“今又来”的刘郎在历经宦海风波之后 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的诗人虽然感慨天 与所长却未得其用,但终日乾乾的生命姿态,已足 以不愧此生。虽然人生“重屯累厄”,但易箦之际 的诗人“心无疵兮”,在天人之际寻得价值依托 者,终于也在此框架中得到了生命的安顿。 余 论 中唐之际的思想变革,给其后的知识人留下 了重建“天人”之平衡的历史难题,所幸的是中唐 时期的学者已经给出了重建平衡的走向,在“天 人感应”的天人模式已难以回应历史巨变之际, 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重新将“天人”关系带回思 想探究的核心地带,并无一例外地将天人关系的 天平导向“人”之一极。这是一个儒学“回向自我” 以回应历史追问的时代,但此一重建平衡的过程直 至宋儒方始完成。“天人感应”模式下的“天人合 一”在宋儒的运思之下最终完成了向“以仁为本” 的“天人一体”模式的转型。⑩ 与思想的转型相应, “天人”关系的变化刺激了中唐儒者的诗文书写, 题材的拓展、语词的创新、风格的多样以及意象的 怪奇让诗文变革的时代异彩纷呈,但是张弛有道 的文学同样也要回归平衡。伴随宋儒重建天人关 系过程的完成,一个新的天人模式下的宋型文学 也逐步确立了迥异于唐型文化的崭新风格。 注释[Notes] ① 儒学的核心问题聚焦于天人、义利、群己、言意诸关系, 儒学的转型奠基于核心问题的转移或其理解方式的转 变,中唐的儒学转型其表现样态自然多样,但“礼乐”向 “道德( 心性) ”的一般表述,最终依然会回溯至天人关系 的变化。大体言之,即由“天人感应”的“察天象”向“天 人一体( 仁以为体) ”的“悟天理( 道) ”的转变。中唐时期 诗文的转型表现形态亦为多样,如言意之论、全才与专才 之论及其连带之问题等,但天人关系确是最为根本的问 题。可参见杨国荣: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 衍化及其现代转换》(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导 论部分;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1 年) 第一编第一节。 ②“进入九世纪后,以往人类与自然界、超自然界未分化 的状态开始向人类从自然界、超自然界中独立、分化出来 的时期过渡。”参见尾妹达彦: “韩愈与长安———九世纪的 转型”,杜文玉编: 《唐史论丛》第九辑(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年) 1-28。 ③“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 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这里确认了,自然境象的 ·13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